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吉林省玉米高产区,公顷产量由原来的7000~8000kg提高到11000多公斤,是种植耐密型高产品种,合理密植、增施肥料、精耕细种、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品种的增产作用是主要的,适宜密度因品种而异,即中晚熟、晚熟、中、大穗型品种,公顷6.0万株左右,中熟、小穗型品种7~8万株;在施肥上,应增施氮肥、补施钾肥,公顷施氮量应增加到220~230kg,钾(K2O)应补施到70~150kg,磷(P2O5)要保持原来75~80kg即可;采用综合措施,将田间小穗株率控制在5%以内.  相似文献   

2.
川中丘陵紫色土旱区耐旱型玉米高产栽培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耐旱型玉米子粒产量与密度(x1)、播期(x2)、氮肥(x3)、磷肥(x4)、钾肥(x5)五因素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产量形成的密度、播期、肥料反应模型,解析了各因素对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寻出定量生产水平下的最佳农艺措施。本文得出的耐旱型玉米高产栽培措施为:每公顷植6~9万株,3月15日~30日播种,每公顷施尿素450~675kg、磷肥(过磷酸钙)675.0~1012.5kg、钾肥(氯化钾)112.5~225.0kg。  相似文献   

3.
旱地玉米高产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于桂霞  王继才 《玉米科学》1999,7(4):035-039
本试验研究用系统工程方法和高等数学原理,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并借助于电子计算机的高速模拟功能,建立数学模型。剖析了播期(X1)、密度(X2)、氮肥(X3)、磷肥(X4)四项综合农艺措施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与产量的关系。它们对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是:密度>氮肥>磷肥>播期。并筛选了每公顷产量8200~9000kg以上,其最优组合方案农艺措施是:播期5月5日~5月10日,密度公顷4.8~5.4万株,氮肥(纯N)每公顷155.93~168.53kg,磷肥(纯P)每公顷64.8~87.7kg。确定了置信区间,为旱地玉米高产综合运用农艺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内单4号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勇  侯旭光 《玉米科学》2000,8(1):063-066
以内单4号春玉米为试验材料,采用五因素二次通用回归旋转组合设计(1/2)实施方案,通过建立相应的产量模型,系统地研究了主要栽培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在当地生产条件下,内单4号公顷产量11250kg的优化栽培措施为:密度6.885~7.065万株/hm2,种肥N 30kg/hm2,种肥P2O596.75~108.15kg/hm2,种肥K2O 66.75~74.4kg/hm2,拔节肥N 131.85~145.65kg/hm2,穗肥N102.0~117.3kg/hm2;产量构成为:公顷穗数(68250±750),穗粒数(505±10),百粒重(34.8±0.5)g。  相似文献   

5.
玉米新品种绵单七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建立了玉米新品种绵单七号子粒产量与种植密度(X1),施氮量(X2),施磷量(X3),施钾量(X4),施锌量(X5)的数学模型.经用计算机进行因子水平寻优,得出产量在8 550 kg/hm2以上的栽培模式为:密度45 970~47 707株/hm2,施纯氮263.9~271.5 kg/hm2,施用P2O5为113.77~121.4 kg/hm2,施用K2O为99.4~107.9 kg/hm2,施用ZnO为8.0~9.7 kg/hm2。  相似文献   

6.
氮、磷、钾和密度等因素对玉米产量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谭华 《玉米科学》1998,6(Z1):93-96
采用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影响玉米产量的N、P2O5、K2O三要素施肥量及种植密度,并对各因素的单独反应规律及其互作效应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施N量是制约玉米产量的主导因素,单产6000kg/hm2以上农艺措施为:公顷施纯N 240.6~266.4kg、P2O5106.75~121.4kg、K2O 206.6~238.2 kg及公顷留苗52560~55440株。  相似文献   

7.
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采取正交旋转回归设计,以种植密度、麦田套播期、施肥量(N、P2O5、K2O)为试验因子以公顷单产12000kg为目标函数.研究表明,在黄淮海内陆地区高产夏玉米种植密度,施肥量为限制因素.提出了夏玉米单产12000kg以上,以合理种植密度和施肥量为主要措施的配套栽培技术,经过三年试验验证达到了预期结果.  相似文献   

8.
山区玉米当家品种川单15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生产实践中对玉米子粒产量影响较大的5项因素:播种期(X1)、密度(X2)、施N肥量(X3)、施锌肥量(X4)和施攻穗肥比例(X5);作为主要影响目标函数(y)的决策变量,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建立了山区玉米当家品种川单15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型.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因子水平寻优,得出单产700kg/666.7m2以上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是:播种期为3月25日,密度为4 82  相似文献   

