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适的《尝试集》是他“实地试验白话”之作,以证明白话可以创作出好的诗歌。胡适的诗来自于他的生活,他对现实的感知,追求“自然”的白话新诗音节;胡适青睐虚词以调和文言和白话,多用“了”字,甚至用“了”字押韵,又常用“也”字;《尝试集》第二篇、第三篇大多数诗运用了“对语体”结构,因为这种形式容易造成诗歌的说话语调,形成比较自然的节奏;《尝试集》还开拓出一些新的意象,如《老鸦》中“乌鸦”的全新意象。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尝试集》白话新诗的现代特质。  相似文献   

2.
病态的诗化青春──三十年代现代诗派的情思空间罗振亚与现实的诗浪漫的诗向时代扩张求索大众化境界不同,现代派诗歌为一群远离现实斗争漩涡,而又苦于找不到出路的敏感知识分子青春心理戏剧的记录,在意味上多私淑于“月的凄清和梦的幻影”,呈露出一脉风韵独标的贵族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诗现代化是一个多种因素参与的综合过程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诗潮都参与了新诗现代化的构建。意象作为现代诗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与现代诗学中的客观对应物理论、雕塑感、玄学化以及象征等命题发生联系。从 2 0~ 40年代 ,现代诗学意象观念经历了一个从非自觉到自觉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意象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美感特质 ,意象具有意义指涉功能 ,意象象征扩展诗境 ,意象是经验的客观对应物 ,通过暗示 ,诗品达到非个人化境界  相似文献   

4.
现代白话新诗取代古典诗歌取得诗歌正宗的地位,不是一个自然的、渐变的过程,而是通过一场有计划、有目的运动来实现的。胡适是策划、推动这场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对于胡适在这场新诗运动中的创作和理论实绩,历来毁誉参半。其实如果我们不拘泥于就事论事,而是从传播策略的角度来考察胡适的新诗理论与实践,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评价胡适的新诗运动,而且对于我们更贴切地理解文学史、探究新诗的发展历程也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禅与茶,是盛唐诗歌素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茶养性,以茶悟禅,成为文人们难以割舍的并以诗歌形式加以反映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全唐诗》所收录之诗选择和整理出既有禅的意境又有茶的雅趣的禅茶诗,从禅茶诗化的虚实与隐显、体悟和审美意境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禅茶诗化,兴于唐亦盛于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人在饮茶过程中生发出茶叶的精神属性,使一片茶叶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精神,代表着中国诗歌在禅茶文化史上的辉煌。不惟如此,唐代还创造了禅茶诗化最为典范的审美意境。唐代文人对禅茶诗化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禅茶文化概念,更是一个美学和有着高远意境的概念,并且影响着宋、元、明、清,乃至今天的文人们对于禅茶诗化内涵的不断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胡适以多元化的话语体系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他拒斥了承载着封建伦理的文言文体,建构了以白话语体为表征的文学符码。胡适的现代白话新诗割断了同古典诗歌的本质性关联。在戏剧领域,胡适革新了传统戏剧中的劣质文化因素,确立了戏剧直面现实生活的创作原则。胡适以其严密的理论建构诠释了传统文学现代化的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封建帝王的生活方式多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其中乾隆皇帝《御制诗集》收录有近 2 0 0首茶诗 ,为中国历代茶诗之最者。文章从乾隆皇帝茶诗说起 ,纵论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开拓了中国茶诗与茶学研究的文化视野 ,认为茶诗是中国诗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国文人饮茶之习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的诗化 ,是中国茶文化美学的艺术结晶与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诗人和评论家惠特曼提倡平民使用的“口语入诗”和“自由体式”契合了安徽诗歌革命和新诗发展的内在要求,从理论创作层面和创作实践层面给安徽诗人带来诗歌创作的灵感。胡适、蒋光慈、田间为代表的安徽诗人对惠特曼口语入诗的借鉴和模仿激发了安徽现代诗歌体式进一步向平民化方向转变,而自由体诗歌的引入则给安徽诗歌界带来不小的震动,对安徽古典诗歌产生一股强大的冲击力,为安徽诗歌的新变开拓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杨现钦 《河南农业》2007,(24):24-25
《晚霞》是苗公鸿伟的诗歌新作,这部诗集是作者将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诗化的产物,它又一次印证了“生活是最美的诗“的论断。作者虽已退休多年,但其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勤勉写作的精神以及深厚的诗歌素养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  相似文献   

