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野蚕(Bombyx mandarina)属于鳞翅目、家蚕蛾科的昆虫,多化,晚秋一代可产黑种进行越冬,与家蚕血缘相近。野蚕的地理分布范围广泛,我国和日本等国都有,但我国野蚕和日本野蚕的染色体数目不同。家蚕×野蚕能杂交,杂种可育。为了探索两者问的性状遗传规律和杂交成功的原因,进行本研究。细胞核里的染色体是主要的遗传物  相似文献   

2.
家蚕和野桑蚕的起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兵  沈卫德 《中国蚕业》2008,29(2):11-13
综述了家蚕和野桑蚕的起源研究进展,从殷墟的蚕茧、钱山漾的丝线和丝绸残片、南杨庄的陶蚕蛹、河姆渡的“蚕纹”骨盅等出土的文物研究证明:家蚕起源于中国的古野蚕;从近年来对家蚕染色体数(家蚕及中国野桑蚕的染色体数2n=56,日本野桑蚕的染色体数2n=54)、DNA多态性和线粒体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中国和日本的家蚕都起源于中国的野桑蚕。  相似文献   

3.
叶志毅 《蚕桑通报》2021,52(1):48-52
7 桑树其他害虫 7.1 野蚕 野蚕(Bombyx mandarina Leech)属鳞翅目蚕蛾科.幼虫取食桑叶,与家蚕争夺饲料;野蚕发生的各种真菌病、细菌病、病毒病和微粒子病等都能感染家蚕,对蚕丝业生产的影响极大.野蚕在江、浙一带1年3~4代,以卵在桑树的树干上越冬.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4月下旬、6月下旬、8月上旬和9月上旬.  相似文献   

4.
叶志毅 《蚕桑通报》2021,52(1):48-52
7 桑树其他害虫 7.1 野蚕 野蚕(Bombyx mandarina Leech)属鳞翅目蚕蛾科.幼虫取食桑叶,与家蚕争夺饲料;野蚕发生的各种真菌病、细菌病、病毒病和微粒子病等都能感染家蚕,对蚕丝业生产的影响极大.野蚕在江、浙一带1年3~4代,以卵在桑树的树干上越冬.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4月下旬、6月下旬、8月上旬和9月上旬.  相似文献   

5.
滞育激素(DH)是一种能诱导家蚕(Bombyx mori)和野蚕(Bombyx mandarina)胚胎滞育的神经肽类激素。运用RT-PCR和RACE技术,现已从野蚕中分离出可编码DH,信息素生物合成活化神经肽(PBAN)及三种FXPRL酰胺类(α-,β-,γ-咽下神经节神经  相似文献   

6.
中国野桑蚕Giemsa淡染性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来自重庆、陕西、湖北等 3个不同地域的野桑蚕染色体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3个不同地域的野桑蚕染色体数目都为n =2 8,2n =5 6 ;均在粗线期染色体观察到了与家蚕类似的Giemsa淡染性区域 ,并对其进行了组型分析 ,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探讨了野桑蚕与家蚕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7.
外源基因导入蚕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Bombyx mori.L.)是以中国为发祥地(田村俊树,1994;吕鸿声,1992)向世界传播的昆虫。长期以来家蚕既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又是生物科学研究的模式昆虫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发展,生物技术开始渗透到各个学科,蚕业科学这一领域也不例外。由于转基因  相似文献   

8.
白僵蚕(Bombyx Batryticatus)是家蚕(Bombyx mori L.)幼虫感染病原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后僵死的干燥虫体,是一味传统的名贵中药材.本文概述了白僵蚕的黄酮类化合物、白僵菌素、多糖等活性成分,以及抗惊厥、抗凝、催眠、抑菌、抗癌、降糖、降脂等药用功效.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野蚕和家蚕杂种后代幼虫成长期的体重和丝腺重的增加进行了比较研究、对蚁蚕的最大幼虫体重增加率,野蚕比家蚕显著低.杂种表现两亲的中间的成长率.并且在正反杂种间存在显著的差异.野蚕同日1号的杂种丝腺的成长显著,茧丝量的生产也显著.对野蚕、家蚕及其杂种的五龄期体重(X)的丝腺重(Y)的回归符合allometry式.回归系数a在5%的水平上,几乎与品种,杂交组合以及雌雄无关,为2.0.野蚕及其和家蚕杂种的  相似文献   

10.
野蚕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正>野蚕(Bombyx mandarina Leech)是桑树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我市大量发生,危害严重。为了弄清它在本地的消长规律,准确测报,指导防治,控制其危害,我市测报站于1991年至1993年对野蚕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对策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一、野蚕的生物学特性 1.野蚕的年生活史  相似文献   

11.
家蚕(Bombyx mori L.)和其他的鳞翅目昆虫,通常不能取食的植物,切除下颚后可能取食,这种情况认为在下颚内存在有与食物选择有关的器官(DETHIER,1941,1973;伊藤等,1959;居·森井,1948;WALDBAUER,1963;WALDBAUER和  相似文献   

12.
吴姝菊 《草地学报》2010,18(2):280-285
通过对黑龙江省内不同地方收集的2种寒地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 Beauv.)的农艺学性状测试和细胞学研究,以期为寒地稗草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依据。2007年对2种稗草进行观察和试验,测定了生育期、株高、分蘖数、叶面积以及鲜、干重量等主要农艺性状,并对小区实际产量进行测试。结果表明:2种稗草农艺性状均为良好,在黑龙江省的气候条件下,粳稗(001)比大粒稗(026)表现更优;核型分析显示,2种稗草的核内染色体数目均为2n=54;大粒稗(026)2n=48m(3SAT)+6sm,粳稗(001)2n=36m+16sm+2st。  相似文献   

