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油菜苗期耐淹性鉴定方法,对油菜种质资源进行耐淹试验。通过调查幼苗期湿害/渍害、半淹、全淹三种处理下的死苗率,发现全淹(没顶淹水)6d、排水后7d的相对死苗率可作为幼苗耐淹性鉴定指标;具体过程如下:选取饱满种子,置于铺有1层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25℃处理36h,取正常发芽的种子均匀移栽到塑料杯里的潮湿土壤中,培养条件为光照10h 25℃、黑暗14h 20℃,生长36h;待幼苗子叶平展时,每杯留苗20株全淹6d,排水后7d调查死苗率。用此方法对50份油菜种质资源进行耐淹性鉴定,获得3个较耐淹材料和5个淹水敏感材料。与已知耐湿系数的材料相比,它们的耐淹特性在形态和生理上均得到验证,表明本文方法可行,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油菜苗期耐淹性鉴定方法,对油菜种质资源进行耐淹试验.通过调查幼苗期湿害/渍害、半淹、全淹三种处理下的死苗率,发现全淹(没顶淹水)6d、排水后7d的相对死苗率可作为幼苗耐淹性鉴定指标.具体过程如下:选取饱满种子,置于铺有1层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25℃处理36h,取正常发芽的种子均匀移栽到塑料杯里的潮湿土壤中,培养条件为光照10h 25℃、黑暗14h 20℃,生长36h;待幼苗子叶平展时,每杯留苗20株全淹6d,排水后7d调查死苗率.用此方法对50份油菜种质资源进行耐淹性鉴定,获得3个较耐淹材料和5个淹水敏感材料.与已知耐湿系数的材料相比,它们的耐淹特性在形态和生理上均得到验证,表明本文方法可行,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低氧胁迫下出苗率下降是限制直播稻安全生产的关键问题之一。建立准确、高效的水稻萌发耐淹性鉴定方法,并筛选强萌发耐淹性的水稻种质对直播稻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0份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不同淹水深度(3 cm、6 cm、9 cm、12 cm、15 cm和18 cm)、不同处理温度(20℃、25℃和30℃)和不同淹水天数(3 d、5 d、7 d、9 d、11 d、13 d和15 d)进行萌发耐淹性鉴定,以胚芽鞘长度为指标进行萌发耐淹性评价,旨在明确水稻萌发耐淹性的评价方法。结果表明,水稻种质在淹水临界深度上存在籼粳间差异,粳稻的淹水临界深度为6 cm,而籼稻的淹水临界深度为9 cm;在温度梯度处理中,30℃时种质间的胚芽鞘长四分位差最大,因此认为30℃是水稻种质萌发耐淹性鉴定的最适温度;调查时期梯度试验表明,淹水11 d时参试种质的胚芽鞘长四分位差最大,因此认为淹水11 d是水稻萌发耐淹性调查的最适时期。本研究建立了一种以纯水隔绝空气,在温度30℃、淹水深度9 cm以上、第11 d调查胚芽鞘长度进行水稻萌发耐淹性鉴定的简便方法,为水稻种质资源的大规模鉴定提供了方法基础。依据上述确...  相似文献   

4.
以亚洲大豆育成品种为对象,评价其幼苗期耐淹性,揭示其遗传变异特点,从而为耐涝育种提供种质基础。采用我国黄淮、南方及亚洲其它15国的350份大豆育成品种,以相对死苗率为主要鉴定指标,结合叶片相对失绿率与相对萎蔫率,在苗期进行大豆耐淹性盆栽鉴定。结果表明:以相对死苗率为主的指标体系可以有效鉴定大豆品种的苗期耐涝性。亚洲品种群体存在丰富的耐淹性遗传变异,相对死苗率变幅为4.8%~212.0%。中国黄淮、中国南方、东亚、东南亚和南亚5个区域的品种均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单峰态分布,遗传变异系数均高于21.24%,耐淹性变异丰富,尤其中国黄淮地区覆盖了全群体相对死苗率变幅。各地区均存在耐淹品种,山东、江苏相对较多;从5个区域中依次优选出7、4、1、1、2,共15份耐淹性种质;系谱追踪发现莒选23、南农493-1、黔豆2号的耐淹性可能传递给后代;4份国外耐淹性品种兼具有抗病性可作为亲本拓宽中国耐涝育种的种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参照棉花耐渍涝性鉴定技术标准,在棉花种子萌发期模拟淹水胁迫,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及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涝渍胁迫处理对6份陆地棉材料出苗率、株高、主根长、子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幼苗鲜物质质量、幼苗干物质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苗鲜物质质量、株高、主根长、出苗率、幼苗干物质质量和SPAD值可以作为棉花萌发期耐涝性鉴定的指标;6份参试材料的耐涝性强弱顺序依次为402、晋棉36、冀丰908、宛棉3号、苏棉9号、TM-1,其中402和晋棉36为耐涝性较强的材料。相关研究方法可为批量鉴定和评价棉花种质资源的耐涝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王芳  赵团结  盖钧镒 《大豆科学》2007,26(6):828-834
大豆资源耐涝性鉴定,是开展大豆耐涝育种的基础。耐涝性可分为耐湿(渍)性和耐淹性。研究旨在通过对大豆资源的耐淹性评价筛选出耐性强的种质,为大豆耐涝性育种提供耐源。抽取不同来源地的栽培大豆和野生材料,以相对死苗率为鉴定指标,在苗期进行耐淹性盆栽鉴定试验。结果表明,野生和栽培大豆耐淹性均存在相当大的遗传变异;野生大豆中的极端耐淹材料略比栽培大豆的多,但在全国二者大部分材料的耐淹性差异不大;野生大豆的耐淹性在区域内和区域间均存在一定的变异,栽培种的耐淹性在区域内的变异比区域间的变异大,各个区域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均在30.0oA以上。耐淹性与地理纬度、种皮色、籽粒大小、生育期长短及脂肪含量等有低程度相关;筛选出N24835.0、N24850.0、N23444.0、N04974.1等11份耐淹性极强的野生和栽培优异种质。  相似文献   

