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基本情况 巴氏杆菌可引起各日龄鸭发生一种急性、出血性败血症,该症又名鸭霍乱,俗名“摇头瘟”。其发病急,致死快,病鸭常无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重庆某场饲养的1000只左右、接近成年的良种种鸭在一段时间内发生难见症状的猝死现象,经临床观察,病理解剖,病原菌分离、鉴定以及血清分型,确诊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鸭巴氏杆菌病。  相似文献   

2.
鸭霍乱防控     
<正>鸭霍乱又名鸭出血性败血症或鸭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1病原导致鸭霍乱的病菌为革兰氏阴性巴氏杆菌,一般的消毒剂对它有很好的杀灭作用,病菌易被紫外线,干燥环境或加热杀灭。饲养管理不当、长途运输、天气骤变、潮湿、多雨时易诱发本病。本病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春秋两季多发,1月龄幼鸭发病率高、死亡快,成年鸭发病较少。2症状本病分慢性、急性、最急性三种。急性型以肥胖和高产蛋率的鸭为多,病鸭精神萎靡、呆立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扬州市某鸭场300日龄“江南二号”蛋鸭发生急性巴氏杆菌病的诊断过程.根据病史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细菌分离、染色镜检及动物感染试验,诊断为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所引起的细菌性疾病,即禽霍乱.同时对发病群进行治疗,使病情得到迅速控制,为该病的防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禽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主要侵害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对鸭主要是引起出血性败血症.急性病例主要表现突然发病、下痢、败血症状及高死亡率,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全身黏膜、浆膜有出血点.出血性肠炎及肝脏坏死。2009年10月.扬州市某鸭场200只60日龄高邮鸭突然出现死亡.经临床诊断和病原学检测.确定为雏鸭巴氏杆菌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新鸭病或鸭败血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引起雏鸭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引起死亡、体重减轻和淘汰。肉鸭浆膜炎在冬季频发,各曰龄鸭都有发生,本病通过呼吸道、  相似文献   

6.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肉鸭鸭疫巴氏杆菌病最小发病日龄为10日龄,直至出售时仍在发病,发病率5%~90%,死亡率5%~60%,是肉鸭饲养中的一大传染病。对自然病例和人工感染病例剖检,本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胸膜炎、气囊炎和肝周炎。疫区病鸭体内分离的10株细菌,经培养特性和生化试验鉴定均为鸭疫巴氏杆菌;分离的菌株通过易感鸭感染试验获得成功,证明该菌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7.
雏鸭霍乱又叫巴氏杆菌病,或称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本病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1流行病学该病除感染鸭外,还能感染鸡、火鸡、鹅、野禽和鸟类。传染源为病鸭、带菌鸭、带菌野禽和鸟类。本病一年四季均能发生,但以春、冬两季多发,有的地区夏季也发病。各种鸭可感染,但1月龄内的幼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成鸭较少发病,而且多为散发。因本病对养鸭业威胁很大,应引起业主及有关方面的重视。2病鸭症状本病的潜伏期1~3d。分最急性、急性、慢性3种类型。2.1最急性型发病初期,无可见症状,多在鸭吃食时或食后突…  相似文献   

8.
雏鸭霍乱也叫巴氏杆菌病,或称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病鸭、带菌鸭和带菌野禽及鸟类是本病的传染源。发病季节以冬季和春季多发,一个月龄内的幼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如:1999年12月24日河北省冀州市某养鸭场,从外地购进雏鸭2000只,于18日龄时感染此病,出现病鸭,20日龄时,开始有病鸭死亡,在以后的两天里共死亡雏鸭994只,死亡率为49.7%。由此可见,此病一旦发生,对养鸭业能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下面就此病及其防治方法作一介绍,供参考。  一.发病情况及症状  该病分三种类型,潜伏期1—3…  相似文献   

9.
北京某发病鸭场的病鸭,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的观察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将从病鸭脑脊液、心血、肝中分离的鸭疫巴氏杆菌,进行增菌、灭活,加入氢氧化铝胶制成铝胶灭活疫苗,给雏鸭1日龄进行一免,每只0.5 ml,15日龄进行二免,每只1 ml。结果表明,疫苗是安全的,保护率可达95%。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所分离菌株对新霉素、卡那霉素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0.
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家禽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各种家禽和野禽均可发生,其中以鸡、鸭、鹅最易感染。1998年潮安县凤塘镇某鸭场发生一起鸭注射禽巴氏杆菌活菌苗(即禽霍乱菌苗)后而发病的病例,现报道如下。一、发病情况该户饲养鸭800多只,30日龄时开始发病,至60日龄时陆续死亡共200多只,发病期间曾用青霉素、链霉素、氟哌酸、苦木等药物治疗,病情有所缓和,死亡数有所减少,但仍不能痊愈。经了解,该批鸭在发病前曾注射过鸭瘟疫苗及禽巴氏杆菌活菌苗,两次相隔一周,并在禽巴氏杆菌活菌苗中加入抗生素药物后一起注射。二、临床症状表现为精…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其防制等方面对鸭巴氏杆菌病进行了研究,对采自福建省大田县某鸭个体养殖户的发病或死亡鸭的心、肝、脾、肺、肠组织,进行了病原的分离与鉴定,确诊该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12.
鸭传染性浆膜炎与鸭霍乱都是鸭的常见传染病。鸭传染性浆膜炎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 ,鸭霍乱则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这两种疾病在临床中既可以单独发生 ,又常见混合感染。1 发病情况2 0 0 0年 4月 ,潍坊某鸭场鸭大批发病 ,发病鸭日龄在 6 0日龄以上 ,多数在 6 0~ 70日龄之间。经调查本病传播较快 ,鸭群中几只鸭子发病后 ,不断出现新的病例。鸭舍地面潮湿 ,有刺鼻气味。在投放抗生素后病情有所好转。本病的发病率在 6 %~1 0 % ,致死率在 6 0 %左右。2 临床症状病鸭早期眼和鼻有较多分泌物 ,轻度咳嗽和打喷嚏 ;排绿色稀粪 ;部分鸭出现脱肛…  相似文献   

