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地佐辛复合局麻药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使用的安全性及其效果。方法将50例ASAI~Ⅱ级,接受改良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D组(2%利多卡因15mi加0.5%左旋布比卡因15ml混合液),F组(2%利多卡因15ml加0.5%左旋布比卡因15ml加地佐辛5mg混合液)各25例。观察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手术开始后麻醉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F组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于D组(P〈0.05),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D组(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局麻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可明显缩短痛觉消失时间,延长作用持续时间,改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2.
小剂量布比卡因应用于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手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CSEA)小剂量布比卡因(7.5 mg)给药在剖宫产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100例剖腹产患者随机分成腰硬联合(A)组和硬膜外(B)组,每组50例,A组经蛛网膜下腔注入7.5 g/L布比卡因1 mL,根据麻醉效果,硬膜外加16 g/L利多卡因5~10 mL;硬膜外组给予16 g/L利多卡因10~15 mL.观察并记录阻滞平面,麻醉效果 ,监测术前及用药后5、10、30 min的 BP、HR、ECG和SPO2和麻醉不良反应.结果:A组麻醉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平面固定时间、手术开始时间短于B组(P<0.01), A组血压和心率先于B组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A组麻醉肌松效果好;2组麻醉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小剂量布比卡因在剖宫产手术中安全有效,且并发症不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前臂及手部手术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于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40例,采用不同剂量0.5%罗哌卡因进行局麻,对各组麻醉效果。结果:低剂量组患者各神经分支支配区麻醉起效时间均明显长于中剂量组、高剂量组(P<0.05),麻醉持续时间均短于中剂量组、高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麻醉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均优于中剂量组,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患者心率、血压等指标均明显优于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P<0.05);各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中剂量罗哌卡因进行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较为满意,且有助于维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稳定,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撵讨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69例.随机采用臂丛颈丛联合阻滞(n=25)、肌间沟臂丛阻滞(n=21)、颈丛阻滞(n=23)。麻醉阻滞使用局麻药均为1%盐酸利多卡因+0.25%盐酸布比卡因混合液。局麻药中常规加入1:20万的肾上腺素。记录各组麻醉敢果以及有无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果:颈臂丛联合组麻醉阻滞效果最好.其优良率达100%,高于颈丛阻滞组(78.26%)和肌间沟臂丛阻滞组(66.67%)(P〈0.05)。而3组不良反应对比则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颈臂丛联合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麻醉阻滞效果满意.不增加不良反应。是一种可取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轻比重布比卡因对高龄患者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单侧腰麻)阻滞特征的影响.方法 90例高龄患者随机等分为Ⅰ、Ⅱ和Ⅲ组,分别采用4.5、6.0和7.5 mg的0.3%布比卡因进行单侧腰麻.观察3组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和持效时间、单侧腰麻的比率、麻醉失败率和血压等情况.结果 (1)Ⅱ组和Ⅲ组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均快于Ⅰ组(P<0.05);(2)Ⅲ组感觉和运动阻滞持效时间最长,Ⅱ组次之,Ⅰ组最短(P<0.05);(3)Ⅰ组单侧腰麻的比率最高,Ⅱ组次之,Ⅲ组最低(P<0.05);(4)Ⅰ组麻醉失败率最高(P<0.05);(5)自注药后至维持侧卧体位20 min内,3组血压均无异常改变,但变仰卧位后Ⅲ组出现血压下降(P<0.05).结论 (1)高龄患者行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腰麻,剂量较小则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更慢,且持效更短、麻醉失败率更高,但单侧腰麻的比率更高;(2)高龄患者单侧腰麻用0.3%轻比重布比卡因6.0 mg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60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单纯神经刺激器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A组),另一组采用高频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B组)。