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编日子系统工作的特点.分析了传统计算机编目系统界面设计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新的界面设计方法.称之为“自由著录界面”,并介绍了“自由著录界面”的核心设计过程以及数据处理流程。  相似文献   

2.
对生产过程中快速、高精度的厚度在线检测问题进行了研究,用TI公司的TMS320F2812DSP芯片作为硬件电路的微处理器完成系统中的输入信号检测和系统的控制。并且依据界面美观、功能实用、操作方便的思想对系统的监控终端的操作和显示界面以及管理软件进行了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3.
在Excel环境中采取编算式并调用粘贴函数,逐步实现了单个或两个样本的显著性检验过程。其中的数据分析软件运行T检验、F检验过程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有时会造成误判。明确这些差别有助于澄清显著性检验的每一个步骤和细节,正确运用Excel界面编程或通过运行数据分析软件提高效率。Excel界面用作生物统计课程实训操作平台,具有毋庸置疑的价值和优势,对于初学者,使用Excel电子表格逐步实现各种统计检验过程取得的教学效果,其他任何专业统计软件都无法替代。  相似文献   

4.
大庆油田长垣P区扶余油层T2界面上、下泥岩存在较大的波阻抗差,出现连续强反射低频同相轴;同时,由于强界面下部薄砂岩的相互叠置,造成反射轴波形进一步变宽,主频降低,完全淹没了界面下FⅠ1-1(扶余油层Ⅰ油组1-1小层)目的层的砂岩信息,阻碍了薄砂岩储层的有效预测。为去除强反射,利用基于雷克子波的快速匹配追踪(MP)分解来进行分离、削弱T2界面产生的强反射背景,突显覆盖在其中的砂岩储层信息。快速MP子波分解技术利用频率和尺度两参数动态扫描提高检索效率,并对连续2次残差能量差设阈值提高迭代效率,实现对原子库中的时频原子快速匹配。结合目标区实际地质情况,设计强反射背景下单层砂及薄互层砂岩的二维地质模型进行正演,再应用快速MP子波分解技术进行子波分解后重构以突出砂岩特征。该技术在大庆油田长垣P区勘探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乌海胡杨岛上胡杨幼树和大树的异形叶为实验材料,研究异形叶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含水量以及自由水和束缚水比值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幼树披针形叶片F0、Fm、Fv/Fm和Fv/F0的值最小,而大树卵圆形叶片的Fm、Fv/F0和Fv/Fm值最小,锯齿卵圆形叶片的F0值最小。与幼树相比,大树异形叶的自由水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以披针形叶片自由水含量上升幅度最大,为78.94%;锯齿卵圆形和卵圆形叶片分别上升了10.60%和10.99%。幼树叶片的自由水含量与Fv/Fm、Fv/F0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大树叶片的含水量与Fv/Fm、Fv/F0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内聚力模型苎麻茎秆界面分离试验与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双线性内聚力模型作为苎麻[Boehmeria nivea(L.)Gaudich.]茎秆界面分离力学模型,按内聚力模型理论对苎麻茎秆韧皮纤维和木质部在万能试验机进行分离拉伸试验,得到了苎麻茎秆韧皮纤维与木质部的分离应力与位移关系曲线,并进行了曲线拟合分析;应用ABAQUS软件对双线性内聚力模型进行茎秆界面分离模拟,模拟了韧皮纤维与木质部分离过程及应力在界面上的分布;通过将模拟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根据试验参数来调整双线性内聚力模型的参数,能够较好模拟苎麻茎秆界面微观力学,从而反映出苎麻茎秆在开裂过程的界面应力位移关系。  相似文献   

7.
樟子松单板表面润湿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改善樟子松单板表面的润湿性,提高木塑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以樟子松单板为研究对象,对其表面进行改性处理.采用接触角测定仪测定不同探测液在其表面的接触角,得知其表面润湿性,进而推导出其表面自由能.结果表明:偶联剂改性樟子松单板可以有效提高木材表面自由能,且随着偶联剂量的适当增加,木材表面的自由能增加,从而提高木材与塑料的界面结合性.  相似文献   

8.
自由智能体(freeagent)模拟近几年来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结构动力机制的分析,并在该研究领域得到迅速的发展。本文主要采用栅格模拟的方法来分析城市形成过程中自由智能体的一系列行为。在此基础上对由城市居住地规划提出了具体的应用建议,以供相关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纤维与基体不饱和聚酯界面的结合强度,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纤维表面进行预处理,探讨了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对混杂纤维(亚麻纤维与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SEM分析表明,改性后的玄武岩纤维、亚麻纤维表面与基体界面之间的结合强度增大.FTIR分析表明,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产生的-C-OH、-C-O、-COOH和-COO-含氧基团提高了纤维与基体之间界面的结合强度.力学测试试验结果表明,PB/F、PB/PF和B/PF的弯曲和冲击性能明显提高,B/PF的弯曲强度比未处理的B/F提高40.5%,PB/PF、B/PF的冲击韧性比B/F提高116%.混杂纤维复合材料表现出较好的弯曲和冲击性能.  相似文献   

