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该文采用室内纯培养的方法,对油松枯枝病病原菌不同的培养基、温度、碳源、pH值进行培养试验,结果显示:PDA培养基最适合病原菌的生长,其次是燕麦片琼脂培养基(OA)、松针煎汁琼脂培养基(PA)和玉米粉琼脂培养基(CA),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CA)上几乎不能生长;病原菌对蔗糖碳源利用较好,其次为葡萄糖、D-果糖和乳糖,对麦芽糖的利用最差;菌落在pH5.0~10.0均能生长,在pH5.0~7.0时生长较好,为最适生长范围,pH6.0菌丝生长速度最快;病原菌在10~30℃均能形成可见菌落,20~25℃生长较好,其中25℃为最适生长温度,大于35℃时不能生长。  相似文献   

2.
桉树枯枝病病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3.
桉树枯枝病病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树枯枝病 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主要为害 2~ 3龄雷林 1号桉 3 3 ,造成枯枝落叶和死亡。病原菌周年为害 ,以当年 1 2月份至翌年 3月份表现最严重。  相似文献   

4.
桦树枯枝病病原菌拟茎点霉Phomopsissp.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该菌在8~3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0-30℃;在pH值5.8~8.2间均能生长,偏酸环境最佳;不同光照条件和碳源对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光照有利于产孢;在无碳源条件下也能生长,以蔗糖为最佳碳源;菌丝体在生长发育时,以蛋白胨为最佳有机氮源,以硝酸钙为最佳无机氮源;在尿素中几乎不生长。  相似文献   

5.
日本冷杉枯枝病的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维新 《国外林业》1996,26(4):36-38
  相似文献   

6.
桦树枯枝病病原茵拟茎点霉Phomopsis sp.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该茵在8~3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0~30℃;在pH值5.8~8.2间均能生长,偏酸环境最佳;不同光照条件和碳源对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光照有利于产孢;在无碳源条件下也能生长,以蔗糖为最佳碳源;茵丝体在生长发育时,以蛋白胨为最佳有机氮源,以硝酸钙为最佳无机氮源;在尿素中几乎不生长.  相似文献   

7.
两种木霉菌对松枯枝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根据木霉菌对植物病原菌具有防治作用的理论,选取绿色木霉菌和哈茨木霉作为试验对象,采用两种木霉菌与松枯枝病病原菌对峙培养和混合培养的方法进行试验研究,以期对松枯枝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黑龙江省西瓜主产区分离露地西瓜果斑病病原菌18份,经过致病性测定,其中有8份对西瓜具有致病性。通过培养性状观察、显微形态观察、染色及生理生化测定,证明这8个菌株为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这8个菌株的寄主范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柳树是黑龙江省宾县“四大”园林绿化树种之一。近年来,柳树枯枝病危害日渐严重,尤其是1999年,街区的柳树枝梢枯死,春季不能正常发芽。由于连年发生危害,致使树木长势衰弱,引起各类蛀干害虫危害及立木腐朽,出现风折现象。为此,我们对该病害发生原因症状、侵染循环、发病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营造白桦人工林最佳初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幅与胸径呈正相关,初植密度直接影响到郁闭的早晚和郁闭时冠幅的大小,找出白桦经济成熟时的胸径与冠幅之间的相关关系,推断最佳初植密度。  相似文献   

12.
白桦细胞悬浮培养产三萜及其营养成分消耗的动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产三萜的白桦悬浮系为试验材料,在优化白桦悬浮细胞生长与三萜积累的培养基种类和接种量的基础上,分析白桦悬浮细胞生长和三萜积累的动力学关系,同时考察1个培养周期内白桦细胞内外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MS,NT,IS,WPM,1/2MS,B5 6种培养基和10~40 g·L-1接种量中,有利于白桦细胞生长和三萜生产的培养基为B5和接种量为20~30 g·L-1 FW;2)在1个培养周期内,白桦悬浮细胞培养过程中三萜的产量与细胞生物量是相偶联的,随着生物量的增加三萜产量呈增长趋势,其中,白桦细胞在第12天比生长速率达到最高0.18,三萜合成速率和比合成速率在第9天达到最高值,分别为0.73 mg·g-1和0.06;3)在白桦细胞培养的1个周期内,培养液中的蔗糖,NO3,NH+4和PO3-4在细胞培养的第9天基本被消耗掉,而细胞内的营养物质,除NH4+在第3天达最高值外,其他营养成分均在第6天达最大值.由此可推断:培养液中营养成分的不足限制了细胞的快速增值和三萜含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白桦不同部位及种源间白桦酯醇含量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白桦为研究材料,在白桦酯醇提取方法的选择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分析了白桦不同部位和种源间白桦酯醇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索氏提取和超声波醇提的白桦酯醇含量较高,分别为240.25和239.57 mg/g,而回流法和氯仿浸提的白桦酯醇含量稍低,为207.88和194.09 mg/g。白桦酯醇在白桦不同部位的含量分布差异显著,依次分别为:外皮>枝皮>内皮>芽>叶>根>花粉;13种8年生白桦种源树皮内白桦酯醇的含量为132.45~257.11 mg/g,且种源间差异呈极显著水平。进一步分析可得,同龄树种的生长状况对白桦酯醇的含量影响不显著;而白桦酯醇的含量不仅受自身种源及遗传背景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其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即属于基因与环境互作的表现性状。  相似文献   

