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滴灌是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滴头、孔口或滴灌带等灌水器,将水一滴一滴均匀而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附近土壤中的灌水方法。膜下滴灌则是将地膜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有机结合,即在滴灌带或滴灌毛管上覆盖一层地膜,是一项节水增效农田灌溉新技术。膜下滴灌的优点主要有:1. 灌溉用水省。滴灌仅湿润作物根系发育区,属局部灌溉形式,由于滴水强度小于土壤的入渗速度,因而不会形成径流使土壤板结。膜下滴灌滴水量很少,且能够使土壤中有限的水分循环于土壤与地膜之间,减少作物的棵间蒸发。覆盖地膜还能将较小的无效降雨变成有效降雨,提高自然降雨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棚温室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许多新技术、新设施广泛地应用到大棚温室生产中,为生产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软管滴灌是专为大棚温室内的生产而开发的节水增产灌溉技术,属于局部灌溉,使地面局部湿润,无积水且水分蒸发较少,它利用双上孔滴灌带,直接铺设在作物畦面上灌水,能为棚内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为了配合该项技术的发展,现将大棚温室双上孔软管滴灌新技术介绍如下: 一、灌水方法 滴灌是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滴头把水一滴滴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植物根区附近的土壤中,借助于土壤毛细管力的作用,使水分在土壤…  相似文献   

3.
滴灌管     
《云南农业》2011,(3):22-22
1滴灌 管滴灌管是滴灌灌溉系统中的重要灌溉器,制造过程中将滴头与毛管一次成型为一个整体的管状灌水装置,它兼有输水和滴水两种功能。按照作物需水要求,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毛管上的灌水器,将水和作物需要的养分一滴一滴、均匀而又缓慢地滴人作物根区土壤中,滴灌灌溉不破坏土壤结构。  相似文献   

4.
滴灌是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滴头、孔口或滴灌带等灌水器,将水一滴一滴均匀而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附近土壤中的灌水方法.膜下滴灌则是将地膜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有机结合,即在滴灌带或滴灌毛管上覆盖一层地膜,是一项节水增效农田灌溉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节水农业及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节水农业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是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衡量节水农业的标准是作物的产量及其品质,用水的利用率及其生产率。滴灌是目前最有效的节水灌溉方式。是按照作物需水要求,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毛管上的灌水器,将水和作物需要的水分和养分一滴一滴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土壤中的灌水方法。滴灌施肥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最先进的精量灌溉、精准施肥技术之一。它利用滴灌设施以最  相似文献   

6.
专利信息     
塑料微灌薄膜以往的地膜覆盖技术,在其使用期有阻隔灌水、追肥、施农药的缺陷。为此,在农用薄膜上热合微灌毛管、微管滴头或微喷喷头成为一体,形成作物保护与微灌系统。将其覆在田垄上或搭设在大棚上,薄膜上的毛管接通供水支管即可均匀灌水、追肥、施农药。其亩、次、小时灌水量为2.7—21米~3;工作压力0.1—2公斤/厘米~1;并有减少蒸发、增温、植保等作用。适用于农田菜地,也可改造盐碱地和沙地,是节水、节能灌溉的好形式。  相似文献   

7.
滴灌是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滴头、孔口或滴灌带等灌水器,将水一滴一滴、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附近土壤中的灌水方法,膜下滴灌则是将地膜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有机结合,即在滴灌带或滴灌毛管上覆盖一层地膜,是一项节水增效农田灌溉新技术。膜下滴灌的优点主要有:  相似文献   

8.
滴灌是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滴头、孔口或滴灌带等灌水器,将水一滴一滴、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附近土壤中的灌水方法,膜下滴灌则是将地膜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有机结合,即在滴灌带或滴灌毛管上覆盖一层地膜,是一项节水增效农田灌溉新技术.膜下滴灌的优点主要有:  相似文献   

9.
现代农业生产中大量应用了农业新技术、新科技,在农业生产灌溉中,滴灌和微灌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全国各地各种农业生产活动中。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微灌是按照作物需求,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  相似文献   

10.
1选地整地 大豆的前茬作物以玉米、烤烟、糜谷等为主,要求选择地形平坦,土层深厚,肥力中等偏上的地块,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早秋深耕,耕深25厘米,耕后及时耙耱,以保墒蓄水,并且在冬前要镇压1~2次.翌年早春土壤解冻期顶凌镇耱1次,消除板结裂缝,减少水分蒸发.播前10天左右可根据土壤墒情浅耕1次(干旱缺墒的情况下不浅耕),耕深12厘米,应结合施肥做到随耕随耱,整平地块.有冬灌条件的川塬地块可在冬季土壤封冻前进行1次灌水,亩灌水量70立方米左右.  相似文献   

