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针对吴兴区蚕业生产存在的蚕业经营规模小、产业竞争力不强、从业人员老龄化、人员素质较低、茧价波动幅度大、蚕桑生产不稳定等问题,提出湖州市吴兴区应采取实行土地流转机制扩大蚕业经营规模、开展蚕桑综合利用增强产业竞争力、推进蚕桑科技创新提高蚕茧质量、完善利益链接机制推进行业产业化等现代蚕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户养蚕大环境消毒技术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栽桑养蚕是淳安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发展蚕桑产业已成为淳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蚕桑产业投人少、投产快、效益好,且适合千家万户生产经营,特别是在淳安这一农业大县,其发展具有较大的优势。近几年来,淳安蚕桑生产得到蓬勃发展,桑园栽植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益日益凸显。2010年,全县有23个乡镇310个村2.04万户农民种桑养蚕,养蚕户数占农户总数的四分之一;  相似文献   

3.
我县蚕桑产业在“八五”、“九五”十年间发展最快,平均每年增长蚕茧5万kg,1992年建立3200绪缫丝厂,年产白厂丝90t,年利税102.6万元。“九五”末,桑园面积保存到2040hm^2,桑树总株数达2500万株;年养蚕2.6万张,产茧70万kg;蚕桑产业总产值达3100万元,创利税186万元。蚕桑产业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10.7%,蚕桑产业在农村经济开发中占居十分重要地位,为完成“十五”蚕桑产业发展计划和实施长远发展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县委、县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蚕桑产业,在各个发展阶段都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发展蚕桑产业的“决定”和优惠政策,保证了蚕桑产业健康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东坝镇位于郁南县的东南部,距县城71.6km,辖11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万人。全镇总面积106.9km^2,山地6926.7hm^2,耕地2800hm^2,蚕桑产业是东坝镇的传统产业,也是东坝镇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财税增长、后劲增强的一个重点农业支柱产业。为做大做强东坝镇的蚕桑产业,将东坝镇建设成为科技型蚕桑专业镇,镇政府密切加强与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湖东村从企业利润中提出1000多万元,租用荒地发展蚕桑产业的经验。通过加强领导、发动群众和骋请技术员等措施,建设高标准的优质桑园基地、建设高规格的养蚕配套设施,为失地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相似文献   

6.
绵阳市涪城区是四川省"10+3"农业产业体系川蚕丝产业确定的30个重点县及50万亩(3.33万hm^2)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工程15个开发县之一。涪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蚕桑产业的发展,将蚕桑产业列为全区主导产业,出台了项目、资金、土地等系列扶持政策。2019年着力打造涪城区"千鹤桑田"蚕桑现代农业园区,积极争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相似文献   

7.
正1 基本情况兴文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川滇黔结合部,幅员面积1 373km~2,辖12个乡镇,总人口 48.4万人,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县、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革命老区县、乌蒙山区扶贫连片开发重点县。近年来,兴文县保持定力、专注发展,坚持将蚕桑产业作为发展绿色循环经济、脱贫攻坚、促农增收的重点产业,全力推动蚕桑产业较快发展,截至2020年末,全县12个乡镇89个村栽桑养蚕,桑园面积达到6 780hm~2,养蚕户10000余户,养蚕6.5万张;蚕茧产量325万kg,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湖州市吴兴区创建优质雄蚕茧基地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总结了该区创建优质雄蚕茧基地、振兴蚕桑产业的经验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时冬莲 《四川蚕业》2007,35(1):51-52
嘉陵区峰镇7、8、9、10四个村有农户1600余户,近5000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1990以来,该镇开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7、8、9、10四个村把蚕桑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10余年来,面对国际国内丝绸市场出现的大幅波动,四个村始终坚持一村一品,突出蚕桑业的主导地位,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蚕桑产业化、蚕桑综合利用、蚕桑旅游开发等产业互动、城乡共融的发展路子,延伸了蚕桑产业链条,提升了蚕桑发展的水平和档次。2005年这四个村发种1.5万张,产茧60万公斤,人平茧款收入2160元,人平蚕业附产物收益1500余元,蚕桑总收入达1800万元。四个村每年助农增收达1000万元。近年来已接待了来自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的专家学50多人次,接待来自省内外8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我们的基本做法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时冬莲 《四川蚕业》2007,35(1):51-52,54
嘉陵区文峰镇7、8、9、10四个村有农户1600余户,近5000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1990以来,该镇开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7、8、9、10四个村把蚕桑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10余年来,面对国际国内丝绸市场出现的大幅波动,四个村始终坚持一村一品,突出蚕桑业的主导地位,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蚕桑产业化、蚕桑综合利用、蚕桑旅游开发等产业互动、城乡共融的发展路子,延伸了蚕桑产业链条,提升了蚕桑发展的水平和档次。2005年这四个村发种1.5万张,产茧60万公斤,人平茧款收入2160元,人平蚕业附产物收益1500余元,蚕桑总收入达1800万元。四个村每年助农增收达1000万元。近年来已接待了来自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的专家学者50多人次,接待来自省内外8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相似文献   

