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八、科学施肥 施肥要满足直播早稻"前期快发、中期稳长、后期防衰"的需求,采用"前促、中控、后补"的方法.基肥占施肥总量的40%,追肥占施肥总量的60%.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氮肥不同施用时期和施用比例对两系超级杂交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两系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和C两优343为供试材料,设总氮肥施肥量为180 kg/hm2,分别设置基蘖肥(基肥+蘖肥)占总施肥量的比为0、40%、50%、60%、70%、100%。结果表明:氮肥运筹模式N3能显著提高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大量的氮肥后移(N1)由于基蘖肥供应不足造成分蘖减少,导致杂交稻有效穗数的下降,同时后期氮肥的大量施入,造成杂交稻贪青晚熟,结实率大幅度下降;而一次性基肥施肥模式(N5)由于前期基蘖肥过多,造成大量的无效分蘖,使得灌浆期氮素供应不足,导致叶片早衰,造成结实率和每穗粒数的下降;N3模式的干物质生产具有前促、中控、后稳的特点,有利于物质的积累和转移,从而提高了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小麦拔节至孕穗期是小麦一生吸肥最多的时期,对产量、品质影响最大。近年来,通过重施基肥和拔节孕穗肥,实行"氮肥后移延衰"的"V型"施肥措施,经过试验数据分析,进一步调优"V型"施肥结构和施肥量以及运筹比例。较好地解决了传统重施基肥造成的高产田块后期无效分蘖增多、群体过大、易倒伏和不利高产、稳产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小麦拔节至孕穗期是小麦一生吸肥最多的时期,对产量、品质影响最大.近年来,通过重施基肥和拔节孕穗肥,实行"氮肥后移延衰"的"Ⅴ型"施肥措施,经过试验数据分析,进一步调优"Ⅴ型"施肥结构和施肥量以及运筹比例.较好地解决了传统重施基肥造成的高产田块后期无效分蘖增多、群体过大、易倒伏和不利高产、稳产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不同肥料运筹方式对冬小麦穗粒结构、养分吸收及产量效应的影响,探讨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的施肥指标和氮肥基肥、蘖肥和穗肥的最佳比例。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基肥、蘖肥和穗肥比例分别为30%、30%和40%(基蘖肥∶穗肥=6∶4)时,产量最高达7 944.0 kg/hm2。冬小麦百千克籽粒需N 2.8~2.9 kg,无氮基础产量百千克籽粒需N 2.5 kg,氮肥利用率46.9%,应用修正后的stanford公式实现精确定量施肥。同时,对简化施肥作了分析,认为"一基一追"(基肥占70%、穗肥占30%、或基肥占60%、穗肥占40%)的二次施肥是可行的,并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1.重施基肥,恢复树势施肥时期在柑橘采果前后一周左右进行,此次基肥应深施,施肥方法采用环状沟施,在树冠外缘滴水线处挖一条深40厘米、宽30厘米的施肥沟。肥料种类以有机肥或柑橘专用肥为主,辅以速效氮肥。肥料用量约占全年用量的30%,具体施肥量应根据不同树势和产量区别对待,大年大肥、小年小肥。2.清园消毒,防治病虫害冬季清园消毒必须与树体消毒、土  相似文献   

7.
正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主要内容为控肥、控苗、控病虫。"控肥"是指控制总施氮肥量,根据水稻生长特点,合理安排基肥、蘖肥和穗粒肥施肥时间、施肥量和氮磷钾比率,提高肥料利用率;"控苗"是指通过控肥,控制无效分蘖和高峰苗数,提高有效分蘖、成穗率和群体质量,实现高产稳产;"控病虫"是指通过控肥、控苗,优化群体结构,增加群体通透性,控制病虫危害而达到高产稳产。2015年浮梁县农技推广中心在庄湾乡仓下村龙船湾畈进行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双季稻控失氮运筹试验,施纯氮总量为10kg/667m2,控失氮肥在早稻作基肥一次性施入产量最高,产量增加显著;在杂交晚稻氮运筹试验中,结果表明:用50%-60%控失氮肥作基肥,后期追施一定的分蘖肥和穗肥,有利于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
<正>水稻施肥要把握三大原则:一是增施有机肥,有机无机相结合;二是控制氮肥总量,调整基肥及追肥比例,减少前期氮肥用量;三是基肥深施,追肥"以水带氮"。春季是水稻用肥的关键期,高产水稻施肥时,要留下约40%氮肥作追肥,余下的肥料全部作基肥。双季稻追氮肥的最佳时机是在移栽后7天左右,后期再看苗施肥,防止脱氮;单季稻生育期长,本田生长90-120天,追施氮肥可在幼穗分化前5-7天进行。低产早熟的水稻,生育期只有60-  相似文献   

10.
正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主要内容为控肥、控苗、控病虫。"控肥"是指控制总施氮肥量,根据水稻生长特点,合理安排基肥、蘖肥和穗粒肥施肥时间、施肥量和氮磷钾比率,提高肥料利用率;"控苗"是指通过控肥,控制无效分蘖和高峰苗数,提高有效分蘖、成穗率和群体质量,实现高产稳产;"控病虫"是指通过控肥、控苗,优化群体结构,增加群体通透性,控制病虫危害而达到高产稳产。2015年浮梁县农技推广中心在庄湾乡仓下村龙船湾畈进行  相似文献   

11.
水稻高产施肥技术与注意事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把握施肥量与施肥期1、施肥期的确定水稻高产的施肥时期一般可分为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四个时期。1.1基肥。水稻移栽前施入土壤的肥料为基肥,基肥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达到既满足有效分蘖期内有较高的速效养分供应,又肥效稳长。基肥应占化肥总量的40%,一般结合最后一次耙田施用。1.2分蘖肥。分蘖期是增加根数的重要时期,宜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早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提高成穗率,增加有  相似文献   

