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外遮阳对连栋塑料温室内光环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索外遮阳网材料对温室内光环境的影响,借助热辐射的相关理论,在详细分析太阳辐射在温室内传播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在外遮阳覆盖条件下连栋塑料温室内光环境的预测模型。通过对相同透射率、不同反射率外遮阳材料覆盖下模型温室内光照度的测试显示:模拟结果和实测值吻合较好,且遮阳网的反射率越高,温室内光照环境越好。  相似文献   

2.
日光温室夏季降温措施的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针对日光温室的夏季降温需要,分别对自然通风、自然通风+遮阳网系统、自然通风+微喷降温系统、自然通风+遮阳网+微喷降温系统四种措施进行对比试验,分析了这4种措施对室内的气温、相对湿度和地温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通风+遮阳网系统下温室内的气温最多降低2.2℃,白天平均降低1.4℃,室内地温平均降低3.8℃,最多可降低4.5℃;自然通风+微喷降温系统下温室内气温最多降低3.2℃,平均降低2.4℃,地温最多降低2.0℃,平均降低0.9℃;在自然通风情况下联合运用遮阳网和微喷降温系统室内气温最多降低5.4℃,平均降低4.4℃,与室外气温相比,最多高1.9℃,平均仅高0.7℃,基本接近室外气温。而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室内的气温比室外气温最多高7.2℃,平均高5.1℃。可见,自然通风+遮阳网+微喷降温系统降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根据两个季冬的实测资料分析了不同天气型条件下浮面覆盖对地面温度、地中温度及叶面温度的影响,并对覆盖对生菜长势状况的分析,确认无纺布,遮阳网均有一定的增温作用,对最低温度的增温效应以无纺布最佳。灰色遮阳网居中,黑色遮阳网较差,针对三种材料增温性能的差异,进而就揭网时间和覆盖方式提出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4.
遮阳网性能与夏白菜的覆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3个夏季在南京测试了不同覆盖方式和规格型号的遮阳网性能及其对夏白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遮阳网的遮光率、透射光质、照度均不同。蒸散量减少率与遮光率基本同步。降温效应主要表现为地面最高温度,地上至地下各20cm范围和叶温均显著降低。在夏季最高气温超过35℃的晴热型气候下,地面最高气温上限达56.2C,下限41C,覆盖后平均降温9~13℃,最大降幅达19.9℃,夏白菜覆盖增产63%~435%(1992年);最高气温在30~35℃时,地面最高温度变幅为33.7~44.5℃。在冷夏多阴雨的1991和1993年,黑网覆盖的均减产,仅45%~50%遮光率的灰网大棚覆盖的增产;最高气温在25~30℃时,覆盖降温效应很弱。覆盖栽培的夏白菜外观商品性优于露地产品,但内涵营养品质均下降,硝酸盐积累量上升。如在采收前5天揭网处理,各项营养品质指标均赶上或超过露地的,硝酸盐含量也低于露地产品,故采前揭网是必不可少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5.
Venlo型温室外遮阳和屋顶喷淋系统夏季降温效果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该文对荷兰Venlo型连栋温室夏季采用自然通风并结合遮阳网、室外屋顶喷淋的降温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对温室内空气温、湿度,太阳辐照度进行了测试,以比较外遮阳和屋顶喷淋的降温效果。结果表明:Venlo型温室夏季采用自然通风结合外遮阳和屋顶喷淋的降温措施后能够有效降低室内温度。不同于其它蒸发降温系统,屋顶喷淋没有造成温室内湿度的显著增加,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分布比较均匀。这种降温措施的能耗小,可以达到温室降温和降低温室夏季生产成本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6.
几种降温措施在温室夏季降温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在夏季种植黄瓜的塑料温室内,利用冬季供热的水源热泵设备,配合外遮阳、内喷雾遮阳膜和温室上部的强制通风措施,研究了几种降温措施对温室夏季降温的效果,结果表明:试验用水源热泵的实际制冷系数为3.38,遮阳网的降温贡献率为59.35%,强制通风的降温贡献率为9.2%。当单位温室面积实际制冷功率为157.5 W/m2时,温室内平均温度较室外降低1.0℃,水源热泵在综合降温措施中的降温贡献率为31.5%。在中午前后开启水源热泵降温期间,在距地面1.5 m高度,温室东西水平方向温度分布均匀,南北方向15.0 m的距离内存在1.7℃的温差,温室中部距地面2.0 m高度的作物生长空间内存在1.6℃的温差,种植的黄瓜生长良好。采用水源热泵对温室冬季加温夏季降温时,应以满足夏季降温要求进行水源热泵的选型设计。  相似文献   

