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籼粳交稻米胶稠度的遗传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胶稠度单籽粒分析法,对3×2设计的5个籼粳交组合,每组合9个同期收获的遗传群体 (P1, P2, F1, F1', F2, B1, B1', B2, B2' )的稻米胶稠度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籼粳稻米的胶稠度受到主效基因和若干微效基因的控制,主效基因为复等位基因,硬对中等或软,中等对软胶稠度表现显性。胶稠度具有质量 数量遗传特性,适合3N胚乳的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  相似文献   

2.
色稻碾米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6个色稻和1个普通稻品种为材料,采用7×7完全双列杂交法分析色稻主要碾米品质性状糙米率的跗主其与主要营养品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色稻糙米率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显生作用和加性作用都重要基因的平均显性作用表现完全显性和部分超显性,显性等位基因对提高糙米率起增效作用,隐性等位基因起减效作用,且其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高,在品种改良中适宜有早期世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3.
籼粳亚种F1的分类及其与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程氏指数分类法对籼粳交亲本及其F1分类结果,28个亲本基本可分籼粳两大类,广亲和品种多属偏籼偏粳型,与爪哇型品种接近。以籼稻为母本的籼粳交F1籼型较多,约占73.1%, 以粳稻为母本的籼粳交F1粳型较多,约占72.4%。92个籼粳交组合F1偏籼、偏粳型比例为73.9%,这说明F1分类既受细胞质影响,也受双亲遗传背景影响。双亲程氏指数差值与F1结实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而与F1的生物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双亲程氏指数差值大小适合(6-13)时, 生物产量与结实率均较高,其经济优势较强。  相似文献   

4.
栽培稻与药用野生稻杂种后代的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选用两个抗褐飞虱的药用野生稻编号材料与两个感虫栽培品种杂交,通过胚培养获得了F1、BC1F1和F2植株。F1杂种表现出野生亲本紫色柱头、长芒及抗褐飞虱等特性,其花粉母细胞中期I染色体多为单价体(仅0.77个二价体),甚至不能形成花药,因而表现雄性不育,仅获得一株F2,染色体数目为2n=46。用栽培稻回交获得BC1F1植株为异源三倍体,中期I染色体构型为12.25Ⅰ+11.85Ⅱ+0.01Ⅲ。  相似文献   

5.
四个籼稻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表现高抗的 Dular、IR26、IR36和IR1545-339 等4个籼稻品种与感病品种金刚30杂交并分别与双亲回交,获得F1、F2、BC1和BC2。在隔离网室用细菌性条斑病菌株RS-68接种不同世代群体,根据其抗感反应推断:IR36的抗病性是由一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的,Dular、 IR26和IR1545-339三个品种的抗病性分别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Dular和IR1545 339的抗病基因呈非等位关系  相似文献   

6.
 用水稻短根突变化RM1、RM2与原品种Ohchikara杂交配成两个组合的P1、 P2、 F1、 F2、 B11、B'11、B12、 B'12 以及F3世代,调查冠根长度,研究短根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RM1和RM2的短根性状均受单个位点稳性核基因(srt1srt1),并且RM1和RM2的短根基因是等位的。讨论了srt1基因在杂交稻和中子纯度快速鉴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模型分离分析法对低磷土壤条件下玉米082×掖107组合的P1、P2、F1、F2和F2∶3代磷吸收和利用效率联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磷吸收效率遗传符合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与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D-0)。F2和F2∶3估计的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51.96%和56.29%,估计的微效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34.17%和29.72%。主基因的遗传力都高于微效多基因,磷吸收效率的遗传主要由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同时微效多基因对玉米磷吸收效率的影响较大。表明可以利用磷吸收效率高的玉米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并且在育种的早期阶段选育磷吸收效率高的单株或家系,以获得磷吸收效率高的玉米品种。玉米磷利用效率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C-0),属非主基因控制的遗传。表明玉米磷利用效率主要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可以结合玉米磷吸收效率性状的选育,培育磷利用效率高的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8.
水稻杂种优势表现与双亲遗传差异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用广亲和恢复系中413与“Lemont × 特青”重组自交系群体(RIL)杂交,构建中413测交F1群体(ZTP)和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研究了中413基因组组成、F1杂种产量性状优势表现以及杂种优势表现与亲本间遗传差异的关系。双亲性状优良往往能获得好的F1代,但并非所有组合都是如此。低值亲本与中413杂交亦可产生高值后代,表现较强的杂种优势。双亲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表现呈正相关,当母本(RILs)的粳型成分(Lemont 基因组含量)达到80%左右时,杂种的籽粒产量最大,优势最强。杂种的生物学产量亦表现随母本的粳型成分增加而继续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水稻亚种间杂种后代Pgi-1同工酶的异常分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籼稻品种与粳稻品种或偏粳型广亲和性品种的杂交后代F2集团8个,分析了位于第3染色体上的Pgi-1同工酶的分离情况。其中4个F2集团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偏离正常的孟德尔分离比例,带粳稻标记基因Pgi-1的配子明显减少,只占总受精配子的41.4%±2.8%。而另4个F2集团则保持正常分离比例。分析结果表明, Pgi-1的异常分离与雌性育性无关,也不是由于花粉形态性败育而致,在第3染色体Pgi-1附近,存在一个独立于ga-2和ga-3的新的配子体基因,控制花粉的受精竞争。在该配子体基因位点上,一些粳稻品种或偏粳型广亲和性品种具有的等位基因可以消除籼粳交后代中由于受精竞争而导致的粳配子败育。  相似文献   