观察两组病例的操作时间、起效时间、麻醉效果、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组操作时间较短,起效时间较快,麻醉效果较好(P〈0.01或0.05)。A、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0.5%(质量分数)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剖宫产产妇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布比卡因组)和观察组(罗哌卡因组),布比卡因组采用0.5%(质量分数)的布比卡因腰麻,罗哌卡因组采用0.5%(质量分数)罗哌卡因腰麻。术中酌情在硬膜外追加1.6%(质量分数)的利多卡因。结果:观察组运动起效时间及最大运动阻滞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且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恢复时间、最大镇痛平面和最高镇痛平面出现的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最大Bromage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质量分数0.5%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较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效果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辅助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在我院行上肢手术的128例患儿随机分为A组(68例)和B组(60例)。A组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行臂丛神经阻滞,B组行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记录两组患儿的神经阻滞效果、氯胺酮用量、苏醒质量、并发症、平均动脉压、心率、患儿家属和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结果与B组相比,A组的阻滞作用时间长,术后苏醒时间短,阻滞完全率高,术后疼痛出现时间延迟,并发症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手术开始15、30 min时,A组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低于B组(P<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辅助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显著,并发症少,血压和心率平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田松  魏巍 《长江大学学报》2009,6(3):112-112,114
臂丛神经阻滞是临床麻醉中经常采取的神经阻滞操作,其中肌间沟入路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以往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入路常采用寻找一次异感之后注入局麻药物,但是不能保证完善的阻滞效果。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探索了一种改良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两次异感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1对象与方法表1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组别例数男例数女年龄Ⅰ组48291936&#177;17Ⅱ组34181638&#177;181.1一般资料从2007年至今,随机选择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肩、锁骨及上臂手术的患者82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55岁,随机分成2组(见表1),Ⅰ组为传统的肌间沟阻滞,Ⅱ组为两次异感法肌间沟阻滞。1.2麻醉方法2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全部采用局麻药为0.75%盐酸罗哌卡因10ml+2%利多卡因12.5ml+0.9%氯化钠2.5ml。Ⅰ组采取传统的肌间沟入路,寻找第1次异感之后注入全部局麻药物;Ⅱ组在寻找第1次异感之后,回抽无血和脑脊液之后,预注1ml局麻药物,患者再次诉异感后注入剩余的局麻药物,观察阻滞效果。1.3疗效判断标准优:阻滞完善,患者自觉无痛,肌松良好不需要加静脉辅助药;良:阻滞不完全,患者有痛感,需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侧卧时间轻比重布比卡因对高龄患者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单侧腰麻)阻滞特征的影响.方法 150例高龄患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30例,均用0.3%轻比重布比卡因7.5 mg进行单侧腰麻,注药后侧卧的时间Ⅰ组15 min、Ⅱ组20 min、Ⅲ组25 min、Ⅳ组30 min及Ⅴ组35 min.观察5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和持效时间、单侧腰麻的比率、麻醉失败率、血压及尿潴留等情况.结果 (1)5组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感觉和运动阻滞持效时间,Ⅴ组和Ⅳ组>Ⅲ组>Ⅱ组>Ⅰ组(P<0.05);(3)单侧腰麻的比率,Ⅴ组>Ⅲ组>Ⅱ组和Ⅰ组(P<0.05),Ⅳ组>Ⅱ组和Ⅰ组(P<0.05);(4)Ⅰ组、Ⅱ组及Ⅲ组在变仰卧位后均发生血压下降的情况(P<0.05);(5)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Ⅰ组和Ⅱ组>Ⅳ组和Ⅴ组(P<0.05);(6)5组均未发生麻醉失败的情况.结论 高龄患者行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腰麻,注药后需维持侧卧时间超过30 min才更安全、可靠,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 0 .2 %罗哌卡因和 0 .1 5 %布比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 :2 6 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 ,A组 :0 .2 %罗哌卡因 +芬太尼 (2 μg/mL) ,B组 :0 .1 5 %布比卡因 +芬太尼 (2 μg/mL)。