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埃及塘虱鱼与雏鸭混养导致雏鸭大批死亡原因初探符永燕(海南省农业学校琼山市571100)吴淑民(海南省澄迈县白莲镇兽医站鱼鸭混养,综合利用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好办法,但海南省澄迈县白莲镇几户养殖专业户在塘内养埃及塘虱鱼、塘基上放养樱桃谷鸭时,却出现大批雏鸭...  相似文献   

2.
<正>现在国内珍禽养殖品种越来越多,其中鹌鹑、肉鸽、雉鸡、火鸡、乌鸡、珍珠鸡、野鸭、鹧鸪、孔雀和鸵鸟等经济禽类的饲养数量和规模也日趋扩大。据统计,目前我国珍禽存栏总量已超过亿只,国内珍禽  相似文献   

3.
野鸭是多种野生鸭的通俗名称,狭义的野鸭仅指绿头野鸭,广义的包括多种鸭科鸟类,常见的有绿头鸭、花脸鸭、尖尾鸭、鱼鸭等。野鸭较家鸭小,趾间有蹼,善游泳和飞行,多群栖于江、河、湖泊的沿岸,杂食或主食植物。野鸭适应性强,性情温驯,易饲养,成鸭可放养在野外采食,比家鸭省饲料,经济效益高。现将野鸭饲养的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绿头野鸭又叫大红腿鸭、大麻鸭、大野鸭,其鸭蛋外形似家鸭蛋,蛋壳多青色,平均蛋重57克,孵化期27~28天,孵化温度和方法与家鸭一样。绿头野鸭本性好动,有一般野鸭群居的习性,既可放养,又可大群圈养,养殖效益好。  相似文献   

5.
黄清美是个富有养殖经验的专业户。他不仅擅长放养群鸭,而且有一手高超的养鹅技术。今年他买了95只雏鹅,喂养116天(2月14日至6月10日),出售78只,育肥率89.2%,大的4.5公斤多,小的3.75公斤,除去开支(成本、饲料、药物等)盈利470.60元。他的主要经验是:  相似文献   

6.
绿头野鸭又叫大红腿鸭、大麻鸭、大野鸭。野鸭蛋外形似家鸭蛋,蛋壳多青色,亦胡白色,平均蛋重为57克,孵化期27~28天,孵化温度和方法与家鸭一样。其本性好动,有一般野鸭群居的习性,既可放养,又可大群圈养。一、选择雏鸭绿头野鸭的体质好坏直接影响育雏效果。健雏鸭出壳时间一致,发育正常,毛色光亮,眼大有神,腹部收缩良好,抓在手里挣扎有力。弱雏鸭绒毛干燥,钉脐,大腹大脐,脚软无力,体重过大或过轻。  相似文献   

7.
过去一直以养殖鸡鸭鹅为主的南粤,近年兴起一股养殖珍优名特稀动物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这个省有珍稀动物饲养场及专业大户789个,其中初具规模的珍稀动物养殖场30多个,饲养肉鸽、鹧鸪、鹌鹑、鸵鸟、孔雀、大鹅、海狸、鳄鱼等35个品种。每年产值达20亿元,出口创汇3000 多万美元。 粤东潮州市的“明鸿庄园”,饲养着3条扬子鳄、5只黑熊、6只梅花鹿、300多只孔,还养殖了猕猴、南非鸵鸟。这个由个人投资的珍稀动物园开办3年以来,每年接待游客达15万人。番禺香江实业有限公司的鳄鱼养殖基地,从1997年起累…  相似文献   

8.
野鸭种类较多,目前人工驯养的主要是美国绿头鸭。它生长速度快,70日龄平均体重可达1.2公斤。5月龄开始产蛋,年产蛋150枚左右。给野鸭提供协野生环境,科学地驯化管理.更有利于提高野鸭饲养效益。 营造仿野生环境鸭舍一半搭棚作休息室,一半是露天活动场地。活动场地大部分是池塘,池周栽树种草,池中培植水草。建造围网和天网防逃,天网距水面2米左右,周围加围网至水底。天网与围网孔眼为3x3厘米,尼龙网、绳网均可。一般饲养100只野鸭需场地60平方米。 满足野生食性需要雏鸭开食时,在饲料中加入少量鱼粉,几天后饲…  相似文献   

9.
今年4月,仙游某野鸭养殖场饲养的1300羽雏野鸭,发生鸭传染性浆膜炎,每天发病并死亡20多羽。1临床症状21日龄发病病鸭表现精神不佳,萎顿,腿软无力,或离群独居,或伏卧不起,共济失调,病后期有的痉挛性点头或摇摆,眼鼻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难,有的病鸭濒死前有神经症状,粪便稀薄,多数病鸭在发病后(3~5)天死亡,病愈者变成僵鸭。2剖检变化剖检10多羽病死雏野鸭,主要特征是心包液明显增多,心包膜增厚,可见一层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病程较长的雏野鸭,心包膜与胸膜粘连,难以剥离。肝脏表面覆盖着一…  相似文献   

10.
简讯     
今年3月,北京首佳鸵鸟繁育中心繁育的21只非洲鸵鸟出口朝鲜。这是我国首批向朝鲜出口鸵鸟。 中国鸵鸟养殖开发协会为了使我国鸵鸟养殖在引种、饲养、种群繁育、商品生产、产品综合开发等方面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已于1996年6月在青岛举办了全国鸵鸟养殖技术培训班,协会专家委员会的专家  相似文献   