10.
两个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抗稻瘟病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将两个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薄稻和黑壳子粳分别与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杂交和回交,获得F1、F2、BC1世代和部分F3家系,在3~4叶期用喷雾法分别接种ZA49和ZG1小种,根据抗、感分离比例,推断薄稻和黑壳子粳对ZG1和ZA49的抗性均由一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两个抗病品种的抗病基因间呈非等位关系。进一步将两个抗病品种与三个含已知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材料F-98-7(Pi-km)、F-124-1(Pi-ta)和F1452(Pi-b)杂交,根据F1和F2接种结果表明,两个粳稻地方品种与上述三个材料所携带的抗病基因是不等位的。  相似文献   

11.
以3个水陆稻组合(旱稻277/春江016、巴西陆稻/春江016、旱稻502/郑稻6号)的亲本、F[sub]1[/sub]、B1、B2和F[sub]2[/sub]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经干旱协迫处理,研究叶片相对含水量的遗传规律。叶片相对含水量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特征,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同时还受到显性效应的影响,其广义遗传率和狭义遗传率均较高。还对栽培稻品种的抗旱性改良方法以及陆稻种质资源在水、陆杂交稻中的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不同生态类型间杂交粳稻品质性状及其遗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8个不同生态类型的粳稻品种所配成的8×8双列杂交的F2稻米的7个品质性状的表现及遗传。结果表明:(1)8个亲本各品质性状表观差异不大,但F2代出现超亲现象,表明亲本间基因呈分散分布。(2)米粒宽、米粒重、垩白率、糊化温度、胶稠度5个性状的遗传符合加性 显性模型,且均以显性效应为主。粒长和直链淀粉含量2个性状的遗传不符合加性 显性模型,存在上位性。(3)粒宽、粒重2个性状的显性基因具减效作用,垩白度、糊化温度和胶稠度3个性状的显性基因具增效作用。(4)越光在糊化温度性状上比其他品种带有较多的隐性基因;镇稻88在粒宽、粒重2个性状上带有较多的显性基因;秀水04在粒长和胶稠度2个性状上带有较多的显性基因,在垩白度性状上带有较多的隐性基因。  相似文献   

13.
水稻果皮色泽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近等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紫香糯和春江糯2号为亲本,利用F2、BC1F1和F3分离群体对果皮色泽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并构建了7对果皮色泽近等基因系。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紫香糯果皮的色泽性状由两对互补基因控制。对7对近等基因系进行的性状相似性和遗传背景的SSR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近等基因系间在农艺性状上除了千粒重外,其他性状差异均不显著。利用34对亲本间多态性SSR分子标记,发现5对黑、白近等基因系仅在目标基因区段检测到了多态性标记,近等性比较理想;2对黑、褐近等基因系除了目标区段外,还分别在第11、12染色体检测到了多态性标记,近等性较差。  相似文献   

14.
弱筋小麦品种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弱筋小麦蛋白质含量的改良提供依据,以7个弱筋小麦品种双列杂交的F1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了弱筋小麦蛋白质含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在7个小麦品种中,宁麦9号蛋白质含量的一般配合力最高,能极显著地降低杂种后代的蛋白质含量.小麦蛋白质含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同时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作用,显性程度为完全显性到超显性.控制蛋白质含量的增效等位基因为隐性,增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亲本中的分配无明显差异.宁麦13和宁麦9号控制蛋白质含量遗传的显性基因最多,蛋白质含量可能受2~3对主效基因的控制,狭义遗传力中等.  相似文献   

