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考古资料看陕西古代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陕西省位于我国中部偏北,大部分属于黄河流域,陕南则属于汉江流域。南为秦巴山地,北为黄土高原,中部为关中盆地。总面积为十九万多平方公里。全省气候温和,大部分田地平坦肥沃,是适宜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理想之地。因此,远从八十多万年以前的蓝田猿人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阔而肥沃的土地上。陕西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古文化遗存相当丰富,无论是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或者是铜器时代、  相似文献   

2.
从考古发现看随的农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自从一九七八年在今随州境内发现了举世瞩目的曾侯乙墓后,学术界对曾随关系和随史的研究方兴未艾。然而,迄今为止,仍未见有探讨古代随农业的论著。笔者本文之意图,正在于弥补这一缺环。本文的论证,是在曾随合一的前提下展开的。关于曾随一国二名说,李学勤同志论证尤详,笔者也曾有所补苴,在此勿庸复赘。  相似文献   

3.
4.
本文从已发表的考古报告,综合研究了新石器时期晚期太湖与钱塘江流域的良渚人的生产活动,认为良渚人主要从事稻作生产,种植的稻有籼、粳和中间型的稻,主要的耕作方式可能是踩耕,同时还进行采集和渔猎、栽培芋头等.  相似文献   

5.
今北京地区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始于公元前一千年以前,《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是为西周燕国之始。周初燕国都城的遗址,近年已在北京房山县琉璃河董家林村发现,其始建年代在商朝末年或稍早一些。又据董家林村古城遗址以东的黄土坡村商周墓地中存在大量带有明显商族文化特征的墓葬,可知在周初封燕以前,已有商族人在此居住。《左传·昭公九年》云:“及武王克商,……肃慎、燕、毫,吾北土也。”燕、毫,有些学者认为应连读为“燕毫”一国名,有些学者认为应分读“燕”、“毫”两国名,然而无论何解,可知在武王灭商之时,北方已存在一个叫燕或燕毫的商族国家,今北京房山县  相似文献   

6.
综合农业考古、动物考古和盐业考古研究成果显示,莱夷是一支以渔业和制盐业为主要生业方式的族群。虽然经营农业,但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已经驯养家畜,但"莱夷作牧"(《尚书·禹贡》)不是指莱夷擅长经营畜牧业。渔业捕捞在莱夷的经济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盐业考古研究则显示莱夷是擅长制盐的族群。  相似文献   

7.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在甘肃东部的泾、渭水上游与西汉水、白龙江流域都有不少遗存。兰州附近及黄河沿岸西至青海的贵德盆地以及湟水、大夏河、洮  相似文献   

8.
从民族志资料看我国史前的捕鱼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捕鱼是猎取自然界现成的水生动物作为食物来源的古老生产部门之一,是一种掠夺性的摄取经济。根据考古资料判断,人类的捕鱼活动大概出现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恩格期对人类这一生产部门的出现有过这样的论述“自从有了这种新的食物以后,人们便不受气候和地域的限制了;他们沿着河流和海岸,甚至在蒙昧状态中可以散布在大部分地面了。”在原始社会中捕鱼经济始终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前,采  相似文献   

9.
从景颇族看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颇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人口约有八万,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内。该州东靠云南中部高原,西邻缅甸联邦的伊洛瓦底江平原,高耸入云的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纵贯南北,怒江、澜沧江在其间奔腾南泻。高黎贡山以西,重峦叠嶂,大小河流顺着山势西南流入伊洛瓦底江,两岸形成肥沃的河谷平坝。这一带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温度在摄氏18—24度之间,年降雨量约为1500毫米。总的来说,这里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史前渔业生产的考古资料日渐增多。丰富的考古资料表明,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古先民即开始利用水产资源,从事渔业生产。这一生产部门是当时人们获取生活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到了新石器时代,虽然发明了农业和家畜饲养业,扩大了食物的来源,但由于这两个新的生产部门尚处于原始阶段,产量低下,还是满足不了人们生活之需求,因之采集、渔猎生产依然占有一定比重,尤其是渔业生产不仅没有衰退,反而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拟用考古资料讨论我国史前渔业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泛谈我国酒的起源与酒文化考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位研究汉学的西方学者说,中国的文明史,几乎是蘸着酒写成的.此话虽语失偏颇,但却言有所指.的确,中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既似一首抒情的诗,有激奋也有悲沉,有欢歌亦不乏痛吟;又如一幅忘情挥洒的泼墨画,远近大小尽显,浓淡深浅自成.  相似文献   

