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判断溴甲烷和硫酰氟对舞毒蛾不同虫态的杀灭效果,在25℃下,分别在经过气密性检测的熏蒸桶内投入16、20、24、32 g/m3的溴甲烷和40、56、72、88 g/m3的硫酰氟,熏蒸处理舞毒蛾卵、幼虫、蛹和成虫4.5h.结果表明,经过4.5h熏蒸,杀灭舞毒蛾卵、1龄幼虫、蛹和成虫的溴甲烷浓度分别为32、20、24和16 g/m3,杀灭上述虫态硫酰氟浓度分别为88、56、72和40 g/m3.本文结果表明,舞毒蛾卵为最耐受溴甲烷和硫酰氟熏蒸的虫态,在目前口岸实际熏蒸处理中应充分考虑熏蒸剂对舞毒蛾卵的杀灭效果.  相似文献   

2.
侵染大豆和桑的烟草坏死病毒(TNV)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是介绍农业部植检所和有关单位共同协作进行的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结果。杀虫效果方面:室内试验得出:对谷斑皮蠹成虫、幼虫、蛹,温度11~14℃,10克/m~3,处理24~48小时,效果100%。对谷斑皮蠹卵,温度11~14℃,15~50克/m~3,处理24小时,效果9.0~62.5%,50克/m~3处理48小时,40克/m~3处理72小时效果100%,温度20~22℃,40克/m~3处理24小时,15克/m~3处理48小时也100%死亡。对谷象、玉米象、绿豆象的卵,温度20℃,15克/m~3处理48小时效果100%。对胚后期的黑皮蠹、烟草坪,印度谷蛾幼虫、玉米象、谷蠹和绿豆象成虫的效果更好。室外粮垛上试验,粮温15~16℃,50~70克/m~3处理24小时,对玉米象和绿豆象各虫态的效果100%。中草药材垛上试验,温度27~28℃,30克/m~3处理二天,对黑皮蠹幼虫、玉米象各虫态以及锯谷盗成虫效果100%。真空熏蒸,真空度负745~720mmHg,温度12~20℃,70克/m~3处理3小时,对谷象和绿豆象卵的效果方能100%。熏蒸粮食残留量测定结果:20~70克/m~3熏蒸3天,小麦中氟残留量为0.55~1.48ppm,水稻中为0.29~2.48ppm,玉米中为0.09~1.51ppm。熏蒸粉类粮食残留量高。硫酰氟熏蒸粮、棉、油、蔬菜以及林木种籽,对发芽安全。粮食在熏蒸期间对硫酰氟的吸附量,以大豆和玉米为例,分别只有溴甲烷吸附量的36%,20.3%  相似文献   

3.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2%苯醚甲环唑·氟虫腈FS对玉米丝黑穗病和蛴螬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有效浓度48.00 g/100 kg种子,施药后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效在85%以上,明显高于3%苯醚甲环唑FS 12.00 g/100 kg种子处理的防效;有效浓度42.00~48.00 g/100 kg种子,施药播种后30 d对蛴螬的防效在78%以上,明显高于8%氟虫腈FS 24.00 g/100 kg种子处理的防效。该药剂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和蛴螬的较为理想药剂,对玉米出苗安全。  相似文献   

4.
在晚稻第4代三化螟卵盛孵期,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乳油0.3、0.45、0.6g/667m2(有效成份,下同)、虫酰肼20%悬浮剂15、20、25g/667m2、呋喃虫酰肼10%悬浮剂8、10、12g/667m2、阿维-哒嗪硫磷16%乳油8、10.4、12.8g/667m2、丁烯氟虫腈5%悬浮剂2、3、4g/667m2、辛硫磷40%乳油30、40、50g/667m2、氟虫腈5%悬浮剂2、3、4g/667m2和甲胺磷50%乳油75g/667m2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阿维·哒嗪硫磷16%乳油、氟虫腈5%悬浮剂和丁烯氟虫腈5%悬浮剂3、4g/667m2防效最好,药后17d为害定局防效都在90%以上, 均极显著高于对照药剂甲胺磷50%乳油,且对水稻安全,可作为替代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替代品.  相似文献   

