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木麻黄星天牛发生规律及其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星天牛已成为湛江市主要森林害虫之一,对沿海木麻黄防护林造成严重威胁。其为害以玄武岩发育的砖红壤,林下植被丰富和3~6年生、基径在6~10 cm的中、幼林、生势差、风倒木、被压木多的疏残林,以及木麻黄、细枝木麻黄树种为重。文中提出了生物、化学防治相结合,辅以人工捕捉的综合防治措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三种内吸性农药防治木麻黄星天牛有一定效果,以用20倍的80%敌敌畏乳油在其幼虫期进行防治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3.
4.
星天牛在木麻黄上的空间分布型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四年的调查资料,应用Taylor幂法则及Iwao的平均拥挤度法,对木麻黄星天牛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麻黄星天牛幼虫属聚集分布,空间分布格局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并利用其空间格局参数m~*、K、α、β值,分析了幼虫在林间聚集的原因,应用x=K_C(P_O~(-1/Ke)-1)关系,由无虫株率来估计幼虫密度。其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1/D~2(1.2715/m+0.1147),如果防治指标为0.1条/株,序贯抽样的累积虫量界限为:T_0(N)=0.1N±0.3582N~(1/2)。 相似文献
5.
6.
7.
2010年8月—2011年3月在福建省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对2007年5月营造的木麻黄种质资源库不同无性系的星天牛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使用2%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树干涂白剂、涂白剂+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白僵菌菌条等4种防治措施进行星天牛林间防治。结果表明,木麻黄不同无性系的星天牛幼虫有虫株率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呈现先下降后稳定的趋势,即在11月以前,不同无性系上的星天牛有虫株率呈显著下降的趋势,而11月—翌年3月,有虫株率呈现出较稳定的状态;不同木麻黄无性系的有虫株率差异明显。不同防治措施的有虫株率均极显著低于对照(无防治措施),且除了涂白剂与涂白剂+噻虫啉2种防治措施间有虫株率(分别为10.2%、9.1%)差异不显著外,其它防治措施间有虫株率均存在显著差异;使用白僵菌菌条绑缚在树干基部处理的有虫株率(8.7%)最低,防治效果(82.7%)最好;而树干基部喷洒2%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2000倍液处理的有虫株率(24.5%)较高,防治效果(36.5%)最差。 相似文献
8.
福建沿海木麻黄防护林连续多年发生木麻黄星天牛危害,2~5年生幼林尤其严重。针对这一情况,平潭国有防护林场选择引进台湾、广东以及福建东山和惠安等地的7个木麻黄无性系,并以平2为对照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龙7和台山木麻黄两个无性系抗星天牛危害最轻,分别仅有1%和2%。湛江1和湛江2两个无性系表现一般,分别达到12%和16%;惠41、抗风6、粤703和对照的平2四个木麻黄无性系被星天牛危害最为严重,平均达到27.75%,因此在星天牛危害的重灾区不宜应用惠41等4个木麻黄无性系在沿海防护林建设中推广造林。 相似文献
9.
1993年3月在玉环县楚北塘等地木麻黄防护林内采用不同浓度的6种农药对木麻黄星天牛大龄幼虫进行虫孔注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应选用内吸性农药40%氧化乐果乳油、40%“851”乳油、40%久效磷乳油进行防治效果好,用药量每虫孔5ml,防治效果达91%~100%。 相似文献
10.
