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鱼炎宁是一种以中西药结合研制而成的新型鱼药。本文报道了该药的体外抑菌试验和体内治疗试验的结果:试验表明鱼炎宁具有高度的抗菌作用,当浓度低到1:5120时仍对嗜水气单胞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病菌不能生存。嗜水气单胞菌、荧光极毛杆菌、巴氏杆菌、沙门氏杆菌、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均对鱼炎宁极敏感。体内治疗试验表明,鱼炎宁对鲫鱼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保护率达93.33—100%,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而且毒性很低。  相似文献   

2.
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菌的药敏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研制有效防治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疫苗提供依据。[方法]从河北省某渔场具有典型细菌性败血症症状的鲤鱼中分离出2株优势菌,对分离菌进行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并研究分离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根据2株分离菌的菌落形态、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的测定结果(同源性为99%),发现2株分离菌均为气单胞菌属的嗜水气单胞菌,认为嗜水气单胞菌是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菌。分离到的2株嗜水气单胞菌对阿米卡星、氨曲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加替沙星等15种抗生素均敏感,对氨苄西林均耐药,对复方磺胺表现出了菌株差异。[结论]对嗜水气单胞菌敏感的15种抗生素可作为防治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导致大鲵(Andrias davidiamus,giant salamander)腹水病的主要病原菌类型。【方法】从患病大鲵的腹水和肠道分离细菌并进行纯培养,用细菌自动鉴定系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培养细菌进行鉴定,再对52尾健康的1龄大鲵进行感染试验,以确定病原菌,同时对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经过细菌自动鉴定系统确定了4株细菌,室内感染试验确定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为主要致病菌;细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也再次证明该菌为嗜水气单胞菌;药物敏感试验显示,该病原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等药物敏感,对氨卞青霉素、舒巴坦、头孢唑啉等药物具有抗性。【结论】导致大鲵腹水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4.
大鲵腹水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确定导致大鲵(Andrias davidiamus,giant salamander)腹水病的主要病原菌类型。【方法】从患病大鲵的腹水和肠道分离细菌并进行纯培养,用细菌自动鉴定系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培养细菌进行鉴定,再对52尾健康的1龄大鲵进行感染试验,以确定病原菌,同时对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经过细菌自动鉴定系统确定了4株细菌,室内感染试验确定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为主要致病菌;细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也再次证明该菌为嗜水气单胞菌;药物敏感试验显示,该病原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等药物敏感,对氨卞青霉素、舒巴坦、头孢唑啉等药物具有抗性。【结论】导致大鲵腹水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5.
鲤鱼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离、鉴定鲤鱼嗜水气单胞菌。[方法]从具有典型细菌性败血症症状的病鱼或濒死鱼中分离到2株优势菌,经分离培养、人工感染试验、毒力因子和16S rRNA基因序列的测定,研究分离菌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致病性。[结果]分离到的2株优势菌的菌落形态特征基本一致,经鉴定,确认为嗜水气单胞菌。无菌滤液试验表明,鲤鱼细菌性败血症不是由病毒引起的。腹腔注射分离菌菌悬液的鱼在7 d内全部死亡,人工感染试验的症状与自然发病相似,且再次感染后又可分离到该菌株。分离提纯的致病菌株产生了β-溶血环,经蛋白酶试验为阳性。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同源性为98%。[结论]嗜水气单胞菌是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6.
从发病渔场分离的鲤鱼细菌性败血病S - 1、S - 2致病菌株 ,鲤鱼穿孔病S - 3、S - 4致病菌株 ,与嗜水气单胞菌标准株作为对照 ,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对健康鲤鱼具有很强的致病力 ,出现与自然病鲤相似的症状 ,并从人工感染发病鱼体内分离出同样特性的菌株 ,通过菌体形态 ,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等测定 ,符合嗜水气单胞菌的特性 ,并与嗜水气单胞菌标准株作平行试验 ,结果一致 ,确定鲤鱼细菌性败血症和穿孔病均是同一病原 ,均属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7.
中华鳖穿孔病的病原菌及其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具有典型穿孔病症状的中华鳖体分离到C-1,C-2,C-3,C-4,C-55株细胞,经人工感染试验均对健康产生了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由此证实这5菌株中华鳖穿孔的病原菌,对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的鉴定。证明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和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alcaligenes)。同时进行了病原菌的药敏试验,提出了较  相似文献   