5.
异硫氰酸甲酯和硫酰氟混用杀灭松材线虫的增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萎蔫病由松材线虫(pine wood nematode,PWN,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引发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是对松树威胁最大的病害之一.本文使用不同比例的硫酰氟(sulfuryl fluoride,SF)和异硫氰酸甲酯(methyl isothiocyanate,MITC)混剂对木包装中的松材线虫进行了熏蒸.结果表明,75.5 g/m3硫酰氟在20℃单独熏蒸24 h才可杀灭99%的松材线虫,而添加2.5%,5%,10%,20%质量比的异硫氰酸甲酯后,分别只需硫酰氟11.8 g/m3,8.72 g/m3,5.49 g/m3,3.75 g/m3即可在同等条件下杀灭99%的松材线虫,说明异硫氰酸甲酯对硫酰氟杀灭松材线虫存在明显增效.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种衣剂防治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可行性,通过选用内吸性强、持效期长的种衣剂,设置常规剂量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处理,采取田间罩网小区试验,明确种衣剂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防效及对玉米出苗、生长的安全性。结果表明,30%噻虫嗪FS、10%氟虫腈FSC、38%噻虫胺FSC、40%噻虫嗪·溴氰虫酰胺FS、30%噻虫嗪·氟虫腈FSC、30%噻虫胺·氟虫腈FSC、20%噻虫胺·氟啶虫酰胺FSC等7种种衣剂对玉米出苗、生长均安全;38%噻虫胺FSC有效成分用量7.6 g/kg种子处理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防治效果为70.6%~78.5%,防效最好,显著高于除30%噻虫胺·氟虫腈FSC 7.5 g/kg处理外的其他种衣剂处理(P<0.05),并且可使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羽化出土始现期、出土高峰期推迟5~10 d,可以使成虫高峰期避开玉米吐丝期。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防控前移推荐使用38%噻虫胺FSC,有效成分剂量为7.6 g/kg种子。  相似文献   