9.
胡小平 《玉米科学》1995,3(2):039-041
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和计算机模拟,优选出了掖单12号每公顷产量7500kg以上的栽培措施:每公顷施N2O3.7kg,施P2O591.7kg,留苗80418株。相应的有关性状指标:叶面积系数7叶展期0.71、11叶展期2.14、抽雄期4.60、吐丝期4.21、灌浆期3.72、成熟期2.54,每公顷收获穗数79506个,穗粒数577粒,秃顶率6.7%,千粒重246.6g。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鄂北岗地区175块公顷产量9000kg以上的夏播紧凑型玉米有关调查,试验资料的整理分析,着重探讨了不同穗型紧凑型玉米夏播每公顷产量稳定在9000kg以上的产量结构及主要配套栽培技术。结果表明,紧凑型玉米夏播公顷产量稳定在9000kg以上,选用不同穗型品种,应采取相应的栽培密度,即中晚熟、大穗型品种以60000株(穗)/hm2左右,中熟、中穗型品种以66000株(穗)/hm2左右,中早熟、小穗型品种以79500株(穗)/hm2左右为宜,同时采取“两选、两增、一抢、三及时”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以氮、磷、钾用量为试验因子,玉米籽粒产量和净产值为目标函数,分析了高产玉米的肥料效应,并模拟出夏玉米亩产≥650kg,亩净产值≥130元的高产、高效益优化施肥方案:亩施纯氮(N)19.14~21.95kg,纯磷(P2O5)3.49~4.37kg,纯钾(K2O)11.53~16.34kg。  相似文献   

12.
"登海3638"由山东省莱州农科所1995年以自交系1381为母本,9842为父本组配而成.1997年,贵州省毕节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引进,并进行连续3年的多点试验示范,于2000年11月,经贵州省毕节地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通过.在进行试验示范的同时,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等试验,并结合大面积高产验证示范,提出了该组合在山区间套作条件下高产超高产群体产量结构指标和栽培技术模式:Ⅰ.产量目标10500~11250 kg/hm2,每公顷种植密度67 152~70 704株,纯N施用量315.15~365.1 kg,P2O5施用量231.45~259.05 kg,K2O施用量243.15~272.1 kg;Ⅱ.产量目标高于11250 kg/hm2,每公顷种植密度66 480~70 512株,纯N施用量308.4~373.95 kg,P2O5施用量224.4~267.35 kg,K2O施用量232.5~283.05 kg.  相似文献   

13.
吉林中部玉米高产施肥与提高化肥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伟波  张效朴 《玉米科学》1998,6(2):065-068
通过两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现代高产施肥技术比当地大田玉米增产40%~115%,抗灾能力较强,年际间的产量变异较小;高产与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化肥施用量,N素为255kg/hm2较合理,而配施P2O590kg/hm2,K2O 135kg/hm2产量较高,同时N肥利用率可以从目前的30%左右提高到40%以上,土壤残留N较少,环境负荷小。  相似文献   

14.
豫西水浇地夏玉米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豫西水浇地夏玉米高产高效适宜的施肥方式及适宜的氮、磷、钾配施比例。结果表明最佳施肥量为每公顷施纯N144.0kg、P2O5118.0kg、K2O 130.9kg。适宜施肥方式为在苗期(5叶期)追施全生育期施氮量的30%,同时把磷、钾肥一次施入;在大喇叭口期追施全生育期施氮量的10%作攻粒肥。  相似文献   

15.
在良好栽培条件下,玉米品种的产量水平在公顷4.5万株稀植时,主要是由配合力决定的,而在公顷6.0万株密植时耐密性又成为主要影响因素.耐密性是一个综合性状.耐密性强(或耐密型)玉米,是以较高配合力为前提的,不仅株型紧凑、而且还具有秆强、根系发达、结实性好、易抓苗、植株整齐度高等特点.耐密型玉米适于密植的根本原因是耐密性强.公顷11000~12000kg 高产群体,由于品种的繁茂程度、光合效率以及经济系数有差异,其主要数量指标为总光合势316.4~439.2万m2·日/ha,最大叶面积系数4.25~5.53,净同化率5.76~7.55g/m2·日,经济系数0.496~0.549.籽粒灌浆初期穗位处由间透光率22.8%~25.6%,近地面处8%~10%.  相似文献   