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和运动能力的评定 ,并记录两组产妇的生命体征、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催产素使用情况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两组产妇分娩镇痛效果良好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镇痛后A组产妇双下肢肌力均为 5级 ,而B组产妇双下肢肌力 5级占39% ,4级占 6 1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0 .2 %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优于 0 .1 5 %布比卡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外周神经阻滞在老年人下肢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40例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20倒.A组采用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定位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B蛆为对照组.行蛛网膜下腔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及麻醉后5、10、20、30、60min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及维持时间、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等指标。结果:A、B两组患者阻滞效果相同,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两组问差异无显著性.A组感觉/运动维持时间长于B组(P〈0.01);B组患者麻醉后5、10、20、30、60min的SBP、DBP同麻醉前比降低明显(P〈0.01或0.05);术后不良反应A组少于B组(P〈0.01)。结论:外周神经阻滞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麻醉起效时间迅速.作用完善.镇痛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少.是老年人下肢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盐酸罗哌卡因及布比卡因分别复合吗啡用于妇科手术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48例择期行子宫次全切的患者,腰硬复合麻醉,术后随机分为3组,Ⅰ组(n =50):0.15%甲磺酸罗哌卡因;Ⅱ组(n=50):0.15%盐酸罗哌卡因;Ⅲ组(n=48):0.15%布比卡因。3组均复合吗啡30 mg/L。观察患者术后48 h内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3组的术中输液量、出血量、手术时间、硬膜外腔用药量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组的PCEA有效按压次数分别为(0.70±0.45)、(0.87±0.46)、(0.75±0.4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头晕、皮肤瘙痒、低血压等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0%、8.0%、12.5%,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15%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妇产科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满意,无明显不良反应,且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我们采用Stimuplex神经刺激器行臂丛神经定位用于肌间沟入路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60例,观察效果满意,并具有定位准确,适应范围广,成功率高,神经损伤发生率少等优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5~58岁,平均年龄21岁。ASAⅠ~Ⅱ级:手外伤42例,桡神经探查术4例,尺桡骨骨折5例,肱骨骨折9例。肌间沟入路41例,腋路阻滞19例。均使用止血带,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与0.5%布比卡因混合液8~20ml。 1.2 阻滞方法:将一心电图电极片贴于阻滞侧前臂皮肤,Stimuplex正极与之相连,负极与绝缘针相连。肌间沟入路时病人仰卧,前臂下垂,头转向对侧,麻醉医师首先在环状软骨(颈6)水平找到胸锁乳突肌后缘,由此向外可触及一条小肌腹即前斜角肌,再往外滑动即可触及—凹陷处,其外侧为中斜角肌,此凹陷为肌间沟,绝缘针即在此沟进针;腋路入路时,病人仰卧,上臂外展90°,前臂亦呈90°屈曲,即有行军礼之姿势,于腋窝部可清晰触知腋动脉搏动,以左手固定腋动脉,右手持绝缘针进针。先将Stimuplex的输出电流调至1mA,刺激频率为1~2HZ,当绝缘针刺入皮肤、皮下组织并接近神经时,可见前臂肌肉颤搐。此时,使刺激器的输出电流调至最低强度为0.2~0.3mA时仍可见到明显的肌颤搐,再注入1~2ml局麻药量,可观察到神经兴奋和肌肉收缩立即消除。否则应缓慢退针重新穿刺。注入试验量后,再增加刺激器的电流至1mA无肌肉收缩发生,才逐渐注完余下的局麻药,注药完毕拔除绝缘针。 2 结果 41例肌间沟入路臂丛麻醉使用Stimuplex定位均获满意的阻滞效果。20分钟作用完全,上肢不能抬起,桡尺侧效果均可,以桡侧为甚,无止血带疼痛;19例腋路臂丛阻滞使用Stimuplex定位,其中17例获得满意阻滞效果,2例发生尺桡侧运动、感觉的完全阻滞,两者的成功率均高我科以往的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小儿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特点.方法 128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前臂闭合尺桡骨骨折患儿随机分为US、T两组,每组64例.US组于超声引导下实施臂丛神经阻滞,T组采用传统盲探法引导.