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DNA分子标记检测家蚕黄海、苏春品种和纯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单粒卵微量DNA抽提法,从家蚕黄海、苏春及其一代杂交种转青蚕卵快速提取出基因组DNA。筛选出的RAPD随机引物S60稳定扩增出2个原种的DNA特异性片段RH-Ⅰ440和RS-Ⅱ1000,克隆和测序后发现分别为463bp和约938bp。利用网上数据库进行序列分析,RH-Ⅰ440的nt2-462与一个家蚕wholegenomeshotgunsequence(WGS)(No:BAAB01096026.1)的nt1644-2104有96%的一致性,其中存在2个Caps。RS-Ⅱ1000的nt3-935与另一个家蚕WGS(No:BAAB01031489.1)的nt1046-1989有97%的一致性,其中存在13个Gaps。RH-Ⅰ440和RS-Ⅱ1000可以作为两个品种RAPD特征DNA片段进行品种和纯度的鉴定。 相似文献
2.
家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简述家蚕育种现状,提出了分子标记在家蚕育种中如何应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首次将筛选出的家蚕耐氟性分子标记在回交后代中进行选择尝试。 相似文献
3.
家蚕线粒体DNA分子系统学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粒体DNA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和进化特点,是系统进化研究的一种良好的分子标记。本介绍了动物线粒体DNA的结构特征、进化特点及其在分子系统学业上的应用,并提出通过家蚕及其近缘种的线粒体DNA进化分析,将为家蚕的起源、种系演化以及特定遗传结构的形成原因的研究提供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4.
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云南蚕区保存的44份家蚕品种资源的亲缘关系,为家蚕种质资源的合理保存、利用及育种亲本选择提供依据。以筛选的13条ISSR引物从44个家蚕品种的蛹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116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8条,多态性比率为84.5%,表明44个家蚕品种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44个家蚕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17 2~0.905 2,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11 2。基于品种间ISSR分子标记的遗传相似系数,采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供试品种首先按中系和日系形成2大类群,在遗传相似系数0.69处,2大类群又各自再分成2个组群。4个组群中,均是育种材料亲缘关系较近的品种聚在同一组群内。ISSR分子标记结果较好地揭示了云南蚕区44份家蚕品种资源之间的遗传差异和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6.
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陕西省保存的53个代表性家蚕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合理利用品种资源,选育适合西北蚕区饲养的优良家蚕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用供试品种滞育期的蚕卵提取基因组DNA,选用重复性较好的14对引物组合进行AFLP扩增,共获得535个条带,其中有472个条带呈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88.22%。采用UPGMA方法对供试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聚类分析,53个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072 8~0.601 9,主要分为中系、日系和欧系3大类群,其中:日系和欧系品种遗传距离较近,与传统的家蚕系统按来源地分类的结果吻合;4个陕西地方一化三眠蚕品种明显有别于其它家蚕品种而归为一个特殊类群,提示其具有独特的种质特性。此外,采用滞育期的蚕卵提取家蚕基因组DNA,可以克服取样的时间限制,满足实验需要。 相似文献
7.
家蚕杂交分离系间的分子标记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两个日系家蚕品种“湘晖”(P1)和“872”(P2)为亲本进行杂交,从F1自交的F2代开始,分别向茧丝量高和低两个方向进行选择。经过F2-F7共6代的同蛾区交配选择,获得了茧丝量性状有显著差异的A、C两个家系。用5组引物扩增所获得的617个AFLP分子标记,分析了A、C两个杂交分离系的分子标记特征及其DNA多态性。结果显示P1能将更多的标记传给C系,亲本P2能将更多的标记传给A系,A系保留了更多的两亲共有的标记;A系含较稳定的特异性标记23个,C系含特异性标记7个,推测A系的这些特异性标记与家蚕某些经济性状有关;通过杂交分离系各世代的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F6代同一家系内差异更小,A系与C系家系间的差异更加明显,即同蛾区交配到F6代系统就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8.
分子标记及其在家蚕品种纯度鉴定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子标记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种质鉴定技术,具有准确可靠、成本低、便于实现自动化、不受环境条件影响、可鉴别表型难于鉴别的品种等优点。本文概述了DNA分子标记鉴定品种的原理及其在鉴定植物品种和家蚕品种纯度上的应用现状;提出了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在家蚕品种纯度和真伪鉴定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筛选家蚕分子标记的有效方法—SADF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家蚕品种 C108 和大造后部丝腺提取的基因组 D N A 用 Pst Ⅰ酶解后与自行设计的人工接头相连,并用与人工接头序列相匹配的选择性引物进行选择性 P C R 扩增( Selective Am plification) 。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显示,用 S A D F 法在两品种中能检测到稳定的 D N A 多态性片段,表明此方法可用于分子标记的筛选。经研究发现:当 P C R 反应体系中 Mg2 + 为15 m m ol/ L,d N T Ps 为200μm ol/ L,引物为1μm ol/ L 时可得到较好的结果;在热循环过程中,以56 ℃退火为宜;扩增反应对模板 D N A 质的要求远胜于量。 相似文献
10.