8.
对鲤鱼体表出血感染症病例进行了病原细菌方面的检验,从4尾发闰于的皮肤病变部位及1尾新鲜病死鱼的皮肤病变部位与肝脏均分离到了几乎纯一的同种细菌。从每尾鱼的分离菌各种纯培养2株共10株进行了鉴定,结果初步表明为嗜水气单胞菌,经人工感染发病试验表明该菌为本例鲤1于体出血感染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9.
3种鱼类致病菌粗脂多糖(LPS)对斑点叉尾鮰的免疫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温酚法分别从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 columnari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叉尾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3种鱼类致病菌中提取粗脂多糖(LPS)作为免疫原.分别接种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 Rafinsque)后.通过测定受免鱼的交叉凝集抗体效价、头肾和血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以及对A.hydrophila活菌细胞内的杀菌活性.探讨了3种致病菌的粗LPS对斑点叉尾鮰的免疫原性。结果表明,从3种致病菌中提取的粗LPS对斑点叉尾鮰均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受免鱼的血清中存在对3种致病菌的交叉凝集抗体.与对照鱼相比.头肾和血液中吞噬细胞对吞噬原的吞噬活性和对A.hydrophiln活菌杀菌活性明显上升。说明在3种供试菌的粗LPS上不同程度地存在3种致病菌的共同保护性抗原。  相似文献   

10.
张文丽  张玉芬  张秀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2910-12911
[目的]为鱼类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从患病或濒死鲤鱼中分离培养优势菌株,制成病原菌悬浮液。应用负染悬滴法,负染漂浮法负染色技术检测鲤鱼嗜水气单胞菌,根据细菌的形态特征及鞭毛形状数量等指标判断菌体。[结果]2种负染色技术制备的嗜水气单胞菌样品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视野清晰、分布均匀,无杂质和聚集现象。鲤鱼嗜水气单胞菌呈杆形,稍弯曲,两端钝圆,菌体一侧有极生单长鞭毛,呈管型,具运动力,与菌毛明显不同。电镜下菌体形态假象呈球样结构。[结论]采用电镜负染色技术检测鲤鱼嗜水气单胞菌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鲶鱼部分组织抗菌肽抗菌功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乙酸提取法提取鲶鱼表面黏液、皮肤、鱼肉、内脏等不同组织抗菌肽,采用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受试菌,采用滤纸片法,比较不同组织抗菌肽对不同菌种的抗菌效果,结果表明:各组织蛋白质含量分别为黏液0.336mg/mL、皮肤1.629mg/mL、鱼肉10.284mg/mL、内脏0.562mg/mL。内脏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最好,且对枯草芽孢杆菌抑制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达10.73mm。  相似文献   

12.
鲤鱼穿孔病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一种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鲤鱼穿孔病的病理学研究结果。该病的主要特征是最初在体表出现红斑,进而表皮及真皮坏死和崩解,肌肉溃烂形成大小不一的溃疡灶,最后体壁穿孔而病鱼死亡。病理组织学上主要表现为表皮细胞变性坏死,真皮充血、出血及炎性水肿和坏死,肌肉呈变质性炎,病程较长的可见肉芽组织增生及修补。鳃和心、肝、脾、肠、胰、肾等内脏器官呈现变性、充血和发炎等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华绒螯蟹白斑症病毒病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江苏省吴中地区养殖池塘患病的中华绒螯蟹进行诊断。[方法]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江苏省吴中地区发病的中华绒螯蟹进行实验室检测与鉴定。参考Gen Bank中白斑症病毒(WSSV)的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以从中华绒螯蟹的鳃、肝胰腺、肌肉等组织提取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经过解剖观察,发现病蟹内脏器官无明显变化。从病蟹的肝胰腺和肌肉中未分离到致病菌。通过PCR扩增,均能扩增出预期大小的特异性产物,测序比对显示扩增条带的基因序列与WSSV的基因序列同源性高达99.6%。病理切片显示鳃和肝胰腺可见大量细胞核肿大细胞,与WSSV引起对虾组织的病变相一致。[结论]经初步诊断,确定引起中华绒螯蟹发病死亡的病原为WSSV。  相似文献   

14.
南江黄羊非胴体组成部分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用2×2×2因子试验估计了营养,性别和年龄对肉用山羊品种南江黄羊非胴体组织的影响。营养、性别和年龄对总非胴体组织重量有显著影响。不同因子间交互作用对总非胴体组织重量影响不显著。大多数非胴体组织部分,如体外器官,胸内器官和腹腔器官极显著(P<0.001)和显著地(P<0.05)受到营养、性别和年龄因子的影响。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在低营养水平下,南江黄羊公羊非胴体组织重量比母羊重。在高营养水平时,公母羊间非胴体组织总重量间的差异减小。年龄和性别对非胴体组织总量和影响始终显著  相似文献   

