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稻鱼共生系统不同水深对水稻和鱼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是稻田养鱼的一个限制因子,研究稻鱼系统蓄水深度具有重要意义。开展了稻鱼共生系统不同蓄水深度对水稻和田鱼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源不足的热带和亚热带山区,只要能够保证水稻生育期稻田水深达到10 cm就能开展稻田养鱼,田鱼生长早期不受影响;水源充足的地区,稻田水深25 cm时,水稻产量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沼液沼渣喂鱼对稻渔产业的影响,采用常规稻田养鱼和沼肥与不同饲料配比混养试验,结果表明:667m^2投入饲料100kg配合沼液400kg或沼渣200kg混养,对稻鱼的增产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3.
王有智 《云南农业》2002,(11):21-21
稻田养鱼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也是发展势头较好的项目,近年来发展速度快、效益好。正确处理好稻与鱼的关系能帮助稻田养鱼农户提高产量,增加产值。 一、烤田:水稻和鱼类对水量的要求不同,田间水量过多,水层保持时间过长对鱼类生长有利,但对水稻生长不利。中间断水促下控上(主要通过实……  相似文献   

4.
5.
稻田野慈姑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水稻产量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晚季稻田自然生长条件下,观测野慈姑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其不同密度对移栽水稻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晚季稻田耙平后约30 d野慈姑出苗达高峰期,历期约46 d;野慈姑绿叶和总叶数呈逐渐上升-稳定-下降的消长动态,新叶生长速度为每3d平均长0.5~0.8叶,新叶生长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不同生长期叶片平均长度、宽度分别为8....  相似文献   

6.
红萍在稻萍鱼体系中的部分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8.
曾宪成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4):49-49,112
进行了控失肥与其它肥料对单季中籼稻丰两优1号的生物学特性和产量影响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控失肥不仅提高氮素利用率,而且明显提高水稻抗性和产量,产量从高到低依此为:38%控失复合肥>控失剂+单质化肥>45%BB肥(习惯性施肥)>单质化肥.  相似文献   

9.
初步研究了齐穗期喷施稀土微肥对杂交水稻生物学性关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齐穗期喷施稀土微肥对水稻的有效穗数没有明显影响,但可以提高千粒重,显著增加实粒数;当喷施浓度为400mg/L时,每公顷水稻可增产799.5kg,增产率达10.6%。  相似文献   

10.
通过控失肥与其它肥料进行田间对比,比较其对单季中籼稻丰两优1号的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失肥不仅提高氮素利用率,而且具有明显地抗性、丰产性.  相似文献   

11.
12.
覆膜后土壤水分对水稻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控制土壤水分盆栽试验,来研究覆膜后不同土壤水分对水稻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含量降低,分蘖渐变晚、慢、少,各生育期株高、主要功能叶叶面积降低,叶绿素含量升高,成穗率和收获指数先升高后降低,生物量和产量逐渐降低。与常规水作稻相比,土壤水分较高的覆膜处理(下限为田间持水量±5%)分蘖早、快、多;各生育期株高、主要功能叶叶面积、有效穗数、结实率有所增加,叶绿素含量无差异,生物量和产量有所提高。覆膜旱作分蘖初期应保持富足土壤水分(下限为饱和含水量),促进水稻茎蘖数;分蘖后期应适当控水[(田间持水量~80%田间持水量)±5%],有效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孕穗期应保持充足土壤水分(下限为饱和含水量),利于提高穗粒数;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期应保持湿润(饱和含水量左右),可促进千粒重提高,利于覆膜旱作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13.
李晓辉 《云南农业》2006,(12):18-19
稻田养鱼可以充分利用稻田良好的生态条件作为鱼的生育环境,让其清除稻田杂草,减少水稻病虫害.改良土壤,增加水稻产量;同时水稻又为其生长、发育、觅食、栖息提供良好的环境,达到稻鱼互惠互利,实现水稻无公害生产。目前.翠云区的稻田养鱼整体水平正处在从粗放经营、平板式向集约化、高标准方向发展,稻田养鱼的开发规模越来越大.开发的水平越来越高,增产、增收、富民的效果也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14.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首批入选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global important agriculture heritage system, GIAHS)保护的试点项目,该系统中最适水稻密度的选择关系到其更好地应用推广。对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水稻栽培密度开展了优化研究,分析3种水稻栽培密度(高、中、低密度株行距分别为20 cm×30 cm、30 cm×30 cm和40 cm×30 cm)下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构成,记录3种水稻密度青田田鱼(Cyprinus carpio var.color)的存活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低密度(40 cm×30 cm)条件下的水稻分蘖数和生物量在拔节期后均显著高于高密度;在3种密度中,低密度(40 cm×30 cm)下的水稻茎秆构成性状优势明显;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茎秆构成因子是穗长、关联度最大的产量构成因子是千粒重。水稻中密度(30 cm×30 cm)栽培时青田田鱼的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 SGR)达到最高值4.54%±0.03%,极显著高于高密度(20 cm×30 cm)时的3.62%±0.04%。各水稻密度下的青田田鱼的存活率(survival rate, SR)无显著差异。基于水稻生长和综合效益考虑,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采用中密度(30 cm×30 cm)栽培方式可以在保证水稻不减产的同时获得更快的田鱼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15.
16.
不同施肥方式对稻鱼系统水稻产量和养分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对比不同施肥处理在水稻单作和稻鱼共作系统下,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动态的影响。结果显示,稻鱼共作处理施用的氮肥量较水稻单作减少30%,但仍显示出较明显的增产效应,且以钾肥全部基施的增产效果最佳。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稻鱼共作处理的叶片N、P和Mg含量较水稻单作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稻谷中的N、P、Mg含量也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不同人工除草措施对水稻子实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种水田杂草对水稻的生育和单位面积子实产量影响很大。因此。拔除水田所有杂草可成倍地提高子实产量,(2)人工拔除稗草、雨久花和扁秆草也可大幅度地提高水稻产量,其效果与拔除所有杂草相同;(3)人工拔除稗草、雨久花和扁秆草中的任意两种,其增产效果要优于只拔除其中任意一种;(4)仅拔除雨久花或扁秆草可明显提高子实产量,但仅拔除稗草与不拔除草的子实产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