家蚕品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形态学检验是目前家蚕卵的品种真实性和纯度杂交率检验工作使用的方法,虽简单易行,但受环境影响较大,检验准确性和时效性较差。本文介绍了贮藏蛋白质标记和同功酶等蛋白质标记方法,RFLP、RAPD、AFLP、SCAR和SSLP等DNA标记方法,以及荧光等物理鉴定方法,在品种真实性和纯度检验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11.
12.
家蚕是重要的经济昆虫,也是鳞翅目昆虫的主要模式生物。表达序列标签(EST)在家蚕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EST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在家蚕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展望了EST在家蚕中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3.
14.
云南蚕区部分家蚕品种资源对BmNPV抵抗性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是云南蚕区对家蚕危害最严重的病毒病病原。为了筛选对BmNPV具有较强抵抗能力的家蚕品种资源作为抗病育种素材,以云南省保存的18个家蚕品种(品系)为材料,于3龄起蚕经口接种BmNPV,调查不同品种(品系)对BmNPV的抵抗性。不同家蚕品种对BmNPV的抵抗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供试品种中云8B的抵抗能力最强,发病率仅为28.9%,而红云B的发病率却高达100%,品种间发病率最大相差71.1个百分点;发病率55%以下的品种多数为日系品种,但品种间发病率最高(红云B)和最低(云8B)的均为日系品种。一些对BmNPV抵抗能力较强的品种全茧量较高,但品种对BmNPV的抵抗能力与全茧量没有严格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家蚕地方品种线粒体基因组A+T丰富区的序列及分子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研究家蚕线粒体基因组A+T丰富区的结构和家蚕品种的进化,用PCR方法扩增了12个家蚕(Bombyxmori)地方品种线粒体基因组A+T丰富区及其侧翼序列,分离纯化后克隆到pMD18-T载体进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克隆片段长度约1.1 kb,基因排列顺序与C108线粒体相同,依次为12S rRNA基因3′端、A+T丰富区、tRNAMet、tRNAIle、tRNAGln和ND2基因5′端,在tRNAGln和ND2基因之间有47 bp的非编码区。以日本野桑蚕(Bombyxmandarina)为外群,用Phylip软件包构建了基于12个家蚕品种线粒体基因组A+T丰富区序列的NJ进化树。结果显示,甘肃种单独聚为一群,其进化早于其它11个品种聚成的类群,说明甘肃种是供试家蚕品种中进化最早的品种。这一结果在分子水平上为黄河流域是家蚕品种的发祥地之一提供了证据,也进一步支持了家蚕品种的中国起源说。对A+T丰富区及其侧翼基因的结构分析表明,家蚕线粒体12S rRNA和ND2基因都十分保守,14个品种统计只分别发生1个和2个碱基转换;A+T丰富区中(A+T)比例高达94.9%以上,第27 nt开始有1个T-串结构,长度为16~19 bp不等;同时还根据3个tRN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推定了其二级结构。 相似文献
16.
17.
家蚕BmAWD与家蚕翅膀发育密切相关,控制其翅膀发育的完整性及可用性。在对本实验室构建的家蚕蛹期cDNA文库测序中,我们筛选到-条编码AWD蛋白的cDNA序列,将其命名为BmAWD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序列全长为689bp,ORF框为465bD,编码154个氨基酸残基,含有-个NDPK保守结构域。通过PCR扩增获得该基因ORF框并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5X-1上,得到重组表达质粒pGEX-5X-1-AWD,将该重组子转化大肠杆菌BL21,经PCR、酶切鉴定证明重组正确,在37℃下以IPTG诱导表达后收集菌体并裂解,SDS-PAGE分析发现在43kD左右处有一特异性蛋白条带,与预期值相符,但目的蛋白主要以沉淀即包涵体形式存在,25℃下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目的蛋白主要存在于上清中。采用亲和层析法纯化融合蛋白GST-AWD,目的蛋白通过与层析柱上的GST磁珠结合而被纯化分离。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