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艺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两者统一的整体。将地方茶文化历史与茶艺结合,编创创新茶艺能够起到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传播地方优秀茶文化、促进地方茶产业发展的作用。本茶艺编创基于广西地方传统名茶“六堡茶”和茶文化历史底蕴深厚的“茶船古道”,进行深度剖析、现代演绎和持续创新,从创作背景、要素设计、意境营造等解析中国茶运史上连接了广西、广东、港澳、直通南洋的“茶船古道”及当地人文风情与“茶”相融合的理论基础、思想核心及人文内涵,也为主题茶艺的编创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茶世界》2018,(6)
正6月23日下午,在2018"两展一节"期间,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茶船古道’六堡茶宣传及推介活动"在北京展览馆成功举办。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梧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剑强等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会上,受王庆会长委托,梅宇秘书长致辞。随后,叶主任代表梧州市进行了致辞。两位领导  相似文献   

3.
茶史 茶诗     
广东增城人好饮茶,早有文字记载:明代陈经翰写《游燕游岳稿》及《山中志怀》二书,就隐居城东七里的凤凰洞中,洞里多岩石、石岩产岩茶,茶味胜西坑(增城西坑茶,是茶质味优的一种).县境内还有“银泉茶”、“狮岭茶”、“东坑茶”、“十八滩茶”、“仙人洞茶”等.“增城商业话升平”一文道:增城人在唐代讲“滩茶”;元代讲“泡茶”;明代讲“焗茶”;清代讲“冲茶”;今天讲“饮茶”.滩、泡、焗冲、饮,反映了增城人五个朝代饮茶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龙须茶     
程修江 《中国茶叶》2005,27(6):54-54
龙须茶是由江西省修水县漫江乡宁红村采用独特工艺创制而成的特种工夫红茶,在清道光年间与“宁红”同时兴起。因其成茶“身披红袍、外形似须”而得名。龙须茶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风格独特,品质优异。以往漫江各茶行(厂)每年要在出口的第一批优质“宁红”茶箱(俗称贡箱)里放5~24个龙须茶盖面,作为彩头和标记,产品畅销苏俄及欧美各国。  相似文献   

5.
黄灏 《茶叶》2006,32(4):86-86
中国茶叶博物馆在2004年环境整合工程中引进了许多特色植物,这些植物有的可以净化空气,有的可以调节人们的情绪,有的也可以像茶一样饮泡,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称之为“茶”。然而这些所谓的“茶”和真正意义上的茶是不同的植物种属,可以说没有一点亲缘关系,它们虽然不是茶,但又不能称为假茶,其真正的含义是这些植物的根、茎或叶经加工后当茶饮泡。因此,这些非茶制品在广义上便成了茶家族中的成员,这就是大家通称的“非茶之茶”了。  相似文献   

6.
太华茶     
进入凤庆文化娱乐中心的大门,过小桥,穿龙门,可见通道两侧各建有两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小竹楼。左边一座小竹楼门上高悬一块扇形匾,上书“太华茶”三个篆字。夜晚,匾在彩灯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耀眼。这两座小竹楼是专供游客品尝茶乡独特茶道——百抖茶的。关于“太华茶”...  相似文献   

7.
民族茶文化在中华茶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茶俗、不同的风情。白族“三道茶”云南白族“三道茶”,久负盛名,茶分三道,味各有异,表达的涵义不一样,泡饮的技艺也独特:第一道称“苦茶”。即先把小砂罐放在炭火上烤热,然后放入一撮茶叶,用手握砂罐,边烤边抖动,待茶叶色泽变微黄色,散发出清香时,立即冲入少许开水,这时“嚓”声如雷,茶水翻腾,如“绣球花”盛开的泡沫溢出罐外,这是吉祥的象征,这叫这一道茶称作“雷响茶”。主人给客人斟茶非常讲究,遵循“酒满敬人、茶满欺人”的专客例规,先在小小茶杯斟入三…  相似文献   

8.
古代的分茶     
宋代北苑“斗茶”风习盛行朝野的同时,在民间还流行一种“分茶”的游艺,在当时又称为“茶百戏”,这是一种怎样的茶俗呢?南宋诗人曾提举福建路(署在建州)常平茶事的陆游在《临安春雨初并》一诗中写道:“矮纸斜行困作草,晴富细乳戏分条。”这“分茶”不是寻常的品茗,也不同于斗条,而是一种独特的烹茶游艺。放翁在诗中把“戏分茶厂与“闲作草”并提的。可见这“分茶”绝非一般的玩耍。宋词人向子湮有《洗溪沙》一首,诗是赠赵能持以扇头来乞词,戏有此赠。赵能着棋、书法、分茶、弹琴。词人把分茶与琴棋书画等艺并列,说明此游艺亦为…  相似文献   

