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发病情况 畜主李某养鹅230只,未进行过副粘病毒病的免疫。76日龄鹅群发病,症状为精神沉郁、垂翅、食欲下降、不愿下水,有10多只废食,当日死亡2只。第2天病情更严重,大部分不食,拉白粪和绿粪,有数只扭颈,死亡11只,带2只前来求诊。  相似文献   

2.
鹅副粘病毒病是自1997年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鹅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国外学者认为禽副粘病毒一般不会感染鹅,即使感染也不会发病。但我国学者王永坤和辛朝安分别报道了由鹅副粘病毒引起的疾病暴发,他们分别在江苏和广东等地的病例中分离到了对鹅具有强致病力的副粘病毒。随后,在上海、安徽、吉林、山东、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四川等地也陆续报道发生鹅副粘病毒病。近年来,我省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自1999年以来我省已有二十余个鹅场发生副粘病毒病,而且逐渐呈流行趋势。2005年5月2日,兰西县星火乡羊场村刘忠孝养鹅场,从远大禽业公司购…  相似文献   

3.
鹅副粘病毒病是近年来研究发现的一种新病。我县张集乡某养鹅场,2000年3月28日从盐城某地购进苗鹅8000只,12天龄注射了抗小鹅瘟血清,20天龄时成活率达98%。4月19日起小鹅陆续发生死亡,到5月6日死亡300多只,5月7日用0.01%氟哌酸拌料喂饲、青链霉素肌注,但无效。5月9日来我站就诊。一、临诊症状经观察,发现病鹅主要表现为口流粘液,精神委顿,蹲地不起,拉白色、浅绿色稀粪,少食或拒食。病的后期有的出现扭颈、仰头等神经症状,病鹅体重明显减轻。二、剖检变化先后剖检10多只病死鹅,病变基本相…  相似文献   

4.
鹅副粘病毒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7年以来,在江苏省苏南、苏北许多县、市的鹅群中发生一种具有高度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鹅病,已造成一定损失,威胁着养鹅业的健康发展。经流行病学调查,各种年龄鹅均具有易感性,年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这种以消化系统为主要临床症状和病变为特征的鹅病,经病毒分离及主要特性和形态学等方面的研究,已确定本病为副粘病毒所致的鹅的一种新病。为了尽快解决生产上的问题,在研究病原的同时,进行防制手段的研究,已研制出了防制本病的生物制剂。1 流行病学调查1997年7月至1998年12月先后调查江都、仪征、邗江、高邮…  相似文献   

5.
鹅副粘病毒感染鸡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室分离的鹅副粘病毒是一侏对鹅具有料强致病毒,它也能实验感染雏鸡,且雏鸡感染后发病率均为100%,死亡率50%以上。人工感染的鸡其症状和病理变化均与鹅自然发病的病变相类似。从感染途径看,注射接触(混养)均能感染发病,并且在感染发病及死亡时间上也与鹅感染情况相似,因此该病毒感染鹅同时又能实验感染雏鸡,而且传播之迅速,危害之严重必须引起养禽户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2004年7月,哈市一养殖户饲养鹅群发生一种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疾病,给养鹅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鹅副粘病毒的人工感染试验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鹅副粘病毒是最新发现的,能引起各种年龄鹅发病的并致死的一种病毒。我们通过SPF鸡胚分离的病毒尿囊液第4代,对鹅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感染后,成年鹅群的发病率达到100%,死亡率达30%,15日龄雏鹅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达到100%,这与自然发病鹅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基本相同,而且人工感染后不管成年鹅还是雏鹅其临床病状和病理变化均与自然发病的鹅的病理变化相同,从而证实了该病理分离株的致病性及病原性。  相似文献   

8.
鹅副粘病毒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9.
鹅副粘病毒病,亦称为鹅的禽副粘病毒感染犤1犦,是最近新发现鹅的一种以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为主要临床症状及病变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1997年始发于我国广东犤2犦、江苏犤3犦等地。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对养鹅业构成较大威胁,并对禽类副粘病毒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了新的挑战。该病在成年鹅群流行过程中发病率高达50%~70%,死亡率达10%~20%左右;在15日龄以下的鹅群中可引起100%的死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犤5犦。1流行病学本病的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几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最早从隆昌鹅开始发病,太湖鹅、杂交鹅、地方草鹅均能感染发病犤3犦…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畜禽的各种传染病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例如,副粘病毒在以往各类报道中均只提到鸡、鸽等动物易感,水禽不易感染。而近几年来,除鸡、鸽以外的禽类感染副粘病毒的报道不断出现,尤其是鹅的副粘病毒病,自从1997年在江苏首次发现以来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因新城  相似文献   

