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西农业科学》2016,(11):1597-1599
以矮秆玉米自交系08H67-2为母本,以穗部性状差异比较大的30个自交系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对杂交后代F1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出籽率等产量性状进行系统研究,从而分析08H67-2穗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结果表明,以矮秆玉米自交系08H67-2为亲本组配杂交种时,其对杂交种穗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从大到小为:穗粗产量穗行数穗长行粒数出籽率。了解其遗传特性,可为有目的地利用该自交系组配杂交组合和以其为基础材料选育新的自交系提供依据,以提高选育效率。  相似文献   

2.
矮秆玉米自交系08H67-2的特性及遗传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应用常规系谱法结合EMS化学诱变法选育出的矮秆玉米自交系08H67-2进行系统观察,并且应用40个常规高秆自交系与它进行杂交和回交,对F2和BF1的植株高度进行调查,研究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08H67-2是一个属于隐性单基因控制、受外界环境影响小、稳定的矮生类型新自交系,该自交系株高较低,叶片短窄、直立,茎叶夹角小,尤其是中、上部叶片与茎秆的夹角较小,当栽培密度提高时单株产量降低较慢,而群体的有效穗数增加很多,产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以4×7交配模式共得正、反交F_1杂交组合56个。对包括这11个自交系在内的15个自交系和包括这56个组合在内的60个 F_1组合(另外4个 F_1组合均为正交)研究了13个玉米株型性状的遗传表达和亲子关系。根据上部第1~8片叶的叶夹角和棒三叶的叶向值等9个性状对15个自交系和32个杂交种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果:①13个株型性状的正、反交 F_1间差异不显著。②对13个株型性状的遗传模型和杂种优势来源作了初步推断。株高(PH)、穗上一叶叶向值(LOV1)、棒三叶叶向值(LOV3)、穗上叶平均叶夹角(AALA)、穗上平均叶间距(AILA)、穗下平均叶间距(AILB)和穗上平均叶长(ALLA)等性状的加性方差显著大于显性方差,说明这些性状的遗传主要来自加性作用。穗位高(EH)、雄穗分枝数(TB)、茎粗(SD)、单株叶面积(LAP)、棒三叶叶面积(ALNE)和穗上平均叶宽(ALWA)的遗传由加性和非加性共同决定。③按8个穗上叶夹角和 LOV3所作的聚类分析可以把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株型分为紧凑型、近紧凑型、近平展型和平展型四类;并可从自交系和杂交种聚类分析结果的对比看出株型性状的亲子关系。④针对各株型性...  相似文献   

4.
以矮秆资源82-3自交系为父本与高秆自交系W1杂交,通过对双亲和F1,F2等不同群体植株性状田间调查,分析82-3植株性状在不同世代的遗传.结果表明,矮秆自交系82-3具有株矮、穗位低、穗上叶片数少,但雄穗发达、叶面积大、叶夹角小、叶向值高等特点,对降低杂种后代株高和穗上叶片数有明显作用;在所调查的性状中,不同世代雄穗分枝数以及叶向值的变异性均较强,变异系数多在20%以上,预示这2个性状遗传稳定性较差,选择响应较低;不同性状遗传力各异,矮秆自交系82-3的株高、穗位高以及雄穗特性遗传力较高,而穗上叶片数和叶向值遗传力较低.  相似文献   

5.
亚洲玉米螟是为害玉米的一种重要害虫,利用抗性品种是有效控制玉米螟为害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2016年在安徽凤阳和海南乐东评价了1 463个普通玉米自交系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水平,并测量这些自交系的理化性状,包括株高、穗位高、叶片数、穗三叶长、穗三叶宽、穗三叶夹角、茎粗、叶片厚度、叶片硬度、蜡质含量、单宁、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理化性状,分析了理化性状与抗螟性的相关性。鉴定结果显示,高抗自交系142个,抗性自交系317个,中抗自交系322个,抗虫自交系占53.38%;相关性分析表明,玉米株高、穗位高、叶片数、叶长、叶宽、叶夹角、10 cm茎粗、叶片蜡质含量与其抗螟性无显著相关,而叶片厚度、叶片硬度、单宁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与玉米抗螟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低穗位无叶舌耐密玉米种质10H045的创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7,(11):1737-1739
为快速创新玉米育种种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利用化学诱变剂EMS对使用范围广、配合力高的自交系昌7-2进行了诱发变异。结果在田间发现了低穗位无叶舌的新种质,自交2代即稳定出圃,定名为10H045。该自交系和昌7-2相比,株高降低10 cm,穗位高降低10 cm,主茎叶片数减少1片,整株叶片无叶舌,穗上叶无夹角,包着茎秆生长,雄穗分枝减少60%。这些特性都为用其组配出株型更加紧凑、株高低、穗位低、雄穗小的杂交种提供了可能,从而为增加种植密度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玉米矮生种质资源在玉米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用玉米52333矮秆突变体及其高秆近等基因系分别与Lx9801、C607、C785、S121、郑58和昌7-2等自交系组配得到相应杂交种,研究Dt基因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含有Dt基因的材料其植株株高和穗位高显著降低,降幅分别达67~112 cm和34~56 cm;Dt基因使玉米单株果穗在穗长、穗粗、行粒数、穗行数和粒重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通过对玉米矮秆基因Dt的鉴定分析,认为该基因对玉米产量性状具有负效应,不利于玉米增产。  相似文献   

8.
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抗倒伏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玉米品种自身的耐密、抗倒伏能力是解决玉米生产突出矛盾的根本途径。选用不同抗倒伏性品种‘KX3564’和‘新玉41(XY41)’杂交种(F_1)及其亲本自交系为材料,研究玉米植株形态特征和茎秆抗倒伏性能等杂种优势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玉米杂种F_1代的株高、穗位高、穗高系数均表现超亲优势,且穗位高的杂种优势明显高于株高、穗位高系数。杂交种茎秆基部节间直径和单位节长干质量(DWUL)表现为超父优势,显著低于其母本,杂种优势指数较低。进一步分析得出,而高于其父本。茎秆的穿刺强度(RPS)受其双亲互作的影响,且母本自交系的贡献更大。因此,在品种选育过程中,应注重亲本自交系尤其母本自交系形态耐密性和茎秆抗倒强度的选择,有利于提高玉米耐密、抗倒伏品种的选育效率。  相似文献   

9.
矮秆玉米自交系08H67-2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性状上相互互补又同为Reid种质的郑58和长A37的杂交种为基础材料,按严格自交的系圃法进行选系,在自交4代即将稳定时,用EMS化学诱变剂对其进行处理,引发变异,选育出了矮秆玉米自交系08H67-2。  相似文献   

10.
试验采用5个玉米自交系、5个密度处理,在高密度条件下对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不同株型自交系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密度增加,各自交系株高、穗位高增加,茎粗降低,而对雄穗分支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不同株型自交系呈现出相同变化趋势;不同株型棒三叶叶向值呈增大趋势,紧凑型增加最大,半紧凑型次之,平展型变化最小,棒三叶叶面积呈现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