10.
根据甘蔗黑穗病流行学参数和病情指数调查与分析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了利用条形码自动识别系统来管理调查过程中的数据,并利用专门开发的计算机分析系统来分析这些数据。调查系统主要包括用户登录界面、条码扫描界面、数据输入界面等三大部分;分析系统具有最短潜伏期(LP)、发病持续期(SSD)、最终累计茎感染率(ISmax)、最终累计丛感染率(IPmax)和病害进展曲线下面积(AUDPC)的计算和抗性等级自动划分等功能。实践表明,此系统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并有助于减少人工记录和分析过程中的失误率。  相似文献   

11.
单板层积材动态弹性模量的无损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振动无损检测方法,研究了在不同边界条件下杨木单板层积材的动态弹性模量,并且与常规静弹性模量进行比较,探索适合单板层积材弹性模量无损检测的方法。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边界条件,单板层积材有不同的振型和固有频率,四边简支振动法与四边自由振动法测得的动态弹性模量平均值比较接近,回归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四边简支振动法比四边自由振动法操作简单,更容易实现;采用四边简支振动法、四边自由振动法测得的杨木单板层积材的动态弹性模量和国家标准的破损检测法测得的静态弹性模量在0.01水平下具有密切的相关性,静态弹性模量可以通过线性回归方程用动态弹性模量来表征。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盆栽试验测定金荞麦在干旱和UV-B辐射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总黄酮含量、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试验结果显示在充足水分状况下,增强的UV\|B辐射提高了金荞麦叶SOD活性、总黄酮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强的UV-B辐射在处理前期和后期提高了金荞麦叶POD活性;增强的UV\|B辐射在处理前期增加了金荞麦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干旱胁迫下,增强的UV-B辐射在处理中期提高了金荞麦叶SOD活性,而在处理前期和后期却降低了其SOD活性;增强的UV-B辐射在处理后期提高了金荞麦叶POD活性以及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干旱条件下,金荞麦通过酶系统和保护物质的调节减少胁迫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强试验设定强度的UV-B辐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其对干旱的抗性。  相似文献   

13.
农业生态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的认识,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关系、自组织特征以及非线性动力学过程,以期为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分析表明,农业生态系统必须与其边界以外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保持物质、能量、信息、资金的交换以获得自由能--负熵,来降低系统内部的熵值,并以此来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以及自组织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陕西省姜片吸虫病疫源地生物生长区的研究。首先叙述和疫源地范围有关的宿主动物、中间宿主扁卷螺和病原体姜片吸虫的分布情况。然后对疫源地范围内姜片吸虫病流行过程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追索到生物生长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上去。最后确定了陕西省姜片吸中病疫源地的界线。和其他疫病的疫源地一样,研究这一疫源地的范围也取决于地理屏障和疫病流行过程的特点两方面。汉中地区的地形、水文、温度和湿度决定了扁卷螺在该地区可以越冬,因而可以形成攀生地多决定了扁卷螺在该地区的季节动态和猪姜片吸虫病的季节动态,亦即流行过程的季节性特点;包括姜片吸虫虫卵从四月份开始发育,五月份起开始有毛勤,在水内感染扁卷螺,六月.份起扁卷螺内开始发现自然感染,七月至九月份水草上囊勤集结最多,八月至十月份是一猪姜片吸虫严重感染时期。安康专区由于社会因素无姜片吸虫病的存在。陕西省姜片吸虫病疫源地的范围相当于陕西省省级自然区划的陕南秦岭山地地区,落歼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黄褐土和棕褐土地带IA:南秦岭中山省的汉中专区部分。疫源地的界线如下: (1)北部界线,佛坪、留坝一线以秦岭高山区为地理屏障.(2)南部界线:镇巴、宁强一线,以甲山山脉为地理屏障。 (3)东部界线:相当于安康专区宁陕、石泉、紫阳各县的西部县界。 (4)西部界线:暂定以陕西东部和甘肃省接界处为界线,等待今后甘肃陇南姜片吸虫病的调查工作资料来加以证实或修正.  相似文献   

15.
杉木檫树根际土壤有机化合物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本文分析了杉木、檫树根际土壤的几种有机化合物数量。结果表明:无论是杉木还是檫树其根际土壤各类有机物总量都不同程度高于相应全土;杉木根际土壤的C/N比檫树根际土壤平均高出1.68,H/F低0.23,总糖,可溶性还原糖和有机酸含量杉木根际土较高,而总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檫树根际土高;土壤总酚量在两种根际土间无明显差异,而游离酚量杉木根际高于檫树根际;杉木连栽造成土壤有机质、全氮和H/F的降低和总酚量、游  相似文献   