10.
所谓“诗者,天地之心”,中国古典诗词从先秦开始,给予中国人民精神生活艺术的甘 霖,或吟咏自然,或反映生活,或抒发情思,或现实或浪漫……童稚时的朗读吟诵,少年时的赏析 学习,垂老时的感悟思虑,诗歌就在一代又一代之间传承流动,人们也在一诗一词之中建立自己 丰富艺术的精神世界。本文通过调查宿迁学院大学生古典诗词学习情况,对于古典诗词的现实 应用和大学生发展联系进行研究,并为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借鉴,发展。  相似文献   

11.
梁宗岱对“诗与真”的探索适应了新诗发展的需要。“诗与真”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诗”的形式与“真”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纵观赋的发生与发展,从“赋者,古诗之流”开始,继而发展成独立的文体,与诗的关系始终是相分又相合。赋不断从诗体中吸取养分,使体物铺叙和诗意抒情相融合,推动自身向更为完善的形态发展。同时,赋所具有的铺陈手法及俳偶特点也给了诗以影响,从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3.
元和文学堪称唐代文学的第二个高峰。表现在诗歌领域, 其时形成了一股现实主义创作潮流, 涌现出讽谕诗派作家群。讽谕诗派作品的儒学指向主要体现在维护大一统政权、民本思想、深沉的忧患意识、贯彻儒家之“诗教”等层面。该诗派继承并发展了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开创了浅切平易诗风一派, 提高了古典诗歌之叙事艺术及促进文学大势由“化”向“俗化”嬗递, 在文学史上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90后新诗生存在两大历史语境中,一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和辉煌业绩的古典诗歌,古典诗歌在文体的基本范式、演变历程和价值标准上成为新诗的重要参照;二是新诗初期发展历程,期间新诗的文化身份基本得到确认,在标准建立和创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新诗的现实语境是建立在以竞争为基本手段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在这个体制之上形成的具有竞争性质的文化生态环境。90后新诗的发展要顺应时代潮流,增强竞争意识、发展意识、满足市场的意识,在真善美统一的价值追求中延续中国诗歌传统。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诗的死亡主题非常丰富。这是由于现代自我意识的产生导致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以及自由意识与生存状态的冲突。书写死亡张扬了个性,体现了诗人的精神自由,但同时又表现了自我的脆弱和偏至。  相似文献   

16.
东晋陶渊明打破了诗坛的沉寂 ,“独起众类”地以自觉的创作意识及创作成果而声名于后 ,在诗歌艺术的长河中建构了一个独特的诗文领域 ,实现了他的“以诗文传世”的创作理想。《陶渊明集》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人专集。  相似文献   

17.
从“农业现代化”到“现代农业” 农业现代化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几代领导人努力的目标。1954年国家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农业”。10年后又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国防、科技的现代化并称为“四个现代化”。改革初期,国家再次将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上日程,但目标和要求更加务实。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提出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诗化意象"风花雪月"在徐志摩诗歌中,既是诗美象征,又是情意象征和哲理象征.这一组意象的出现,是诗人人格精神和审美观念的投射.在20世纪初期风云际会的中国土地上,徐志摩用"风花雪月"这一串美丽的钥匙开启了幸福生活的乐园.  相似文献   

19.
东晋陶渊明打破了诗坛的沉寂,“独起众类”地以自觉的创作意识及创作成果而声名于后,在诗歌艺术的长河中建构了一个独特的诗文领域,实现了他的“以诗文传世”的创作理想。《陶渊明集》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人专集。  相似文献   

20.
陆机(公元261—303)的《文赋》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专著,他在比较各种文体特点时所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在古典诗学理论史上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虽然《文赋》本不是主要论诗,但这一命题的提出,却“使古代诗歌理论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中国诗歌美学自此开始熠熠生辉”(陈良运《诗学·诗美·诗观》)。本文也拟从这一命题出发,探讨一下陆机的诗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