15.
The teleost fish, Heterotis niloticus, has elaborate paired, spiraled pharyngeal structures that aid in concentrating and swallowing food. These epibranchial organs are lined by an epithelium rich in taste buds. Both the taste buds and the muscles of the epibranchial organs are innervated by components of the vagal nerve. Horseradish peroxidase neuronal tracing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se nerve fibers are connected centrally to an enormous epibranchial portion of the vagal lobes-a special visceral sensory and motor region of the medulla. The epibranchial portion of the vagal lobe is among the most remarkable structures found in the brains of vertebrates, for it is itself a spiral.  相似文献   

16.
草鱼仔,稚鱼消化器官与味蕾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观察了草鱼仔鱼前期至稚鱼生长后期消化器官的形成、发育以及口咽腔味蕾的形成、形态及数量变化状况。结果表明:草鱼味蕾的形成时期与消化器官的分化完善以及鱼开口摄食时期是同步的。味蕾的大小随仔鱼日龄的增加而增大,其总数随鱼个体长大而增多。在仔、稚鱼发育阶段中,味蕾在口咽腔各部位的分布和数量变化与草鱼摄食活动有密切关系,越是与食物和摄食活动紧密联系的部位,其味蕾的数量就越多。  相似文献   

17.
鳖疖疮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冬到1989年春,我院从某特种水产科研所引进的稚鳘发生了一种新的传染病,病鳖体表形成疖状病灶,暂名为鳖疖疮病。从病鳖的病灶和脏器内分离到两株细菌,经腹腔注射和伤口涂抹能使健康鳖表现出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病症。两菌株的特性基本一致,被鉴定为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相似文献   

18.
从患病草鱼C tenopharyngodon idella体表病灶上分离到一株优势菌,经分离纯化培养制成细菌悬液,分别以腹腔注射和浸泡两种方式感染草鱼。结果表明:该菌株能感染草鱼,且具较强毒力,腹腔注射0.2mL该菌液(3×109cfu/mL),可导致受试草鱼100%死亡;创伤浸泡感染(3×108cfu/mL),死亡率也达100%,受感染鱼出现与自然感染相似的类似赤皮病症状。对该病菌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和主要理化特性分析,初步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 onas aeruginosa。进一步对该菌进行分子鉴定,共选用16S rRNA、RNA聚合酶β亚单位(rpoB)和促旋酶亚单位蛋白(gyrB)3个基因进行鉴定分析。序列克隆与BLAST分析结果显示,这3个基因均与GenBank上登录的铜绿假单胞菌的相应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16S rRNA、rpoB和gyrB基因与已知铜绿假单胞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分别在99%、98%和93%以上。综合生理生化与分子鉴定结果,可判定所分离的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阿米卡星、菌必治、氟哌酸和妥布霉素等11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链霉素和庆大霉素中度敏感,对罗红霉素、红霉素、四环素、苯唑青霉素、新霉素和头孢氨苄等16种药物具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人工感染建立了ALV—J、REV单独感染和混合感染1日龄肉仔鸡的病理模型。初步研究表明混合感染使试验鸡的生长发育障碍、免疫器官萎缩、对细菌易感性及死亡率等指标显著升高。 动态病理学研究表明:REV感染主要引起骨髓网状细胞及淋巴样细胞弥漫性或灶状浸润,ALV—J感染主要引起骨髓髓系细胞灶状或弥漫性显著增生,混合感染时骨髓病变与REV感染基本一致,但相对较严重,并见ALV—J感染病变。各病毒感染组免疫器官均发生了严重的实质萎缩性病变,病变以混合感染组最重,REV组次之。在某些组织器官ALV—J组见嗜酸性粒细胞样的瘤细胞浸润增生,REV组见网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样瘤细胞浸润增生,而混合感染组见以上两种瘤细胞增生。从混合感染组的病变来看,在致病性上ALV—J与REV之间的确存在明显的协同促进作用,导致机体的免疫抑制加重,但混合感染早期尚未发现REV对ALV—J致瘤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鲤鱼、黄鱼和大眼鰤鲈消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鲤鱼 (Cyprinuscarpio)、黄 鱼桑鱼 (Pseudobaqrusfulvidraco)、大眼 鱼师鲈 (Stizostedionvitreum)各消化器官消化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 :鲤鱼肝胰脏蛋白酶活性最强 ,黄鱼桑鱼和大眼鱼师鲈胃中蛋白酶活性最强 ,3种鱼蛋白酶活性顺序为 :大眼鱼师鲈 >黄鱼桑鱼 >鲤鱼 ,表明食性不同 ,摄食能力不同 ,蛋白酶活性也不同 ;3种鱼淀粉酶的活性顺序为 :鲤鱼 >黄鱼桑鱼 >大眼鱼师鲈 ,其酶活性与鱼类的食性有关 ;消化酶在肠道分布 ,无固定规律 ,而是因鱼而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