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壤幼龄果园不同管理模式对土壤养分状况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连续几年的定点,定位,分层联样的土壤肥力研究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果园生草、套种绿肥和清耕三种不管理模式下红壤幼龄果园土壤养分状况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与清耕法相比,在行间,果园生草,套种绿肥提高了土壤有机质,腐殖质含量,套种绿肥还改善了土壤提供氮,磷营养状况。在冠下,果园生草、套种绿肥提高了表层土壤腐殖质含量,改善了土壤氮素营养状况,果园生草还较明显地提高土壤有机肥含量。  相似文献   

2.
红壤幼龄果园土壤肥力变化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选择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等6个肥力指标,采用土壤肥力综合指标法,定量化地对果园生草,套种绿肥,清耕法等三种不同管理模式下红壤幼龄果园土壤肥力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这三种式中,套种绿肥优于果园生草,果园生草又优于清耕法。  相似文献   

3.
幼龄果园套种覆盖绿肥效果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县果树生产发展迅猛,果树面积从89年的1万公顷发展到96年的2.13万公顷.大量开发的新垦果园多建立在赤红壤、红壤的丘陵山地,土壤瘠薄酸性,有机质缺乏,水土流失严重,杂草易滋生。导致树体生长缓慢,甚至障碍生长,产量低。因此,土壤改良和培肥地力非常重要,而果园套种绿肥是最好的办法。通过我县引进试种的几种绿肥比较看,印度豇豆、圆叶决明很适宜新垦赤红壤、红壤果园套种。其绿肥生长快,茎叶量多,能迅速覆盖地面,鲜草产量高,同时又极耐旱、耐瘠,可以有效快速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持水土,为果园创造一个良好…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茶园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及配方施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张亚莲  罗淑华 《茶叶科学》1997,17(2):161-170
对湖南省36个县(市)67个茶场的136份茶园土样进行了肥力水平测定。结果表明:茶园土壤pH适宜,钾素较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0~20cm土层为(2.4±0.09)%,20~40cm土层(1.60±0.06)%。85%的土样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超过1.5%,38%的土样超过2.5%;49%的土样20~4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超过1.5%。全氮含量0~20cm土层为(0.133±0.004)%,20~40cm土层为(0.100±0.003)%。碱解氮含量大于100mg/kg土的土样占76%,20~40cm占45%。全磷含量低于0.1%的0~20cm土层达53%,20~40cm土层达62%。速效磷含量低于10mg/kg土的频率,两土层各为46%和65%,显示低磷土壤较多。代换性镁含量较低,茶园严重缺镁。依据调查结果,建立了茶园土壤主要养分与茶叶产量之间的数学模型,据此提出了茶园土壤养分的丰缺指标:产量在2250kg/hm2干茶的茶园土壤0~40cm土层全磷(P2O5)含量>0.12%,碱解氮含量>149mg/kg土,速效磷含量>32mg/kg土,速效钾含量>110mg/kg土。通过试验,确定了4种主要土类适?  相似文献   

5.
花生根系干重在不同深度土层中的垂直分布里指数递减模式。根系干重有62.6%-85.5%分布在0—20cm耕作层土壤中,14.7%-25.2%分布在20—50cm土层中。根系TTC还原量、32P吸收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根系TTC还原量有50%-60%分布在0—20cm耕作层,32P吸收量有40%-50%分布在0—20cm耕作层。花生根系的吸收能力在深层土壤中占有较高的比例。  相似文献   

6.
采用恒温培养法研究了蜜柚果园自然生草和套种不同牧草后土壤对磷的吸附和解析特性。结果表明:果园土壤对磷的等温吸附、吸附量-解吸量曲线分别与常规的Langmuir方程、二次函数方程吻合。几种牧草果园土壤的最大吸附磷量依次为:圆叶决明>百喜草>自然生草CK、平托花生>宽叶雀碑;供试的5种土壤中,人工生草的果园土壤对磷的解吸率均小于自然生草,表明人工生草能改善果园土壤对磷的缓冲能力。  相似文献   