7.
氟啶虫胺腈对棉蚜的生物活性及对棉花的安全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叶片浸渍法研究了氟啶虫胺腈对棉蚜的室内活性,同时分析了其对棉花的安全性。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氟啶虫胺腈处理棉蚜24h的LC50和LC90为1.98mg/L和26.02mg/L,显著低于吡虫啉的8.69mg/L和132.68mg/L,毒效比达4.39;处理48h后,氟啶虫胺腈对棉蚜仍表现出很高的杀虫活性,且显著高于吡虫啉。棉花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在使用浓度40~160g/hm2范围内喷施500g/kg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对棉花不同时期的叶色、株高、果枝层以及棉蕾脱落都未造成显著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竹绿虎天牛是我国出口竹制品具有检疫意义的害虫,对其熏蒸处理条件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研究应用国家标准GB/T 36773-2018推荐的硫酰氟对竹绿虎天牛幼虫、蛹以及成虫熏蒸处理技术指标,验证硫酰氟对竹绿虎天牛卵的熏蒸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20℃、96 g/m~3,24℃、80 g/m~3,30℃、64 g/m~33个不同的硫酰氟剂量与温度组合熏蒸处理24 h后,竹绿虎天牛的卵死亡率都达到100%。验证试验表明GB/T 36773-2018推荐的竹绿虎天牛硫酰氟熏蒸处理技术指标同样适用于卵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甲酸乙酯对三种主要仓储害虫的熏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甲酸乙酯对仓储害虫的实际控制效果,避免二氧化碳对熏蒸作用的影响,该研究利用循环熏蒸系统(FTFS),测定甲酸乙酯对米象、赤拟谷盗、谷蠹三种主要仓储害虫混合虫态的熏蒸作用.结果表明:在25℃、70%RH条件下,甲酸乙酯43.34、80.72、99.08、117.74、146.49mg/L 熏蒸处理6 h,对赤拟谷盗和谷蠹混合虫态有很好的控制作用,死亡率大于95.96%;甲酸乙酯80.72、99.08、117.74、146.49mg/L处理对米象混合虫态的杀虫效果较好.甲酸乙酯对米象蛹的杀虫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0.
枯草芽孢杆菌NJ-18和氟酰胺联合拌种防治小麦纹枯病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的芽孢制剂(109 cfu/g)与20%氟酰胺可湿性粉剂(WP)联合拌种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氟酰胺抑制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菌丝生长的平均EC50值为(0.34±0.06) μg/mL;NJ-18发酵液(108 cfu/mL)及其滤液稀释1 000倍时对小麦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96.38%和93.97%;氟酰胺对NJ-18的菌体生长和芽孢存活无抑制作用,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在温室条件下,NJ-18芽孢制剂(109 cfu/g)300 g分别与20%氟酰胺WP 50 g和100 g混合拌种处理100 kg小麦种子,在小麦拔节期对纹枯病的防效分别为47.96%和64.58%,显著高于二者同剂量单用处理的防效;在大田条件下,二者混合拌种处理也能显著提高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效,NJ-18芽孢制剂(109 cfu/g) 300 g与20%氟酰胺WP 200 g混合拌种处理100 kg小麦种子,对拔节期小麦纹枯病的防效高达74.83%,且能显著提高小麦千粒重,同时对小麦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1.
周超  张勇  马冲  吴翠霞  张田田  宋敏 《植物保护》2021,47(3):271-275
为评价4种杀虫剂在玉米田防治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禾蓟马Frankliniella tenuicornis和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的应用前景,采用浸苗法测定了其对3种害虫的毒力,并通过种子处理筛选对3种害虫田间防效较高的药剂。结果表明,噻虫嗪、呋虫胺和吡虫啉对灰飞虱、禾蓟马和玉米蚜具有较高毒力,LC50分别为0.14~1.10、4.24~31.01 mg/L和0.80~7.49 mg/L,氟啶虫酰胺的毒力最低,对3种害虫的LC50分别为84. 55、222.72 mg/L和44.81 mg/L。采用种子处理的方式施药后,各药剂处理组玉米出苗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安全性较高;播种后30 d,20%氟啶虫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灰飞虱、禾蓟马的防效均在75%以上,播种后40 d,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对灰飞虱防效最高,其次为20%氟啶虫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8%呋虫胺悬浮种衣剂和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播种后50 d(玉米抽雄期)调查,20%氟啶虫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玉米蚜防治效果可达92.1%,表现出较高的防治效果,噻虫嗪、呋虫胺、吡虫啉防治效果略低,但均在70%以上,能有效防治玉米蚜的为害。综上,氟啶虫酰胺、噻虫嗪、呋虫胺和吡虫啉均适合用于防治玉米田灰飞虱、禾蓟马和玉米蚜3种害虫。  相似文献   

12.
熏蒸环境温度为5℃、10℃的条件下,设计6~10个不同剂量分别开展溴甲烷和硫酰氟熏蒸杀灭紫穗槐种子携带紫穗槐豆象(Acanthoscelides pallidipennis)老熟幼虫的毒力试验,应用PoloPlus软件进行机率值分析的结果表明:在5℃条件下,预计紫穗槐豆象老熟幼虫达到99.9968%死亡率所要求的CT值(Lct_(99.9968))为溴甲烷2855.7g.h/m~3、硫酰氟3973.5g.h/m~3,熏蒸24h所需剂量为119.3g/m~3、158.7g/m~3;在10℃条件下,Lct_(99.9968)为溴甲烷2145.2g.h/m~3、硫酰氟1436.3g.h/m~3,熏蒸24h所需剂量为88.1g/m~3、59.0g/m~3。因此,随着熏蒸温度的提高,硫酰氟对紫穗槐豆象老熟幼虫的毒力作用增长明显,可作为进出口紫穗槐种子检疫处理的有效熏蒸剂,但熏蒸的环境温度须高于10℃。  相似文献   

