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
大豆品种耐旱性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量变化是大豆品种耐旱性的综合体现,本研究提出用综合产量干旱指数(CI)法可将大豆耐旱性分为三类:CI≥0.600,为耐旱性强的品种;0.400≤CI<0.600,为耐旱力中等品种;CI<0.400,则为不耐旱品种。耐旱性强的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高,叶片较厚,叶片的水分临界饱和亏缺显地高于不耐旱品种的临界饱和亏缺,耐旱性强的品种,干旱年份和正常年份下的料/叶比没有显差异,而耐旱性弱的品种,受旱后粒/叶比显下降。耐旱性强的品种茎中导管的密度和口径都较大,木纤维细胞直径也较大。 相似文献
3.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4,(4)
[目的]评价小麦TaPIMP1基因在小麦耐旱种质培育方面的应用潜力。[方法]将由ubiquitin启动子驱动的TaPIMP1转基因纯合株系B64和B208及受体对照扬麦158在模拟的干旱胁迫条件下进行培养,测定种子萌发、幼苗生长以及部分耐旱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在2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株系及其对照的TaPIMP1表达量在24 h内变化剧烈;转基因株系的种子发芽率、胚芽鞘和胚根长度显著高于受体对照。在10%~2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株系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高于受体对照。在15%~2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株系的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明显低于受体对照。[结论]该研究表明转基因株系的耐旱能力较受体对照扬麦158有显著提高,TaPIMP1基因可应用于转基因小麦耐旱种质的培育。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将具有广谱抗病性的hrpZpsta基因导入大豆,为培育抗灰斑病的转基因大豆新品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农杆菌介导法,以大豆子叶节为受体,将具有广谱抗性的hrpZpsta基因转入大豆品种"吉林30"中,以耐盐基因badh作为筛选标记性基因,经过抗性筛选,对转基因植株进行PCR检测、Southern杂交和RT-PCR检测分析。【结果】确定的NaCl筛选浓度为200mmol/L。对T1、T2和T3代转基因植株进行PCR检测,得到T1代阳性植株30株,T2代45株,T3代284株,说明外源hrpZpsta基因在转基因后代中能够遗传。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外源目的基因hrpZpsta已经整合进大豆基因组中,且整合位点不尽相同。RT-PCR结果表明,hrpZpsta基因在受体大豆中获得表达。【结论】获得了hrpZpsta基因遗传表达的T3代转基因大豆株系。 相似文献
6.
转TaDREB3基因大豆的农艺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抗逆基因TaDREB3转入东农50,得到稳定遗传株系,并将T4代株系种子播于盐碱地上。将其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等性状和对照东农50进行比较,研究在较高盐碱条件下该基因对大豆农艺性状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高盐碱条件下,转基因株系和对照植株相比,生育期并没有改变,而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和分枝数等农艺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提高,这表明转TaDREB3基因大豆对盐碱胁迫具有一定的抗性。 相似文献
7.
8.
9.
10.
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证明TaDREB3a基因已整合至大豆基因组中,对T1~T3连续3代大豆植株作筛选鉴定并分析遗传稳定性,初步评价室内和田间抗旱表现。通过除草剂筛选获得T1代135株抗性植株,经PCR检测其中96株扩增出基因目的条带,获得15个阳性TaDREB3a过表达大豆T1代株系;T2代转基因大豆株系经PEG模拟干旱处理和PCR鉴定获得阳性TaDREB3a过表达大豆T2代株系共10个;T3代转基因大豆株系经PCR鉴定、半定量PCR鉴定、Bar基因试纸条检测、Southern blot分析、Western blot分析,获得6个转基因阳性株系,证实TaDREB3a基因已整合于大豆基因组,可转录完整目的mRNA,其中4个株系检测到目的蛋白表达。盆栽干旱试验显示,TaDREB3a过表达可改善转基因大豆干旱条件下生长状况,转基因植株株高和荚数明显优于对照组植株;大田干旱试验结果显示,TaDREB3a过表达株系提高大豆抗旱性、改善干旱条件下地上形态,减少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1.
