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骆文  罗海信  何东 《四川蚕业》2005,33(1):13-15
蚕种成品微粒子病检疫是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使用蚕种的质量。农业行业标准《桑蚕一代杂交种NY326—1997》、《桑蚕一杂交种检验规程NY/T327—1997》对成品微粒子病病卵率指标及检疫方法作了具体规定。我省通过开展蚕种成品检疫工作,有效地控制了家蚕微粒子病对蚕桑生产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桑蚕一代杂交种病卵率检疫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桑蚕一代杂交种成品卵微粒子病检疫结果具有充分的可靠性,已经成为蚕种质量检验机构实施蚕种微粒子病的检疫项目.笔者结合几年来的试验情况,就桑蚕一代杂交种成品卵(散卵)微粒子病检疫标准作如下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3.
国家农业部颁布的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NY/T327-1997),关于成品卵微粒子病检疫抽样规定和不合格判定标准存在一些数据错误,本文提出了修改方案。  相似文献   

4.
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现行家蚕一代杂交种散卵种和平附种的2种母蛾微粒子病抽样检疫方法的判别标准和判别信赖度进行比较;为探索适合广西应用的家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方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试验调查,剖析《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NY/T327—1997)附录A——母蛾微粒子病检疫的两个抽样装盒规定与合格标准(表A1和表A2)的各自特点;通过对广西、广东两省现行桑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方法进行总结,提出散卵种和平附种两种制种形式都可以对表A1或表A2的抽样装盒规定与合格标准任选其一进行桑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  相似文献   

6.
为了有利于蚕业生产上及时、有序地供应无毒蚕种,探究了春制越年一代杂交种在冬季浴消之前将滞育卵进行冷藏浸酸处理,对孵化蚁蚕进行家蚕微粒子病检疫的可行性。采用该方法从抽样107个批次越年蚕种样本(7 g/批)冷藏浸酸孵化的蚁蚕中检出7个带毒批次,并且与同批次的母蛾及常规成品卵家蚕微粒子病检疫结果一致。依据试验结果初步认为,应用此方法可以提前数月开展春制越年蚕种成品卵家蚕微粒子病检疫。  相似文献   

7.
利用近年来集团抽样检查接收概率函数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家蚕一代杂交种成品卵微粒子病检疫抽样检查在信赖度的估算、集团检出率的考虑和样本量大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成品卵微粒子病检疫抽样检查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和相应的改进方案。新方案考虑了集团检出率、样本的代表性等问题,通过增加检验集团内的个体数减少了检验工作量,使消费者风险和生产者风险都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侵染引起的一种家蚕疾病,可经胚胎传染给子代,对蚕桑生产危害很大,是蚕种生产中唯一的检疫对象。根据浙江省30多年来家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数据分析,浙江省家蚕一代杂交种微粒子病发生情况及其一代杂交种的淘汰率和未检出率的相关性,进而从不同生产季节、不同品种方面分析了家蚕一代杂交种微粒子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家蚕一代杂交种的淘汰率(因母蛾微粒子病检疫不合格而淘汰蚕种的比例)和未检出率(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时未检出微粒子孢子蚕种的比例)呈负相关,秋期生产的一代杂交种淘汰率较高,不同家蚕品种之间的淘汰率差异不大。建议根据浙江省近年来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原因和趋势,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方案,最大程度上降低家蚕微粒子病给蚕种生产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张学清 《四川蚕业》2009,37(2):25-25,39
<正>蚕种成品卵微粒子病检疫是我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提出的,由于对蚕卵实施直接检验,可规避母蛾检验间接判定的风险,该项技术现已被国内广泛采用,对控制桑蚕微粒子病的蔓延、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行业标准将病卵率列入NY326—1997质量指标的备检项目,并在NY/T327—  相似文献   

10.
家蚕微粒子病是养蚕业的毁灭性病害,长期以来通过检疫进行预防和控制。本文回顾了浙江家蚕微粒子病成品卵检疫的历史,解析了开展成品卵检疫的必要性,总结了取得的工作成效,找出了现行成品卵检疫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成品卵检疫工作并提出技术研究方向以及建设管理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杂交种成品卵微粒子病检验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虹 《中国蚕业》2001,22(3):34-35
1杂交种成品卵微粒子病检验在生产上应用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传播快危害大的毁灭性病疫,被世界各国列为检疫对象.微粒子病的传播途径有两种,一是食下传染,二是胚种传染.控制食下传染主要是严格贯彻消毒防病措施,而控制胚种传染的有效途径仍然是采用100多年前法国巴斯德创立的母蛾镜检法.但是,母蛾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以抽样袋蛾和样本处理是否标准来决定的,在多年的检验实践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为了防止母蛾检验中可能发生的一些问题,弥补之不足,从根本上杜绝胚种传染,有必要在母蛾检验的基础上,对一代杂交种成品卵进一步作微粒子病检疫,为严禁超毒种发放,保证蚕作安全做最后的把关.  相似文献   