13.
3种新型杀虫剂对苹果黄蚜的毒力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叶法在室内测定了3种药剂对苹果黄蚜的毒力,并在田间进行了防治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3种新型药剂中,双丙环虫酯和氟吡呋喃酮对苹果黄蚜的毒力较高,LC50分别为3.16 mg/L和23.58 mg/L,三氟苯嘧啶毒力较低,LC50为329.92 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苹果黄蚜均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和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各处理3~7 d防效为82.19%~93.45%,药后30 d防效达到78.91%~87.92%;50 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2.5 mg/kg和4.2 mg/kg处理药后3~7 d防效为94.64%~97.04%,药后21 d防效仍可达88%以上。因此,3种新型药剂均可以用于防治苹果黄蚜,田间使用时推荐有效成分用量为双丙环虫酯2.5~4.2 mg/kg,氟吡呋喃酮113~170 mg/kg,三氟苯嘧啶28~80 mg/kg。  相似文献   

14.
进境原木溴甲烷熏蒸除害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标记的黑条木小蠹带疫原木及松墨天牛危害马尾松原木作为样木,采用投药剂量80 g/m3、72g/m3、64g/m3、56g/m3,密闭时间12h、16h、20h、24h双因素溴甲烷熏蒸除害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常压下,温度高于15℃,密闭时间12h除害效果小于100%,表明12h内溴甲烷未完全穿透原木而发生作用;投药剂量56g/m3,密闭时间大干或等于20h可保证100%对蛀入深度5~10cm的白云杉齿小蠹和黑条木小蠹除害处理效果,或投药剂量64g/m3,密闭时间大于或等于16h亦可保证:100%对白云杉齿小蠹和黑条木小蠹除害处理效果;但对蛀入深度超过10cm的松墨天牛幼虫,投药剂量应大于或等于64g/m3,密闭时间大于或等于20h方能100%达到除害处理效果.因此,熏蒸库帐幕遮盖常压熏蒸的最低投药剂量应大干或等于64g/m3,密闭熏蒸时间应大于或等于20h,能保证对蛀入深度0~15cm害虫的除害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田间药效试验表明:丁烯氟虫腈5%乳油50mL/667m2、茚虫威150g/L悬浮剂12mL/667m2、甲维·毒20%乳油100mL/667m2、氟虫腈80%水分散粒剂2g 毒死蜱40%乳油100mL/667m2、阿维菌素1.8%乳油30mL 硫丹35%乳油100mL/667m2、氟虫腈5%乳油50mL/667m2等6个处理的防治效果都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韩平  胡彬  马帅  曹永松 《农药学学报》2017,19(6):729-734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氟唑菌苯胺在小麦植株中内吸传导特性的方法;定量分析了在小麦根部和叶部施药2种处理方式下氟唑菌苯胺进入植株后的分布和累积情况。植株样品前处理采用QuEChERS法,在反相色谱柱C18(100 mm × 2.1 mm, 1.8 μm)上,以0.1%甲酸水和乙腈为流动相,利用梯度洗脱,正离子电离(ESI+),采用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MRM)进行定性和定量。用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5~100 μg/L内,氟唑菌苯胺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y = 12 808.4x + 308.518(r = 0.999 8)。在0.005、0.05和0.1 mg/kg添加水平下,氟唑菌苯胺在小麦植株中的回收率为92%~126%,相对标准偏差为0.50%~9.1%;以3倍信噪比计算,方法检出限为0.037 μg/kg;最低添加浓度为0.005 mg/kg。研究结果表明,氟唑菌苯胺于小麦植株根部施用后,可迅速在根部吸收并向茎部传导,且随处理浓度增大,药剂在不同部位的累积量增加;随处理后时间延长,药剂在不同部位的累积表现为先快速吸收而后缓慢平衡。其中以0.01 mg/L氟唑菌苯胺经根部施药2 h后,药剂在根、茎和叶中含量分别为10.4、0.6和0.3 μg/kg;氟唑菌苯胺经叶部单叶片施药后,亦可快速被叶片吸收,并可跨叶传导至其他叶片,进而在茎部和根部累积。随处理后时间延长,施药叶片药剂快速下降并达到平衡,其他植株部位药剂快速累积并达到平衡。其中以200 mg/L的氟唑菌苯胺经第2片叶施用20 μL,2 h后氟唑菌苯胺在根和茎中的含量分别为109.0和148.0 μg/kg,在第3片叶和旗叶中的含量分别为904.0和112.6 μg/kg。  相似文献   