松褐天牛生活习性与松材线虫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褐天牛生活习性与松材线虫病防治徐克勤(江苏省农林厅林业局,210008)松树是我国山地造林的主要树种。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SteineretBubxer1934)Nickle1970)是危害多种松树的毁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短枝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L.)实生人工林群体及其自由落种长成的天然更新群体,开展短枝木麻黄种子散布规律研究,比较天然更新群体(子代群体)与其母本群体以及30年生实生人工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差异,为人工促进木麻黄天然更新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木麻黄11个SSR标记位点的遗传分型数据,通过亲本分析软件Cervus 3.0对天然更新群体植株的母本进行确定,分析短枝木麻黄种子散布的距离和模式,并利用遗传多样性参数对这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 结果 (1)子代和母本群体共367个个体样本在11个SSR位点共检测出137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6~2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4.95,平均期望杂合度、观测杂合度和多态性信息量分别为0.75、0.77和0.72,所有位点均属于中或高度多态性位点。(2)在80%的置信区间下,利用11个标记位点的分型数据,可为148株子代确定它们的母本,占鉴定子代总数的72.20%;种子的有效散布距离为10~130 m,平均散布距离为71 m,属于短距离传播;天然更新群体的母本主要集中在样地的东北和东部,2个方向的母本对子代的贡献率为75.00%。(3)从3个群体中各选择84株个体的DNA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比较,结果显示:天然更新群体在各个遗传多样性参数上均低于母本群体和实生人工林群体,但其参数表明该群体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结论 短枝木麻黄种子散布属于短距离传播,天然更新群体可以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这为人工促进木麻黄实生林的天然更新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离并鉴定短枝木麻黄根际土壤中的放线菌,测定短枝木麻黄根际放线菌的抗细菌活性,并从中筛选出活性放线菌菌株。 方法 采用热击稀释法分离短枝木麻黄根际土壤中的放线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得到的放线菌菌株进行鉴定,采用薄层层析(TLC)-生物自显影法测定短枝木麻黄根际放线菌次生代谢产物对不同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进一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根际放线菌乙酸乙酯层提取物中次生代谢产物的情况。 结果 从短枝木麻黄根际土壤中共分离鉴定得到12株放线菌,均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放线菌,最大相似度均在97%以上。活性测定的结果表明:菌株S. spinosus Ceaf-4和S. chattanoogensis Ceaf-12对木麻黄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抑菌斑的直径均在10 mm以上;菌株S. spinosus Ceaf-4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溶血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的抑菌斑直径也大于10 mm。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结果表明,菌株S.spinosus Ceaf-4和S. chattanoogensis Ceaf-12均含有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但次生代谢产物的类型和相对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 结论 短枝木麻黄根际土壤中存在以链霉菌属为优势种群的放线菌,菌株S. spinosus Ceaf-4和S. chattanoogensis Ceaf-12对木麻黄青枯病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且含有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可作为候选菌株进一步发掘其抗菌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3.
Periodic variations in the concentration, deposition and canopy impact of different forms of N on annual N deposition through rainfall,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in 5 and 8 year old stands of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were studied.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ranged from 70 to 76% and 5–6%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respectively. The total N deposition by rainfall was 11.1 kg ha−1 year−1, and by throughfall was 13.6 kg ha−1 year−1 and 16.5 kg ha−1 year−1 in 5-year-old and 8-year old plantations, respectively. The quantities of N deposited through stemflow in the two plantations were nearly identical, accounting for 1.6 kg ha−1 year−1. Observations of the monthly deposition of NH4,N, NO3-N, Kjeldahl-N and organic-N revealed that maximum deposition occurred in July and the minimum in September. Organic-N deposition was 17% less (5-year) than the rainwater content. Net deposition of N, as an effect of canopy, was 7–8.7 kg ha−1 year−1, which was added directly to the available nutrient pool of soil.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木麻黄无性系的DNA指纹图谱鉴定体系,为今后短枝木麻黄的品种鉴定、品种权保护、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从71对EST-SSR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好、扩增稳定的12对引物,采用降落PCR和毛细管电泳的基因分型方法,以采集的9个短枝木麻黄标准无性系的基因分型结果为参照,对华南沿海地区采集的109个短枝木麻黄无性系单株进行鉴定,并结合引物组合法构建基于EST-SSR分子标记的短枝木麻黄无性系鉴定体系。[结果]12对EST-SSR引物对109个短枝木麻黄无性系单株进行PCR扩增,共检测到50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3~6个,平均为4.2个,每对引物可区分2~5个短枝木麻黄无性系。根据鉴定结果,最终所有样品被划分为22个无性系,除已知的9个标准无性系外,另有13个无性系为不知名无性系,说明不同地区的无性系存在重复命名现象;利用引物组合法进一步优化后,发现只需7对引物就可将22个短枝木麻黄无性系完全区分,并依此建立了基于7对EST-SSR引物的22个短枝木麻黄无性系的指纹图谱,每个无性系都获得了一个7位数的指纹图谱编码。[结论]利用7对EST-SSR引物构建的22个短枝木麻黄无性系的DNA指纹图谱可用于短枝木麻黄无性系的鉴别,研究表明,华南沿海地区部分短枝木麻黄无性系存在命名混乱、同物异名、无性系数量少的现象,新品种选育工作亟待开展和加强。 相似文献
15.