7.
芽期耐低温淹水的水稻种质的评价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5,(4):54-58
通过对种芽进行10 d低温(5℃)淹水(5 cm深)胁迫处理,根据种子成苗率和幼苗生长指标的变化,评价了204份水稻育种材料的耐低温淹水特性。结果表明,低温淹水胁迫处理后,有36份材料能够不同程度成苗,其中14份材料的成苗率胁迫系数达到1;与正常条件下发芽的对照相比,低温淹水胁迫处理的成苗率、根长、根数、苗高、株鲜重、地上部鲜重和根鲜重均显著下降,且各性状基因型差异扩大;成苗率胁迫系数和各幼苗生长指标的胁迫系数之间密切相关;采用隶属函数法对36份成苗的水稻材料的耐低温淹水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筛选出了5份耐低温淹水能力突出的水稻种质。  相似文献   

8.
大豆播种后遭受洪涝灾害会严重影响出苗率,往往导致减产,选育耐淹大豆品种是防灾避害的有效途径。以种子不耐淹水的2个栽培大豆南农493-1、南农86-4分别与耐淹野生大豆PI342618B杂交衍生的NJRISP和NJRINP重组自交家系群体为材料,研究其在72 h淹水处理下种子耐淹性的变异与遗传。结果表明:淹水条件下供试群体家系间发芽率存在显著差异,遗传变异大。发芽势、发芽率及豆芽根长、芽长性状有较高的遗传率,且各性状之间呈现高度正相关。主基因+多基因分离分析方法分析发现淹水条件下2个群体大豆发芽势和发芽率遗传符合4对主基因模型(H或I模型),主基因遗传率达93%以上,多基因效应较低,耐性等位基因来自野生大豆亲本。野生大豆中蕴含优异耐淹基因资源,可为大豆耐涝育种提供优异基因。  相似文献   

9.
淹涝条件下水温对水稻幼苗形态和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淹涝水温对具有不同耐淹能力水稻材料形态和生理的影响,明确淹涝水温对水稻幼苗耐涝能力影响的机理,采用盆栽试验,选取导入耐淹基因的耐淹品种IR64Sub1和淹水敏感品种IR42以及耐淹能力较强的品种冈优725和泰优398,设计20℃和30℃两种水温进行淹水处理,淹水时间分为0,3,6,9和12d。结果表明较低淹水温度下,水中的溶氧量显著高于高水温处理;随着淹水时间延长,高水温处理溶氧量下降速度显著快于低水温处理。高水温条件下水稻幼苗株高增长率要显著高于低水温处理,虽然高水温处理下耐涝品种株高增长率也显著增加,但是增长量要显著低于其他材料。高水温处理水稻茎鞘内可溶性糖和淀粉消耗高于低水温处理,但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两种温度处理间差异逐渐变小,较低的水温可以减少叶片叶绿素降解速率。因此,降低淹水温度可以提高淹水条件下水稻幼苗的成活率。以上结果揭示了低水温可以减少茎鞘的伸长,减少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消耗及叶绿素的降解,从而水稻淹涝后能维持较高的成活率。这些发现有助于理解较低洪涝水温下水稻存活更长时间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淹水对低温胁迫下直播早籼稻幼苗生长的影响,为南方稻区直播稻生产与抗逆栽培奠定生理基础.[方法]以耐冷品种湘早籼6号和冷敏感品种中嘉早17为材料,设置低温处理(8℃)、低温淹水处理(8℃+淹水)与常温对照(25℃)3个处理(处理3 d),分析秧苗农艺性状、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光合酶活性和内源激素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