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优质早稻T78优2155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78优2155是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育成的杂交早稻新组合,已通过福建、广西、广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为了探讨其高产栽培技术,运用最优设计,对优质早稻T78优2155进行移栽叶龄、密度和施N量3项栽培措施研究。建立产量与3项栽培措施的回归模型。分析了栽培措施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项措施对产量都有影响。并经微机模拟筛选出高产的技术措施是:4.0~5.2叶移栽,每公顷插16.5~31万丛,施纯N量155~212kg。  相似文献   

2.
杂交稻特优73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最优设计,对特优73进行移栽叶龄、密度和施N量3项栽培措施研究。建立产量、净收入与3项栽培措施的回归模型。分析了栽培措施对产量、净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3项措施对产量、净收入都有影响。并经微机模拟筛选出高产高效的技术措施是:5~6叶移栽,每公顷插17.55~28.28万丛,施纯N量140~188kg。  相似文献   

3.
运用最优设计,对两系稻两优多系1号进行密度、秧龄、施N、K肥用量4项栽培措施研究。建立产量与4项栽培措施的回归模型。分析了栽培措施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项措施对产量都有影响。并经微机模拟筛选出综合高产的技术措施是:每公顷插14.8~28.1万丛,秧龄32~33d,施纯N96.9~167.7kg,K2O 147.5~169.8kg。  相似文献   

4.
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氮肥施用量与栽培密度对Ⅱ优航1号作早稻再生稻栽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季施氮量、栽培密度、施氮量与栽培密度互作对头季稻产量差异极显著,但对再生季产量差异不显著。栽培密度对两季总产量差异显著。头季每公顷施纯N 150kg与栽培密度22.5~30万丛搭配和每公顷施纯N 195~240kg与栽培密度15~30万丛搭配,配套其他高产栽培措施,再生栽培能获得两季高产。再生季有效穗与头季有效穗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密度、播期和氮、钾肥施用量对玉米品种沃玉3号产量形成的作用效应,建立回归模型并分析各因子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对沃玉3号产量影响程度依次为密度施氮量播期施钾量;沃玉3号产量大于11770.60kg/hm~2的农艺措施优化方案为:密度60084~61914株/hm~2、施氮量257.18~286.77kg/hm~2、播期6月16-18日、施钾量35.74~44.26kg/hm~2。  相似文献   

6.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优化配套技术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秧龄、密度、施氮量等三因素三水平对两优培九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建立高产的水稻强化栽培农艺措施的优化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密度、施氮量、秧龄三因素对产量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农艺优化措施是:15d秧龄移栽,密度为每公顷栽150000丛、施氮量为每公顷在30000kg绿肥作基肥的基础上,加化肥纯氮150kg。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在马铃薯黑膜覆盖打孔栽培技术条件下密度与N、P、K三要素配比对产量的影响,通过四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运用DPS数据处理分析软件,建立了黔东南地区脱毒马铃薯费乌瑞它在黑膜覆打孔栽培技术条件下的产量与密度及N、P、K施用量等农艺措施关系的数学模型。结果得出黔东南地区黑膜覆盖打孔栽培技术条件下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最佳技术方案为:密度6302~6540穴/667m2,施纯氮量13.36~14.64kg/667m2,施P2O5量9.15~10.85kg/667m2,施K2O量11.11~13.75 kg/667m2。  相似文献   