7.
以炼山和不炼山马尾松人工林采伐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遮阳网地表覆盖的方法,在炼山后覆盖60,150,300d动态采集不同土层的土壤样品,研究土壤全氮和矿质氮及其格局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炼山表现出降低土壤全氮含量的趋势,但能显著增加覆盖60d和150d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遮阳网覆盖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炼山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减小趋势,且明显增加炼山环境下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在炼山和覆盖60d和150d内保肥作用明显。相对于遮光率100%的遮阳网,遮光率85%的遮阳网覆盖可以更为有效地促进土壤矿质氮的增加;同时,炼山和遮阳网覆盖显著改变并提高土壤矿质氮占全氮的百分比。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羊肚菌设施栽培中的最佳光照强度,为羊肚菌栽培提供技术支持。以陇南市主推品种六妹羊肚菌为试验材料,在塑料大棚上覆盖6针、8针、9针遮阳网,并在内部种植羊肚菌,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六妹羊肚菌全生育期菌丝生长、生物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对羊肚菌栽培有较大影响,覆盖8针遮阳网下栽培的羊肚菌产量最高,菌丝生长最快,生物特性良好,故塑料大棚栽培羊肚菌光照强度应控制在 800~1 000 lx为宜。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遮光率遮阳网、覆盖时期和遮光时间对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tumidaTsen et Lee)先期抽苔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率100%遮阳网具有显著抑制先期抽苔和增加产量的作用;覆盖时期以2叶期开始覆盖为宜,遮光时间每天3~4h.  相似文献   

10.
遮阳网是一种用塑料纱编织成的网状薄膜,透光均匀.国内又称“网膜”,日本称为“寒冷纱”.目前国内应用尚不普遍.本文以新型国产遮阳网为试验材料,从农业气象角度对其覆盖下的小气候调控效应作了测试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 黑色遮阳网的透光率大约为40%,灰色透光率约为70%(表1).因此,作物在夏季进行遮阳网覆盖可以有效避免盛夏酷暑中午前后的强烈光照对作物幼嫩组织的灼伤,缓解强光对作物生育的抑制,创造一个适宜的光合作用环境.  相似文献   

11.
环境条件变化对瓦埠湖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拟议中的“引江济淮”调水工程涉及到长江、淮河两大河流,瓦埠湖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湖泊,其水质是否受到调水的影响为该工翟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分析了外界环境因子变化对瓦埠湖底泥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以及干、湿沉积物样品磷释放的差异,环境因子分别选取了不同磷浓度的上覆水、光照、pH、温度、DO、微生物、水体扰动等。结果表明:湿样释磷能力明显高于风干样品;上覆水体磷的浓度对底泥释磷能力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光照对底泥释磷影响不明显,但温度对底泥的释磷有较明显的影响,磷的最大释放量与之呈正相关;水动力条件的改变可在短期内使底泥达到最高的释放量.而DO、pH的改变也可不同程度地增加底泥的释磷能力。综合瓦埠湖底泥的释磷特征与湖泊水文状况,认为调水工程使得底泥释磷的地球化学行为较易实现。  相似文献   

