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树黑星病FusicladiumtremulaeFrank.以分生孢子侵染当年生新叶,6月出现症状,7月发病盛期,9月再发病高峰,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树枝梢或落叶上越冬。该病首先在立地条件差的地段发病,随树龄的增加病情减轻,与林分密度呈正相关。病害的发生、发展与6、9两月份的气温和降雨量呈正相关。根据气象因子可初步预测下年病情。  相似文献   

2.
通过定点系统观察,云杉球果锈病病原菌Thekopsora areolata Magnus.担孢子5月中旬开始飞散,侵入期为5月下旬,病害初期下状出现在6月下旬,锈隐子在7月下旬前后形成,8月中旬锈子器成熟。病情变化与气象有一定相关性,其回归预测模型为Y=-242.68-5.73X1-1.03X2+4.02X3-1.93X4-2.57X5+542.84X6+268.62X7+0.92X8复相关系数R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多种气象因子与赤松毛虫越冬虫口减退率相关性的多元分析,确定了相关性最大的两个因子是11月份的降水量和1月份的平均气温,并以此建立了预报数学模型。实际应用表明,预报准确度很高,以1995年为例,预报结果与实际仅相差0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提早衰弱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1  
焦树仁 《林业科学》2001,37(2):131-138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从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红花尔基沙地引种到章古台,在中幼龄林阶段一直表现稳定,生长较快,但是,至35-40年生以后出现提早衰弱,生育周期缩短等问题,通过对17年定位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提早衰弱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引种地区纬度跨越大,水分,热量比原分布区充足,引起了樟子松自身生长规律的变化,高峰生长期提前,蜂值高,峰期短,旺盛生长期缩短等,另外,由于当地5,6月份降水量少,在干旱年使林分出现水分亏缺,7,8月份降水集中,又造成林分高温高温的环境条件,在这种水热条件作用下,当林分生长势降低时,便感染枯梢病,由于干旱和枯梢病的影响,林分进一步提早衰弱,但是,樟子松仍然是当地的主要造林树种,在固沙造林中还没有其他树种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够超过樟子松,选育抗病型良种,营造混交林,实行集约化经营等措施可以降低发病率,延长樟子松的旺盛生长期。  相似文献   

5.
毛乌素流动沙丘针叶树固沙造林适宜季节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乌素沙地降水量在雨季(7,8月)为最大,可占全年降水量的55.1%,同时,此期间风沙活动弱,相对湿度大。8月份油松,樟子松高生长,径生长滞缓,生长活动趋于稳定,蒸腾活动较弱,所以此期为毛乌素沙地针叶树造林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栾川县1985—1989年飞播造林成效,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分析了气象因子对飞播成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气象因子对飞播成效的影响为:6~7月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年蒸发量>年极端最高气温>无霜期>年降水量>年极端最低气温;用GM(1,1)模型对飞播成效进行了预测,模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黑龙江、内蒙、辽宁三省区病情及气象资料,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对病原基数X_1、4~9月份降水量X_2、4~9月份平均气温X_3、4~9月份平均相对湿度X_4、病原基数与降水量互作X_5(X_1·X_2)、病原基数与温度互作X_4(X_1·X_3)、病原基数与湿度互作X_7(X_1·X_4)七个供选因子进行筛选,选出与翌年发病强度(Y)相关密切的因子X(X_5),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建立预测模型:又通过逻辑斯蒂克(Logistic)曲线模拟,建立了预测模型:同时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预测,三种方法经过模型内、外数据检验,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Ⅰ-45杨的苗期、幼林物候及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在长春、辉南Ⅰ-45杨能够完成正常的生育周期,顶芽形成期在8月末、9月实,较大青杨提前3-4天时间。苗期高生长集中在6-7月份,出现两个生长高峰期,日平均生长量可达4cm。幼林第4年生长开始加快,胸径最大年生长量为3.1cm,年生长主要在6月下旬至8月中旬,各旬生长量基本一致,平均为0.3cm。通过对Ⅰ-45杨生长规律的观察,可为林木速生丰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I—45杨的苗期、幼林物候及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在长春、辉南I—45杨能够完成正常的生育周期,顶芽形成期在8月末、9月初,较大青杨提前3~4天时间。苗期高生长集中在6~7月份,出现两个生长高峰期,日平均生长量可达4cm。幼林第4年生长开始加快,胸径最大年生长量为3.1cm,年生长主要在6月下旬至8月中旬,各旬生长量基本一致,平均为0.3cm。通过对I—45杨生长规律的观察,可为林木速生丰产、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定点系统观察,云杉球果锈病病原菌Thekopsoraareolata(Fr.)Magnus.担孢子5月中旬开始飞散,侵入期为5月下旬,病害初期症状出现在6月下旬,锈孢子在7月下旬前后形成,8月中旬锈子器成熟。病情变化与气象有一定相关性,其回归预测模型为Y=-242.68-5.73x1-1.03x2+4.02x3-1.93x4-2.57x5+542.84x6+268.62x7+0.92x8复相关系数R=0.9986**>P0.01=0.7348。病害分布与林木所处位置有关,病情从重至轻的顺序为,南>北>东>西;山脊>山中>山脚;海拔高>海拔低;纯林>混交林;离转主远>离转主近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林地鳞翅目昆虫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2年8月-1993年8月在安徽省宣州市麻姑山林场设4块标准地。每月1次,查明了乔木层的优势类群为枯叶蛾类、毒蛾类,暝蛾和袋蛾类。灌木草本层的则为暝蛾类和毒蛾类。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的是毒蛾类和夜蛾类。6月和8月份种类及个体数量多,1-2月份为越冬期,及个体数最少。以离差平方和法聚类分析将1周年分割为3个时期,即11月-次年2月,3-5月用7-10月,1993年的6和8月,在每一时期内昆虫群落的  相似文献   