16.
目前市场上经常出现八角茴香的同属植物莽草、红茴香、大八角、短柱八角和野八角等,因果实外观相似而冒充或代替八角茴香的现象。对八角茴香及其几种混伪品的分布生境、生药学、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和用途等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有助于人们了解、识别八角及其混伪品。当前我国八角茴香的单位面积产量低,安全质量问题突出,应大力发展八角高产无性系研究,尽快制定无公害八角茴香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来指导生产,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强八角茴香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限制蒸煮腌肉发展的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冷藏期间褪色导致商品价值的降低以及货架期的缩短,本研究以西式蒸煮火腿切片为对象,研究其货架期褪色与游离氨基酸和生物胺的关系,揭示肉品中含氮化合物对血红素色素及产品表观色泽稳定性的影响,为腌制、蒸煮类肉制品的色泽稳定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西式蒸煮火腿切片的色泽参数以及多种游离氨基酸和生物胺同时进行跟踪监测,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的因子分析方法阐释产品贮藏期间游离氨基酸和生物胺与色泽变化之间的关系,公共因子的提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旋转方法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结果】试验中检测到8种生物胺和16种游离氨基酸,生物胺在冷藏期间变化不显著,苏氨酸(Thr)、缬氨酸(Val)、蛋氨酸(Met)、赖氨酸(Lys)和精氨酸(Arg)在冷藏期间变化显著。因子分析中看出,主因子1(F1)主要表达了色泽参数信息,特别是反映红色的红度a*、色饱和度C及红色素亚硝基血色原(NH),以及直接影响表观色泽的含氮化合物信息,对样本方差的贡献率达到了45.72%;主因子2(F2)主要表达了色调H以及通过影响色调进而影响表观红度的含氮化合物信息,这些含氮物主要是酸性和碱性游离氨基酸,对样本方差的贡献率为21.52%。酪胺(TYR)和精胺(SPM)在F1中的载荷均高达0.98,且与产品的色泽参数均呈显著负相关,这两种生物胺显著影响产品血红素色素及表观色泽的稳定性。色胺(TRY)在F1中的载荷较高(0.78),且与表观红色度a*及红色素NH呈显著正相关,色胺的存在可以稳定产品的色素NH,改善产品的表观红色;苏氨酸、酪氨酸(Tyr)、缬氨酸、组氨酸(His)、蛋氨酸和亮氨酸(Leu) 直接影响产品的表观色泽,与产品的表观红色度a*显著相关,其中Thr和His与红色度呈显著正相关,Val,Tyr、Met和Leu与红色度呈显著负相关;甘氨酸(Gly)与红色度也呈显著负相关,但在F1中的载荷较低,对产品的表观色泽影响相对较弱。脯氨酸(Pro)在F1中的载荷较高(0.78),且与色泽参数均显著相关,直接影响表观色泽,只是Pro与黄度b*和亮度L*的相关系数远高于红度,对黄度和亮度比对红度的影响更大;苯丙氨酸(Phe)、赖氨酸和精氨酸在F2中的载荷极高,分别为0.90、0.94和0.97,又与亮度和色调H显著相关,对表观色泽的影响显著,主要通过影响亮度和黄度间接影响表观红色度。谷氨酸(Glu)在F1中的载荷相对较高(0.61),但与红度相关不显著,与黄度和亮度显著相关。【结论】产品基质环境中游离氨基酸和生物胺的存在形式及含量显著影响表观色泽的变化,这种效应可能与这些含氮化合物对基质环境酸碱度的改变以及与卟啉铁的结合或竞争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甜叶菊叶片中分离纯化抗氧化内生真菌。[方法]以甜叶菊叶片为材料,从中分离纯化出内生真菌,对它们进行了液体培养,检测其发酵上清液的总抗氧化性能、清除DPPH自由基和抑制化学发光的能力。[结果]共分离获得42株内生真菌,编号为F01-F42。总抗氧化最强的为F41;清除DPPH能力最强的为F37;综合比较总抗氧化性能和清除DPPH能力,F02、F07、F20、F25、F37、F416株较突出。利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对这6株发酵液进行检测,化学发光抑制率均大于70%,验证了它们的抗氧化性能较突出;对这6株进行了初步形态鉴定,它们的菌落颜色为白色或淡黄色,F02菌丝有隔膜,其他没有。[结论]筛选出高抗氧化活性的真菌,为将来的抗氧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王玉兵  郝再彬  李海云  陈志良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272-1274,1354
[目的]从甜叶菊叶片中分离纯化抗氧化内生真菌。[方法]以甜叶菊叶片为材料,从中分离纯化出内生真菌,对它们进行了液体培养,检测其发酵上清液的总抗氧化性能、清除DPPH自由基和抑制化学发光的能力。[结果]共分离获得42株内生真菌,编号为F01-F42。总抗氧化最强的为F41;清除DPPH能力最强的为F37;综合比较总抗氧化性能和清除DPPH能力,F02、F07、F20、F25、F37、F41 6株较突出。利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对这6株发酵液进行检测,化学发光抑制率均大于70%,验证了它们的抗氧化性能较突出;对这6株进行了初步形态鉴定,它们的菌落颜色为白色或淡黄色,F02菌丝有隔膜,其他没有。[结论]筛选出高抗氧化活性的真菌,为将来的抗氧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