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菜田常用杀虫剂对拟澳洲赤眼蜂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敏玲 《昆虫天敌》1997,19(1):11-14
本文对14种菜田常用杀虫剂的田间使用浓度对拟澳洲赤眼蜂成蜂、卵至蛹期的毒性进行测定。结果为:2种微生物杀虫剂菜蛾敌、菜虫菌和抑太保、灭幼脲对拟澳洲赤眼蜂成蜂较为安全,其中10种杀虫剂氯氰酯、等有不同程度的较大影响,尤其是巴丹、辛硫磷和敌敌喂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
拟澳洲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适应能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张敏玲 《昆虫天敌》1996,18(3):121-123
本文比较经米蛾卵繁殖的拟澳洲赤眼蜂在小菜蛾卵和米蛾卵上的产卵差别,结果为:不喂蜜糖水,拟澳洲赤眼蜂寿命短,不到一天,可在小菜蛾卵上产卵的雌蜂比 只有45.45%,比可在米蛾卵上产卵的雌蜂比例低得多,可产卵雌蜂的平均产卵量亦是在小菜蛾卵上的低,喂以蜜糖水,拟澳洲赤眼寿命得以延长,平均寿命达12天以上,可在小菜蛾卵上产卵的雌蜂比例为96.13%,与可在米蛾卵上产卵的雌蜂比例相当,并且在两种寄主卵上可产  相似文献   

3.
杀虫剂对赤眼蜂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杀虫剂对赤眼蜂影响的测定方法、结果及影响因子,以及赤眼蜂的抗药性筛选方法和结果,并对今后有关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寄主卵壳厚度对拟澳洲赤眼蜂寿命和产卵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敏玲 《昆虫天敌》1999,21(4):150-151
本文通过比较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confusum)在不同卵壳厚度的寄主卵一米蛾卵,小菜蛾卵和柞蚕卵上的产卵时间(完成一次产卵动作所需的时间,从开始穿刺到拔出产卵管止)寿命,产卵历期和产卵量,表明寄主卵壳厚度对它们有较大的影响。在卵壳较薄的米蛾卵,产卵时间为1分6秒,雌蜂平均寿命为12.55天,产卵有效历期为10.64天,产卵雌蜂的平均产卵量为146.64粒,在小菜蛾卵上雌蜂平均为  相似文献   

5.
利用人工卵繁殖拟澳洲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次报道用人工寄主卵繁殖拟澳洲赤眼蜂,在田间释放防冶甘蔗螟虫取得成功。在100亩庶田上放蜂700余万头,蔗螟卵寄生率达到80.66—94.60%。与田间释放用柞蚕卵繁出的拟澳洲赤眼蜂的防治效果相同。放蜂区的寄生率显著高于化防区和不防治区,而甘蔗被害程度则显著减轻。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小菜蛾利他素对拟澳洲赤眼蜂搜索行为及寄生率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拟澳洲赤眼蜂对小菜蛾卵表和腹部鳞片13种饱和烷烃单一成分的接触反应。结果表明,在正十六烷处理卵卡上,拟澳洲赤眼蜂的活动指数(PAI)最大,为79.67;其次为正三十六烷,PAI为67.50;正二十二烷PAI最低,仅为3.00。拟澳洲赤眼蜂对正三十六烷处理卵卡的寄生总数最高,为183.17;其次为正十六烷,寄生总数为153.00;正二十二烷处理卵卡的寄生总数最低,仅为0.67。拟澳洲赤眼蜂最大寄生率在20%以上的有正十六烷、正十七烷、正二十五烷、正二十七烷、正二十八烷和正三十六烷处理;最大寄生率在5%以下的为正二十二烷处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不同pH值饲料制成人工卵,对拟澳洲赤眼蜂寄生、发育和羽化的影响。用柞蚕蛹血淋巴作卵浆制成人工卵试验的结果:以pH6.7的卵中赤眼蜂产卵最多,每一人工卵中可产蜂卵167.4粒,pH6.45的为139.5粒,pH7.1的为127.5粒。用鸡蛋黄、奶粉、柞蚕蛹匀浆作饲料,制成人工卵繁殖拟澳洲赤眼蜂的结果表明:最适宜的饲料pH值为6.7~6.95,其寄生卵率为89~92%,成蛹率79~80%,每卵出蜂数为26~28头,比用没有调节pH的饲料(pH6.4)繁蜂,分别高10%、25%和30%。  相似文献   