13.
光照时数对野蚕交尾和产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在人工饲养野蚕(Bombyx mandarina Moore)中,常见野蚕的交尾率、产卵量及卵孵化率时有差异.了解环境因子对野蚕生殖的影响,对人工饲养有一定的意义.为此,笔者研究了光照时数对野蚕交尾、产卵和卵孵化的影响,找出野蚕饲养中的适宜光照条件.材料和方法一、8月下旬从浙江省桐乡县梧桐乡取野蚕  相似文献   

14.
刘彦群  鲁成 《蚕业科学》2018,44(3):353-358
家蚕(Bombyx mori)的驯化是农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中国的养蚕业已有近7 000年的历史。关于家蚕的起源与进化不仅是蚕丝文化和蚕业发展历史溯源研究的焦点,也一直是蚕学界关注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的核心是家蚕的直接野生祖先来源和起源地(驯化事件的发生地)。家蚕的野生祖先是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为学界早期的共识。近20多年又从染色体水平和DNA序列水平进一步证实了家蚕的野生祖先是中国野桑蚕,而不是日本野桑蚕,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的观点在学界也达成了共识。但是,家蚕的起源地仍存在单起源中心(在中国北方的某个地区驯化而来)和多起源中心(在华北、华东、华南,以及印度和越南等不同地区独立驯化而来)的争论,澄源正本尚缺乏遗传学证据。本文综述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家蚕起源与进化的重要进展,根据动物起源与进化研究的最新方法,提出了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扫描和大样本策略的家蚕起源与进化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野蚕染色体结构及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细胞生物学的电离辐射方法研究了中国野蚕染色体形态和结构变异。结果表明 :中国野蚕 2 8条染色体粗线期大小在 1~ 3 μm之间 ,而且变异范围小 ,在生物界属于小染色体类。在电离辐射作用下 ,野蚕染色体结构异常的表现主要为易位、缺失、倒位等 ,其中易位的类型为相互易位和简单易位 ;缺失的类型为中间缺失和顶端缺失。本文从染色体变异角度对蚕的起源与分化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家蚕染色体的研究,始于外山(1984)。较为世人熟知的是川口确证家蚕染色体数为2n=56(1928),性型为2W—22型(1938)。但其后,细胞遗传学研究却长期来处于沉寂状态。直至1974年,Murakami和Imai以其有重大意义的研究结果开创了家蚕染色体研究的新时期。Murakami和ImaI以家蚕和野桑及其杂种生殖腺为材料,采用改进的压片技术,得  相似文献   

17.
美洲狼尾草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14。染色体绝对长度为3.39~5.30μ,相对长度变化在53.35±2.10到85.33±2.27,臂比值为1.19±0.06至2.24±0.33.1~6号染色体为中间着丝点染色体,7号为在短臂上具一随体的近中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组型为2n=14=12m+2 sm(sat.)。  相似文献   

18.
研究家蚕的起源分化,除了可以用考古学、历史学及家蚕各种自身特性等方法外,研究野蚕与家蚕的异同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在我国人们一直主要从形态及细胞学水平分析家蚕与野蚕的异同,较少从生化角度去研究,而生化性状被人为选择的机会少,从生化性状探讨家蚕与野蚕的异同,进而研究家蚕的起源分化,可能是一条较为科学的途径。故本文时野蚕和家蚕的血液酯酶同工酶(EST)、酸性磷酸酶同工酶(ACP)  相似文献   

19.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家蚕、野蚕、桑蟥卵壳的表面构造,并比较了三者间的差异。精孔区:家蚕、野蚕均有两层菊花瓣状卵纹,第三层花瓣状纹模糊不清,而桑蟥则有三层明显的菊花瓣状卵纹。卵壳中央部表面:家蚕由埂状突起交错构成小室,内含粒状突起,野蚕则小室状结构不太明显,气孔数著少,突起间交界处多生裂纹;桑蟥由许多脊状突起纵横相连,构成粗的不规则网纹,与前两者迥异。桑蟥卵壳断面构造与家蚕相似。从卵纹结构看,野蚕较桑蟥更近于家蚕。因此认为:卵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者间的类缘关系。  相似文献   

20.
5种家蚕病毒的密码子及密码对使用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5种家蚕病毒基因组密码子和密码对使用模式,初步探讨5种家蚕病毒的基因组进化和对宿主的适应策略。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碱基含量(GCall、GC1、GC2、GC3、GC3s)、有效密码子数(ENc)、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SCU)、密码对(codon-pair)等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5种家蚕病毒的密码子偏好性均较低,病毒间的碱基组成及ENc值差异较小,碱基组成对密码子使用模式影响较小;不同病毒选择不同的偏好性密码子,不同病毒的密码对偏好性程度不同,其中,家蚕类葡萄斑点病毒(Bombyx mori macula-like virus,BmMLV)密码对偏好性最强,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cypovirus,BmCPV)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密码对偏好性最弱。聚类分析表明BmCPV和家蚕浓核病毒(Bombyx mori densovirus,BmDNV)的密码子使用模式相似,BmNPV和家蚕传染性软化病病毒(Bombyx mori infec-tious flacherie virus,BmIFV)的密码子使用模式相似;BmMLV、BmNPV和BmDNV的密码对使用模式相似,BmIFV和BmCPV的密码对使用模式相似。5种病毒的偏好性密码子和偏好性密码对不同,显示不同病毒的密码子和密码对的进化路径不同,对宿主的适应策略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