11.
1980年5月本县自德意志联邦奥斯沃特公司引进野鸭种蛋330个。因长途运输与高温影响,入孵蛋数为303个,计孵出雏鸭77只,其中弱雏16只。经三年的饲养、保种到扩群、野鸭加工出口的实践,种鸭由81年的28只扩大到83年的1100只;出口野鸭由81年的734只,至83年1~6月已育雏31667只。种野鸭的生产性能也逐年提高,开产日龄已由210天提前到165天,年产蛋量由60.6个提高到104.14个,种蛋受精率由80%提高到85.57%,肉鸭70日龄体重由1.1公斤增至1.4公斤,料肉比由4.55∶1提高到3.66∶1在生产实践中,我们逐步探索了野鸭的  相似文献   

12.
梅县某场饲养的300只种用绿头野鸭,饲养一段时间后,开始产蛋,每5天就有一批约400只雏鸭出壳。刚出壳的雏野鸭生长良好,到4天龄时突然发病,很快死亡,死亡率达90%以上。连续几批雏野鸭都是这样,用各种药物治疗均无效。经临床症状观察和进行病理剖解,疑为雏野鸭病毒性肝炎,后来经梅县兽医站实验室检查进一步确诊。确诊后,为了及早控制此病,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一、栏舍用具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1.整座鸭舍、运动场及水池进行彻底的清理,并用1∶200的百毒杀消毒。2.各种用具、饲具等清洗干燥后,用1∶2…  相似文献   

13.
1营造适宜的野生环境建造野鸭场舍,必须符合野鸭的野生习性。建造鸭舍应一半搭棚做休息室,一半做露天活动场地。活动场地应是池塘,不是池塘的应挖人工水池。在活动场上可栽些树木草丛,在池塘中培植藻类,营造一个适宜的野生环境。如果采用养放结合的饲养法,饲养场地须选择在河道、湖泊旁等水域较开阔、草木茂盛的地方。同时,要建造围网。天网高距水面2m左右,周围加围网到水底,与大网联成封闭体,以防飞逃。天网与围网孔眼3cm×3cm,用尼龙网或绳网均可。一般每100只野鸭饲养面积为60m2左右。2满足野生食性需要雏野鸭开食…  相似文献   

14.
绿头野鸭(Anas platyrhynchos)是现代各种生产用鸭的祖先[1],其肉鲜嫩,野味浓厚,营养丰富,是目前开展人工驯养和发展特禽商品生产的主要对象。对北京鸭、樱桃谷鸭等的生长发育和产肉性能研究有不少报道[2 4],但对绿头野鸭相应研究的报道较少。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绿头野鸭,现将绿头野鸭生长发育和产肉性能的研究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在人工孵化绿头野鸭的雏鸭群中,选取30只(公母各半)健康雏鸭进行饲养试验。1.2饲养管理养殖场采用全封闭式,包括陆上活动场、水池、防逃网。试验鸭养殖时间为2000年6月30日—9月7日,共70 d。采用自制…  相似文献   

15.
特种经济禽类,简称特禽,是指除了传统家禽鸡、鸭、鹅之外利用价值较高的其他稀有禽种。特禽业作为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各地快速发展。目前,我国饲养的特禽禽种主要有鹌鹑、肉鸽、雉鸡、珍珠鸡、火鸡、鹧鸪、鸵鸟、野鸭和笼养观赏鸟等。其中鹌鹑、肉鸽和雉鸡的饲养数量最大,1999年我国鹌鹑饲养量达1.5亿  相似文献   

16.
鸵鸟种蛋人工孵化出雏期助产的时机和技巧王宗焕(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鸵鸟属大型走禽。野生环境中,种蛋自然孵化率为5~10%;人工养殖条件下,鸵鸟受精蛋孵化率可达80~90%以上,其余10~20%死胚中,出雏期死亡占一定...  相似文献   

17.
《安徽畜牧兽医》2005,(7):43-44
美国绿头野鸭、俗称家驯野鸭、绿头野鸭,属瘦肉型优质肉鸭,较完整地保存了野鸭的野性和食用口味。近年来已成为全国肉鸭消费市场中心的首选品种。国家农业部已正式批准200万只绿头野鸭项目。绿头野鸭2000年由我司从美国引进。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开发,枞阳县团山种禽蛋贸易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于2001年开始独家市场推广,现已具备每年提供优质绿头野鸭雏鸭、青年鸭1000万羽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珍禽是区别于鸡、鸭等传统家禽的特种经济禽类,以食用性、滋补药用性、观赏性、家养或野生半驯化为特点。奉贤是上海珍禽养殖大区,珍禽养殖量占全市80%以上,目前有乌骨鸡、肉鸽、七彩山鸡、绿头野鸭、鹌鹑、鹧鸪、黑天鹅、蓝孔雀、锦鸡、白鹇、鸳鸯等近20多个品种。经过20多年的发展,奉贤的珍禽业逐渐形成气候,  相似文献   

19.
津巴布韦出口鸵鸟肉据津巴布韦鸵鸟饲养业协会透露,津巴布韦将从今年开始,不仅出口活鸵鸟,而且出口鸵鸟肉和皮。据市场调查,津巴布韦鸵鸟饲养业是从1991年发展起来的,目前全国鸵鸟群已扩展到约12万只。饲养鸵鸟的农民已联合兴建一家屠宰场,生产能力达到年屠宰...  相似文献   

20.
介绍巨型特种珍禽鸵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巨型特种珍禽鸵鸟韩刚,陈锦浓(华南农业大学510642)鸵鸟原为一种野生鸟类,最早驯养见于南非和澳洲,随后加拿大、英国、美国相继引进饲养。目前饲养鸵鸟最多的国家是津巴布韦和中美洲,不仅饲养上千只种鸟群,而且建有较大规模的商品鸵鸟基地,出售雏鸵鸟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