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伦贝尔地区不同多年生牧草根系形态性状及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个豆科苜蓿属(Medicago)品种和2个禾本科牧草(羊草(Leymus chinensi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为材料,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根系类型多年生牧草的根系形态性状及分布。结果表明:羊草、无芒雀麦地下生物量及体积均高于苜蓿,在水平空间上羊草、无芒雀麦比苜蓿分布更为广泛,垂直空间上苜蓿、羊草、无芒雀麦均集中分布在0~20cm土层;无芒雀麦地下生物量、体积均高于羊草,且根系在垂直空间分布上更集中在土壤表层;‘呼伦贝尔’黄花苜蓿(M.falcate L.‘Hulunbeier’)根系更侧重于侧根的生长、发育,垂直空间上分布也更接近土壤表层,形态及分布与其他苜蓿品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芒属植物种子对盐分胁迫的耐受性,分别采用50mmol/L、100mmol/L、150mmol/L、200mmol/L、250mmol/L和300mmol/L等6个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胁迫荻、南荻、芒及芒×南荻杂交种等四种不同来源的芒属植物种子,结果表明: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升高,芒属植物种子的发芽率、相对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不同种下降趋势不同。NaCl胁迫下,胚芽和胚根长度比对照显著降低,盐浓度愈高抑制作用愈强,不同种抑制程度不同。半致死浓度分析结果表明,四种芒属植物种子的抗盐能力为杂交种>荻>南荻>芒,与隶属函数法排序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
<正> 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是一种根茎型多年生禾草,耐寒、抗旱、优质、高产。在国内外广泛栽培。我国西藏高原海拔4500米以下水热条件较好的地方都能种植,其产量和质量优于当地野生禾本科牧草,但是各地种植的无芒雀麦产  相似文献   

4.
芒属植物(Miscanthus)被认为适合作为新一代能源作物开发利用而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为给后续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从中国芒属植物的芒(Miscanthus sinensis)、五节芒(M.floridulus)、荻(M.sacchari florus)、南荻(M.lutarioriparius)、尼泊尔芒(M.nepalensis)、双药芒(M.nudipes)和红山茅(M.paniculatus)等类群中挑取部分材料,以其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同一试验考察多个因素及水平的筛选方式对ISSR-PCR扩增体系中的Mg2+、dNTP、引物、模板的浓度以及循环数进行优化,建立适用于中国芒属植物的最佳ISSR-PCR反应体系.该体系为20 μL,含Mg2+2.5 mmol·L-1,dNTP 0.25 mmol·L-1,引物0.5 μmol·L-1,DNA 2 μL及1 UTaq Plus DNA聚合酶和1×PCR buffer.结果将为进一步开展中国芒属植物的相关遗传分析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60Co-γ辐射对干旱胁迫下无芒雀麦种子萌发及芽苗生长的影响,试验采用50,100,150,200,250,300 Gy剂量60Co-γ辐射无芒雀麦干种子,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为渗透胁迫测定无芒雀麦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芽苗长度和主根长度。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10%PEG-6000是无芒雀麦诱变种子萌发期的最佳干旱胁迫质量浓度;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无芒雀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芽苗期在辐射剂量为200 Gy以上时,芽苗、主根长度均呈下降趋势,且主根的生长受到极度抑制。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6个披碱草属牧草品种(野生披碱草、同德老芒麦优良株系、红原老芒麦、青牧1号老芒麦、同德短芒披碱草、同德老芒麦)在高海拔地区的适应性,在青海省海晏县对这6个披碱草属牧草品种进行了试种,并对其植株高度、产草量、干鲜比、茎叶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德老芒麦、红原老芒麦的初花期株高、鲜草产量表现较好,这说明同德老芒麦明显优于其他品种;红原老芒麦鲜草产量指标表现优异,待进一步区域试验后可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7.
