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坝上沙地黄柳的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明扬 《中国林业》2011,(20):51-51
河北坝上山地地处蒙古高原南端,北部与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接壤。这里的土壤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沙化。在土壤沙化严重的地段造林,成活率很低,而且难度很大。笔者从1992年开始,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三道河口林场沙化较严重的作业区,尝试在山地阳坡栽植黄柳,初步试验成功,同时也起到了固沙、改良土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据第四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显示,呼伦贝尔沙地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921.2万亩。与第三次监测结果相比,呼伦贝尔沙地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36万亩,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减少了9万亩,呼伦贝尔沙地沙化趋势首次出现了逆转。呼伦贝尔沙地是全国四大沙地之一,长期以来草原退化面积约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一半。  相似文献   

3.
呼伦贝尔沙地沙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近年来由于气候环境的恶化和人为不合理地利用草原资源,呼伦贝尔草原沙化日益严重。本文对呼伦贝尔沙地的概况及沙化原因进行了分析,为呼伦贝尔沙地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西藏沙化动态及其原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04年调查结果表明,西藏沙化面积为216842.7km^2其中重度以上的沙化面积占总沙化面积的91.53%;沙化类型以戈壁占绝对优势:草地、未利用地是主要的沙化土地利用类型。全区沙化总体上呈恶化趋势,沙化土地面积增加,沙化程度加剧,但拉萨、山南等地沙化土地有所减少。西藏土地沙化变化是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等地分布着大面积的沙化土地,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沙化形势严重,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很大危害。本文以全国沙化土地普查结果为依据,对沙化土地现状及其形成原因作了分析,探讨了我国当前防沙治沙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呼伦贝尔沙地现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呼伦贝尔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由于自然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土地沙化严重并呈迅速扩张蔓延趋势,防治任务迫在眉睫。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对呼伦贝尔沙地的历史、现状、成因、治理成果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毛乌素沙地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乌素沙地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和陕北黄土高原以北的洼地,是我国4大沙地之一,由于干旱、过牧、垦荒和人类过度的开发利用,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受风蚀沙化危害严重的区域。由于近年浮尘、沙尘暴等生态灾害的频繁发生,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文章在调查研究沙化土地现状的基础上,深刻剖析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及危害,提出了荒漠化治理的对策以及沙地综合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西藏沙化动态及其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04年调查结果表明,西藏沙化面积为216 842.7 km2,其中重度以上的沙化面积占总沙化面积的91.53%;沙化类型以戈壁占绝对优势;草地、未利用地是主要的沙化土地利用类型.全区沙化总体上呈恶化趋势,沙化土地面积增加,沙化程度加剧,但拉萨、山南等地沙化土地有所减少.西藏土地沙化变化是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呼伦贝尔沙地定位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提出对呼伦贝尔沙地进行长期、连续、深入的定位监测,通过收集与土地荒漠化和沙化过程及治理效果有关的基础数据,研究荒漠化和沙化发生、发展、演变机理,以及土壤、植被、气候、社会经济等因子与荒漠化和沙化的相互关系,科学评价防沙治沙工程效果,为制定防沙治沙和防治荒漠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其针对性、实用性较强,充分体现了依靠科技防沙治沙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尊重自然规律科学防沙治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是全国土地沙漠化(以下简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国家林业局1999年组织的普查结果,全区沙漠及沙化土地面积为6.3亿亩,与1994年普查相比,5年间沙化土地面积增加了2340万亩,年均增加468万亩。还应该指出的是,国家进行的两次沙漠及沙化土地普查,均没有全面反映大面积草原沙化和农牧交错带的农田沙化情况。  相似文献   

11.
<正>土地沙漠化是我国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严重威胁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河北省环绕京津,属干旱半干旱过渡地带的土地沙化和荒漠化敏感区,是全国土地沙化、荒漠化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显示,河北省沙化、荒漠化土地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0.64%,  相似文献   