12.
<正>一、把握施肥量与施肥期1、施肥期的确定水稻高产的施肥时期一般可分为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四个时期。1.1基肥。水稻移栽前施入土壤的肥料为基肥,基肥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达到既满足有效分蘖期内有较高的速效养分供应,又肥效稳长。基肥应占化肥总量的40%,一般结合最后一次耙田施用。1.2分蘖肥。分蘖期是增加根数的重要时期,宜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早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提高成穗率,增加有  相似文献   

13.
正一、把握施肥量与施肥期1、施肥期的确定水稻高产的施肥时期一般可分为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四个时期。1.1基肥。水稻移栽前施入土壤的肥料为基肥,基肥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达到既满足有效分蘖期内有较高的速效养分供应,又肥效稳长。基肥应占化肥总量的40%,一般结合最后一次耙田施用。1.2分蘖肥。分蘖期是增加根数的重要时期,宜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早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提高成穗率,增加有  相似文献   

14.
胡法佳 《农技服务》2011,28(7):969-970
重点分析了不同施肥期氮肥用量配比对杂交中稻产量及结构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合理控制氮肥施用总量前提下,不同施肥期氮肥用量配比对水稻全生育期、株高及总茎蘖数影响不显著。提高分蘖期氮肥施用比重有延缓茎蘖高峰期、减缓茎蘖数日增量的趋势,分蘖氮肥施用比重与茎蘖日均增量呈反相关。适当提高拔节长穗期氮肥施用比重有利于提高分蘖成穗率、结实率,但穗肥用量与千粒重有一定的负相关。氮肥施用偏迟可导致结实率、千粒重下降,这主要与后期氮营养过度导致光合产物向籽粒的分配与积累减少有关。综合分析,黟县杂交中稻氮肥以基肥、分蘖肥、穗肥3次施用,其中40%~50%作基肥,35%~30%作分蘖肥,25%~20%作穗肥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5.
<正>土豆属高淀粉块茎作物,生育期分苗期、块茎形成与增长期、淀粉积累期。土豆在整个生育期中,吸收钾肥最多,氮肥次之,磷肥最少。因此,施肥技术应遵循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适当追肥的原则。重施基础土豆是块茎作物,喜欢疏松的沙性土壤。基肥用量一般占总施肥量的2/3以上,基肥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为主,增施一定量的化肥,特别是磷钾化肥作基肥,这样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有利于土豆生长和结薯。基肥中氮肥用量约占50%,施用方法是在种植前沟施或穴施,深15厘米左  相似文献   

16.
青阳县新河镇中稻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水平上以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施用量分别为180、75、150 kg/hm2效果较好,且较为经济,产量可达9 571.67 kg/hm2,产投比达到11.23;肥料运筹方式上,磷肥全部作基肥;氮肥、钾肥应当分期施用,按基肥40%、追肥20%~30%、穗肥30%~40%施用,即重施基肥、穗肥,适当追施分蘖肥的施肥方式较好。  相似文献   

17.
柯志强 《现代种业》2005,(5):10-10,17
油菜的施肥原则是:施足基肥,早施苗肥,重施腊肥和苔肥,巧施花肥。基肥占总肥量的60%,追肥占总肥量的40%。  相似文献   

18.
<正>根据花生需肥特点和种植土壤特性及产量水平,应掌握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施肥原则,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补施氮肥,增施钾肥和微肥。足施基肥基肥用量应占施肥总量的80%~90%。一些花生田只需施好基肥,后期不进行追肥也能获得高产。基肥可每亩施优质农家肥1000~3000千克。  相似文献   

19.
陈永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1972-1974,1986
[目的]探索总结肥西县乃至江淮地区中籼稻高产栽培模式。[方法]依据省级水稻苗情监测项目,从生产实际出发,利用差异显著性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积极调查研究秧苗素质、秧田施肥、大田移栽质量和水稻生育关键时期的茎叶变化、大田施肥等对中籼稻产量的影响。[结果]适当早播、减少播量、增加秧龄和控制苗高等均有利于中籼稻产量的提高;增加秧田施肥总量,重施基肥,适量施用断奶肥和送嫁肥能显著增产,施肥量不足和施肥方法不正确是引起中、低产田形成的原因;增加基本苗是获得高产的有效手段,穴苗数偏少和基本苗不足是导致中、低产田形成的根本原因;适当增加有效分蘖临界期叶龄对增加产量有利;保持抽穗期合理的有效茎蘖数、增加抽穗期的叶龄有利于增产;增加大田施肥总量及N肥、P2O5肥、K2O肥、基肥、分蘖肥和穗肥施用量等能显著增产,前期肥力不足,后期脱肥快,很难促蘖成穗,是中、低产田产量偏低的原因;有效穗数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结论]培育高素质秧苗、保持合理的大田基本苗数、配套科学合理的肥水管理,是争取较高的有穗数、夺取高产的必须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一、整地施肥1.平整耕地。三年翻耕一次,深度20-25厘米;进行秋旋耕深度,深度10-12厘米减少池梗面积。使田面达到平整状态,每池子在2000-3000平方米。并及时修补田埂,为泡田做准备。2.合理施肥。重施底肥,早施促蘖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超高产栽培适当增施磷、钾肥,多施有机肥,一般基肥占总施肥量的70%;分蘖肥占15%,在插秧后5d施用;穗肥占15%,在抽穗扬花前7d左右施用。保证前期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