15.
为测定雷州杂草稻的黑色颖壳基因Bh4和红色果皮基因Rc的基因型,本研究对雷州10个杂草稻群体的100个单株的种子的颖壳和果皮颜色进行表型观察,同时通过PCR扩增及序列分析对Bh4Rc的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雷州杂草稻中黑色颖壳和黄色颖壳的种子几乎各占一半,果皮颜色则以红色为主,有少量白色和浅红色果皮的种子。雷州杂草稻的Bh4Rc的基因型与表型鉴定结果一致。57份黑色颖壳杂草稻的Bh4基因型为39个野生型和18个杂合型,25份黄色颖壳和18份黄色带黑斑颖壳杂草稻的Bh4基因型均为缺失22 bp的突变型;90份红色果皮杂草稻的Rc基因型为73个野生型和17个杂合型,4份白色和6份浅红色果皮杂草稻的Rc基因型均为缺失14 bp的突变型。本研究为分析雷州杂草稻的Bh4Rc基因的来源提供了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6.
The inheritance of purple pericarp was studied through genetic analysis using F2, BC1F1 and F3 from a cross between a purple pericarp rice variety Zixiangnuo and a white pericarp rice variety Chunjiangnuo 2. Seven pairs of near isogenic lines (NILs) for pericarp color of rice were further constructed. 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purple pericarp was controlled by two complementary genes (Pb and Pp). Agronomic trait analysis and polymorphism analysis using SSR markers on these seven pairs of NILs were used in the evaluation of near-isogenicit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gronomic traits were found except 1000-grain weight between the NILs. The polymorphic SSR markers for the parents were only detected in target segments of the five pairs of NILs different in Pb, which revealed the ideal near isogenicity of them. However, for the two pairs of NILs different in Pp, the polymorphic markers for the two parents were detected as well as in non-targeted segments of chromosomes 11 and 12,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7.
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4个晚粳品种为材料,采用双亲本回交设计对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特性及基因效应作了分析。参试的晚粳品种对两个菌系KS-6-6和浙173的抗性是不完全隐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基因的加性效应为极显著,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则皆不显著。加性变异和显性变异并存,但以加性遗传变异为主,表现具有较高的广义、狭义遗传率。菌系Ⅱ与Ⅳ的病级间的关联性表明,晚粳品种嘉23对白叶枯病两菌系的抗性属同一多基因系控制的不完全隐性的数量性状遗传;从有效因子数目估值来看,本研究参试材料至少有一对隐性抗病基因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光氧化条件下(强光、低CO2 低O2)调查了 54个籼稻品种叶绿素(chl)和类胡萝 素(Car)的光漂白差异,并根据这些特点划分为4类。I) Chl和Car含量都较高的耐光氧化类型(6个);II) 两者都较低的不耐光氧化类型(13个);III) Chl含量较高而Car含量较低的持殊类型(3个);两者含量介于中间的中间类型(32个)。在正常条件下,耐光氧化类型的Chl、 Car含量以及Chla,b、 Car/Chl值都较不耐的低。各类型中的Chl与Car、Chl a与Chl b之间都呈线性关系。但经光氧化处理后,各类型的Chl、Car含量,Chl a/b值和SOD 活性都下降,只有Car/Chl值上升。耐的类型除SOD活性变化较大外,其他参数变化较少。这似乎说明色素组分的相对稳定是耐光氧化的一个特性,且与SOD清除活性氧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为比较不同品种荔枝果皮酚类物质含量、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差异,用80%甲醇分别提取6个品种荔枝果皮中的酚类物质,测定其总酚和总黄酮含量。采用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和自由基离子清除能力(ABTS)等方法评价其抗氧化活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鉴定不同的单体酚并分析其在不同品种荔枝果皮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荔枝果皮的酚类物质含量为28.69~68.48 mg/g,不同品种荔枝果皮的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酚类物质的含量、FRAP和ABTS抗氧化活性能力均以‘荔枝王’为最高,分别为68.48 mg/g546.31 μmol/g和511.25 μmol/g。液相色谱结果鉴定出‘糯米糍’中的8种单体酚,而含量相对较高的是A型原花青素三聚体和原花青素A2。研究结果可为荔枝加工废弃物荔枝果皮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轮回422与籼稻杂交F1抽穗期超亲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分析了偏粳型广亲和品种轮回422与籼稻品种南京11、I188025(具有簇生小穗标记基因Cl)杂交F1~F3及BC1在不同日长条件下的抽穗期表现。长日照试验表明,F1超亲迟熟(超亲优势率达49%)主要受两对互补基因控制。短日照试验结果证明,杂种超亲迟熟主要由其强感光性引起的,上述互补基因属于感光性基因.通过互补测验和连锁分析证明,两籼稻亲本所携互补基因为等位关系,此基因与6号染色体上的Cl基因连锁,重组率为27.78%±1.82%。根据试验结果可以认为,感光性基因的互补作用是造成籼粳杂种一代生育期超亲迟熟的主要遗传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