9.
茶寿印存     
林乾良 《茶叶》2013,39(2):112-113
所谓“米寿”与“茶寿”之数目,虽源出民间之“拆字”法,却也与事理相合,故能传于久远。从“米”字论,自上而下可分三部分,约为“八十八”三字。“茶”字的中下部分,约与“米”字相当。上部分的草头,无论是繁体(作++)或简件(作艹)字,都是20的意思。88加20故为108。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我国已故著名茶学家庄晚芳先生首倡的“茶德”的内容进行了研究,指出:“茶德”内容的探讨,直以合乎茶性、人性和正确人生价值观,以及简洁、全面为原则;茶德的内容由“茶德”基本规范和“茶德”总原则构成;茶德基本规范拟为:“俭、敬、清、和”;茶德基本规范的具体涵义,宜从艺术、修性、交谊、健身四层面和价值目标、约束守则两大部分展开,并列表试析了“茶德”诸基本规范的具体涵义,以图厘清“茶德”内容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11.
由于有亲戚关系,我多年来是侗寨的贵客。侗寨的茶俗与汉族相比,具有不同的风味、不同的情趣、不同的神韵。第一“贵客茶”。他们有“贵客进屋三杯茶”的规矩:第一杯为“香茶”,用生姜佐食,表示“接风洗尘”;第二杯为“甜茶”,以糖果伴啜,表示“情甜意蜜”;第三杯...  相似文献   

12.
刘新玲 《中国茶叶》2007,29(1):26-27
“水西翠柏”、“南山寿眉”是江苏溧阳市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制的风格各异的地方名茶,经过20年的努力,目前产量占全市名特茶产量的2/3左右,成为溧阳市名特茶的支柱产品。  相似文献   

13.
“捆绑茶”顾名思义就是捆绑起来的茶叶,是云南省南涧县小米地村茶农创制的新产品。“捆绑茶”既可直接饮用,又可用作压制普洱茶(生饼)的原料。  相似文献   

14.
杭州出土世界上最早的茶树种籽及茶与茶釜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陈珲 《茶叶》2005,31(3):142-144
在距今八千年前的跨湖桥遗址中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树种籽”,这意味着世界上终于有了一颗古老的茶树种籽(零的突破)。它是世界上有茶属荥树种至少在八千年以上、“茶树起源中心在杭州湾地区”、人类八千年前就与茶有了联系的确证。而同时出土的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原始茶与茶釜,使世界饮茶的历史一下提前到八千年前!  相似文献   

15.
以建溪流域为主的闽北各县(市),是我国有名茶区,古代所产茶叶统称“建茗”即“建茶”。见于记载的最早有五代时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载:“选人王休,居太白山下,日与增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即溪冰敲其精壶存煮建茗,共宾客饮之”。此即为公元712~741年建茗──建茶已传输至陕西眉县、名闻国内了。古代茶叶是绿茶类蒸青片茶、散茶,建州以片茶为主且最多最著名。片茶即团饼条。龙、风等是其花色品种。片茶“片大极硬,须场侵之,方可碾。”(毛文锡《茶谱》935年)。由于其制造方法是茶树鲜叶经蒸、捣、拍、穿、封、焙。宋…  相似文献   

16.
贵州鱼钩茶     
“鱼钩茶”又名“雀舌茶”或“细毛尖茶”,产于我国古老的贵州茶区,品质优良,独俱风格。据资料查考:从明代起即为向封建王朝岁岁上贡之佳品,相传深为崇祯皇帝所喜爱,因此,赐名“鱼钩茶”,迄今已500多年了。“鱼钩茶”是贵州茶中的一粒珍珠,产区茶农  相似文献   

17.
陆游与建茶     
马舒 《福建茶叶》1997,(2):45-45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中年时期,曾在巴山蜀水间任官约八年,其爱国诗篇流入京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为宋孝宗赏识,调他回朝,拟再任朝官。但为当朝主和派,竭力反对,不久陆游即被任为“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简称“茶使”)。这时陆游为54岁,时在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八月。福建在当时为著名贡茶的首要产地,“茶使”便是一个美差。陆游的好友周必大为诗祝贺:“今有云孙持使节,好因贡焙祀茶神。”陆游去福建上任,十月,他写了《适闽》诗说:“春残犹看少城(指成都)花,雪里来尝北苑茶。”表达了当年年初从蜀地出发,年底到福建品…  相似文献   

18.
新疆茶俗     
茶叶是新疆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民间素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无茶则病”之说。哈萨克族人民称吃饭为“卡依依苏”意为“喝茶”。可见饮茶在各族人民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新疆不适宜栽种茶树。自唐宋以来,历代政府都十分重视西域茶叶交易和新疆茶叶经营。  相似文献   

19.
“六堡茶”与《六堡茶》标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平 《广东茶业》2008,(2):12-14
1 何谓“六堡茶”? 知道的人恐怕很少,即使是茶道中人也只知道它具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黑茶家族中的一员,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是梧州的传统茶品,该茶是以地名命名的茶。对于它的确切定义,千百年来无人说得清楚,造成了梧州以外生产的黑茶也叫六堡茶的情况,“六堡茶”几乎成了通用商品名称。  相似文献   

20.
他是中国茶界一位备受尊敬和推崇的老人,人们总习惯用“泰斗”、“楷模”、“当代茶圣”等诸多美誉之词称颂他…… 他生性淡泊明志,却身体力行,一生以民为本,以茶报国,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在中国茶界产、学、研诸领域均大有建树,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