14.
白桦低产林改造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根河林业局角刀木林场1991年、1992年等带皆伐白桦营造的落叶松人工林和保留带中,设立6块0.04hm2标准地(更新改造的落叶松林带和保留对照的白桦林带各3块)。通过主要林分因子调查和解析木(每块标准地选择1株解析木)分析,从林分质量、出材量和经济、生态方面对白桦低产林改造效益进行评价。研究表明:更新改造后30 a生的林分平均胸径约为未改造林分的4倍,林分平均高差异不大,而林分蓄积量提高约11倍,木材产品质量明显改善,林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提高,低产林改造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白桦木材中总酚含量与抗木材腐朽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朽是木材最严重的生物破坏,它能引起木材结构损坏,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是极易腐朽的树种(李坚,2002).本文利用5种木材腐朽菌对白桦进行生物降解,根据质量损失率筛选出易腐和抗腐植株,进一步研究易腐和抗腐白桦总酚含量的差异与木材腐朽抗性的关系.为今后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筛选适宜的天然抗腐朽植株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森林培育、木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相关信息,减少防腐剂的使用,降低防腐剂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6.
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为桦木科(Betulaceae)桦木属植物,在我国分布范围广,适应性强,资源丰富(杨传平等,2004).白桦树皮提取物成分复杂,药理作用多样.目前研究证实白桦中富含白桦酯醇、白桦酯酸等三萜类物质.白桦酯酸及其衍生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降酯、利胆和保肝等作用,促进巨噬细胞和脾细胞分泌TNF,增加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李薇等,2000;Bahina,2003;Li etal.,2000).  相似文献   

17.
从漾濞核桃染病的枝、叶上分离得到17个纯培养菌株,其中YB001和YB009被鉴定为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tiopsistey)的真菌,YB005为单端孢属(Trichthecium)的真菌,YB018为枝孢属(C ladosporium)的真菌。室内药剂抑菌实验的结果表明:甲基托布津对YB001和YB009菌的抑制效果很好,茂生对YB016和YB017菌的抑制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8.
东北林区天然白桦相容性生物量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东北林区天然白桦实测生物量数据,通过2种方案(以总生物量为基础分级控制和以总生物量为基础直接控制)建立天然白桦一元和二元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模型参数估计采用非线性度量误差联立方程组估计方法,并采用加权回归的方法进行异方差的消除。结果表明:2种方案所建立的天然白桦一元、二元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确定系数R2=0.800~0.988,模拟效率(EF)=0.80~0.97;2种方案所建立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预测精度大多数在80%以上,树枝和树叶生物量模型的预测精度较差,但也在69%以上;所建立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中,总生物量和树干生物量模型效果较好,树根、树叶和树枝生物量模型效果较差。总的来说,2种方案所建立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都具有一定的精度,都能对天然白桦生物量进行很好的预估,以总生物量为基础直接控制方案所建立的一元和二元相容性生物量模型好于以总生物量为基础分级控制方案所建立的一元和二元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所以在进行天然白桦生物量预估时,建议采用以总生物量为基础直接控制所建立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鉴定白桦AMT基因家族成员,分析AMT基因的表达模式。 方法 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了该家族成员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分析其基因表达模式。 结果 从白桦基因组中鉴定了9个AMT家族成员,并将其分为AMT1和AMT2两个亚家族,分别命名为BpAMT1.1~1.4和BpAMT2.1~2.5;BpAMTs氨基酸残基数为384~522个,等电点为4.61~8.16,均定位于质膜与细胞器膜上;BpAMT基因不均匀的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且成员间存在串联重复现象。BpAMT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部位特异性,呈现叶>根>茎趋势;同时发现,硝酸钾、氯化铵、茉莉酸甲酯、赤霉素、脱落酸、氯化镉、干旱、4 ℃和日变化等均可以影响BpAMT基因表达,且不同处理下家族成员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 结论 从白桦中鉴定9个BpAMT基因,聚类为两个亚家族,在调节氮素吸收转运、响应激素信号及非生物胁迫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该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BpAMT基因在白桦生长发育和抵抗逆境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我国白桦育种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我国白桦育种的研究概况。包括:白桦种源遗传变异分析、优良种源的选择、杂交育种、基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航天诱变育种。为进一步开展白桦育种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