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水文化学循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5a定位观测,对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更新林生态系统的水文化学循环规律的数据分析表明,年均降雨量为2668.3mm,其中总径流量占46.7%,蒸散量53.3%,冠层截留量14.0%。N、P、K、Ca、Mg的年均降雨输入量为78.4kg/(hm2·a),总径流输出56.7kg/(hm2·a),净积累21.6kg/(hm2·a);Si、有机C、Al、Mn的年均降雨输入量为25.0kg/(hm2·a),总径流输出为112.3kg/(hm2·a),净损失87.3kg/(hm2·a),更新林系统仅处于更新进展过程中,同时证实了冠层对降水化学的淋溶效应,净淋溶系数达4.11;提出了降雨、林内净降雨、总径流的各水化学物含量与其相应水量的回归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小集区技术和定位观测综合实验测定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更新林生态系统3年间的水文学过程、水质的动态变化、营养元素积累。结果表明:水量及营养元素的输入、再分配和输出量主要集中在雨季在5~10月份,两者月动态变化特征密切相关,年降水输入营养元素的78%被森林生态系统积累。  相似文献   

3.
海南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林隙幼苗库动态规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分析了海南岛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热带山地雨林林隙内树种的种类组成、数量动态以及林隙年龄和林隙面积对树种组成及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热带山地雨林林隙树种组成十分复杂 ,数量分布极不均匀 ,种间差异较大 ,2 7个林隙中共有乔木 116种 ,其中数量较多的 10个种的个体数量占到总个体数量的 4 7 0 3% ,而个体数量较少的 5 8个种的个体数仅占总个体数的 6 0 2 %。林隙面积大小对树种幼苗的种类组成和数量有较大影响 ,幼苗种密度和个体密度随林隙面积的增大而减小 ;幼树和成树在不同大小林隙中的种密度和个体密度变化不大。成熟林隙明显比早期林隙和中等年龄林隙有较大的幼苗个体密度和种密度 ,不同年龄林隙内幼树和成树的个体密度变化也不大。幼苗向幼树的转化率在大林隙和成熟林隙内明显高于小林隙和幼龄林隙。依据林隙树木幼苗数量变化的差异 ,可将林隙填充者分为 4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4.
海南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森林循环与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海南霸王岭1hm^2热带山地雨林的网格样方调查数据为基础,首先对全林分的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以森林循环理论为指导,研究了热带山地雨林的种群与群落特征。结果表明:热带山地雨林中不同生活型的树种在利用垂直和水平生态资源上是相对分离的,绝大部分的灌木或小乔木树种的水平生态位宽度较大,垂直生态位宽度较小,中、大乔木则正好相反,而那些低密度、稀有种的生态位宽度最小。随森林循环过程的进行,各树种在不同阶段斑块内出现的频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中占优势的乔灌木树种大都呈聚集分布的格局,个体数中等的树种大都呈均匀分布的格局,而那些个体数少的低密度种则大都呈随机分布的格局。随着森林循环过程的推进,每个树种所拥有的个体数和所占据的面积是逐渐减少的。森林循环不同阶段内的树种数随着个体数的增加呈现出逐渐减少的总趋势,尤其是由单个体和双个体所对应的物种数较多,3个以上个体对应的树种数则呈现出明显的下降。不同斑块之间组成相似性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热带山地雨林森林循环斑块动态的连续性,相邻阶段斑块之间的相似性大于不相邻阶段斑块。以森林循环阶段为基础计算的生态位宽度表明,热带山地雨林中大部分低密度的树种或只集中分布在森林循环的少数阶段斑块内的树种对不同阶段斑块的生态资源利用较少,而那些在森林循环的不同阶段都出现,且个体数或断面积中等的树种,对森林循环不同阶段斑块的生态资源利用较大。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林隙更新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林隙更新生态位的研究表明:同一树种在不同大小和年龄级林隙内的优势度不同,不同树种在同一大小和年龄级林隙内的优势度不同。根据树种在不同大小级林隙内的生态位宽度的变化,可分为生态位幅度宽、中等、较小和狭小4类;根据树种在不同年龄级林隙内的生态位宽度的变化,可分为对林隙时间生态资源利用充分、利用较充分、利用不充分和利用很少的4类树种。不同的树种或树种组对不同大小和年龄阶段林隙生态资源利用的不一致性,表明热带山地雨林中不同树种的林隙大小级生态位和林隙时间段生态位是相对分离的。分析表明,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中有很大一部分树种是属于低密度、狭生态位的树种。从物种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大量低密度、狭生态位树种的存在表明热带山地雨林是一种较为脆弱的生态系统类型。  相似文献   