7.
果园生草制栽培雏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果园生草制栽培雏议吴赞育(漳州市农在校363000)果园土壤耕作管理,国内外有清耕法、间套法、覆盖法、生草法及免耕法等制度.不同的耕作制度对土壤肥力、生态环境、果品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但以生态经济观点来看,生草法结合覆盖,其效果较其它耕作法好.一.我...  相似文献   

8.
连栽桉树人工林不同代次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桉树不同连栽代次、不同土层土壤养分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为人工林的持续经营和生产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对广西东门林场连栽巨尾桉人工林不同栽植世代:一代林(G1)、二代林(G2)、三代林(G3)、四代林(G4)林地及对照林马尾松林(G0)的0~5、5~20、20~60 cm土层土壤养分与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将马尾松林换种桉树后一代林地,其土壤pH、全氮、全磷、全钾、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均不同程度降低了,且0~5 cm表层土下降较明显。随着桉树连栽代次的增加林地土壤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都呈现先增后减趋势,且在0~5 cm表层土中二、三代林都出现停滞现象;随着桉树连栽代次的增加林地土壤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也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脲酶在0~5 cm表层土中二、三代林也出现停滞现象。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pH、全氮、磷酸酶和脲酶逐渐降低,而土层加深对土壤全磷、全钾和过氧化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大田试验结果表明,麦田套种条件下,行距对麦油两作产量产生一定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小麦22~40cm,花生20~4cm),随行距的加宽,小麦产量下降,花生产量上升。行距每增加5cm,平均小麦减产70kg/hm2,花生产179kg/hm2。行距与套种期对花生产量互作效应显著,行距每增加5cm,花生最适套种期应提前2.5~3天。兼顾麦油全年总产,该方式条件下,适宜的小麦行距和花生套种期分别为30~40cm和麦收前24~29天。  相似文献   

10.
探讨油棕园间套种不同大豆品种及种植模式下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油棕园没有间套种的裸地和裸地覆膜处理为对照,设置不覆膜+华春2号、不覆膜+毛豆3号、覆膜+华春2号、覆膜+毛豆3号4种处理。结果表明:覆盖地膜对大豆种植的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大,种植大豆处理整体上提高土壤酶活性。研究结果可指导油棕园合理间套种以及种植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南方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对硫、氮复合沉降的响应机制,本研究采用二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设计方法,设置16个硫、氮复合沉降处理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研究1 a硫、氮复合沉降下邓恩桉人工幼龄林土壤上层(0~20 cm)和下层(20~40 cm)的酸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硫、氮复合沉降之间关系,并建立回归模型。对17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显示除上、下层过氧化氢酶活性组间差异均不显著外(p>0.05),酸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组间均存在差异显著的土壤分层(p<0.05)。利用土壤分层中差异显著的酸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进行分析、建模,结果表明:酸性磷酸酶仅对氮沉降的独立效应响应显著,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氮沉降抑制酸性磷酸酶活性;脲酶仅对硫沉降和氮沉降的独立效应响应显著,且脲酶活性在硫、氮沉降下降低,以氮沉降抑制作用最强;蔗糖酶对硫、氮沉降的独立效应和交互作用均响应显著,表现出硫、氮沉降抑制蔗糖酶活性的特征。研究表明,1 a硫、氮沉降抑制邓恩桉人工幼龄林红壤表层(0~40 cm)的土壤酶活性,引起土壤肥力降低。  相似文献   

12.
花生不同连作年限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花生不同连作年限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及与土壤有效养分、花生总干物重和荚果产量的相关。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的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脲酶等水解酶的活性均随之降低,连作3年,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29.3%,蔗糖酶降低12.7%,脲酶降低9.8%。连作对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影响不大,不同连作年限间提高和降低均不超过5%。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脲酶等水解酶的活性与土壤中的N、K、Cu、Fe、Mn、Zn等速效养分含量呈正相关,播种前的活性与P、K、Zn含量的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收获后的活性与花生总干物重和荚果产量多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品种及药剂供试品种为感病糯稻,试验药剂为30%稻病宁WP,40%富士一号EC。1.2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设在农垦水稻所栽培地内,老稻田土壤为轻度沼泽化草甸土,有机质含量为 3%, pH值为 6. 5,栽培密度 30cm×20cm。插秧前5天(5月9日)施用了草胺封闭灭草,施肥水平为尿素:200kg/hm2,二铵:100kg/hm2,颗粒钾肥100kg/hm2。由于7月中旬连续大雾,试验地块发病严重。1.3试验处理及方法试验设6个处理,各处理每公顷用药量分别为 30%稻病宁 WP 7…  相似文献   

