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甘蓝型油菜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5个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下胚轴分离得到游离原生质体,以改良KM8p原生质体培养基作液体浅层暗培养。结果表明,低温(15℃)暗处理培养无菌苗的下胚轴原生质体活力达92.1%,培养7d后的细菌分裂频率达26.2%。分化培养基附加5mg/L 6-BA,再生频率可达17.6%。利用这一培养体系,5个油菜品种均获得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2.
3.
4.
甘薯叶肉和细胞悬浮原生质体植株再生TatsuroMurata等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而实现的甘薯体细胞杂交是克服各种杂交不亲合这些天然障碍的一个可行的方法。尽管以往做过许多工作,迄今仍未有从叶柄原生质体获得植株再生的令人信服并且可重复的证据。最近,有人报道... 相似文献
5.
6.
7.
大豆(Glycinemax)原生质体培养与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56份大豆栽培品种。采用幼荚子叶、无菌苗下胚轴和子叶、幼胚悬浮培养细胞作原生质体游离材料。苗期子叶和下胚轴用酶液:1%Hemicellulase HP150,0.4%Cellulase R—10,0.1%Pectolyase Y—23;幼荚子叶用1%Cellulasc R—10,1%Hemicellulase HP150,0.5%Pectinase;悬浮培养细胞用1%Cellulase R—10,0.2%Pectolyase Y—23,2%Driselase游离,4种材料均获得大量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培养基均为K8P,分化培养基为MS、B5,培养基中的激素试用了2.4—D,2.4.5—T,NAAIAA、ZT、KT、BA、zip和毒莠定等不同配合和浓度。结果有12份品种的幼荚子叶。下胚轴和苗期子叶的原生质体形成愈伤组织、有不同类型的根分化和绿点出现,分化培养基B5+0.1-0.2mg/l 2.4.5-T+1-1.5mg/l·BA较好。 相似文献
8.
9.
以“红核子”、“东壁”、“十二月龙眼”等龙眼品种的胚性悬浮细胞为起始材料分离原生质体,采用液体浅层培养、包埋悬浮培养等方式,进行原生质体培养与植株再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海藻酸钙包埋悬浮振荡培养(50r/min)是龙眼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培养的适宜培养方式,在含有多种生长调节剂的改良MS培养基(MP6)上,再生小克隆的形成频率可高达5%;采用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体胚诱导、成熟和萌发的优化方案,原生质体再生小克隆分化子叶形胚状体的频率达100%,萌发植株的频率一般大于45%。 相似文献
10.
以橡胶树PR107花药愈伤组织建立的胚性悬浮细胞为材料,进行原生质体的酶解分离和培养研究。结果表明:在酶组合为纤维素酶1.5 %+果胶酶0.15 %+离析酶0.5 %的酶解处理下,继代培养第6天、直径小于0.5 mm悬浮细胞团获得最高产量的原生质体,达到2.2×107个/mL PCV;原生质体在看护培养基上培养1周后观察到细胞开始发生分裂,培养2周后细胞分裂形成含8-10个细胞的小细胞团。看护培养45 d后原生质体持续分裂并发育成肉眼可见的小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三种野生稻及其与栽培稻种间杂种外稃表面显微特征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扫描电镜对栽培稻的两个籼型品种(Oryza sativa subsp. indica)、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药用野生稻(O. officinalis)、疣粒野生稻(O. meyeriana)及野生稻与栽培稻的种间杂种F1的外稃表面显微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观察到外稃表面的显微特征有明显的种间差异,并初步概述了三种野生稻的乳突特征。栽培稻与野生稻的种间杂种外稃显微特征受亲本影响,其中乳突座间距、列宽主要受野生稻亲本影响;底座以上的峰突特征如峰距、峰数则表现为栽培稻亲本的特征;乳突分布密度表现为超亲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