6.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不同更新林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对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皆伐后恢复41 a的天然更新林和皆伐后恢复25 a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的调查数据,对其物种组成、物种相似性、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植株密度和稳定性等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优势种群龄级结构分析预测群落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物种丰富度及物种多样性均以原始林最高,乔木层物种多样性表现为天然更新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幼树层和下木层表现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天然更新林;2)天然更新林与原始林的物种相似性比其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的高,说明天然更新林恢复程度较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好;3)植株密度表现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天然更新林>原始林,与干扰程度正相关,与皆伐后恢复时间负相关;4)乔木层和下木层的群落稳定性表现为原始林>天然更新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5)优势种群发展趋势分析表明,原始林群落主要优势种群大部分表现为增长或稳定趋势,天然更新林群落上层阳性树种表现为衰退或稳定趋势,下木层的优势种则表现为增长趋势,人工促进更新林的栽培种和一些偏阳性树种表现出衰退或稳定趋势,林下一些优势度稍低的种群表现出逐渐增长趋势.因此,虽然天然更新林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所在群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其种类组成结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仍处在由前期阳性树种向后期耐荫树种转变的演替进程中.  相似文献   

7.
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对降雨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3a对同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集水区岩石、土壤及水化学质流含量的检测,雨林集水区降雨、总径流水体COD、NH4^+-N、酚、Zn、Cu、Pb、Cd、Ni的加权浓度含量远低于地面水质Ⅰ类标准;岩石组成属钾长石类,其8项测定的重金属中Zn、Mn、Pb含量相对较高,水质迁移中以溶解、水解及氧化为特征;在降雨一径流水循环中,山地雨林冠层减少降雨中COD、NH4^+-N、酚、Zn、Cd、As、Ni、Fe浓度含  相似文献   

8.
9.
海南岛尖峰岭次生热带山地雨林的边缘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采伐迹地次生林及周围的保留林进行了群落调查.组建了一个基于分割线段模型的边缘效应测度公式:Y=α e0[1-(D/Dmax)](式中Y为与边缘垂直距离D处的测定指标值,e0为边缘效应强度的最大值,Dmax为边缘效应作用的最大距离,α为常数),研究了热带山地雨林群落的边缘效应,结果表明:(1)用组建的测度公式来分析热带山地雨林采伐迹地边缘的次生林及保留林的边缘效应强度及其作用距离,结果是有效和可靠的;(2)热带山地雨林采伐后形成的边缘,其效应的作用距离一般都不超过15m;(3)边缘对保留林和次生林的效应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在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对食叶昆虫食叶量测试,供试验种计有27科50种。所得结果表明:昆虫食叶面积或重量百分率,各树种变动幅度在0.45%-28.01%之间,平均为7.71%,这种食叶量水平,对林木生长并无影响。但食叶昆虫的存在,对热带森生态系统来说,在维持生物群落动态平均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海南典型热带山地雨林分布区域尖峰岭60 hm2大样地内豆科树种对邻体树木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机制。 方法 利用尖峰岭60 hm2大样地的2012年和2018年2次调查数据,对样地内7种豆科树木的邻体非豆科树木的多度、丰富度和存活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2次调查期间,7种豆科树木的邻体多度和丰富度无显著变化。与非豆科树木相比,软荚红豆(Ormosia semicastrata Hance)、猴耳环(Archidendron clypearia (Jack) I.C.Nielsen)和亮叶猴耳环(A. lucidum (Benth.) Nielsen)具有较高的邻体多度和丰富度,而肥荚红豆(O. fordiana Oliv.)、木荚红豆(O. xylocarpa Chun ex L. Chen)、长脐红豆(O. blansae Drake)和薄叶猴耳环(A. utile Chun et How)具有较低的邻体多度和丰富度。软荚红豆、肥荚红豆和猴耳环具有较高的邻体树木的存活率,而长脐红豆、薄叶猴耳环、亮叶猴耳环和木荚红豆具有较低的邻体树木的存活率;7种豆科树木对邻体多度、丰富度的影响与其叶片氮含量和固氮能力无显著相关关系,但邻体距离为4 m的豆科树木邻体存活率与叶片氮含量有显著相关关系。 结论 总体上,不同豆科树木对邻体的影响不尽相同,软荚红豆更倾向于对邻体产生有利作用,薄叶猴耳环和木荚红豆对邻体产生抑制作用,而其它4种豆科树木对邻体的多度、丰富度和存活率的影响不一致。  相似文献   