五种高禾草在高寒地区旱作条件下的牧草产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所选育的5份材料;在干旱地区旱作条件下进行牧草生产性能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产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多叶老芒麦>无芒雀麦>粉绿披碱草>短芒老芒麦>扁穗冰草;所有供试材料在建植后,其牧草产量年际变幅较大,无芒雀麦变异系数相对最大。牧草产量的年际变化同时受生长季内的6~8月降水量的影响,但建植后则主要受生长年限的影响。就牧草适应性和稳产性而言,披碱草属的多叶老芒麦、粉绿披碱草最好;短芒老芒麦、扁穗冰草次之,而无芒雀麦虽表现高产,但稳产性最差。因此,在5种供试材料中除无芒雀麦外其它材料对我省高寒草地建设,退耕还草和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有一定的推广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探寻种植于年均温度偏低地区四季蜜芒反季节成花效果不理想,花期延后,产量低或果实品质差的解决方法和依据。本试验以5年生四季蜜芒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果园露地种植和防草布覆盖对四季蜜芒土壤温度和含水率,冠层温湿度,成花物候期和成花率,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露地种植相比,防草布覆盖提高四季蜜芒0-2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和平均温度;冠层最高和平均温度分别提高0.2-5.9℃和0.4-1.5℃,降低平均和最低湿度;提早四季蜜芒开花7-10天,成花率提高26.0%;产量提高30.8%;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糖酸比分别提高17.1%和33.9%,果实果皮细腻,无或极少斑点。覆盖防草布提高土壤温度和含水率及冠层温湿度,提早四季蜜芒反季节栽培成花时间和提高成花率,提升产量和品质,适合在年均温度偏低种植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行距与播种量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产量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酒泉、通辽、绥化3地同时进行了行距与播种量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产量组分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地区行距是影响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播种第2年30 cm行距的种子产量显著高于50 cm,70 cm和90 cm行距处理;播种量对种子产量没有显著影响;3地间种子产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通辽地区产量最高为1368.4 kg.hm-2,酒泉次之是1005.2 kg·hm-2,绥化最低为284.8 kg·hm-2。行距对无芒雀麦生殖枝数/m2和千粒重影响显著(P<0.05),播种量对无芒雀麦产量组分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芒(Miscanthus sinensis)、五节芒(M. floridulus)、荻(M. sacchariflorus)和南荻(M. lutarioriparius)等4种典型芒属植物为试验材料,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量不同时期的光合特性,来研究芒属植物光响应及光合特性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光合作用参数对不同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在种间有差异,除南荻的光饱和点(LSP)在800 μmol·m-2·s-1左右外,其他3种约在1000 μmol·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由大到小依次为荻(47.3 μmol·m-2·s-1)、南荻(38.6 μmol·m-2·s-1)、五节芒(20.4 μmol·m-2·s-1)、芒(8.0 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AQY)依次为荻(0.123)、南荻(0.108)、五节芒(0.089)、芒(0.022),荻和南荻的光能转化率强于五节芒和芒。主生长季的净光合速率(Pn)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并与生长速率同步,种间差异极显著(P< 0.01),荻和南荻的Pn值高于芒和五节芒。 4种芒属植物在主生长季的水分利用率(WUE)最小值在6-7月,最大值在8-9月,表现出耐旱耐高温能力,且种间差异显著(P< 0.05)。  相似文献   

11.