研究利用转TaDREB3a基因株系T4代大豆植株与野生型植株开展PEG模拟干旱处理和PCR鉴定,获得5个阳性TaDREB3a过表达株系。于苗期和花期分别干旱处理,根据表型及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利用抗旱隶属函数值对5个转基因株系划分抗旱级别,同时分析株高、根长、荚数、粒数等农艺性状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大豆株系花期极其敏感,不适合在花期鉴定抗旱性,苗期适合抗旱材料鉴定;通过各生理指标与抗旱级别划分以及相关农艺性状显著性分析,最终确定株系HL16-16-6、HL16-17-1为高抗品系,为抗旱材料鉴定及抗旱品种培育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获得磷高效利用转基因大豆新材料,构建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GmPAP14超表达载体pBI121-GmPAP14与pCAMBIA3301-GmPAP14,通过农杆菌介导子叶节转化技术将2个载体分别转入高产优质大豆品种,并分析了GmPAP14在转基因植株内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利用PCR和DNA测序分析可检测到转化植株中的目的条带,其中,转入p BI121-GmPAP14载体的保豆3号阳性植株有6株;转入pCAMBIA3301-GmPAP14载体的中豆32有9株,冀豆12有11株,农大豆2号20株。进一步将上述T0植株自交,目前已获得T_1转基因后代;经实时定量PCR检测,部分株系的GmPAP14表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对照,说明GmPAP14已整合到大豆基因组,并能够在转录水平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13.
14.
15.
《江苏农业科学》2016,(10)
以SD大鼠为试验动物模型,分别饲喂含转CP4-EPSPS基因大豆和常规大豆饲料,以转基因大豆饲料饲喂大鼠为试验组,常规大豆饲料饲喂大鼠为对照组,择期进行精子畸变试验、显性致死试验和致畸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精子畸变率无显著差异(P0.05),二者与阳性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显性致死试验中试验组与对照组胚胎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致畸试验中2组活胎同性别间的体质量、体长、尾长、前肢长度均无显著差异,经活胎外表检查、骨骼检查、内脏检查无畸形。结果说明,喂食转CP4-EPSPS基因大豆饲料对大鼠精子畸变、胚胎致死、胎仔畸形无不良影响,不存在生殖毒性。 相似文献
16.
转Bt基因大豆植株中Bt毒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ELISA定量测定法研究了转Bt基因大豆不同生长时期不同器官中Bt毒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转Bt基因大豆不同器官在不同生育期Bt毒蛋白含量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大豆顶叶中Bt毒蛋白的表达随着大豆植株的生长不断加强,苗期顶叶中Bt毒蛋白的表达比较旺盛,在分枝期略有下降,且在分枝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在开花期时顶叶中的Bt毒蛋白含量又明显增加,直到成熟期;在相同生育期内,转基因大豆营养器官中Bt毒蛋白的含量高于生殖器官.根中的Bt毒蛋白含量最高,茎其次,叶中的Bt毒蛋白含量最低.花和幼荚器官中的Bt毒蛋白含量虽然相对低于其他器官中的Bt毒蛋白含量,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新生幼荚中的Bt毒蛋白含量在同时期的其它器官中含量最低,但是其Bt毒蛋白的含量在30d后开始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17.
离子束注入转大豆基因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离子束注入技术 ,将豆类基因转入不同小麦种子中 ,M1获得容重 >790 g/L、蛋白质 >17%、湿面筋>37%的变异单株 32 6份 ,其中蛋白质含量 >2 0 %的 4份 ,最高为 2 1.6 % ,湿面筋最高为 5 0 .9% ,吸水率最高为 90 % ;不同受体材料最高单株蛋白质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 2 .7~ 4 .96个百分点 ,湿面筋含量提高 12 .84~15 .84个百分点 ;吸水率提高 5 .2 7~ 10 .91个百分点 ;不同受体与供体蛋白质含量对小麦品质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抗逆转OsDREB3基因大豆快速稳定的品系特异性检测方法,本试验通过实时Real-time PCR方法,以大豆凝集素基因(lectin)作为内源参照基因,确定了外源基因OsDREB3在转OsDREB3基因大豆基因组中的拷贝数为单拷贝,为建立快速、有效的品系特异性检测方法奠定基础.同时,在原有构建的含4种转基因大豆品系特异性序列的标准分子载体上又增加了转OsDREB3基因大豆品系特异性序列,新构建了含有5种转基因大豆品系特异性序列的标准分子及大豆内参照基因(lectin),已完全满足对现有国内覆盖面最大的5种转基因大豆同时、快速筛查检测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