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旅游产业成为了推动内蒙古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旅游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也成为了旅游发展效率的研究重点。文中引入非期望产出,运用Super-SBM模型和Tobit回归模型对2010-2020年内蒙古黄河流域七个盟市的旅游发展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近十年来内蒙古黄河流域旅游发展效率处于较为无效阶段,整体发展为中低等效率水平。2)内蒙古黄河流域各盟市旅游发展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非均衡性。3)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旅游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产业结构、旅游资源丰富度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对旅游发展效率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疆棉田化肥资源施用与产出效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相关农业统计和农户调查资料,对新疆棉花生产中化肥施用与产出效率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8 a来新疆棉田化肥投入量在400~450 kg/hm2之间徘徊.当前新疆棉田平均施用水平为429.1 kg/hm2,其中氮、磷、钾养分比例为1:0.63:0.027各地区棉田化肥分配很不平衡.棉田投入化肥的种类较单一,其中二铵为187.1 kg/hm2,占棉田化肥投入总量的44%,尿素为183 kg/hm2,占化肥总投入量的45%.新疆棉田化肥产出效率大都在2.9~3.7 kg/kg(棉花/化肥)之间,其中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兵团略高,为4 kg/kg(棉花/化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等地区较低,分别为2.8,2.5 kg/kg(棉花/化肥).最后对新疆棉田化肥投入应采取的宏观管理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基于粮食需求的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规模与论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黄土高原地区粮食需求、总来沙量和建设能力三方面论证了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的建设规模。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到2020年共需布设淤地坝16.3万座,其中骨干坝2.7万座,中小型淤地坝13.6万座;到2020年黄土高原地区将新增加坝地面积49.5万hm2,可退耕陡坡地297万hm2,退耕面积占2000年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总面积823万hm2的36%。因此,《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提出的到2020年的淤地坝建设目标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4.
基于C-D生产函数,借助空间面板模型测算我国30省市1994-2014土地要素弹性和贡献情况。结果表明:1)根据全域Moran’s I,各省市GDP产出和土地要素投入在空间上存在极强相关性。而局部Moran’s I和LISA聚类图可知,经济增长和建设用地高聚类区皆多为东部地区,低聚类区则多为西部地区;2)土地要素投入与地区GDP增长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但东中西部地区间存在差异。从土地要素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西部地区最高,东部地区最低。建议需根据土地要素弹性和贡献情况合理配置地区土地资源,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文中基于内蒙古农村牧区的1312户农牧户调研数据,以内蒙古10个地区作为决策单元,分别运用DEA的CRS模型和VRS模型,从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三个角度对内蒙古农村牧区的粮食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兴安盟、通辽、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和巴彦淖尔这五个地区的粮食生产综合效率均处于有效状态;呼伦贝尔、赤峰和乌兰察布这三个地区的粮食生产纯技术效率均有效,但规模效率无效;而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两个地区的粮食生产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无效;基于此进一步进行了投入冗余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调整方案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中以2017年四川省"粮改饲"试点县的新建青贮玉米示范区为例,采用能值分析方法与最新的改进DEA-EBM模型,探索性地将有形与无形资源的投入纳入到统一的效率评价体系,对"青贮玉米+养殖"种养结合模式的产出效率进行评估分析,尝试发现试点中的潜在生产问题。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各示范区的综合效率差距明显,且78.57%的示范区非有效;所有综合效率非有效的示范区均处于规模效率非有效状态;纯技术效率无效的示范区的投入冗余主要集中于畜牧养殖资源投入以及工业能源与劳力投入。对此,文中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与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4-2013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DEA-BCC模型对森林公园的经营效率及其资源投入冗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森林公园经营效率总体呈年度波动型增长趋势,区域间经营效率的差异较大;纯技术效率对经营效率的影响较大,规模效率在年际间及区域间的变动较小;各地区投入资源冗余情况差异较大,东部地区明显优于其它地区。调整资源投入规模及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促进森林公园经营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以天津市为研究对象,在全要素生产框架下,结合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构建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应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对天津市2002-2013年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传统DEA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虑以人为本基本原则构建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与非期望产出SBM模型评价方法的综合应用在评价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方面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所得评价结果亦能够反映出被评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真实水平.  相似文献   

