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赤潮的频繁发生,严重地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威胁到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每发生一次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这种情况早已引起各方向的人力关注。笔者在2006年9月上旬至10月19日期间,对鸭绿江口沿海局部发生赤潮情巩进行调查和研究,认为这次赤潮虽然没有造成大血积的死贝现象.但在产量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经统计因体弱而减产约10%左右。  相似文献   

2.
赤潮作为一种世界性海洋灾害,近年来,在我国近海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危害越来越严重,不仅出现在夏季,春、秋两季也时有发生,并有向远海扩展的趋势。赤潮的发生会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造成严重的危害和损失,同时也能对人类健康和安全带来危害。  相似文献   

3.
赤潮是海洋灾害之一。赤潮不仅破坏了海洋资源,恶化了海洋生态环境,而且还能间接引起食物中毒,危及人类健康。世界沿海国家几乎都发生过因食用被赤潮生物污染的海产品而中毒死亡的事件。 赤潮造成明显的海洋灾害是在20世纪以后,主要是由于沿海工业高速发展,大量污水排放入海引起的。在本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赤潮大多发生在工业发达国家的沿海水域,到70年代,在发展中国家沿海也出现赤潮,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以及非洲、南美洲沿岸都有赤潮发生,赤潮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灾害。  相似文献   

4.
赤潮对浙江省海洋渔业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它不仅污染海洋生态环境,更会给海洋经济造成严重损失。浙江海域是赤潮的多发区,据统计,2001~2009年浙江海域共发现赤潮287起,累计面积约80000km2,其中有毒有害赤潮达38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沿海赤潮生物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河北省沿海赤潮生物种类、有毒赤潮生物特征及其危害,以期能对河北省沿海赤潮生物研究和指导沿海渔业生产带来便利。  相似文献   

6.
福建沿海米氏凯伦藻赤潮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龙华  杜琦 《福建水产》2005,(4):22-26
本文初步研究了2003年5~6月发生于福建连江海域的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 Hansen)赤潮.研究发现强降雨、充足的光照、稳定的气温和良好的海况是米氏凯伦藻赤潮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米氏凯伦藻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24℃,适宜的盐度范围为27.9~30.5.米氏凯伦藻细胞密度与营养指数以及磷酸盐浓度呈正相关性.米氏凯伦藻赤潮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伴随出现其它赤潮生物,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会向其它种类的赤潮转化.米氏凯伦藻赤潮对鲍鱼等海洋生物的危害较大,会造成严重的渔业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福建沿海主要港湾和养殖区不断有赤潮发生。赤潮爆发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和海洋渔业资源,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还对人体健康和生命有严重危害。本文就1989年以来发生在福建沿岸的赤潮进行详细报道,同时提出了福建省赤潮发生的特点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吴琴瑟 《海洋与渔业》2009,(8):45-46,17
随着近海局部海域环境条件的变化,海水中某些微小生物在短时间内突发性繁殖,而形成赤潮。近年来赤潮发生频率逐年增多。其中1998年-2002年的5年间发生赤潮221起。而2007年我国海域发生赤潮82次,累计发生面积约11610km^2,因赤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6000万元。这些赤潮多数发生在近海港湾、给沿海渔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广东近年来对水域环境进行不少保护措施,但近海水环境并不乐观。因此,为了确保海洋渔业减少损失,我们要了解赤潮形成原因,对渔业的影响,及防范措施,采取有效的对策,尽量减少对国民经济和人民健康生活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青岛近海赤潮灾害分级与时空分布及赤潮生物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赤潮发生面积和赤潮藻类的危害类型,将青岛近海发生的赤潮划分为特大、重度、中度、轻度和轻微共计5个灾害级别。结果表明,1990-2013年青岛近海共计发生赤潮33次,以轻微灾害和轻度灾害为主,其它级别尚未发生;其中,发生面积小于10 km2赤潮占总数的51.5%,60.6%的赤潮由基本无害的赤潮种类引起,发生范围以胶州湾和浮山湾近海为主;赤潮次数和面积基本呈现4~5年的波动周期,高发期集中在每年的6-8月;主要赤潮生物种类是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和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逐渐增多,甲藻比例升高,罕见种类逐渐出现。赤潮种类的变化反映出青岛近海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发生了改变,与期间青岛近岸海洋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黄骅沿海赤潮发生机制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启东 《海洋渔业》1994,16(2):63-68
<正> 一、前言 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工农业和水产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养殖循环水大量排放入海,致使河口、港湾和沿岸水域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赤潮发生的频率也明显增加。据不完全统计,70年代以前我国有记载的赤潮仅有3次,70年代增到9次,而80年代则发生了29次。赤潮不仅破坏了局部海区的生物资源,给渔业生产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而且直接或间接的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1.
应用数理统计学的方法,研究赤潮综合防治是国内外专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作者利用数理统计学原理,对天津沿海虾池赤潮综合防治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进一步论证防治方法的可行性,并探索其规律性,它对我国赤潮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诗成 《海洋渔业》1991,13(2):78-80,75
<正> 一、赤潮的发生及危害1989年,我国沿海从南到北都有赤潮出现,不仅范围广,而且危害严重。1989年8月至9月,河北省沿海7县市近海发生了大面积赤潮,10万亩虾池不同程度受灾,养殖对虾减产1万吨,造成经济损失达2亿元以上。天津市海域赤潮灾害经济损失达4360万元以上。这次赤潮灾害也波及到山东省渤海  相似文献   

