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花生籽仁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积累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O/L花生品种8130为材料对其籽仁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的累积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花生籽仁中,含有8种主要的脂肪酸,按含量高低依次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山嵛酸、花生酸、二十四烷酸、花生烯酸;花生籽仁发育过程中,油酸含量逐渐增多,其它脂肪酸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饱满籽仁中亚油酸和油酸含量占全部脂肪酸的80%以上。脂肪酸总量在籽仁发育前期增加迅速,然后缓慢增长,到籽仁成熟期又迅速增加,在收获期达到峰值,油酸亚油酸比值(O/L),随籽仁发育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规律,饱满籽仁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利用山东省目前主要推广品种,对不同收获期籽仁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分的变化及其品种间的差异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以弄清花生荚果发育过程中,籽仁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分的变化规律,为花生营养品质的改良,按需选用品种,适期收获,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4.
不同花生品种脂肪酸组成及其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5个花生品种(系)为研究材料,对其油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花生品种(系)种子总油脂含量差异不大,平均为51.34%。主要检测到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山萮酸、花生酸、花生烯酸、二十四烷酸8种脂肪酸,其中油酸含量最高,品系E1高达85.61%,品系E11的油酸含量最低,仅为37.12%。含量仅次于油酸的是亚油酸,含量在1.44%~37.11%之间,其中品系E11的亚油酸含量最高,品系E1含量最低。同时,选取其中4个品种(系)进行种子发育过程中油脂和脂肪酸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油脂含量持续积累,呈先快后慢趋势,部分品系在后期油脂含量略有下降。硬脂酸含量逐渐升高,棕榈酸含量逐渐降低。油酸含量的变化规律与亚油酸相反,说明油酸含量的增加可能由于生成亚油酸脂肪酸的减少。 相似文献
5.
6.
花生籽仁不同发育时期不同部位主要营养成分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不同油酸花生品种为材料,对籽仁含油量、脂肪酸和蔗糖含量累积规律和基豆先豆间差异及籽仁不同部位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花生籽仁的发育,含油量增加且高油品种含油量积累速率高于低油品种,蔗糖含量下降;不饱和脂肪酸逐渐增加,饱和脂肪酸和超长链饱和脂肪酸逐渐下降,亚麻酸逐渐降低到消失,其中高油酸材料棕榈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下降速率以及油酸的上升速率高于普通油酸材料。各材料脂肪酸在基豆和先豆间无显著差异,而含油量基豆高于先豆。成熟籽仁胚中棕榈酸、亚油酸、花生烯酸、山嵛酸和二十四碳烷酸含量显著高于子叶,含油量、硬脂酸和油酸含量低于子叶,在胚中约含有0.5%左右的亚麻酸,而子叶中未检测到亚麻酸。本研究结果为选育品质优的油用型和食用型花生品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不同粒型花生品种品质形成规律,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大粒型品种花育22、中粒型品种铁引花2号和小粒型品种农花16为试材,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了不同粒型花生品种荚果成熟过程中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淀粉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花生荚果成熟过程中含水量逐渐下降,大粒型品种籽仁含水量大于中粒型和小粒型,差异显著(P<0.05);籽仁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逐渐积累,中粒型品种粗蛋白含量始终高于小粒型品种和大粒型品种,而粗脂肪含量是小粒型品种高于其它两品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结荚期花生荚果可溶性糖含量及淀粉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小粒型品种淀粉含量高于中粒型和大粒型,差异显著(P<0.05)。对不同粒型花生品种品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荚果的发育过程中,籽仁粗脂肪含量与粗蛋白含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与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本研究结果可结果可为选育优质专用花生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花生在加工成成品之前是按大小来化分市场粒级的,因此,花生加工商对花生市场粒级以及不同品种对花生脂肪酸成分和贮藏品质的影响应该加以考虑,这是因为油分的稳定性、制成品的品质以及产品货架寿命都是非常重要的品质要素。本研究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和弗吉尼亚州进行,对5个弗吉尼亚类型花生栽培品种做了为期三年的试验。主要评价了花生种仁大小即三种市场粒级对花生脂肪酸成分、碘值、 相似文献
9.
10.