13.
鸭出败又称禽霍乱,鸭巴氏杆菌病,它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常导致鸭大批发病和死亡,给养鸭业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我们要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当疫情发生时,应尽快做出诊断,为控制本病的流行,减少损失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兔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多症状的疾病。其临床表现有:鼻炎、中耳炎、结膜炎、肺炎、皮下脓肿、败血症以及子宫脓肿和睾丸炎等八个型。本病通常多为隐性感染,据有关文献记载,临床认为不但在1/3健康兔的鼻腔内均隐藏着本菌,而且,还能从1~5日龄的幼兔肺脏中分离到本菌。随着兔龄的增大,在兔群中的感染率还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常引起大批发病和死亡,是危害家兔的主要疾病之一。以下是本人为专业户诊疗的情况,详述如下:1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病例1我县东村王某3月份从福清引进黄毛兔600只。饲养20天后出现拒食…  相似文献   

15.
鸭出败是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又称禽霍乱。本病常呈败血性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是鸡、鸭、鹅等多种禽类共患的传染病,各种日龄禽均可发病。鸡、鸭禽出败[1-4]是鸡、鸭最常见的细菌性疾病。2012年9月下旬我区某养鸭场饲养的种番鸭出现发病急死亡快的病例,疑为禽出败。经临床诊断和病原分离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湖南某鸡场鸡群突然发病死亡的原因,对病料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对获得的分离菌株G-2进行了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系统鉴定。通过16S rDNA鉴定和Biolog鉴定,表明该病原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杀禽亚种;采用荚膜多重PCR分型、脂多糖多重PCR分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对其基因型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该菌株为荚膜A型、脂多糖L1型、ST129型。利用SPF鸡进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证实该菌株能引起SPF鸡典型的禽霍乱症状,肌肉注射7 CFU活菌可致死78日龄SPF鸡,10 CFU活菌可致死114日龄SPF鸡。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表明引起鸡群死亡的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相似文献   

17.
鸭疫里默氏菌病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疫巴氏杆菌病,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主要侵害10~40日龄各品种雏鸭和雏鹅,除引起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等发生死亡造成严重直接经济损失外,还可引起结膜炎、关节炎等导致饲料转化率降低、生长发育迟缓等造成较大的间接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8.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巴氏杆菌病,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主要在1~50日龄鸭的浆膜上发病,无季节性,15~25日龄最易发生,死亡率在5%~70%,严重时可达到80%~90%,没有特别明显的高峰期。1临床症状2012年7月15日,辉南县养鸭大户王某,存栏雏鸭5000只,17日龄后开始发病并出现死亡现象,每天死亡在100只左右。现场观察病鸭眼圈湿润,鼻有分泌物,离群独处,采食量下降,消瘦,羽毛无光泽,体温升高,瘫痪,趴在地上,脖子伸长,偶尔有咳嗽、打喷嚏的现象。排有绿色或黄色稀便,污染肛门羽毛,行走困难,站立不稳,歪脖扭颈,张嘴呼吸。  相似文献   

19.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氏杆菌 (原名鸭疫巴氏杆菌 )引起的鸭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以病鸭眼鼻分泌物增多、运动失调、头颈震颤和广泛纤维素渗出性炎为特征,现已成为危害养鸭业主要疾病之一。近期我们诊断了一起肉雏鸭以广泛纤维性渗出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为鸭传染性浆膜炎,并采取措施成功地控制了病情。现报告如下: 1发病情况   该场两批雏鸭分别于 18和 23日龄发病,先是两三只突然发病死亡,随后发病数和死亡数急剧增加。用氨苄青霉素肌注,病情缓和,停药后又复发,多以…  相似文献   

20.
禽霍乱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禽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鸡、火鸡、鸭、鹅等禽类的一种出血性、败血性传染病.禽巴氏杆菌病在我国有些地区的养鸡场发病严重,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是危害养禽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2011年10月广西某鸡场发生产蛋鸡急性致死病例,流行病学与临床剖检结果疑似禽巴氏杆菌感染所致疾病.分离的病原镜检可见革兰染色阴性、瑞氏染色两极浓染的小杆菌,16S rR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与禽巴氏杆菌的同源性为98%,经分型PCR鉴定该菌为A型巴氏杆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鸡表现为较高的致病性,人工感染100 CFU即能导致10周龄的鸡3d内死亡.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四环素、痢特灵、氧氟沙星敏感,通过鸡场彻底消毒并结合使用恩诺沙星和四环素进行治疗,控制了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