16.
在良好栽培条件下,玉米品种的产量水平在公顷4.5万株稀植时,主要是由配合力决定的,而在公顷6.0万株密植时耐密性又成为主要影响因素.耐密性是一个综合性状.耐密性强(或耐密型)玉米,是以较高配合力为前提的,不仅株型紧凑、而且还具有秆强、根系发达、结实性好、易抓苗、植株整齐度高等特点.耐密型玉米适于密植的根本原因是耐密性强.公顷11000~12000kg 高产群体,由于品种的繁茂程度、光合效率以及经济系数有差异,其主要数量指标为总光合势316.4~439.2万m2·日/ha,最大叶面积系数4.25~5.53,净同化率5.76~7.55g/m2·日,经济系数0.496~0.549.籽粒灌浆初期穗位处由间透光率22.8%~25.6%,近地面处8%~10%.  相似文献   

17.
以辽宁地区适栽的17个玉米品种为试材,通过不施氮(N0)和正常施氮(N225,225 kg/hm2)处理筛选高产氮高效品种,分析其节氮和增产潜力、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利用特征。结果表明,DK301、XY335、ZD958、DD1331、LD585、LD706、DY485、LD1281、LD575、LD1205、TY58、DD1775共12个品种为高产氮高效型(双高效和高氮高效)品种,节氮潜力为15.4%~29.7%。高产氮高效型品种节氮潜力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产量在N0下与百粒重、行粒数、开花和成熟期生物重显著正相关,N225下仅与行粒数显著正相关。施氮提高各类型品种花后氮转移对子粒的贡献率(前),同时相较于花后氮吸收对子粒氮贡献率(后),双高效品种均表现为“前后相当”,高氮高效型品种均为“前低后高”。因此,在穗行数相近下,行粒数可作为筛选高产氮高效品种的一个参考指标,通过适当减氮,加强高氮高效型品种的花前氮素供应,可促进玉米节氮增效生产。  相似文献   

18.
 利用“3414”回归设计方案对锦科杂1号高产优质栽培施肥用量进行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建模,建立了以子棉产量为目标函数的氮、磷、钾三因素肥料效应模型.经模拟仿真因素取值和统计分析,得出子棉产量3982.11~4015.17 kg·hm-2的施肥量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纯氮311.91~328.73 kg·hm-2,P2O5 151.87~162.33 kg·hm-2,K2O 238.88~255.86 kg·hm-2。并对两因素互作效应及单因素效应进行了剖析。通过对氮磷钾、氮磷、氮钾、磷钾及氮、磷、钾三类7种模型提供的施肥量和期望产量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据此提出锦科杂1号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推荐施肥措施:每公顷施纯氮300 kg,P2O5 145.53 kg,K2O 232.85 kg,产量期望为4029.42 kg·hm-2,产投比12.57。  相似文献   

19.
20 0 2年农十三师哈密垦区推广棉花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的棉田为 72 93hm2 ,平均单产 1 90 5 kg。每公顷产 2 2 5 0 kg以上的棉田面积 1 42 7hm2 ,占播种面积的 2 0 % ,其高产栽培技术如下 :1棉田土壤条件高产棉田属中上等肥力的沙壤、壤土、或粘土地。土壤耕性较好 ,不含盐碱或轻度盐渍化 ,土壤保肥、保水、保温性能较好 ,容易实现一播全苗。土壤有机质含量 >1 0 g· kg-1,碱解氮 >65 g· kg-1,速效磷 >8g· kg-1。2群体结构每公顷理论株数 2 4万~ 30万株 ,收获株数 1 8万~ 2 5 .5万株 ,株高 5 0~ 60 cm,果枝 7~ 9台 ,单株结铃 5~ 7个 …  相似文献   

20.
<正>鲁6269于2012年通过山东省审定,该品种属于较典型的高产类型品种。2014年山东鑫秋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八农场承担高产创建项目,种植鲁6269面积8.0 hm~2,种植密度7.05万株·hm~(-1),成铃125.82万个·hm~(-2),实收子棉5725kg·hm~(-2)。现将其配套栽培技术总结如下:1播前准备1.1施足基肥。基肥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每公顷施农家肥30~45 m~3、饼肥750 kg、施可丰复合肥(N、P、K含量15-15-15)375~450 kg,硼砂7.5~15.0 kg,硫酸锌15 kg。1.2翻地。基肥撒施后将地深耕,深度25~30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