14.
研究分析了湖南省(分布在17县)的传统名优茶产地(下称名优茶区)92个土壤样本的物理性状。结果表明,名优茶区土壤有比较深厚疏松的表土层。表土层厚度25cm以上,容量1.0 ̄1.2g/cm^3、团粒结构,大于0.5mm的团粒含量55%以上。孔隙度大于50%,整个剖面无障碍性层次,有效土层70cm;质地多为重壤土。土壤物理性粘粒与物理性砂粒含量大致相当,粉粒、砂粒之比为1.0:1.5:1.5,且大于0  相似文献   

15.
宋协松  陈东文 《花生学报》1995,(1):24-25,27
1990-1991年试验指出,每公顷用3%米乐尔颗粒剂有效成分3600g,施药深度为5-10cm,防效为52.43(50-55.6)%,增产118.77(75.4-182)%,效果尚好。  相似文献   

16.
在能够灌溉的中上等土壤肥力条件下,实行麦棉套作,有利于高产高效能力的发挥。公顷产小麦4.5-5.25t的适宜套种方式,以带宽180cm,小麦播幅70cm,小麦播幅占地38.9%的配置最佳。小麦行距以有利于小麦的田间管理为宜。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向日葵生长期田间用秸秆(麦草)覆盖具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培肥土壤和提高产量的效果。以覆盖5250kg/ha的效果最好,与不覆盖相比0—20cm土层平均水分含量增加30.3%,0—10cm土层土壤容重减小0.04g/cm3。土壤有机质增加0.07%,含油率相对提高2.7%;增产18.9%。  相似文献   

18.
用MS增抗剂拌种,对旱地冬小麦具有抗旱保苗、促根增蘖、增穗增粒、增加粒重等多种效应。使用MS增抗剂拌种后,单株次生根条数较对照增加20%;0-20cm土层根量较对照增加57.2%;20-40cm土层根量增加263.6%;株高、单株叶面积、单株干重分别较对照增加4.6%、7.2%、16.9%;成穗大分蘖数、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较对照增加18.5%、9.6%、5.3%、8.9%。  相似文献   

19.
地膜覆盖对低群体冬小麦生长发育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张睿  刘党校 《麦类作物》1998,18(1):55-57
地膜小麦较常规小麦0~10cm地温提高2.25~2.82℃,0~10cm,11~20cm,21~30cm,31~40cm,41~50cm土壤含水量依次比CK提高1.96%,1.34%,2.32%,1.64%和1.04%穗分化提前3~5d,分蘖质量和数量均发生于显著变化,冬前,返青和拔节期的增蘖幅度依次为11.5%,30.3%和10.6%,成穗数增加9.7%,扩源增库效果显著,拔节到抽穗期主茎叶面积  相似文献   

20.
培矮64S育性表达的温敏感部位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培矮64S在育性转换敏感期(Ⅳ~Ⅵ期)主茎幼穗长为0.70~9.34cm,顶叶叶枕距为-20.0~-3.5cm,穗尖离地面距离为2.77~15.56cm,穗尖离第一节距离为6.70~19.92cm,分蘖上述四项指标值均小于主茎指标值。敏感期幼穗感受自然低气温(平均日均温21.6℃),表现为可育,花粉可染率为21.8%,套袋结实率为11.3%;感受人工垣定玫高水温(25℃),表现为不育,花份可染率为0.4%,套袋结实率为0,表明敏感期幼穗为其育性表达的温敏感部位。另外,在低气温条件下(平均日均温21.6℃),敏感期淹深水极显著降低可育性表达,花粉可染率为2.7%(对照为21.1%),套袋结实率为0.2%(对照为1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