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4个不同矮蔓型西葫芦品种的干物质生产与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半矮蔓与矮蔓西葫芦品种各器官干物质含量没有显著差异,根、茎、叶、果干物质含量分别为:9%、6%、12%、5%;全生育期群体生长率(cropgrowth rate,CGR)半矮蔓品种平均为17.2g/(m2·d),而矮蔓品种为12.5g/(m2·d),半矮蔓品种是矮蔓品种的1.38倍;苗期、结果初期、结果中期、结果后期的当前干物质生产量半矮蔓品种分别是矮蔓品种的1.07、1.28、1.26、1.91倍,后期干物质生产衰减与矮蔓品种的早衰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当前干物质的分配率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的比半矮蔓品种为2.7∶1,矮蔓品种为2.1∶1;干物质累积值半矮蔓品种是矮蔓品种的1.4倍,果实干质量累积值半矮蔓品种是矮蔓品种的1.27倍,半矮蔓品种干物质向果实的分配率约为30.8%,矮蔓品种约为34.7%,单位面积干物质生产量的提高是半矮蔓品种果实干质量高于矮蔓品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通过2年2点对4个不同矮蔓型西葫芦品种商品瓜位置与化瓜等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矮蔓型西葫芦品种商品瓜离生长点的距离不同,结果中期半矮蔓品种平均为20.9cm,矮蔓品种为14.9cm,这主要是由于节间长度不同引起。不同矮蔓型西葫芦品种的化瓜率都较高,达37.9%~40.3%,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半矮蔓品种化瓜主要在商品瓜下方,矮蔓品种主要在商品瓜上方;生育后期商品瓜位置与新生叶的产生正相关,半矮蔓品种商品瓜对新生叶产生抑制作用小,库之间的竞争是其化瓜的主要原因,矮蔓品种商品瓜对新生叶产生抑制作用大,源的供应不足是其化瓜的主要原因。建议在生产中通过控制节间长度调节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焦国信 《长江蔬菜》2012,(22):36-38
通过对4个不同株距处理下辣椒总结果数、平均单果质量、产期产量和总产量的分析得出,随着株距的减小,辣椒总结果数逐渐增加,而平均单果质量逐渐下降,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呈单峰曲线,为追求元旦及春节市场的较高价格,最适宜的株距为25 cm。  相似文献   

4.
不同株距处理对辣椒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4个不同株距处理下辣椒总结果数、平均单果质量、前期产量和总产量的分析得出,随着株距的减小,辣椒总结果数逐渐增加,而平均单果质量逐渐下降,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呈单峰曲线,最适宜的定植株距为40 cm。  相似文献   

5.
连作对芋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连作对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母芋重、子芋平均重、子孙芋总重、芋总重等方面,连作后各性状值逐年减少,且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单株子芋和孙芋总重的影响较小,但仍呈减少趋势,对单株子芋和孙芋的数量的影响不稳定,且差异不显著,子孙芋产量平均每年减少27.7%,总产量平均每年减少33.5%;连作第1年就受严重影响。2年后,其商品性大大减小。  相似文献   

6.
在日光温室内进行了金皮西葫芦的三个品种金皮、金门、金风的比较试验,在生长发育期间,测定了株高、株幅及叶片数等形态指标并调查了单株产量和总产量.结果表明:在生长发育期间,各个品种的形态指标株高、株幅呈S型变化,叶片数呈线性增长;金皮的前期产量和总产量高于金门和金风,三个品种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结瓜数不同,单株结瓜数均在10个以上.  相似文献   

7.
利用西葫芦具有蔓性的特性,采取吊蔓栽培,单株坐果率提高,增加单株产量;定植密度加大,群体增产;株体受光均匀,商品性好;通风透光,降低发病指数。  相似文献   

8.
以花叶西葫芦为母本,黑龙江小白皮为父本配制杂交一代种子,观察不同雌花位种瓜对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第2雌花位种瓜种子产量,千粒重最大。在人工授粉条件下,其单瓜种子粒数分别较第1、第3雌花位种瓜增加114.4粒、43粒;其单瓜种子重量亦分别增加56.9%和17.0%。  相似文献   

