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研究沈阳地区不同虫口密度下的蛴螬危害损失,在大田条件下以东北大黑鳃金龟3龄幼虫为试虫,采用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蛴螬虫口密度与花生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蛴螬的虫口密度(x)与花生产量(y)存在线性相关(y=-8.315x+417.87),相关系数r=0.996,二者相关性极显著。田间每1m2面积上每增加1头蛴螬时,花生产量损失约增加8.315g,产量损失率为1.99%。根据防治的直接收益不低于防治成本原则,确定了沈阳地区花生田东北大黑鳃金龟3龄幼虫的防治指标为1.98头/m2。  相似文献   

2.
蛴螬危害花生产量损失调查及发生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不同虫口密度下蛴螬对花生产量造成的危害和减产情况,在山东、江苏、安徽三省六地进行了蛴螬危害花生致使产量损失的田间试验,并进一步分析了耕作方式、施肥、作物布局对蛴螬虫口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地区花生田蛴螬虫口密度存在较大差异,在3.50~56.67头/m^2间,因蛴螬造成的产量损失率在1.47%~48.29%;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除蛴螬虫口密度相对较小的山东潍坊寒亭区和安徽合肥肥西县两个试验点外,其他各试验点蛴螬防治区与未防治区的花生产量均有显著性差异。在玉米一小麦一花生轮作区,免耕田蛴螬虫口密度最高,达9.86头/m^2,翻耕田虫口密度其次,为6.96头/m^2,休耕田虫口密度最低,为4.76头/m^2。施肥种类对蛴螬虫口密度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施用鸡粪和草木灰田花生蛴螬虫口密度最高,而牛粪、羊粪相对较低。作物布局对蛴螬虫口密度影响较大,其中杨树一花生间作、梨树一花生间作田蛴螬虫口密度分别为29.75头/m^2、28.00头/m^2,显著高于纯花生种植区(16.50头/m^2)。  相似文献   

3.
豚草对花生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豚草(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采用添加系列试验和拟合函数关系模型的方法,研究了豚草与花生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在豚草竞争干扰下,花生单株分枝数、荚果数、有效荚果数及产量均随豚草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株高没有显著变化。指数模型能较好地拟合豚草对花生分枝数(y=7.307e-0.003x,P<0.001)的影响;对数函数模型能较好地拟合豚草密度与花生单株荚果数(y= -2.355lnx +16.325,P<0.001)、有效荚果数(y= -38.104㏑x+248.022,P<0.001)、花生产量(y= -1 172.945lnx+6 765.501,P<0.001)以及产量损失(y = 17.825lnx-2.866,P<0.001)间的关系。花生田豚草人工拔除的经济阈值为1.42株/m2,使用50%乙草胺乳油防除的经济阈值为1.22株/m2。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和国家“双减”方针指导下的东北春大豆田蛴螬防治指标,在沈阳春大豆田 播种后采用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虫口密度下的东北大黑鳃金龟3龄幼虫对大豆死亡株率和大豆产量的影 响。结果表明,大豆产量(y)与虫口密度(x)呈负相关关系(y =﹣0.0135x﹢0.4232,32>x≥1,r =﹣0.990),产量损失率 (y)与蛴螬虫口密度(x)与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y=3.0051x﹢2.6781,x≥1,r=0.991);x≥4,即虫口密度≥4,产量与产量 损失率均达到显著差异;基于防治收益应大于防治成本的原则,确定了东北春大豆田东北大黑鳃金龟3龄蛴螬幼虫 的防治指标应为2.33头/m2。不同时期、不同虫口密度下蛴螬危害造成的大豆死亡株率间存在较大差异。每平方米 有1~5头蛴螬为害时,大豆苗期(V1)死亡株率达到48.18%~57.87%,至大豆初花期(R1)大豆死亡株率达到65.67%~ 75.05%,V1期死亡株率远大于V1至RI阶段的死亡株率,因此要加强苗期蛴螬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成虫危害对大豆产量损失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小区罩网接虫方法,研究了不同虫口密度下大豆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长春地区,双斑萤叶甲成虫在大豆田间发生危害的高峰期为7月26日到8月22日,共40 d,随着该害虫虫口密度上升,大豆植株有效结荚数降低,瘪荚率上升,百粒重下降,同时大豆的产量显著降低。双斑萤叶甲成虫密度与大豆瘪荚率的关系符合逻辑斯蒂模型y=8.720/(1+e~((0.718 9-0.026 0x))),与百粒重之间的关系符合二次曲线模型y=19.608 5-0.155x+0.002 4x~2,与大豆产量的关系符合修正指数模型(y=53.207 8+33.408 9×0.940 8x,p0.000 1),与产量损失间的关系符合二次函数模型(y=-0.602 8+1.812 6x-0.025 8x~2,p0.01)。目前,大豆生产中使用有效药剂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135m L/hm~2)和90%灭多威DP(180g/hm~2)防治双斑萤叶甲时,其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分别为2.81%、2.91%,经济阈值分别为193.63头/百株和199.47头/百株。  相似文献   