11.
软管滴灌是专为大棚温室生产而开发的节水增产灌溉技术,属于局部灌溉,使地面局部湿润,无积水且水气蒸发较少。它利用双上孔滴灌带,直接铺设在作物畦面上灌水,能为棚内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下面将对双上软管滴灌新技术进行介绍。1灌水方法滴灌是通过安装在毛细管上的滴头把水一滴滴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植物根区附近的土壤中,借助于土壤毛细管力的作用,使水分在土壤中渗入和扩散,供植物根系吸收和  相似文献   

12.
滴灌是当今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之一。它是利用滴灌系统设备,按照作物需水要求,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滴头,将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使作物根部的土壤经常保持在最佳水、肥、气状态的灌水方法。一、膜下滴灌的工作原理简介压力水流经滴灌首部枢纽净化处理后,进入输配水管网,管网包括干管、支管、辅管、毛管(滴灌带或滴灌管),一  相似文献   

13.
正向日葵膜下滴灌增产技术是先进灌水技术和施肥技术的集成,它既发挥了覆膜栽培提高地温、减少蒸发的作用,又可实现向日葵按需灌水、施肥,将水分、养分均匀持续地运送到根部附近的土壤,供根系吸收,提高水肥利用率,达到增产增收目的。近两年推广结果表明,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栽培的向日葵,平均每667平方米(1亩)  相似文献   

14.
<正>渗灌是灌溉水在一定灌水压力下通过埋在地下土层中的渗灌管渗出,凭借土壤毛细管作用给作物根层供水的一种先进的灌水方法,近年来在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和以色列等国家被广泛应用于温室、果园及城乡绿化等灌溉中,引起了很多学者及科研单位的关注。一、保护地渗灌的技术优势1.灌水质量高,节水效果显著渗灌是通过埋在地下的渗灌管给作物根系直接供水,灌水均匀,供水稳定,通过控制灌水量,也可以有效地降低深层渗漏,灌水质量高,能有效地解决作物的水分需求,减少水分的无效消耗。灌水后,土壤表层仍能保持干燥,水分棵间蒸发减少,利用率提高。试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不同春季储水灌溉定额下啤酒大麦出苗率、生长发育动态、土壤水分变化、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并结合气象资料比较不同灌水处理的优越性,分析不同春季储水灌溉定额对土壤水分、降水利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将冬季储水灌改为春季储水灌从技术层面上切实可行;在适宜灌水定额条件下,采用春季储水灌溉技术较冬季储水灌溉技术可减少储水灌灌溉水量75 mm,减少土壤蒸发37.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6.2%。在实际大麦种植生产中应以春季储水灌定额75 mm,生育期灌水5次,灌水定额75 mm为宜,这样不仅可节约有限水资源,还可提高地温及水分利用效率,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1栽培技术1.1选地根据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的要求,选择土壤肥力中等以上、灌水和排水良好、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层土壤含有机质≥12g/kg、土壤pH在7.0左右的地块。1.1.1精细整地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秋耕,耕深23~25cm。整地耕翻深度以15~18cm为宜。整地质量达到"齐、平、松、碎、墒、净"六字标准(即深浅一致、地头与地边整齐、地面平  相似文献   

17.
灌水器的作用是把末级管道(毛管)的压力水流均匀而又稳定地灌到作物根区附近的土壤中.灌水器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微灌系统的寿命及灌水质量的高低。灌水器种类繁多,各有其特点,适用条件也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温室滴灌技术应用广泛,但现有的低压滴灌系统设计仍不完善,灌水均匀度难以保证。本文通过对温室大棚中低压滴灌灌水均匀度和出水量进行试验研究,以水头高度、支管和毛管的排布方式及毛管的数量、长度为参数,分析灌水均匀度和出水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毛管长度越长、数量越多,灌水均匀度越小;当控制其他参数不变时,随着水箱水头高度下降,支管、毛管逐渐被水充满,灌水均匀度和出水量逐渐增大;当灌水面积相同时,毛管沿支管集中分布较发散分布灌水均匀度更高。可通过适当调整支管和毛管的排布方式,改变水头高度和毛管数量、长度来保证灌水质量。试验结论为确定符合作物生长的最优低压滴灌系统布置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灌水器的作用是把末级管道(毛管)的压力水流均匀而义稳定地灌到作物根区附近的土壤中,灌水器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微灌系统的寿命及灌水质量的高低.灌水器种类繁多,各有其特点,适用条件也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1 沟灌灌溉水玉米行间的灌水沟内流动,靠重力和毛管作用,湿润土壤的一种灌溉技术。沟灌较大的水漫灌对土壤的团拉结构破坏轻,灌水后表土疏松、这对质地黏重的土壤更为重要, 可避免板结和减少棵间蒸发量。灌水垄沟深18-22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