9.
生姜是大田栽培的经济作物,作者近几年通过对生姜的群体结构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总结出生产上必须采取优良的栽培措施,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使群体与个体协调发展,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这极大的提高了生产者的种植积极性和经济利益,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半矮蔓西葫芦新品种东葫2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葫2号是以冬玉经7代自交纯合选育出的02-8A白皮自交系为母本,以国外材料经5代自交分离选出的稳定的绿皮自交系,与国内黑龙江小 白皮杂交,再自交纯合得到的早熟自交系9601-4B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早熟丰产半矮蔓西葫芦一代杂种。该品种植株生长势强,早熟性好,植株后期 不早衰;瓜长筒形,纵径 23~25 cm,横径6~7 cm,瓜皮翠绿色,光泽度好;田间表现对病毒病、霜霉病和白粉病的抗性比对照早青一代强。露地 栽培每667 m2产量4 500~5 000 kg,保护地栽培每667 m2产量6 000 kg左右。适于我国北方露地和日光温室栽培。  相似文献   

11.
以西葫芦离体雌核发育而成的胚囊植株组培苗为试材,分析影响西葫芦组培苗驯化、移栽成活率的若干因素。结果表明,开始驯化时组培苗的苗龄、驯化温度、移栽基质组成、驯化方式等对西葫芦组培苗的驯化、移栽有较大影响;7~8叶1心的组培苗,在昼温22~28℃、夜温12~18℃的变温条件下,先闭瓶适应自然光照再开瓶逐步适应自然湿度,采用蛭石∶草炭=1∶1的移栽基质配方,成活率在95.0%以上。  相似文献   