12.
杨小舟蛾发生规律与测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杨上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Graeser)]中关中1年发生5代,以7、8月份的3、4代种群数量最大,危害最重。其天敌种类较多,多一年内种群数量消长影响较大,5~8月份降雨较多的年份发生较重。介绍了发育进度预测法,种群消长趋势指数预测法和黑光洒诱测法在杨小舟蛾测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苏家屯地区14年来林火发生情况的调查研究看出,该地区林火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是:一年内林火发生月份高峰为3 ̄4月份,发生率占67.1%,其次是2月和5月份,占20.7%,林火日发生高峰多为10 ̄12时,14 ̄15时,这段时间林火发生率占83%,引起林火原因主要是人为火源,如野外烧荒,上坟烧纸,林地吸烟等。控制林火发生主要应采取开展广泛地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加强防火工  相似文献   

14.
1992年8月-1993年8月在安徽省宣州市麻姑山林场设4块标准地。每月1次,查明了乔木层的优势类群为枯叶蛾类、毒蛾类,螟蛾类和袋蛾类。灌木草本层的则为螟蛾类和毒蛾类。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的是毒蛾类和夜蛾类。6月和8月份种类及个体数最多,1-2月份为越冬期,种类及个体数最少。以离差平方和法聚类分析将1周年分割为3个时期,即11月~次年2月,3-5月和7-10月,1993年的6和8月,在每一时期内昆虫群落的结构相似  相似文献   

15.
泡桐大袋蛾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测定大袋蛾(ClaniavariegataSnelen)幼虫食量、泡桐蓄叶量、模拟危害损失量等试验得出:每头幼虫一生平均食叶量为3780~3980cm2,雌虫比雄虫高407%;7、8月份泡桐蓄叶量与胸径分别为Y7=05319D16949和Y8=11327D14199的幂函数回归关系;在模拟危害率30%以下时,对当年泡桐生长无补偿作用,对翌年泡桐生长有补偿作用;7、8月份材损率与危害程度分别为Y7=07200X-00177和Y8=07571X-00146的线性回归关系。根据我国泡桐大袋蛾防治方法技术水平的不同,提出了大袋蛾危害15、20、25、30、35cm胸径泡桐时,采用人工注药的防治指标:百叶平均虫口分别为280、170、117、85、67头;采用飞机超低容量喷洒灭幼脲的防治指标:百叶平均虫口分别为188、124、90、70、56头。  相似文献   

16.
魏侠  严言 《林业科技》1997,22(4):26-29
1986~1993年,在黑龙江省勃利县通天一林场设立固定标准地,通过对病原菌数量、落叶松生长状况和病情调查,摸清了落叶松枯梢病流行规律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利用当年6、7、8三个月的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温度、平均降雨量和当年的病情指数,建立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用该模型可预测未来两年的病情指数。经模型内外数据实际检验,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落叶松褐锈病对林木当年生长无明显影响,但对第二年生长影响显著。连年发病损失量剧增;不同病情指数(X)每公顷材积生长损失量为Y=194/1+e549337-006893X;该病为害指标———病情指数为36。立木林价、防治效果和成本分别为C、Q、E时,防治指标方程为:194C[1/1+e549337-006893X-1/1+e549337-006893(1-Q)X]-E=0;前一年9月份降水量(X3)、当年5月份平均气温(X1)和8月份相对湿度(X2)为测报因子。预测区域平均病情指数Y=5185+32596X1-042105X2+008627X3±69。  相似文献   

18.
榆斑蛾系单食性害虫。幼虫暴食榆树叶片,在兰州曾一度成灾。作者对其虫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药剂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该虫在兰州地区一年只发生一代。各虫态的发生期:成虫5月下旬、6月上旬至7月下旬;卵6月上、中旬至7月下旬,8月上旬;幼虫6月中、下旬至10月上、中旬;蛹8月上、中旬至次年7月上旬。幼虫共分8龄,为害盛期为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以茧蛹越冬。经数种药剂进行杀卵、杀幼虫、杀成虫的试验、示范,以1:1000倍的2.5%澳氰菊酯乳剂或40%水胺硫磷乳剂进行防治,均可取得满意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1 森林火险等级系统指标体系确定本系统利用伊春林区1966~1980年每年5月份的气象资料(包括降水量、月平均气温、月平均风速、相对湿度),选取15个样本,用欧氏距离指数对15个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定量确定四个火险等级类群,然后利用当年过火林面积(天然林、人工林、次生林三者之和)定性确定每一类群的火险等级。1.1 火险类别确定用伊春林区15年的气象资料进行聚类分析,在分为四类的条件下,由STATISTILA软件计算,确定降水量是控制类间距离的主要参量,贡献量最大,用此变量作为划分火险等级的指标,划…  相似文献   

20.
火炬松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及体胚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表明,火炬松以种胚诱导愈伤组织,一年中7月份是球果的最佳采集期。5月份获得的种胚未诱导出愈伤组织,6、7、8月份的诱导率分别为55.0%、88.0%和66.0%。愈伤组织进行悬浮培养,观察到体胚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