11.
<正>如何培育优势产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从而实现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目前摆在南部县各级各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南部县是全省优质特色效益蚕桑基地县,有25个蚕桑基地乡,2012年全县发种10万盒,产茧350万kg,实现蚕桑综合收入2亿元,发种量、产茧量位于全市第一全省前列。碾垭乡位于南部县西南边陲,幅员面积23.8km2,辖16个村、114个社、1.2万人,耕地面积653hm2,其中旱地433hm2。如何成片规模发展蚕桑产业,实现群众增收致富目标,我们对碾垭乡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2.
朱丽君 《蚕桑通报》2007,38(3):33-35
建德市是—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全市有山地面积20.5万hm^2,坡地面积4667hm^2.山垅田2667hm^2,发展蚕桑产业具有比较充裕的土地资源。蚕桑是建德农业的传统产业之一,历史悠久。是部分乡镇村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建德市委、市政府也十分重视这一特色产业的发展,制定了《建德市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实施意见》、《建德市蚕桑生产五年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3.
<正>吴兴区地处太湖南岸,总面积747.84 km~2,下辖7个乡镇5个街道172个行政村,总人口32.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54万人。吴兴区是我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距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全区有桑园面积近2667 hm~2,在本区域内有丝绸加工企业10多家,是茧、丝、绸加工贸易的区。蚕丝业曾是是农业增收、居民就业、出口创汇的重要途径,曾在吴兴乃至湖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  相似文献   

14.
<正>射阳县是全国闻名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县级蚕桑生产规模列江苏省第三位、盐城市第二位。全县现有桑园4000hm~2(6.0万亩),年发种量18万张左右,年产鲜茧7000t,年蚕桑产值近4亿元。全县有蚕桑产业的乡镇10个,桑园面积66.7hm~2(0.1万亩)以上的村16个,蚕桑产业基  相似文献   

15.
正鸣龙镇地处西充南部盐亭三县交界处,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栽桑养蚕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西充县蚕桑生产基地之一。全镇现有桑园约1 000亩(66.7hm~2),蚕桑生产基地村3个,其中县级蚕桑基地村1个,蚕桑综合生产值突破2 000万元,为鸣龙镇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与优质茧蚕区相比,鸣龙镇蚕茧质量有待提高,蚕茧质量已经严重制约了鸣龙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蚕茧质量是鸣龙蚕桑产业稳定发展的关键。现针对鸣龙镇蚕茧质量基础,提出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四川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是传统的蚕桑产业大省。2012年全省有桑园面积12万hm^2,年养蚕204万张,产茧7.4万t,蚕桑产业综合产值达50亿元,为县域经济发展、助农增收、山区生态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近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快速上升,蚕桑比较效益下降,进入了调整转型的关键期,蚕桑产业的重点是转变发展方式,开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构建新型高效的蚕桑产业体系。为此,四川在桑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1发展概况1.  相似文献   

17.
《四川蚕业》2017,(4):13-14
<正>凉山州地处四川省西南部,幅员面积6.04万km~2,辖17个县市,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多年来,我州坚持实施持续稳定的蚕桑茧丝产业发展政策,在基地建设上下功夫,在融合发展上求突破,在提质增效上做文章,蚕桑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2017年,生产优质桑椹3.67万t,优质蚕茧2.6万t,蚕桑茧丝综合产值达到38.6亿元以上,其中,蚕农茧款和桑椹收入达到11.6亿元以上,蚕桑产业成为我  相似文献   

18.
袁胜国  张劲 《四川蚕业》2004,32(4):19-19,21
蚕桑产业是安岳县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县委、政府为了实现蚕桑产业“追乐至、赶宁南,争创四川省优质桑蚕茧基地县”的目标,从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栽桑和发展密植小桑园,目前全县拥有桑树资源11万亩(1亩≈667m^2,下同),7766万株。  相似文献   

19.
杨彪 《四川蚕业》2012,40(4):1-2
<正>近年来,我省蚕桑产业加快区域化布局、集约化发展、多元化开发,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2012年,全省桑园面积120000 hm2(180万亩),产茧7.46万t(149.2万担),桑园套作及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初步实现规模化发展,预计全年蚕桑综合产值50亿元,可实现全省农民人均增收7.5元。面临转型期的农业以及转型特征更为明显的蚕桑产业,抓住机遇夯实产业基础,推动我省由产业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任务艰巨。  相似文献   

20.
李要君 《四川蚕业》2008,36(2):8-10
1 现状 珙县共17个乡镇,262个村,总人口43万,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全县有16个乡镇193个村近2万户栽桑养蚕,其中蚕桑重点乡镇11个,重点村100个。目前智溢公司在编员工达413人,其中孝儿丝厂210人,蚕桑生产员工109人,智溢迎宾馆员工94人,总公司下设3个分公司,16个蚕丝生产管理站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