12.
利用PCR检测技术,分析了硫酸铜、漂白粉、盐酸、过氧乙酸、链霉素、阳光霉素等药剂和干热处理对西葫芦种子细菌性果腐病病菌的消毒效果。结果表明:硫酸铜和漂白粉的消毒效果明显优于其他试剂。0.5%的漂白粉消毒5 min即可消除种子表皮所携带的果腐病病菌。漂白粉消毒处理后的种子不经过清洗直接晾干,对种子的发芽率及发芽势无明显影响。干热处理对该病菌的消除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北地区冬季光照时间短,日光温室内部光照不足,严重影响设施越冬茬蔬菜的生长发育,本试验使用LED植物生长灯对日光温室西葫芦进行补光,以期筛选出西北地区设施越冬茬西葫芦栽培最佳补光时长,为日光温室补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在日光温室条件下,以LED植物生长灯(红蓝7∶2)为补光光源,以不补光为对照,研究不同补光时长(1、2、3 h)对西葫芦生长发育、品质、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补光对照相比,补光2、3 h处理显著增加西葫芦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糖酸比;补光3 h处理西葫芦的单株结果数、单果质量和产量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11.9%、6.8%和11.5%,并且补光3 h处理每667 m^2增加西葫芦经济收入1 307.3元。综上,补光3 h对西葫芦的果实品质改善、产量的提高及农户收入的增加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在自然条件下,对西葫芦幼苗不同节位叶片的形态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节位由上至下,叶片上、下表皮细胞密度及气孔密度呈下降趋势,表皮细胞及气孔大小呈上升趋势,上部叶片栅栏组织厚度与下部叶片栅栏组织厚度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比值在0.84~0.88之间.不同节位之间西葫芦单叶重、叶长及叶面积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那氏778诱导剂浸种对西葫芦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清水浸种为对照,进行了不同浓度那氏778诱导剂浸种试验.结果表明:那氏 778诱导剂浸种处理后西葫芦种子出苗速度变慢,出苗率略有降低;但出苗后,适宜浓度的诱导剂浸种处理其生育进程加快,第一雌花出现和开花时间较早,果实生长速度快且坐果率高,根瓜采收提前1~6 d,第1次采收量和总产量均比对照明显增加,以浓度为1:60的处理增产最为显著,第1次采收量和总产量比对照分别增产78.8%和23.5%.适宜浓度的那氏778诱导剂浸种后畸形果率降低,且有利于改善品质,可溶性糖、维生素C、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比对照有所提高,硝酸盐含量下降.同时,经那氏778诱导剂浸种的处理,抗灰霉病的能力明显提高,灰霉病发生率比对照减少26.9%~62.6%;综合考虑上述诸方面因素,以浸种浓度1:60的处理诱导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内蒙古不同地区籽用美洲南瓜白粉病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并采用国际通用的13 个甜瓜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和鉴别标准体系,对不同地区白粉病菌的生理小种进行鉴定。对20 份籽用美洲南瓜种质的抗病性进行鉴定,并采用苗期人工接种的方法对籽用美洲南瓜六世代群体进行抗性统计分析,开展白粉病抗性遗传研究。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籽用美洲南瓜白粉病病菌具有成串的椭圆形分生孢子,具有纤维状体。系统发育树鉴定结果表明该白粉病菌ITS 序列与GenBank 中已公布的瓜类单囊壳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的序列聚在一个分枝,确定内蒙古地区白粉病菌为单囊壳白粉菌P. xanthii。初步确定内蒙古地区籽用美洲南瓜白粉病存在4 个生理小种,分别为小种4、小种2F 和小种1,还有1 个未知的小种。种质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0 份籽用美洲南瓜种质中有7 份抗病种质,4 份中抗种质,1 份高抗种质。内蒙古地区籽用美洲南瓜抗白粉病基因由1 对主效隐性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7.
生长调节剂诱导西葫芦、黄瓜雌花分化和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25、50、100和200mg/kg的吲哚乙酸(LAA)、萘乙(NAA)、赤霉素(GA)喷施2~3叶期西葫芦和黄瓜幼苗及用50、100和200mg/kg的TiBA(三碘苯甲酸)喷施20-30cm高的西葫芦和黄瓜植株,发现50mg/kgIAA和200mg/kgTiBA明显促进西葫芦雌花分化和坐果,NAA的促进效果较差,GA无效;50mg/kgIAA和100mg/kgTiBA促进黄瓜雌花分化和坐果,NAA的捉拼效果较差。低浓座的GA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西葫芦种子为试材,通过种子萌发试验,研究了不同剂量镧对酸雨胁迫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用8~15 mg/L的LaCl3浸种可显著改善酸雨胁迫下西葫芦种子的萌发状况。在pH 3.5时,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显著升高,并接近于对照;pH 3.0时也有明显改善,但达不到对照水平。同时,镧的最适剂量与酸雨胁迫的强度有关,在pH>3.5时为10mg/L;在pH≤3.5时为12 mg/L。因此,最适剂量的选择应考虑酸雨胁迫的强度,一般可用pH3.5的酸雨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9.
以美洲南瓜(Cucurbita pepo L.)为试材,通过对AFLP反应体系中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获得了稳定的南瓜AFLP反应体系。优化后的体系能扩增出稳定条带,可用于基因定位、南瓜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等研究,为南瓜分子辅助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葫芦科作物3种主要病毒的多重RT-PCR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mosaic virus,ZYMV)、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是危害葫芦科作物最严重、最广泛的3种病毒。研究建立了以18SrRNA为内标检测ZYMV、CMV和WMV侵染葫芦科作物3种主要病毒的多重RT-PCR方法,并对影响多重RT-PCR扩增的退火温度、Taq聚合酶浓度、dNTPs浓度和镁离子浓度4种主要因素进行优化;对多重RT-PCR的灵敏性进行了测定,并与单重RT-PCR灵敏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最佳的退火温度、Taq聚合酶量、dNTPs浓度和Mg2+浓度分别为60.7℃、1.0U、0.8mmol/L和2.5mmol/L。多重RT-PCR各病毒的灵敏度与单重RT-PCR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