8.
超高产条件下农艺措施与小麦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超高产小麦定量化、规范化、模式化栽培技术方案,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超高产小麦的播期、播种量、施氮量、施磷量及施有机肥量等5项农艺措施与产量的关系及其交互作用。结果表明,5项农艺措施与产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函数关系,建立了产量目标数学模型。5项农艺措施对产量影响的大小不同,播期与播种量、播种期与有机肥、播种量与施N量、施N量与施P2O5量、有机肥与施P2O5量之间的相互效应达到极显著水平,生产中注意协调5项农艺措施之间的关系。‘豫麦49-198’产量达到(9393±234.8) kg/hm2的优化农艺措施是:播种期10月11-13日,播种量91.9~99.4 kg/hm2,施N量213.5~231.4 kg/hm2,施P2O5量144.7~157.2 kg/hm2,有机肥施用量41117.0~41367.0 kg/hm2。经在同样生态类型区麦田示范推广应用,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9.
通过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运用BPS数据处理分析软件,建立了杂交玉米临奥一号在黔东中低海拔玉米产区主要农艺措施与产量的数学模型。通过模拟导优分析得出了配套的栽培技术方案:适期播种,营养土保温育苗,3.5叶龄单株定向移栽,密度在3775-3962株/667m^2;在不施农家肥的情况下,公肥用量为纯N15.76-16.8kg/667m^2;施P2O54.5-5.5kg/667m^2和施K2O11.5-13.4kg/667m^2,同时加强田间管理,综合防治病虫害,适时收获,可获得500kg/667m^2以上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运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在春播条件下研究黔苦2号苦荞籽粒产量与其播种量及N、P、K肥施用量间的关系。通过试验,建立了黔苦2号籽粒产量与主要农艺措施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解析和模拟寻优分析。结果表明:黔苦2号籽粒产量高于2800kg/hm2的优化栽培技术方案:播种量67.14~74.93 kg/hm2,施N量28.88~40.12 kg/hm2,施P2O5量179.11~210.89 kg/hm2,施K2O量43.94~61.06 kg/hm2;试验4因子对籽粒产量影响的程度大小为播种量>施K2O量>施P2O5量>施N量。  相似文献   

11.
高肥地小麦再高产综合农艺措施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法,在高肥地对优良小麦新品种临麦2号的主要栽培措施基施纯N量、追施纯N量、P2O5、K2O及基本苗等与小麦产量间的量化关系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建立的产量数学模型的优化与解析,明确了影响高肥地小麦产量的关键因子及实现高产高效优化栽培的综合农艺措施。结果表明,该五因素与其密切相关,增施氮磷肥是实现临麦2号优化栽培的关键,增施磷肥更益于氮肥肥效的发挥,实现优质小麦新品种临麦2号高产高效优化栽培的综合农艺措施是:每公顷基本苗181.8万~229.2万,基施纯氮量121.95~141.3kg,P2O5195kg,K2O33.75~60.75kg,小麦起身期结合浇水追施纯氮71.7~83.7kg。  相似文献   

12.
不同农艺措施对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5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强筋小麦的播期、基本苗、施氮量、施磷量和施钾量等5项农艺措施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及其交互作用;建立了产量、粗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和弱化度等7个目标性状的数学模型;实现7 500 kg/hm2以上产量水平、品质指标达国家强筋小麦二级以上标准的最佳农艺措施方案为:播期10月6~7日,基本苗104.8~106.8万/hm2,施氮(N)量294.9~308.0 kg/hm2,施磷(P2O5)量139.2~152.2 kg/hm2,施钾(K2O)量180.1~200.3 kg/hm2;经在同样生态类型区45.9 hm2麦田示范应用,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玉米新品种三峡玉9号高产栽培数学模型,研究了玉米产量与种植密度、氮肥、磷肥、钾肥、锌肥5因素的定量关系,解析了各因素对总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三峡玉9号产量的影响大小为:施钾量(X4)种植密度(X1)施氮量(X2)施磷量(X3)施锌量(X5),并筛选了每hm~2产量8426.92kg以上农艺措施最优组合方案是:密度55404~57192株,施氮肥(尿素)495.96~518.16kg、磷肥(过磷酸钙)579.90~604.05kg、钾肥(氧化钾)103.688~109.425kg和锌肥(硫酸锌)2.589~2.834kg。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原理和方法,以对春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播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3项主要因素为决策变量,产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甘肃春小麦生产区主要农艺栽培措施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频数寻优,定量化选出了灌区春小麦实现高产的综合农艺栽培措施优化组合方案,分析讨论了各因子及其互作效应对产量的影响,筛选出了产量≥8 000 kg/hm~2的优化农艺措施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15.
张健 《中国种业》2016,(1):51-55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玉米新品种三峡玉9号高产栽培数学模型,研究了玉米产量与种植密度、氮肥、磷肥、钾肥、锌肥5因素的定量关系,解析了各因素对总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三峡玉9号产量的影响大小为:施钾量(X4)>种植密度(X1)>施氮量(X2)>施磷量(X3)>施锌量(X5),并筛选了每hm2产量8426.92kg以上农艺措施最优组合方案是:密度55404~57192株,施氮肥(尿素)495.96~518.16kg、磷肥(过磷酸钙)579.90~604.05kg、钾肥(氧化钾)103.688~109.425kg和锌肥(硫酸锌)2.589~2.834kg.  相似文献   