芒属植物因其拥有适宜作为新一代能源植物开发利用的巨大潜力而广受关注。为了积累中国芒属植物孢粉学研究的资料,本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芒属的芒(Miscanthus sinensis)、五节芒(M. floridulus)、荻(M. sacchariflorus)、南荻(M. lutarioriparius)、尼泊尔芒(M. nepalensis)、双药芒(M. nudipes)等类群的共39份材料的花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芒属植物花粉的表面纹饰呈2种类型:颗粒状突起与疣状突起。根据突起程度不同,疣状突起又可分为3种亚类型:不明显疣状突起、疣状突起和明显疣状突起。芒、五节芒、荻、南荻的花粉形态相似性高,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密切。尼泊尔芒和双药芒的花粉形态与芒属其他类群的差异较明显,研究结果支持将它们从芒属中分离出来成立另一个属,即本研究支持双药芒属(Diandranthus)成立。本研究同时表明五节芒比芒演化水平高。为了从孢粉学角度探讨芒属各分类类群之间的亲缘及演化关系,进一步开展花粉外壁的内部结构研究也许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以乌苏1号无芒雀麦为材料,设置2个生长环境(荒漠绿洲区、高海拔地带),通过观测幼穗分化进程及开花习性,探究生境对无芒雀麦幼穗分化及生殖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芒雀麦幼穗分化从分蘖期开始至抽穗期结束,分为初生期、伸长期、结节期、小穗原基分化期、小花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形成期和完穗期8个时期。幼穗分化是从生长锥顶端第1枝梗原基与小花原基开始分化,相同小枝梗上原基与小花原基均是自下逐渐向上发育;整穗是从顶部向下逐渐开花,下部枝梗开花时间小于上部枝梗;小穗上的小花由下向上逐步开花。与荒漠绿洲区相比,高海拔地带的无芒雀麦幼穗分化时间晚,周期缩短,穗部赤霉素(GA)、脱落酸(ABA)及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较高,细胞分裂素(CTK)含量和种子千粒重较低,但高海拔地带单穗成熟种子粒数与单位面积内种子产量高,更适合无芒雀麦种子生产。  相似文献   

13.
对不同来源的6种无芒雀麦进行了引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6个品种在黑龙江西部地区越冬率达93%以上,生育期为102~106d,均适宜在黑龙江西部地区种植;其中,公农无芒雀麦、内蒙无芒雀麦和波兰无芒雀麦生产性能优于其他品种,值得在黑龙江西部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4.
1芒 禾本科芒属多年生草本。高1.00~1.25米,叶片长条形,长20~50厘米,宽1.0~1.5厘米。圆锥花序,扇形,芒长8~10毫米。中旱生植物,适应性强,土壤呈酸性或中性均可生长,喜湿润,耐干旱。生于低山丘陵、河滩、林缘、灌丛下、农田、路旁,分布于中国亚热带各省区,东南亚、日本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模拟干旱背景研究了短芒披碱草和老芒麦内自由脯氨酸、叶气孔对干旱胁迫的反应和差异。结果表明:短芒披碱草脯氨酸积累速度慢于老芒麦,但气孔相应关闭早于老芒麦,且关闭过程明显的长于老芒麦。脯氨酸积累进程有两个明显的积累临界值:即脯氨酸积累初始临界值和脯氨酸积累显著临界值,这两个值与气孔运动过程同步。据此证明:两种禾草间脯氨酸积累速度、数量决定于叶气孔对干旱胁迫的调控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芒属种质资源是芒属能源作物新品种育种的基础。为了给开展芒属的相关遗传分析提供基础,本研究以中国芒属植物全部7个种类为材料,对382对玉米SSR 引物和100对甘蔗EST-SSR 引物的通用性进行研究以筛选有效的微卫星分子标记。筛选分前期筛选以获得初步有效的引物和后期使用这些初步有效的引物对全部供试材料进行扩增2个环节进行。结果表明,在全部84份供试材料中都能实现稳定PCR 扩增且条带清晰、有多态性、能准确判读的玉米SSR 引物和甘蔗EST-SSR 引物分别为39对(10.21%)和13对(13.00%)。这52对引物在所有供试材料中扩增总共得到250条带。其中在芒属中产生220条带,而多态性条带为206条(93.64%),平均每对引物获得3.96条多态性条带。在扩增条带中,出现了不少特异性条带。基于全部250 条带计算得到的遗传相似度(GS)为0.588~0.988。采用非加权类平均法聚类的结果表明,在GS=0.68水平上,中国芒属植物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由尼泊尔芒、双药芒、红山茅构成,第二类由芒、五节芒同荻、南荻组成;在GS=0.82水平上,芒与五节芒同荻与南荻分开;在GS=0.88时,芒与五节芒分开。结果初步表明中国芒属植物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其中,芒、五节芒、荻和南荻的相似性较高,相似度为0.780~0.988,说明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而尼泊尔芒、双药芒、红山茅同这四者的遗传距离却较远。因此建议在中国芒属植物的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时,亲本选配可以适当考虑这三者,以拓宽杂交种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7.