8.
赤眼蜂防治线辣椒烟青虫试验示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600亩面积上试验,放蜂区烟青虫卵寄生率65~75%;百株残虫控制在1头左右;角果被害率压低到0.6~0.8;增产10~15%,干椒成品率提高15%;生防费用比化学农药费用障低75%。  相似文献   

9.
拟澳洲赤眼蜂和短管赤眼蜂在菜芯地的扩散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生长期的菜芯地释放赤眼蜂防治小菜蛾,当蜂量为2000头/点时,拟澳洲赤眼蜂在田间的有效扩散距离(寄生率大于60%),苗期为3米,生长中期和收获期为4米。短管赤眼蜂在田间的有效扩散距离,苗期和生长中期为4米,收获期为5米,较拟澳洲赤眼蜂具有更强的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10.
11.
赤眼蜂寄生于多种鳞翅目害虫的卵内,是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又是农药登记环境评价的重要靶标生物。为明确阿维菌素等药剂及其混配制剂对赤眼蜂的毒性,采用管测药膜法测定了阿维菌素等药剂及其混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毒性,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阿维菌素等单剂中,15%虫螨腈水乳剂和98%噻虫嗪原药对玉米螟赤眼蜂毒性较高,LR50分别是1.30×10-7和8.90×10-6 mg/cm2,为极高风险性药剂;5%阿维菌素乳油和95.8%吡虫啉原药对玉米螟赤眼蜂的LR50分别为2.00×10-5和2.91×10-5 mg/cm2,为高风险性药剂;98.1%哒螨灵原药和92%吡蚜酮原药对玉米螟赤眼蜂的LR50分别是1.71×10-2和2.43×10-2 mg/cm2,毒性较低,为低风险性药剂。12%阿维菌素·噻虫嗪悬浮剂、36%阿维菌素·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和12%阿维菌素·虫螨腈水乳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的LR50分别为2.26×10-7、3.64×10-6和8.57×10-6 mg/cm2,毒性较高,均为极高风险性药剂;18%阿维菌素·吡蚜酮悬浮剂和6%阿维菌素·哒螨灵乳油的LR50分别为6.23×10-5和2.49×10-4 mg/cm2,风险性等级较低,安全性高。阿维菌素混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毒性,不仅与混剂中的另一单剂的毒性大小有关,还与混剂中阿维菌素的含量有关。因此,在大田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时,应避免高风险药剂的使用,以避免对赤眼蜂的伤害。  相似文献   

12.
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四种稻飞虱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和烯啶虫胺对稻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成蜂和蛹的毒性,以及亚致死剂量对两种赤眼蜂多代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杀虫剂对稻螟赤眼蜂成蜂中等风险;噻虫嗪对螟黄赤眼蜂成蜂中等风险,其他均安全。四种杀虫剂对两种赤眼蜂蛹均安全。亚致死剂量的噻虫嗪和烯啶虫胺处理可以刺激两种赤眼蜂的寄生力,该刺激作用并不会随着处理次数的增加而衰减。而吡虫啉和噻嗪酮显著降低螟黄赤眼蜂的寄生力,其中随着吡虫啉处理次数的增加,螟黄赤眼蜂的寄生力逐步降低。四种杀虫剂对子代羽化率无显著影响。四种杀虫剂对稻螟赤眼蜂的子代雌性比无显著影响;除吡虫啉外,在噻虫嗪、噻嗪酮和烯啶虫胺多代处理后,螟黄赤眼蜂的子代雌性比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综上所述,如果在放蜂期间必须喷洒杀虫剂防治稻飞虱,建议要避开赤眼蜂成虫期,在放蜂4~6 d后优先选择噻嗪酮或烯啶虫胺。  相似文献   