11.
鹅的禽副粘病毒感染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从鹅体内分离到一株对鹅有强致病力的毒株。该毒株经血凝抑制试验、琼脂凝胶沉淀试验、理化特性测定及电镜负染观察等,证实是一株对鹅有极高致病力的禽副粘病毒( Gallinacean Param yxovirus, G P M V)。该毒株可引起1、14、28、48 日龄鹅的死亡。将28 日龄鹅40 只,随机分为5 组,每组8 只。试验组分别肌肉注射(03 m L/只)鸭胚尿囊液原液及1 O- 1 、10- 2 和 10- 3 的稀释液,对照组肌注(0.3m L/只)生理盐水,饲养观察10 日,统计各组死亡数,计算半数致死量( L D50)。 G P M V攻毒后48 h 开始发病,发病率为100%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颈扭曲、羽毛松乱、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体温升高1~2 ℃。经测定,该病毒对28 日龄鹅肌肉注射后的 L D50为10- 1.769×0.2 m L。剖检可见肝脏、 肾脏、脾脏、腺胃、肌胃、脑膜、肠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脑水肿,脑沟消失,肝脏上有白色坏死小点,胸腔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膜增厚。光镜下可见肝细胞变性坏死,坏死区周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积聚。脑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细胞坏死,有噬神经现象;脑血管管壁增厚,充血或出血,淋  相似文献   

12.
1 发病情况 该养殖户共饲养雏鹅2 500多只,于7日龄皮下接种小鹅瘟疫苗.30日龄雏鹅群明显减料,由原来每天采食900千克料减少至150千克,有2/3的鹅不吃不喝,并连续发生死亡,至45日龄已死亡320只,死亡率达12.8%.用氟哌酸、强力霉素拌料服用,连服3天,未见明显效果.发病鹅群连续腹泻,严重的排血粪,呼吸困难,个别病鹅出现歪脖、扭颈、甩头等神经症状.据理解,该畜主还常常用水生浮草喂鹅.  相似文献   

13.
我市某养鹅场的鹅群发生一种以消化道病变为特征的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幼鹅拉稀,严重的拉血粪,呼吸困难,内脏有白色坏死点,肠道有纤维性结痂。该病发病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给养鹅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了解,对发病鹅群曾用氟哌酸、强力霉素等药物治疗,效果均不理想。根据流行病学、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初步确诊为鹅副粘病毒病和球虫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4.
一 发病情况沙河市某养殖户张某于8月15日购进雏鹅2500只,圈舍为闲置的旧房,水泥地面上直接铺垫约5厘米厚的麦秸作为垫料,在屋内用简单支架挂起塑料布用于保温,未增设通风口,舍内温度刚进雏时达不到预定的28℃,故加设煤球炉取暖。受设施条件限制,没有安装烟囱。  相似文献   

15.
<正>某养鹅场的鹅群发生一种以消化道病变为特征的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幼鹅稀便,严重的排血便,呼吸困难,内脏有白色坏死点,肠道有纤维性结痂。该病发病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给养鹅户带来了严重的  相似文献   

16.
17.
鹅副粘病毒是近年来发现的新病。是一种以消化道症状和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严重威胁养鹅业的健康发展。以发病急,死亡快,拉稀、腺胃粘膜肿胀、糜烂为特征。雏鹅死亡率可达95%以上,而且年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18.
鸽Ⅰ型副粘病毒病是由鸽Ⅰ型副粘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各饲养阶段鸽只全年均可发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沉郁、拉绿色粪便。每年10月至翌年5月为多发季节,且呈地方性流行,严重感染2~3日后呈急性死亡。病程稍长的鸽只可见到扭头颈、翅麻痹的神经症状,且极易混合感染其他的  相似文献   

19.
鸽Ⅰ型副粘病毒病是由鸽Ⅰ型副粘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各饲养阶段鸽只全年均可发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沉郁、拉绿色粪便。每年10月至翌年5月为多发季节,且呈地方性流行,严重感染2~3日后呈急性死亡。病程稍长的鸽只可见到扭头颈、翅麻痹的神经症状,且极易混合感染其他的条件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巴氏杆菌等)。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门诊临床中,曾发现二月龄的鹅瘟(小鹅瘟死亡与日龄关系,该文1987年4月份发表在山东畜牧兽医上)。今发现240日龄小鹅瘟病例。现报道如下。1988年11月30日,我县伯勤乡渔业村,×××饲养8月龄种鹅400只,先后发病42只,经各种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