在广东省西部的阳西县、东部惠来县和中部台山市的滨海潲丘进行木麻黄接种弗兰克氏菌海藻酸钙菌剂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接菌树木的高生长比对照增加6.6 ̄53.1%,胸径增加16.8 ̄45.9%;叶片的N含量增加18.1 ̄40.2%;土壤营养元素除了K比造林前降你外,其余均增加64.3 ̄249.9%,其中速效N增加最多;极际土壤弗兰克氏菌数量增加了277.4%,接菌效果可以持续到造林后第4年,但在第年时效 相似文献
16.
17.
18.
星天牛行为及控制技术研究Ⅰ.天牛行为及危害木麻黄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外人工饲养,结果表明星天牛[Anoplophorachinensis(Forster)]成虫大多在白天活动,在自然条件下有趋向木麻黄防护林带飞翔的行为。雌、雄成虫一生可多次交尾,每天8时和16时为交尾高峰。成虫补充营养最喜欢取食苦楝树(MeliaazedarachL.)。苦楝树饲养雌虫每头产卵156~198粒,平均176 4粒,是木麻黄饲养的3 10倍;取食苦楝树的雌虫寿命72~110d,平均91 8d;雄虫寿命88~125d,平均103d,雌、雄成虫分别比取食木麻黄(Casuarinaequi setifolia)的多存活30 2d、40d。幼虫主要集中在离地面40cm高度内的树干根际附近,占总虫数的94 8%。1年生林分受害株至第2年5月成虫羽化期死亡率最高,达66 7%,3~7年生林分有虫株率最高;7年生以下林分应重点防治。在生境条件相似的同龄林中,星天牛则喜欢危害基径较大的木麻黄,6cm以下的树则较少受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新疆杨是目前我国西北地区防护林建设的首选树种,长期单一化的种植模式使其受到了光肩星天牛的较大危害。沙枣对光肩星天牛有一定的诱杀效应,但是否可用于保护新疆杨尚不清楚。 方法 本研究通过测试光肩星天牛成虫对新疆杨和沙枣枝叶气味偏好性和树干产卵试验,以及树木挥发物的触角电位活性测定等,初步评估了沙枣作为保护树种的可行性。 结果 1)当新疆杨vs沙枣枝叶时,雌虫偏好沙枣枝叶气味,占作出选择成虫数的80.65%,雄虫对二者选择无显著差异;2)雌虫触角对新疆杨挥发物中的叶醇和乙酸叶醇酯以及沙枣挥发物中3-蒈烯、乙酸叶醇酯和叶醇表现出电生理活性,新疆杨和沙枣挥发物中叶醇含量之比为2.66:1,乙酸叶醇酯之比为1.19:1,因其含量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电生理活性刺激强度也不同;3)室内试验新疆杨vs沙枣树干时,雌虫偏好在沙枣上产卵,每个供试树段上的刻槽数达18 ± 1.73个,但单选试验中在新疆杨上的有效产卵率高于沙枣,分别为75.00%和58.33%;4)在林间寄主树干上的套笼试验表明,雌虫在无选择条件下在二者上的刻槽数无显著差异,但幼虫在沙枣上均未成活。 结论 上述结果证实了沙枣对光肩星天牛成虫有一定引诱性,但沙枣在一定区域内是否会有效控制光肩天牛种群的增长,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