16.
黔油11号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最优回归设计方法,研究了“黔油11号”产量与施N,K量、施P量,密度和播期间的关系,并建立了回归数学模式。提出了黔油11号获得190kg/667m^2以上的优化栽培方案:施N量为:6.72-9.56kg/667m^2(即氯化钾用量7.85-11.14kg/667m^2);施K2O量为:4.71-6.69kg/667m^2(即氯化钾用量7.85-11.14kg/667m^2);施P2O5量为:3.80-6.06kg/667m^2(即通过磷酸钙用量23.72-37.87kg/667m^2);密度为:7566-8518株/667m^2;播期为:9月17-20日。各因素影响黔油11号产量的大小为:播期>密度>施氮钾量>施磷量。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四因子(1/2实施)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准两优1141组合在密度与N、P、K施用量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因素与产量指标的数学模式,确立该品种在凯里市产量700 kg/以上的优化方案,在有机肥1 200 kg/667 m2作底肥和类似肥力的条件下,密度在1.38~1.55万穴/667 m2,施纯N量在10.5~15.8 kg/667 m2,施纯P2O5量在10.4~14.2 kg/667 m2,施K2O量在9.7~15.6 kg/667 m2。从各因素对超级稻准两优1141产量的影响力依次为X2X1X3X4。  相似文献   

18.
以杂交晚稻金优928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和机插密度(株距)对杂交晚稻产量构成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插杂交晚稻金优928的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施氮量较高时,适当扩大株距,能够增产,施氮量180kg/hm2和株距14cm的组合产量最高;每穗颖花退化率随施氮量的增加、栽插株距的扩大而降低。适当增施氮肥和扩大株距,有利于中后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分析表明:机插晚稻金优928的产量主要取决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影响不明显;产量与最高茎蘖数极显著正相关,与成穗率极显著负相关;成穗期的地上部干物重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中后期的干物质生产量对产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两优211的丰产栽培技术模式,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两系杂交籼稻两优211产量与主要栽培措施(插秧密度、N、P、K施用量)间的数量关系,并建立了各因素与产量指标的数学模型为Y=8 993.76 101.25X1 227.92X2 126.38X3 85.67X4-134.58X12-351.33X22-46.08X32 38.67X42 69.56X1X2 136.00X1X3-90.19X1X4-86.25X2X3 83.56X2X4-94.88X3X4。进一步明确了两优211获得8 600 kg/hm2以上的丰产栽培配套技术措施的优化组合是:在有机肥为22 500 kg/hm2的基础上,插秧密度为(2.745 6~2.837 7)×105穴/hm2,N施用量165.67~180.15 kg/hm2,P2O5施用量87.368~133.632 kg/hm2,K2O施用量59.475~90.525 kg/hm2。影响两优211产量的主要因子是施氮和密度,其次是施磷和施钾。  相似文献   

20.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郑稻1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摘 要:以郑稻1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施氮量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0kg?hm-2(N0)、150kg?hm-2(N1)、225kg?hm-2(N2)、300kg?hm-2(N3);栽插密度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18.0×104hm-2(B1)、24.0×104hm-2(B2)、30.0×104hm-2(B3)。结果表明:(1)施氮量、栽插密度对郑稻18的产量均有显著影响。N3产量水平最高,N2产量与之相当,且较N1、N0增产均达显著水平;栽插密度B3产量最高,较B2、B1增产均达显著水平。(2)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大,每穗粒数次之,结实率、千粒重相对较小。(3)施氮量与栽插密度的12个处理组合中,N2B3最为环保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