以籽用南瓜品种银辉一号为材料对南瓜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的累积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成熟的南瓜种子中可检测到8种脂肪酸,按含量高低依次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豆蔻酸、棕榈油酸、亚麻酸。南瓜种子粗脂肪含量的积累模式呈现升-降-升的Z字型变化模式。在累积过程中除了C18:1和C18:3有负相关性外,其它脂肪酸相互之间显示了高度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珍珠豆型花生脂肪酸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露地栽培条件下,以海南小粒粉皮、海南小粒红皮和桂花36为试验材料,通过检测果针不同入土时间(10d、20d、30d、40d、50d、60d)籽仁脂肪酸含量,分析珍珠豆型花生籽仁发育过程中脂肪酸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花生籽仁发育过程中,脂肪酸变化主要取决于油酸和亚油酸的变化,油酸、O/L值和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值均随籽仁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果针入土60d时,桂花36的油酸含量、O/L值和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值均同比最大,分别为51.14%、1.85、3.93;亚油酸含量最大值出现在果针入土30d的海南小粒红皮为36.04%,亚油酸最小值出现在果针入土60d时的桂花36为27.64%;其他六种脂肪酸中除了硬脂酸含量有所上升之外,棕榈酸、亚麻酸、花生酸、花生稀酸、山嵛酸基本为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大豆脂肪酸组分及配比影响大豆油脂的营养价值和贮运加工环节,是决定大豆油脂品质的最重要因素.尽管品种的遗传特性决定着脂肪酸各组分含量高低,生态环境通过影响脂肪酸的积累动态,同样影响着脂肪酸的含量.以品质不同的3个大豆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生长生殖期遮阴对大豆籽粒发育过程脂肪酸各组分积累动态的影响.遮阴显著降低了黑农35和垦农18成熟籽粒内的棕榈酸和硬脂酸的含量(降幅达1.51%),并显著升高了亚油酸的含量(升幅达2.02%);与此相反,遮阴升高了海339大豆成熟籽粒内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升幅达1.01%),并显著降低了亚油酸含量(降幅达2.63%).与对照相比,遮阴升高了海339大豆成熟籽粒内油酸含量(升幅达2.01%),但降低了黑农35成熟籽粒内油酸含量(降幅达1.72%),对垦农18成熟籽粒内油酸含量无影响.遮荫对大豆各脂肪酸组分含量动态的影响,因大豆品质和脂肪酸组分的不同而各异.开花后30 d是遮阴影响大豆籽粒内各脂肪酸组分积累的关键期,表明大豆群体过早郁闭将影响到大豆脂肪酸的品质,应根据不同品质大豆脂肪酸积累的生理特性确定合理的群体栽培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盐胁迫对不同粒型花生品种种子吸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不同粒型花生品种并设置0%、0.15%、0.30%、0.45%(m/V)不同盐胁迫浓度的盆栽试验,以探究盐胁迫下花生种子吸水速率变化情况及其与种子粒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供试各品种种子粒型大小HY36>HY25>JH13>HY20,以HY36的种子粒型较为整齐。各品种种子吸水速率均随吸水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并随盐胁迫浓度的增加显著降低,各盐胁迫浓度下以HY20种子吸水率最小。种子粒型与吸水率和吸水速率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无论盐胁迫与否,大粒型品种种子质量与吸水率间均呈负相关关系;各盐胁迫浓度处理下,中粒型和小粒型品种种子质量越大其吸水速率越大。综合来看,0%和0.15%低盐浓度处理下,大粒型品种中质量较大的种子和小粒型品种较为浑圆饱满的种子吸水率相对较小;0.45%高盐浓度处理下,种子越细长其吸水率越大。非盐或低盐地区选用吸水率较小的种子便于节水,高盐环境下选用吸水率较大的相对细长的种子利于萌发。本试验结果为盐碱地花生选种和完善高产栽培技术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针对几种市售花生食品的脂肪酸组成含量进行GC分析,结果表明其脂肪酸组成含量有所差异,花生类食品中主要脂肪酸组成为硬脂酸、油酸,其次为棕榈酸、花生酸、二十碳烯酸、山嵛酸等。在此基础上从营养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16.
17.
回交育种分析花生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亲缘关系甚远的高油酸亲本Sunoliec95R与低油酸亲本汕油162配置杂交组合(F1),并回交2代(BC1和BC2),采用高效气相色谱法分析测定其籽仁中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在花生回交种中油酸及油酸/亚油酸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轮回亲本中控油基因已部分转入到回交种中.选育出一批高、低油酸和高、低O/L值花生种质,以期作为花生品质育种选配亲本的参考,为广西花生丰产种质拓宽与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13,16(3):253-259
Abstract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vegetable oils and consequently their use, depend on the composition of fatty acids that accumulate in storage lipids during seed developmen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seed development stages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 of soil on oil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canola. Th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under field conditions on four soils with different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To evaluate seed oil content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canola, we harvested plants at six growth stages (GS), GS 75, GS 79, GS 83, GS 87, GS 92 and GS 99 including development of seed, ripening and senescence. The synthesis of oil and fatty acids were largely influenced by seed maturity and soil type. Seeds had maximum content of stearic and palmitic acids at GS 75 (50% of pods reach final size). The seed yield, oil content of seeds and oleic acid percentage of seed oi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rat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in canola. This study addresses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n poor soils should be ameliorated not only to obtain higher crop yields but also quality produc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