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5.
6.
以平均体重为11.4g的850尾黄颡鱼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17组,以饲料蛋白质水平和动物性蛋白百分含量为试验因子,采用2因子5水平的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鱼粉、豆粕为动、植物蛋白源得到9种试验饲料,与16组试验动物相对应,进行68d饲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2.5%,动物性蛋白质百分含量为67%时,黄颡鱼生长最快,对饲料的利用效率也最好。 相似文献
7.
不同饲料蛋白源对黄颡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平均体重为11.4g的850尾黄颡鱼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17组,以饲料蛋白质水平和动物性蛋白百分含量为试验因子,采用2因子5水平的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鱼粉、豆粕为动、植物蛋白源得到9种试验饲料,与16组试验动物相对应,进行68d饲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2.5%,动物性蛋白质百分含量为67%时,黄颡鱼生长最快,对饲料的利用效率也最好。 相似文献
8.
9.
为了探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二、三倍体幼鱼的生长差异,定期测定了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两者体长、体重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过2个月的养殖,黄颡鱼二倍体幼鱼从初始值(体重(3.89±1.01)g,体长(7.35±0.50)cm)增长至体重(9.89±3.94)g、体长(9.71±1.42)cm,消耗饲料132.7g,饵料系数1.11;黄颡鱼三倍体幼鱼从初始值(体重(3.63±0.83)g,体长(7.21±0.38)cm)增长至体重(9.61±3.20)g、体长(9.80±1.23)cm,消耗饲料135.79g,饵料系数1.18。三倍体黄颡鱼比二倍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稍高,体长增长率及体长特定生长率偏高,饵料系数略高,但各生长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11.
《江苏农业科学》2016,(10)
在应用精子保存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湿法人工授精技术开展黄颡鱼(♀)×瓦氏黄颡鱼(♂)杂交及黄颡鱼自交的繁苗生产试验。结果显示:当雌雄配组比例分别为300∶1、600∶1时,杂交组与自交组的受精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亲本配合力较好、授精效率高;杂交繁殖的受精率随着雌雄配组比例的升高而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适于规模化杂交繁苗生产的雌雄配组比例为(300~600)∶1。总结繁殖技术经验,开展规模杂交繁苗,采用161.6 kg黄颡鱼雌鱼及4尾瓦氏黄颡鱼雄鱼可成功杂交繁苗207.9万尾,平均受精率为79.8%,平均出苗率为82.5%;单尾瓦氏黄颡鱼雄鱼配组黄颡鱼雌鱼量达40.4 kg,繁苗量达51.9万尾,实现了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规模化杂交繁殖生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一步开展泥鳅的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对泥鳅太湖群体(TH)、洪泽湖群体(HZ)、巢湖群体(CH)、鄱阳湖群体(PY)、洞庭湖群体(TD)、洪湖群体(HH)的自繁子代和太湖群体(♀)×洪泽湖群体(♂)繁殖的子代(HT)进行了为期124 d的生长对比试验。[结果]各群体子代的绝对增重率(g/d)依次为HT﹥TH﹥HZ﹥CH﹥TD﹥HH﹥PY;HZ、TH、HT的试验末重与CH、PY、TD、HH的试验末重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各群体子代的体重变异系数(%)依次为TD﹥HH﹥PY﹥HZ﹥CH﹥HT﹥TH;各群体子代的成活率依次为TH﹥HT﹥HZ﹥CH﹥TD﹥PY﹥HH。[结论]太湖群体子代以及太湖群体(♀)×洪泽湖群体()繁殖的子代(HT)的生长性能优于其他群体的子代,有较好的育种与养殖潜力。 相似文献
13.
14.
15.
依据黄颡鱼性腺发育方面的相关研究和对武汉市周边湖泊天然水体黄颡鱼繁殖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表明黄颡鱼具有较长繁殖期,可以多次进行人工催产繁育。结合生产实际,分前、后不同时期对从武汉周边采集的黄颡鱼亲本进行了较为集中的规模化催产,并进行了效果比较。催产批量进行的时间段分别设在4月底至6月初和8月中旬至9月初。结果表明,后期相对产卵量少(P0.01),所需催产剂量较低,只需一次注射,效应时间较短,并且催产率、受精率都明显低于前期(P0.01)。后期人工繁殖的鱼苗经过培育,可作为来年成鱼养殖所需的大规格苗种,同样具有生产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比较黄颡鱼不同器官中过氧化氢酶活性。[方法]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和钼酸铵比色法,测定黄颡鱼6种组织(心脏、肝脏、鳃、肠、眼、肌肉)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并对各器官的酶活性进行比较。[结果]2种测定方法得到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具有一致性,且黄颡鱼6种组织的过氧化氢酶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心脏、肝脏、鳃、肠、眼、肌肉。[结论]黄颡鱼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存在明显组织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19.
20.
《云南农业》2004,(12):18-18
黄颡鱼又名盎斯鱼、江颡鱼 ,为淡水性鱼类 ,其适应性较强 ,可在各类水域中养殖。该鱼分布广、产量大、肉质细嫩、味鲜美、营养价值高 ,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 ,尤其是大规格的鲜活鱼更是供不应求。一、生物学特性黄颡鱼喜栖息于静水或缓流水中 ,生存温度范围广 ,一般为0~39℃ ,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2~28℃ ,水体最适宜pH值为7.0~8.5,适宜溶氧量为3.0mg/L以上。在自然条件下 ,刚孵化出膜3~5天的鱼仔吸收自身的卵黄作为营养。苗种阶段以轮虫、小型枝角类、水蚯蚓及其他水生虫为饵 ,人工培育可喂绞碎的小鱼虾及软体动物 ,也可投喂配合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