13.
14.
拟除虫菊酯对松毛虫赤眼蜂和狭臀瓢虫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敏玲  许雄 《昆虫天敌》1991,13(4):175-177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七十年代崛起的,由于其用量少、杀虫效果高、对人畜比较安全,很快便应用于农业、卫生、仓库害虫等的防治。八十年代初期,由于有机氯杀虫剂主要品种六六六和DDT等高残留农药停止生产和被禁止使用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在森林害虫的防治上,已有一些地方用溴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等进行飞机或地面喷雾防治松毛虫,取得满意的防治效果。本所松突圆蚧组曾提出用氯氰菊酯防治松突圆蚧,地面喷雾试验用25ppm的防治效果达92%。  相似文献   

15.
麦蚜是为害小麦的一类重要害虫,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小麦种植区.2016年-2018年我国麦蚜总体偏重发生,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防治麦蚜的主要杀虫剂类型之一,但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麦蚜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本文综述了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作用机制、麦蚜对拟除虫菊...  相似文献   

16.
1988~1989年在浙江省11个县(市)作马尾松毛虫卵期赤眼蜂抽样调查,经雄蜂外生殖器鉴别,明确有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2种,1988年全年林间调查,二者分别占样本总数的86.85%和13.15%,松毛虫赤眼蜂处于优势,拟澳洲赤眼蜂只在一定时期和局部地区占优势。同年对繁蜂站所用的种蜂作考查,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分别占样本数的85.71%和14.29%,即拟澳洲赤眼蜂占优势,但经在柞蚕卵上转主接蜂传代后,松毛虫赤眼蜂的优势得以提高和稳定,在子蜂中占96.15%。在放蜂区林间复查,松毛虫赤眼蜂仍保持优势,占样本数的99.42%。  相似文献   

17.
白僵菌安全性及其作为微生物杀虫剂的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18.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是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生产上用于防治二化螟的农药种类繁多,为了比较不同药剂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2007年,我们选用了10种农药进行大田药效试验,对其药效进行评估,现将试验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王晓  陈鹏  张硕  李振斌  王凡  刘锦  刘永杰 《植物保护》2019,45(2):211-217
为明确常见杀虫剂对日本通草蛉各虫态的影响,在室内分别采用浸渍法和喷雾法测定了12种(8类)杀虫剂对日本通草蛉卵、幼虫、蛹和成虫的毒性,并评价了杀虫剂对日本通草蛉的毒性风险。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对日本通草蛉为极高风险,毒死蜱、吡虫啉、烯啶虫胺和阿维菌素为高风险,溴氰虫酰胺、啶虫脒和氯虫苯甲酰胺为中等风险,噻嗪酮、吡蚜酮、螺虫乙酯和甲氧虫酰肼为低风险;与其他虫态相比,12种杀虫剂对日本通草蛉蛹的毒性均为最低。在害虫生物防治及综合治理中应尽量选用对日本通草蛉毒性低的杀虫剂,以起到保护天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者就上海梅陇、广州天河和江西莲塘的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的抗药性及其与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MFO)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海种群(R)对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氯菊酯的 LD_(50)分别是江西种群(S)的>10414倍、2102倍和245倍。广州种群分别为>10414倍、>3569倍和1533倍。活体增效试验表明,酯酶抑制剂 TBPT 在低剂量(0.208μg/虫)时,对溴氰菊酯和氯菊酯都无增效作用,在高剂量(2.08μg/虫)时分别增效41.7倍和110倍。用 MFO的抑制剂 PB 作同样处理时,低剂量的 PB 对溴氰菊酯和氯菊酯的增效作用分别为5倍和12.9倍;高剂量的 PB 对溴氰菊酯增效562倍以上。~(14)C-氰戊菊酯代谢的离体研究结果表明,R 小菜蛾代谢~(14)C-氰戊菊酯的速度是 S 小菜蛾的2.1倍,TBPT 抑制~(14)C-杀灭菊酯的代谢约20%,而PB 抑制50%以上。由此可以得出结论,MFO 是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的主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