9.
中国谷物产出的“面积-质量”导向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物包括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类,占中国粮食产量的90%,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谷物产出主要取决于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即耕地质量),两者对谷物产出影响的机制有显著不同。通过对中国31个省区1997-2013年谷物产出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确定播种面积导向型的省区12个,耕地质量导向型省份19个。并据此通过对耕地质量导向型省区的影响要素,进一步将其细划为要素投入型、资金投入型、技术投入型、人才投入型四种。其政策含义是,应根据省区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分类投入的政策,达到稳定提高谷物总产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3年内蒙古地区的农户调研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从农户微观层面对影响农户粮食生产及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内蒙古粮食产出对土地、劳动、常规性物质投入均已缺乏弹性。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农户粮食生产存在技术效率损失;而改进生产要素质量,尤其是灌溉、农机,实行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并鼓励和引导家庭收入非农业程度较高的农户流转土地,培养职业农民对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石羊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及其保护战略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充分分析石羊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开采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全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并根据资源现状和需求探讨了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对策。研究认为该地区经济发展已经超出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地下水资源,建立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用水机制。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具有自然再生和社会再生、水量再生和水质恢复等四种类型。本文根据水资源可再生性基本涵义建立了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一般指标体系 ,并运用TOPSIS法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 :黄河流域主要产水区域如龙羊峡以上、湟水流域、洮河流域和渭河流域等都是水资源可再生性相对最强或较强的区域 ,北洛河流域是最弱的区域 ,其余属于中等或者较弱区域。  相似文献   

13.
基于GPPM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是一种再生资源,其可再生性分为自然再生和社会再生两类。将黄河流域划分为15个区域(不含内流区),并把整个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共16个区域,利用统计数据资料,采用遗传投影寻踪模型(GPPM)对黄河流域分区水资源可再生性以及流域15个主要城市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各区域可再生性能力基本上为中等或以下,整个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能力较弱;15个主要城市中,省会城市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水平一般,其余城市属于较弱水平,总体上,黄河流域城市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能力普遍较弱。最后提出了一些增强黄河流域省会城市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黄河流域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流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最近几十年黄河流域气温和降水发生了明显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流域气温明显升高,且以冬季增温为主,流域北部增温尤其显著;20世纪90年代,黄河流域降水明显减少;进入21世纪,降水略有增加。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是黄河流域径流锐减的重要原因。根据气候模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沉积物的采样分析,结果表明:西拉木伦河地表沉积物的粒度组成以63~250μm粒径为主,粒度特征表现出一定的风成特点;化学组成以Si、Al为主,与上陆壳平均化学组成相比,除Si O_2、Co、As Ni、Ba、Ce等元素外,均处于不同程度的亏损;不同河段沉积物粒度参数、化学元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相似性,且化学元素含量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均表明其具有相似的的物源;不同河段A-CN-K图解及CIA(化学蚀变指数)揭示了西拉木伦河不同河段地表物质化学风化程度均较低,处于较弱的去Na、Ca阶段。不同河段化学风化程度差异与其局地气候及地貌格局息息相关;不同地貌单元沉积物粒度组成、地球化学过程的递变规律与距河道远近、地貌、植被等因素有关;西拉木伦河平均粒径与一些元素的相关性,说明粒度和化学元素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总之,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西拉木伦河地表沉积物理化特征的分异实质上反映了风动力和水动力的差异性分选。该研究对于构建风水两相沉积物综合判别指标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天然条件下的长期干旱化趋势使中国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水资源的无序利用则导致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合理的水资源开发模式要以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耦合研究为基础 ,将水资源开发作为水资源系统的输入 ,其输出作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输入 ,分析其响应 ,即生态环境的变化 ,对水资源开发方案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预测评价。水资源系统的滞后与延迟效应、地表植被的习性及水因子的涨落特点是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主要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 ,流域内许多城市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问题。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是水资源在利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性 ,其值的增强对于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黄河流域提出了基于若干指标来综合表征缺水城市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的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流域 8个典型城市的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进行了评价 ,得出了这些城市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的差异 ,最后提出了增强这些城市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河上游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塔里木河三条源流灌区引用地表水量已接近 70 % ,而有效利用率不足 0 .4,主要是渠系防渗率只有 10 %~ 2 0 % ,渠系利用系数 0 .39~ 0 .40。灌区从河道引水共计 140 .85× 10 8m3 ,到达农田的水量只有 5 5 .47× 10 8m3 。而且渠系、水库和农田渗漏还引起了灌区地下水位上升和土壤盐渍化。要提高源流灌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必须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联合利用 ,并修建山区水库逐步取代平原水库 ,减少引水的无效蒸发和渗漏损失 ,方可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向塔里木河干流输送 45× 10 8m3 的地表水  相似文献   

19.
在界定塔里木河流域空间范围的基础上,进行了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得出了流域水资源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越来越稀缺的结论。并运用市场均衡原理和科斯定理论证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配置中选择制度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初步设计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的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从水资源可再生性出发,在构造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指标体系、生态环境用水优先的水资源开发阈值评价指标体系和水资源可再生性维持即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3个层次及单位面积水资源量等14个评价指标的水资源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并利用均方差决策方法,对黄河流域16个二级分区的水资源持续利用情况进行了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