17.
硫酰氟——溴甲烷土壤消毒潜在的替代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初步试验表明,硫酰氟25~50 g/m2对土壤真菌(Fusarium sp.)、线虫均有良好的杀灭效果,防治后番茄产量与使用溴甲烷50 g/m2相当。硫酰氟蒸汽压高,穿透性强,可杀死深土层中的线虫及病原菌。由于其在常温下是气体,即使在冬天使用,也不需要搭小拱棚或采用"热法"施药,因此比使用溴甲烷更为方便;使用时也不像威百亩那样需要专用的施药设备。因此,硫酰氟是溴甲烷土壤消毒很有前景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评价氟环唑在小麦生产上使用的残留安全性,建立了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及土壤中残留的分析方法,并对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及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添加水平为0.01、0.1和2 mg/kg(小麦籽粒和土壤)和0.01、0.1和10 mg/kg(小麦植株)下,氟环唑的回收率为82%~93%,相对标准偏差为3.0%~9.7%。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定量限均为0.01 mg/kg。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5~8.4和10~30 d。当以有效成分112.5 g/hm~2的剂量施药2次、采收间隔期为21 d时,小麦籽粒中氟环唑的残留量为0.05 mg/kg,低于中国制定的小麦中氟环唑的最大残留限量值(0.05 mg/kg)。建议氟环唑在小麦上使用时最大剂量为有效成分112.5 g/hm~2,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为21 d。  相似文献   

19.
不同药剂防治稻水象甲幼虫田间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防治稻水象甲幼虫的药剂;2011年6~7月间在修文县久长镇进行药剂筛选试验;丁硫克百威5%颗粒剂3 000g/667m2处理对稻水象甲幼虫较好的防效,药后5、10、20d的防效分别为54.20%、71.57%、78.53%。其次为氯虫.噻虫嗪40%水分散粒剂25g/667m2处理,药后5、10、20d的防效分别为45.44%、62.47%、66.02%,建议生产使用丁硫克百威5%颗粒剂2 500~3 000g/667m2、氯虫.噻虫嗪40%水分散粒剂25g/667m2。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评价氟环唑在小麦生产上使用的残留安全性,建立了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及土壤中残留的分析方法,并对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及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添加水平为0.01、0.1和2 mg/kg(小麦籽粒和土壤)和0.01、0.1和10 mg/kg(小麦植株)下,氟环唑的回收率为82%~93%,相对标准偏差为3.0%~9.7%。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定量限均为0.01 mg/kg。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5~8.4和10~30 d。当以有效成分112.5 g/hm2的剂量施药2次、采收间隔期为21 d时,小麦籽粒中氟环唑的残留量为<0.05 mg/kg,低于中国制定的小麦中氟环唑的最大残留限量值(0.05 mg/kg)。建议氟环唑在小麦上使用时最大剂量为有效成分112.5 g/hm2,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为21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