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电脑、手机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成为了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共青团组织作为高校中联系青年、服务青年最直接的团学组织,利用新媒体更好地在青年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共青团组织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对高校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引领青年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普通高校"大思政"格局中的生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前大学生参与网络的热情度空前高涨,而微信最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新媒体之一,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引发了某些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同时,在现阶段,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建立健全校园媒体信息的监督机制、凝聚基于微信进行网络舆情引导的有效力量、建立健全应急反应机制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微信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的兴起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创造了新的环境,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 组织人员,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方面承担着重大 职责。新媒体环境下,必须打造一支优质高效的专业辅导员队伍,从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培养 质量。本文主要就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重大疫情下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呈现新特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挑战性凸显,同时重大疫情舆情风险有所增加。因此,高校要在舆情引导下研究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特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解决重大疫情引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以微博、微信等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微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发表言论的场所和途径,使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显得必要而紧迫。针对微时代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当前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意义,并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年来微博、人人网等新社交方式出现,如何运用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引导,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聚焦点。本文寻本溯源,通过探寻新媒体的本质及特征,结合当代青年的特点,从观念、方式、载体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切实有效地对基于新媒体开展学生青年思想引导工作进行实践分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特点的研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及认知特征,分析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及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提出如何密切联系网络舆情,并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扎实有效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1):317-318
基于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实际,针对新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呈现人际认知需求多面化、人际情感内含多元化、人际行为方式多样化等特点,分析新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出现的亲密感不足、融洽度不高、协调性不够等问题,阐述发挥共青团的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职能,提出新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引导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9.
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大学生舆情引导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长期规划,又要有重点引导.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舆情及其要素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导致了大学生舆情不断产生甚至出现舆情危机.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大学生舆情引导工作是全媒体背景下需要面对的新课题.本文在全媒体发展背景下对大学生舆情的现状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大学生舆情引导的原则,最后结合实践就大学生舆情危机的应对方法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特点,通过分析新媒体技术的无限开放性、及时交互性、检索快捷性、虚拟多样性等特点,明确其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提出正确认识新媒体传播特点,充分利用新媒体教育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新媒体技术工作能力,建立健全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监督管理机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成为网络空间"微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也因此成为确保高校网络安全、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重要阵地。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网络舆情有着鲜明的特征,目前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则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以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为抓手,有针对性地实施"实时整合"、"专业设置"、"舆情引导"等重要对策,化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引导校园"微环境"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2.
高校网络舆情作为舆情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相关研究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入。在传播设备随身携带的大环境下,如何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并加以合理的引导,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相结合,培养大学生责任上网、绿色上网的观点,是互联互通的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教育的重点,也是高校舆情研究的一个热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享受这份便捷的同时,海量的数据也充斥着大学校园,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国内外的各种思想以及社会热点,使得大学生对信息的判断能力日渐弱化。而大学生是一个社会影响力较强的特殊群体,舆情监管工作如果不到位,将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高校舆情管理不只是建设和谐校园的要求,更能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对高校网络舆情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引导对策,以期能够促进高等院校网络舆情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思想政治工作必然列于首位。学生组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对象,也是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依靠的主要对象和实践者。同时,高校学生组织为学生课外文化活动搭建平台,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载体。其在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学生组织进行科学引导、强化和规范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微博、微信、4G手机网络等通讯技术和软件为代表的新媒体迎合了青年学生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满足了青年随时随地自由交流、平等对话的要求,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高校共青团工作需要与时俱进。通过分析、研究新媒体对高校团学工作的正反两方面影响,进一步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由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特性,加上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矛盾和敏感因素,极易引起网络舆情。如何看待和认识高校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相对于一般网络舆情有什么样的特殊性,对于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看待和解决,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和文献研究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公共事件的频发,大学生参与网络评论的行为逐渐增多,已经成为网络世界的先行者和生力军,由此引起的恶性网络舆情事件与日俱增,引导和管理大学生网络评论迫在眉睫。针对这种现象,研究通过运用扎根理论,对公共事件下大学生网络评论驱动因素进行探究,得出网络环境、自我感知和行为意图是驱动大学生针对公共事件发表网络评论的因素,并进一步构建了公共事件下大学生网络评论驱动因素模型,对三个因素所起到的具体作用进行了分析,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环境监管、强化大学生心理疏导和深化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教育三个建议对大学生网络评论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以微博、微信等为载体的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大学生作为引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特殊群体,其思想深受新媒体的影响,这就给当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带来了诸多的机遇和挑战。针对当代大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媒体的特点,需要从家庭、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帮助和引导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媒体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社会中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对我国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正确认的识新媒体技术,把握其优势特点,将其运用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社会实际相连接,为大学生创造优良的新媒体环境,使其得到良好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张婉旭 《河南农业》2016,(15):14-15
如今大部分的网络用户尤其是青少年获取信息、发表意见的途径都逐渐转移到"微媒体"平台。而大学生作为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也深受"微媒体"的影响,"微媒体"给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高校舆情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将其对高校学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高校有必要积极采取措施,在了解新媒体特点和高校舆情特点的基础上,从提高管理人员和意见领袖素质、完善信息渠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做好舆情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表达个人的情感、观点和意见.网络舆情一方面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主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另一方面也容易扩散非理性情绪,大学生易受过激言论影响而导致行为失控.因此,建议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机制,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进一步优化高校网络舆情环境,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