12.
古代人民在渔猎社会中,可能就用竹或草编制的器具开展捕鱼活动。这种竹或草编制的捕鱼器具,其名称经历一个筌、篊、扈、鱼梁和箔的异名过程,是有较悠久的历史的。战国时就有记载:“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据此可见,筌从竹,也从草(荃),是竹或草编制的;这种筌制作简单,使用后就被弃之,也算是“忘”吧?这是竹(草)制捕鱼工具的较早记载,也是箔的雏形。  相似文献   

13.
<正>梯田是坡地水土保持工程重要措施之一,它可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创造良好的水、土生态环境,有利于耕作,提高作物产量,因此,这一水土保持措施历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与关注。梯田的出现,是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显著进步。梯田修筑历史悠久,而且普遍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地少人多的山丘地  相似文献   

14.
从考古资料看金代农业的迅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金朝是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古老民族之一——女真族在中国北部建立的地方政权。从公元1115年到1234年这段历史进程中,与中国南宋王朝并存。它南起淮水,北到外兴安岭,东滨大海,西至秦岭。在这辽阔的范围内,金王朝能维持其统治一百多年,除了其它政治军事条件外,发达的农业经济,是金朝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因此,研究金代的历史,不可不研究金代的农业状况及发展。本文试图以有关金代的考古资料为主要线索,结合有关的历史文献,探讨一下金代农业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区的秦代遗址、遗物发现甚少,大概是由于秦朝年代久远而且国祚短促的缘故。但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秦始皇修驰道,从咸阳东至碣石;复修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达辽东,虽然加强了中原和北边的联系,防御了匈奴的骚扰,但耗用民力,也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民谣云:“生男慎勿举,生女哺作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另一方面,自秦汉以后,都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位处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又素有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之称。这一地带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平原,又有大河及其支流分布其间,土地肥沃,雨量充足,气候温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这里的黄土质地疏松、细软,很适合于农作物的种植,特别是适合于原始社会时期以石、骨、木等制作的较为简陋的生产工具进行的农业生产。因此,自古以来,我国中原地区人们的经济生活,就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并辅以饲养家畜、狩猎、捕鱼和采集等多种形式的经营。特别是家畜的饲养本身,譬如猪的饲养,就是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3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已扎根青藏高原。195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曾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南缘格尔木河一带采集到10余件旧石器时代的遗物。(1)1982年,在柴达木盆地的小柴旦湖滨阶层地的砾石层中发现了一批人工打制的石制品,其年代距今约3万年左右。(2)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藏高定日县的苏热,申扎县的多格则和珠洛勒,日土县的扎布,普兰县的霍尔区,吉隆县的东淌和却得淌等地陆续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文  相似文献   

18.
王兆祺 《农业考古》1991,(1):262-267
西昌位于凉山州中部,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南地区一重要边陲交通要道。境内山原交错,河流遍布,金沙江支流安宁河由北而南纵贯全境,两岸土地肥沃。邛海位于西昌中部,汉称“邛池”又称“邛河”,面积约30平方公里,对调节西昌雨量、气候起着重要作用,西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极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早在几千年前,原始人类就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留下了农业耕种的痕迹。  相似文献   

19.
从农业土地问题看我国古代三大改革上海万安中学钟庆梁在《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指出过:考察社会形态、进程和发展,最根本的是社会生产方式的演变及生产力的发展。它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正如列宁指出:社会“物质...  相似文献   

20.
柳絮 《广西农学报》2007,22(5):43-43
美国一个研究小组提出,在墨西哥巴尔萨斯中央河谷地区出土的一种树枝和植物木炭的微型化石,证实了新大陆玉米驯化过程的演变与该地区环境变化的关系,表明该地区的农业是在冰川时期后的炎热、潮湿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