12.
成品卵微粒子孢子检出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蚕一代杂交种成品卵微粒子病检验技术,作为成品卵质量检验的备检项目,对防止有毒不合格蚕种流入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迄今未见到运用该技术进行病卵检出度的相关报道。本试验按照该技术进行了成品卵微粒子孢子检出度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按该方法操作,样品中微粒子孢子虫数目低于3×103个时,镜检到孢子的概率接近于0;当样品中微粒子虫数目等于或大于1×104个时,镜检到孢子的概率为1。  相似文献   

13.
简述桑蚕一代杂交种成品卵微粒子病检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家蚕一代杂交种成品卵微粒子病检验技术的特点和局限性进行了论述和试验验证,并介绍了该技术的合格标准和检验步骤。  相似文献   

14.
何东 《四川蚕业》2005,33(2):40-40,42
现行对桑蚕一代杂交种质量的评判是通过病蛾率、病卵率的检疫,来判定家蚕微粒子病带毒情况;通过蚕种成品检验,判定良卵数、良卵率、孵化率和杂交率是否达标。每一份检验报告所表达的蚕种质量信息,只是单一参数。可否对蚕种各项质量指标进行综合评比打分,计算出一个综合评判蚕种质量的量化指标,使制种批之间蚕种质量有可比性。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在蚕业生产中,家蚕微粒子病是蚕种生产的大敌,是唯一能通过胚种传染的蚕病,防微工作稍有放松,就会给蚕种及蚕桑生产带来重大损失,甚至毁灭性的打击。如果微粒子病卵率超标的桑蚕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不但会给广大蚕农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也会造成疫病流行的隐患,影响蚕业生产稳定发展。在多年的蚕种检验检疫工作中发现,不仅存  相似文献   

16.
曾华明  吴钢 《四川蚕业》2006,34(4):11-14
四川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家蚕微粒子病暴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当时,母蛾微粒子病检疫合格的蚕种,农村大面积使用时,时有发生微粒子病、农民减产减收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是蚕种质量检验检疫体系不健全,多为蚕种场自检;二是蚕种微粒子病检疫仅开展了母蛾检疫,因  相似文献   

17.
高伟 《中国蚕业》2011,32(3):60-63
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分析了广西地方标准DB 45/T 80—2003《桑蚕种检疫技术规程》与行业标准NY/T 327—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中平附种母蛾微粒子检疫一些相关的数理关系,说明了广西的地方标准平附种母蛾微粒子检疫指标要比行业标准中规定的平附种母蛾微粒子检疫指标要严。同时,结合家蚕母蛾胚种传染率平均30%来分析,2个标准只要执行的好,都能保障桑蚕生产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家蚕种病卵率检疫方法的可靠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近年来病蛾率与病卵率检验结果两者关系的分析,初步得出病蛾率检疫结果与病卵率检疫结果未必完全相关[1],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两者未必完全相关是否与目前的病卵率检验技术“不过关”有关,即目前的病卵率检验方法是否可信。我们对大量的病卵率检验方法可靠性的试验结果表明:现行的病卵率检疫技术及方法是基本可行的,影响和制约家蚕成品卵微粒子孢子(简称N.b)检出率的因素,主要由供检样液中所带N.b量的多少决定;我们围绕N.b密度、集团大小、是否离心以及观察视野多少等几个方面情况进行了检测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几项新的防治家蚕微粒子病技术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1995年四川先后研究提出了几项新的防微技术应用于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并发挥重要作用。这几项技术分别是:家蚕异型微孢子虫(SCM6、SCM7)分类检验防治技术;一代杂交种成品检疫技术;血清学碳素凝集反应应用于原种补正检查技术;桑叶全程消毒育技术。本就几项防微新技术的流行病学背景、作用意义、前景或不足予以回顾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桑蚕一代杂交种病卵率极限值的考核指标既要考虑丝茧生产的结茧率与产茧量,还要关注其生产过程中微粒子病的感染情况,使养蚕环境利于蚕桑产业的持续生产和稳定发展。2000—2006年,通过多次病卵率极限值试验认为:桑蚕一代杂交种散卵病卵率值≥0.15%是不允许的、<0.15%是符合当前生产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