12.
影响关中东部冬季日光温室生产的气候变化特点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陕西省关中东部1961-2003年的气候资料,对设施农业主要生产阶段(11月-次年3月)的极端最低气温、大雾、连阴天等气候限制因子的时空分布特点分析表明:极端最低气温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对设施农业生产是有利的;但大雾及连阴天日数大部分为增加趋势,对设施农业生产不利.针对大荔、渭河以南诸县和渭北山区等地不同的气候变化趋势,提出了发展壮大大荔县绿色瓜果菜设施农业基地、适当调减沿渭河各县的设施农业面积、有设施农业发展潜力的北部县应重点解决好温室灌溉和冻害防御问题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该试验主要研究了南方温室中一天内不同时段遮阳降温效果及对甜椒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遮阳降温效果显著,最大降温幅度可达7℃,但不同时段及不同时间长度遮阳降温效果差异不大,有效降温和有效降温时间段基本是一致的。不同时段遮阳降温对甜椒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差异较大,在中午12:00至下午15:00时间段进行遮光降温,植株净光合速率最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促进生殖生长,提高坐果率,甜椒前期产量和总产量显著提高。随着遮阳降温时间的段前移和延长,植株表现徒长,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坐果率降低,产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该试验主要研究了南方温室中一天内不同时段遮阳降温效果及对甜椒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遮阳降温效果显著,最大降温幅度可达7℃,但不同时段及不同时间长度遮阳降温效果差异不大,有效降温和有效降温时间段基本是一致的.不同时段遮阳降温对甜椒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差异较大,在中午1200至下午1500时间段进行遮光降温,植株净光合速率最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促进生殖生长,提高坐果率,甜椒前期产量和总产量显著提高.随着遮阳降温时间的段前移和延长,植株表现徒长,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坐果率降低,产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1960-2012年淮河流域极端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60-2012年淮河流域2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观测资料,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极端气温指数,采用线性倾向法、Mann-Kendall法和小波分析法研究淮河流域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冷夜、冰冻、霜冻曰数分别以4.08、0.78、5.10d·10a-1 (P<0.05)的速率下降,暖夜、夏季、热夜分别以1.87、2.08、2.82 d·10a-1 (P<0.05)的速率上升,日最高(低)气温的极小值、日最低气温的极高值的变化率分别为0.34 (0.62)、1.80℃·10a-1 (P<0.05),而冷昼、暖昼以及日最高气温极高值的变化并不显著.(2)28个气象站点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冷指数中冷昼、冷夜、冰冻和霜冻曰数(日最高和最低气温的极低值)在淮河中下游地区的降幅(升幅)较大,上游地区站点的变化则相对较小.暖指数变化较大的站点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东部和南部地区,西部与北部地区站点的变化不够明显.(3)冷指数的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而暖指数的突变则主要发生在2000年左右,与冷指数的突变相比,暖指数的变化表现出后延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特征.(4)冷、暖指数分别存在着4类和3类尺度的时间变化规律,暖指数的周期变化较冷指数更具稳定性,尤以10a时间尺度下的周期变化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16.
江淮分水岭地区干旱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江淮分水岭地区气象和水文资料以及多年旱涝状况的分析,得出了该地区基本的气候特点。该地区气候可划分为东、中、西3部分,西部气候湿润而稳定,旱涝灾害较少;中部气候干燥而稳定,旱灾多于涝灾;东部气候变化复杂,分析认为东部气候类型是整个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基本气候类型,中、西部气候是在该基本气候类型基础上受山地和水域等周围地理环境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设施农业冬季低温风险分析和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0-2010年安徽省29个气象观测站的冬季气象监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由年极端低温发生的气候概率,确定设施农业类型布局;由年极端低温气候概率及其波动性、各地冬季逐日最低气温发生强度及其平均日数4个参量,构建设施农业低温综合风险指数,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安徽各地冬季低于-5.0℃的极端低温的气候概率超过80%,不宜发展塑料小拱棚。(2)低于-10.0℃的极端低温的气候概率为20%,其等值线基本与淮河走势一致,沿淮河向南极端低温逐渐减小的地区适宜发展塑料大棚,沿淮河向北逐渐增高的地区适宜发展日光温室。(3)冬季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生产的低温冷(冻)害风险综合指数可分为无、轻、中、重和特重5级,淮河以南塑料大棚发展区内,除沿淮河为重度风险区外,其它区域均为中度-轻度风险区,尤其是皖西南部和皖东南部的大部区域均为轻度风险区。淮河以北日光温室发展区内,东北部的宿州市全境和淮北市大部区域为特重风险区,西南部的亳州和阜阳市所辖的区域为中度风险区,其它区域为轻度风险区。  相似文献   

18.
淮河流域不同量级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淮河流域1965—2016年67个气象站点52 a的逐日降水资料,应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法,研究了不同量级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各量级降雨的年降水量均呈增大趋势,其中暴雨的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波动相对较大。(2)整个淮河流域的降雨以中、大和暴雨为主,且比较集中。(3)淮河流域小雨和中雨的年降水量由南向北的递减较为平均,各级雨量带呈条带状分布,而大雨和暴雨的各级雨量带无条带状分布的规律。此外,不同量级降雨的降水日数和降水量空间分布一致,均具有“由南向北,依次递减”的特点。(4)1965—2016年,太阳黑子出现极值的年份与淮河流域各量级降雨的降水量极值年份并不完全对应。淮河流域暴雨的年降水量和太阳黑子数都在15 a左右尺度上震荡明显,虽然尺度上不能完全对应,但有交叉,说明暴雨的年降水量和太阳黑子数存在相似的振荡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9.
延安日光温室冬季低温冻害天气分析与预报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通过对延安市强降温发生过程中温室内外温度的对比分析,得出当环境气温降到-20℃以下时,即使采取防寒措施,温室内温度也会降至0℃以下,喜温作物可能受冻。因此,以最低气温-20℃作为温室可能发生冻害的指标,利用30年实测气象资料,对延安地区进行了冻害区域划分;根据环流形势进行不同方式的预报服务。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脆弱性的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策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叶正伟 《水土保持通报》2007,27(3):141-145156
水土流失是淮河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分析了淮河流域生态脆弱性的影响因素,认为流域两侧地形和水系严重不对称的基底性脆弱,南北气候过渡带的交错性脆弱,暴雨降水及径流的波动性脆弱,植被覆盖、土壤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性脆弱和黄河夺淮导致的历史遗传性脆弱是淮河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针对淮河流域脆弱性成因,提出了该区水土保持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