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两组患儿注药10 min后臂丛神经的阻滞情况,对比两组患儿麻醉操作完成时间、麻醉术中全麻药的用量、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注药10 min后,US组患儿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完全阻滞情况均优于T组(P<0.05);与T组比较,US组操作耗费时间较长、全麻药用量较少,术后苏醒时间较短,苏醒期躁动少(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小儿臂丛神经阻滞,虽然操作耗时较长,但阻滞成功率高、全麻药用量少、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腰硬联合麻醉(CSEA)与单纯腰麻(SA)或连续硬膜外麻醉(CEA)比较,具有起效迅速、麻醉用药量少、呼吸循环干扰小、阻滞效果完善、麻醉作用时间和阻滞平面易于控制的优点,同时可以进行术后镇痛,现已广泛应用在下腹部以下的麻醉。CSEA药物的选择目前主要有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前者心脏毒性大以及麻醉作用时间短,增加了合并心、肺疾患老年患者的麻醉风险;罗哌卡因是一类新型局部麻醉药物,其在腰麻的应用正处于临床探索中。通过观察罗哌卡因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CSEA)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旨在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剂量罗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60例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Ⅰ、Ⅱ、Ⅲ组(各20例)。Ⅰ组腰麻给予0.75%布比卡因1.5mL,Ⅱ组腰麻给予0.75%罗比卡因1.5mL,Ⅲ组腰麻给予0.75%罗比卡因1.0mL+0.005%芬太尼0.5mL。观察患者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中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者注药20min后最高感觉阻滞平面均达到T10,除Ⅱ组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于Ⅲ组外,Ⅱ、Ⅲ组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相当,且均优于工组(P〈0.01)。改良Bromage评级结果显示Ⅲ组的效果最好,与Ⅰ、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的低血压、心动过缓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Ⅰ、Ⅱ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罗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效果满意,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1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A组(采用0.15%罗哌卡因+芬太尼2μg/mL麻醉)和B组(以0.15%布比卡因+芬太尼2μg/mL麻醉).每组50例。观察各组产妇的生命体征、镇痛评分、产程、下肢运动评分、催产素用量、器械助产分娩率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两组产妇生命体征平稳,分娩镇痛效果良好且差异无显著性(P>0.05),镇痛后A组所有产妇均能下床行走和自行排尿,而B组仅35例(70.0%)能下床行走和自行排尿,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0.15%浓度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安全有效,对运动神经的阻滞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小剂量布比卡因与阿片肽类芬太尼联用对老年患者髋骨骨折修复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 2 0例行髋骨骨折修复术的老年患者 (>70岁 ) ,分为 A、B两组 ,每组各 1 0例。 A组蛛网膜下腔给予 0 .5%布比卡因 4mg+2 0 μg芬太尼 ,B组蛛网膜下腔给予 0 .5%布比卡因 1 0 mg。观察术中两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A组中仅有 1例产生低血压 ,给予小剂量麻黄素后即能纠正 ;B组中有9例产生低血压 ,要给予大剂量麻黄素后才得到纠正。结论 :小剂量布比卡因联合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髋骨骨折修复术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地佐辛超前镇痛对上肢骨折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术前ASAⅠ~Ⅱ级行择期上肢骨折手术的患者60例,均术前10 in静脉注射咪达唑仑2 mg,阿托品0.3 mg,术中均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阻滞效果均满意。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30例,A组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1),B组手术结束后30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1)。记录2组术前、术中及术后1、2、4、8、12 h血压、疼痛程度(VAS评分法)、术后不良反应,术后1、2、4、8、12 h抽取静脉血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免法测定血液中P物质及NO含量。结果 A组与B组术后各时间点血液中P物质及NO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术后各时点VAS值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A、B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差异元显著性(P0.05);A、B组术前、术中血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前、术中与术后血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术后各时点血压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地佐辛超前镇痛可以明显减轻上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稳定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减少围术期疼痛相关因子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