13.
大连市区南部沿海赤潮发生及其影响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连市区南部沿海赤潮发生及其影响的调查吕建发,孙成明,朱丽岩(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大连116023)1、前言大连市区南部沿海,是重要的海水养殖区和海滨风景旅游区。由于海洋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多次发生赤潮,造成增养殖生物的大批死亡,海水浴...  相似文献   

14.
赤潮(Redtide)是指局部海区的某一种或几种浮游生物异常增殖,高度聚集以致海水变色和恶化的异常海洋生态现象。赤潮并不是都呈红色,它随着赤潮生物种类及数量的不同而异,如夜光藻(Noetiluca)形成的赤潮一般呈粉红色,硅藻引起的赤潮多为褐色,有些鞭毛虫引起的赤潮则呈绿色。赤潮不仅严重地影响海洋渔业的生产,破环地区经济发展,还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加强对赤潮的监测和研究,探索赤潮的预防对策,是目前保护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维持海洋渔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赤潮对海洋渔业的危害1.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导…  相似文献   

15.
孙伟  王诗成 《齐鲁渔业》2008,25(4):58-60
赤潮,国际上称之为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s,HAB’s),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海洋中某些微小生物(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等)短时间内暴发性繁殖或高密度聚集,在单位水体中达到一定生物量且引起水色异常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大丰县位于苏北沿海,地处黄海之滨,海岸线长达112km,滩涂面积116万亩,潮间带面积67.5万亩。有五个自然入海港口,营养盐丰富,是鱼、虾、蟹、贝栖息和生存的理想场所。环境条件具有独特的优质,作都就开发沿滩涂资源建设黄金海岸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方民杰 《福建水产》2013,35(4):312-316
2012年10月在长乐沿海布设31个站位开展西施舌资源调查,仅在4个站位采集到西施舌,占全部站位的12.9%。调查共采集西施舌9个,总重量376.5 g;样品壳长27.11~113.55 mm,平均61.29mm;个体重2.0~162.0 g,平均41.8 g。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最高值分别为144.30个/hm2和4.98 kg/hm2。调查结果表明长乐沿海西施舌资源已经明显衰退。  相似文献   

18.
青鳞鱼为中上层鱼类,俗称的“浮水鱼”之一。在广东惠阳地区海洋渔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最高年产十二万担以上。  相似文献   

19.
20.
赤潮预报和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辉  胡建华  周燕  余骏 《河北渔业》2006,(3):46-47,49
前言赤潮一般定义为:在一定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段时间内突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引发生态异常并造成危害的现象.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工农产业和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赤潮灾害频频发生,针对此现象国际上许多组织陆续地将赤潮列入研究计划,如ICES(国际海洋勘探理事会)/IOC(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等都成立了相应赤潮研究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