12.
权园园  邓丽芳 《绿色科技》2019,(8):26-27,30
指出了热带雨林作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有着复杂的物理结构和生物交互。林冠层和林下层由于接受光照等条件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微环境。在不同的微环境里,蚂蚁和鸟类等捕食者对植食性昆虫的捕食水平可能有所差异。利用绿色橡皮泥制作模拟自然状态下的毛毛虫,探究了其在热带雨林林冠和林下层的被捕食的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林下层的捕食水平显著高于林冠层,并且蚂蚁有着显著高于鸟类的捕食水平。这说明热带雨林的林冠层资源丰富、结构复杂,在为植食性昆虫提供大量食物资源的同时也能为其提供庇护从而躲避天敌,尤其是鸟类的捕食。  相似文献   

13.
森林固定样地及其网络为人们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其影响,理解物种共存机制等提供了翔实的数据。但是目前针对某一具体森林类型,构建一系列监测与研究样地的样地网络还很少见。因此,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20个左右具有良好代表性的1hm^2热带森林样地,构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动态监测样地网络(XTFRN)”。文章对其选址、定点、打点、浇制水泥桩、边线测设、物种调查、树木标记挂牌等建设过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生态系统的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对降水、穿透水及林区溪水水质的动态观测分析,探讨了海南岛尖峰岭半落叶季雨林-砖红壤-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及山地雨林-砖黄壤-似斑状(钾长石)花岗岩两个植被-土壤-基岩体系的水化学性状、季节变化及水化学平衡特点。文章指出,降水和穿透水是热带林生态系统主要的元素输入源,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水化学过滤、吸贮功能,元素的输出率可以大大降低,保持物质循环的封闭式平衡状态。山地雨林生态系统的水化学调节功能优于半落叶季雨林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5.
根据元江和勐腊两地区1957—2018年的气候数据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等方法,分析这两个区域气候和干、湿季变化趋势,探讨元江和勐腊地区气候因子的突变情况及变化周期.结果表明:(1)1957—2018年以来,干热河谷元江地区和热带雨林勐腊地区气温变化与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16.
橡胶人工林生态系统氮素循环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海南儋州地区不同树龄PR107无性系橡胶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构建了土壤、胶树和凋落物层3个分室之间的养分循环分室模型及其微分方程组,并测定了各分室中氮素(N)现存量、流通量和流通率。结果表明:1)土壤、胶树、凋落物层中氮素现存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069.61kg/(hm2.a),580.22 kg/(hm2.a),62.94 kg/(hm2.a),随着树龄的增加(4~24a),土壤中氮素现存量变化为先减少后增加,胶树、凋落物中氮素贮存量则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土壤、胶树、凋落物分室之间氮素流通量变化规律为吸收量、归还量、分解量都随树龄增加而逐渐增大,而胶乳中氮素流失量在24a有所下降;3)氮素在土壤、胶树与凋落物层各分室之间的流通率大小各不相同,4~24a胶树的吸收系数为0.0640~0.1588,并随树龄增加呈指数递增的趋势,归还系数、分解系数、流失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1335,0.6621,0.0279。此外,本文所建分室模型可以实现对橡胶林生态系统养分动态的精确模拟和预测,并可望用于指导人工施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