12.
文章叙述了呼伦贝尔沙地土地现状及变化情况,并对其沙化土地状况及治理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为了准确掌握毛乌素沙地土地沙化的发生发展趋势,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的毛乌素沙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区域,采用2009年、2014年卫星遥感影像判读结合现地调查获得监测数据,对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准确、真实、客观的反映出气候和人为活动等对土地沙化过程的影响,为毛乌素沙地沙化防治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嫩江沙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嫩江中下游及乌格尔河下游流域的平原上。该区水土资源和光热资源丰富,地势较平坦,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的优越条件。但是,由于历史和近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土壤风蚀沙化日趋严重。资料记载,50年代末进行沙漠调查时,嫩江沙地并未形成。而今沙地面积已发展到47万hm’,并且沙化土地还在逐年蔓延扩大。风蚀使土壤肥力明显下降,严重威胁着该区农牧业的发展及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为解决该区风蚀危害,研究出合理防治沙地风蚀的有效对策,自80年代初我站对嫩江沙地进…  相似文献   

15.
若尔盖县土地沙化程度演变动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若尔盖县土地沙化演变趋势,为防沙治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若尔盖县1994,1999,2004,2009年4次土地沙漠化监测数据,采用生物统计学的转移矩阵分析方法研究沙化程度的演变动态过程。[结果]1994—2009年,若尔盖县沙地以每年11.08%的速率扩展,2009年沙地面积是1994年的4.5倍;不同沙化程度沙地的年均扩增率依次是:极重度(24.49%)轻度(12.03%)重度(7.80%)中度沙化地(6.68%);沙地沙化程度以轻度为主(75.69%),土地沙化还处于初始阶段,正是沙化治理的有利时期;经过15年的沙化演变后,不同程度沙化地结构发生变化,岀现中度和重度沙化地比例下降,轻度和极重度沙化地比例上升趋势;1994—1999年,1999—2004年和2004—2009年,沙化程度保持稳定的沙地比例分别为61.53%,68.77%和83.06%,在时间系列上逐渐趋向稳定;2004—2009年沙化程度减轻的沙地比例是沙化程度恶化的2.23倍,沙化趋势朝着沙化程度减轻的方向演变;在5年的尺度上,土地沙化演变中存在渐变和跃变过程,由于跃变的存在,意味着非沙化土地不一定是最安全的,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会演变为程度严重的沙化地,同样,程度严重的沙化地在人力的治理下可以跃变为非沙化土地。在近年来加强防沙治沙情况下沙化演变趋势朝好的方向发展,但是,若尔盖县土地沙化形势依然相当严峻,治沙任务依然相当艰巨。[结论]若尔盖土地沙化程度以轻度为主,土地沙化正处在初步阶段,正是治理的有利时期。  相似文献   

16.
盐池县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是宁夏中部干旱带受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全县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是盐池自然气候的基本特征。据1983年普查,当时全县沙化面积达539万亩,占总面积41.5%,其中严重沙化面积达200万亩,全县有75%的人口和耕地处在沙区,沙化土地占全区沙化总面积的21%。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沙子漫地跑,沙丘比房高是当时生态状况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呼伦贝尔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调研,揭示了草地沙化成因、特点以及对当地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危害程度,并总结了通过治理所取得的成效。但草原沙化仍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大,综合治理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为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对呼伦贝尔沙地治理,切实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一、意义和背景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和蒙新高原交汇地带,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在国土面积中山地、沙化土地占到70%以上,干旱少雨缺林,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着全省经济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9.
辽西北地区是土地沙化比较严重的地区,随着人们盲目的开垦,草地面积减少,草地退化、沙化现象日益严重,草畜矛盾日渐突出,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基于以上几点,章简要地阐述了辽西北地区沙化土地的草业开发及对策。  相似文献   

20.
<正>巴彦淖尔市荒漠化土地面积8122万亩,其中轻度荒漠化土地2377万亩、中度荒漠化土地4610万亩、重度荒漠化土地980万亩、极重度荒漠化土地155万亩;全市沙化土地面积3216万亩,其中轻度沙化土地175万亩、中度沙化土地448万亩、重度沙化土地1600万亩、极重度沙化土地993万亩。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