6.
紫茎泽兰对花生生长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有效反映大田条件下紫茎泽兰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直接危害和经济危害允许水平,采用添加系列试验和模型拟合的方法研究不同紫茎泽兰密度下花生的生长和产量变化以及花生田间透光率和紫茎泽兰水肥积累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花生在紫茎泽兰的竞争干扰下,花生荚果数、百仁重和果仁产量均随紫茎泽兰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花生荚果数和百仁重的降低可能是花生减产的直接原因。此外紫茎泽兰对田间透光率的影响和对水肥的累积量也可能是花生减产的重要原因。幂函数模型能较好地拟合紫茎泽兰密度(x)与花生产量损失率(y)间的关系(y=1.712x1.063,P<0.0001)。花生田采用人工除草、草甘膦和氨氯吡啶酸对紫茎泽兰进行防除时,紫茎泽兰的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分别为6.06%、0.57%、0.77%,经济阈值分别为3.28、0.36、0.46株&#8226;m-2。  相似文献   

7.
李文博  崔娟  徐伟  史树森 《大豆科学》2019,38(4):584-588
为明确东北大豆田同期杂草野黍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探寻防治方法。大田条件下采用添加密度系列试验和拟合方程模型方法,研究同期杂草野黍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及两者间的竞争关系,计算其经济阀值。结果表明:大豆株高、单株荚数和产量随野黍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对数函数模型拟合大豆产量损失率与野黍密度之间关系最好y=22.102Ln(x)-42.592(R2=0.977 2;F=171.338 4;P=0.000 2)。根据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和对数函数模型,野黍人工防除的经济阈值为15.05株·m^-2,95%精异丙甲草胺乳油、24%烯草酮EC、10.8%高效氟吡甲禾灵EC化学防除野黍的经济阈值分别为8.19,7.59和7.67株·m^-2。野黍与大豆争夺田间光照和土壤水肥,导致大豆严重减产,采取化学防除野黍具有明显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8.
花生水分胁迫研究II.荚果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水分胁迫对结荚期花生荚果发育的影响。为期两年(1997/98和1998/99)的试验是在农牧学院(国立R姫oCuarto大学)试验场开展的。目的是量化与水分胁迫有关的物候因子的变化与花生荚果发育的关系。试验采用的是生育期为150d的兰娜型花生品种。荚果发育水平分别通过成熟度和荚果干重两方面来定性和定量衡量。水分胁迫对荚果发育的影响表现为改变发育起始阶段时间、荚果发育速率和生育期、成熟度和最终产量。两年的试验结果相似,主要结果取自处理S2(开花下针期进行干旱处理),包括花期延长,下针结果期延迟11~13d,降低荚果发育速率(11.5~12.6mg·d 1,对照为17.0mg·d 1),以及降低荚果最终产量。  相似文献   

9.
蛴螬是我市危害花生的主要地下害虫。近年来,由于农药紧缺,对蛴螬防治不力,发生面积逐年上升,为害程度不断加重,成为影响花生生产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1985年受害面积仅有5万亩左右,到1987年上升至20余万亩。一般亩减产荚果50余公斤,年均损失花生600万公斤。1988年在山东省农药研究所的直接指导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水分胁迫对结荚期花生荚果发育的影响.为期两年(1997/98和1998/99)的试验是在农牧学院(国立Río Cuarto大学)试验场开展的.目的是量化与水分胁迫有关的物候因子的变化与花生荚果发育的关系.试验采用的是生育期为150 d的兰娜型花生品种.荚果发育水平分别通过成熟度和荚果干重两方面来定性和定量衡量.水分胁迫对荚果发育的影响表现为改变发育起始阶段时间、荚果发育速率和生育期、成熟度和最终产量.两年的试验结果相似,主要结果取自处理S2(开花下针期进行干旱处理),包括花期延长,下针结果期延迟11~13d,降低荚果发育速率(11.5~12.6 mg·d-1,对照为17.0 mg·d-1),以及降低荚果最终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