苜蓿、无芒雀麦混播与单播群落总糖及氮素含量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二龄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与单播群落地上与地下部分总糖及氮素含量季节动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苜蓿地上部分总糖含量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结实期和生长末期。无芒雀麦地上部总糖含量呈单峰型,果后营养期地上部总糖含量最高,生长末期地上部总糖含量下降。苜蓿根系总糖含量变化动态呈双峰型,而无芒雀麦呈三峰型。单播无芒雀麦、苜蓿地上部含N量随物候期的推移呈下降趋势;混播草地含N量在9月初降至最低后又上升。苜蓿和无芒雀麦根部含N量动态均呈双峰型,第一个峰值在春季,第二个峰值在秋初。混播增加了无芒雀麦地上和地下部分的N素含量。  相似文献   

18.
王开丽  杨合龙  肖红  孙伟  戎郁萍 《草地学报》2018,26(5):1056-1063
贮藏碳水化合物对牧草生命代谢、再生、返青及逆境的适应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于2015年7月—2016年9月,分析了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中羊草(Leymus chinensi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3种植物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季节变化规律,探讨牧草生长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特点,以期为草地合理利用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3种禾草碳水化合物含量随季节变化显著(P<0.05),可溶性糖含量均在8月最高,羊草与无芒雀麦的还原糖和淀粉含量在6月最高,糙隐子草则在7月最高;糙隐子草的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显著小于羊草和无芒雀麦(P<0.05),并主要分配在地上部分,羊草茎基部与根部的各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小于无芒雀麦(P<0.05);碳水化合物含量年际间差异较大,干旱年份草地植物根部碳水化合物贮藏水平偏低,该区域草地宜降低载畜率或提前休牧。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不同牧草在辽西风沙半干旱区的适应性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对柳枝稷、无芒雀麦、老芒麦3种牧草的适应性及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柳枝稷的平均株高最高,密度最小,越冬率最差;无芒雀麦表现为平均株高最矮,密度最大,产量最高,越冬率显著高于其他2种牧草(P0.05);老芒麦在干物质积累上优于其他2种牧草。种植3种牧草均使土壤容降低重,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提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牧草对不同层次土壤的影响不同。说明3种牧草中无芒雀麦最适宜在辽西风沙半干旱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杂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种间竞争及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nermis)以0.3:0.7的播种量进行混播试验,测定组分种绝对生长率(AGR)、相对生长率(RGR)、相对产量总和(RYT)以及种间竞争率(CR),探讨不同苜蓿品种+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种间竞争及稳定性。结果表明:草地生物量的净积累主要在生育前期,单播和混播草地中杂花苜蓿的AGR和RGR平均值高于敖汉苜蓿(M.sativa CV.A ohan);同种苜蓿混播与单播草地生物量快速积累期相同,但不同品种间有所差异,敖汉苜蓿早于杂花苜蓿(M.varia Martin.CV.Caoyuan);苜蓿在孕蕾至初花期、无芒雀麦在拔节至抽穗期AGRRGR最高,混播降低了苜蓿的AGRRGR值;在组分频率下,春秋二季种间竞争小于种内竞争(RYT>1),而夏季种间竞争大于种内竞争(RYT<1),苜蓿的竞争力大于无芒雀麦(苜蓿的CR>1);甘农1号杂花苜蓿(M.varia Martin.CV.Gannong No.1)与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稳定性较好;在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群落中,光资源竞争是种间竞争的关键,温度对种间竞争有明显影响,夏季较高的温度减弱了无芒雀麦的竞争力,增强了苜蓿的竞争力;夏季是混播草地中无芒雀麦种群衰退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