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尖孢镰刀菌的分离鉴定及不同苜蓿品种芽期抗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黑龙江省大庆市苜蓿根腐病的病原,评价不同苜蓿品种芽期对根腐病的抗病性,于2018年采集疑似感染根腐病的苜蓿病株,对其进行了病原分离与鉴定。将鉴定得到的致病菌接种于18个品种的紫花苜蓿幼芽,测定相对根长、相对苗长、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利用隶属函数进行抗病性综合评价。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致病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其对不同苜蓿品种芽期相对根长、相对苗长、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说明尖孢镰刀菌对苜蓿有较强致病性。抗病性综合评价表明:不同苜蓿品种芽期对尖孢镰刀菌根腐病抗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龙牧801’‘斯贝德’‘SK3010’‘巨能-CR’‘肇东’‘DS310FY’‘WL168HQ’‘WL354HQ’‘TG4’‘WL319HQ’‘擎天柱’‘WL298HQ’‘龙牧806’‘北极星’‘皇后’‘北极熊’‘CW2000’‘敖汉’。  相似文献   

2.
小麦品种对禾谷镰刀菌毒素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黄化小麦芽鞘生物测定法是一种敏感的生物测定方法,可用于探测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所产生的毒素的生物活性和不同小麦品种对这些毒素的反应。不同毒素的生物活性与不同小麦品种对毒素的反应均有显著差异,以deoxynivalenol的生物活性最强,抗赤霉品种望水白对供试7种毒素的敏感性最低。试验对毒素与品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6个苜蓿品种对苜蓿蚜Aphis craccivora的抗性差异机理,观察苜蓿蚜在不同苜蓿品种植株上的取食选择行为,利用刺吸电位(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判定取食过程中所出现的波形,并筛选适宜参数作为对不同苜蓿品种抗蚜性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苜蓿蚜在取食苜蓿时呈现出Np、Pd、A、B、C、E1、E2和F波共8种波形。苜蓿的抗虫位点主要存在于苜蓿植株的表皮、叶肉和韧皮部,当苜蓿蚜开始取食时,中苜2号的抗虫位点在叶表面,但抗性较弱,第1次刺探的发生时间迟,为16.00 min,E2波的总持续时间长,为26.99 min;赛迪7的抗虫位点集中在叶肉和韧皮部且抗性强,E2波的持续时间短,为5.00 min;金皇后的抗虫位点出现在第1个E2波之后,第1次E2波后的E1波个数为7.78个,即韧皮部的抗性最强。苜蓿蚜在不同苜蓿品种上的取食行为各异,且不同品种的抗虫位点和抗虫机制不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6个苜蓿品种对苜蓿蚜的抗性存在差异,其中赛迪7的抗性最强,中苜2号的抗性较弱。  相似文献   

4.
大豆枯萎病菌尖孢镰孢遗传多样性及大豆品种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大豆枯萎病菌的群体遗传特征及明确大豆种质对大豆枯萎病的抗性,对抗病育种、抗性品种的合理布局以及制定更有效的病害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对采自我国不同地区的大豆枯萎病菌—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到10个多态性随机引物,共扩增出75条RAPD条带,其中55条为多态性条带,占73.3%。利用UPGMA法对DNA扩增图谱进行聚类分析,以相似系数0.68为阈值,55个分离物可分为9个遗传聚类组,表明我国大豆枯萎病菌具有丰富的种内遗传多样性,所划分的群体与分离物来源地不相关。同时,对上述分离物进行致病性分析,发现我国的大豆枯萎病菌具有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进一步利用3个代表性分离物对来自我国不同大豆产区的180个大豆品种(资源)进行抗大豆枯萎病鉴定,发现皖豆28、中黄13、中黄51、中作X08076和5D034等5个品种对大豆枯萎病具有良好抗性,占供试材料的2.8%,表明不同大豆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6.
香石竹不同品种对镰刀菌枯萎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连续2年以土壤接种方法对30个香石竹品种进行田间镰刀菌枯萎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品种间抗性存在明显差异。30个品种中没有发现免疫品种,其中高抗品种占所鉴定总数的16.7%,中抗占40.0%,中感占13.3%,高感占30.0%。在所有鉴定的品种中,红色品种抗性较低,70%属感病品种;复色品种抗性较高,89%为抗病品种。依相对抗性指数,两个年度间的相对抗性无显著差异,鉴定结果可靠,建议将此方法作为我国香石竹对镰刀菌枯萎病田间抗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Shoemaker]引起的叶斑病是大麦上重要的病害叶部之一,在世界各大麦主要种植区均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利用3个致病力不同的蠕孢叶斑病菌株Z 12010、Z 12014和Z 13010分别对来源于中国及国外引进的61份大麦种质资源进行苗期抗蠕孢菌叶斑病鉴定,田间接种Z 12014菌株进行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在所鉴定的大麦种质中未发现在苗期或成株期对叶斑病免疫的材料。苗期抗叶斑病分析发现,品种之间对3个菌株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Varunda、Legacy、Tradition、09GW-01、09GW-07、08PJ-36、09PJ-39、垦啤麦7号、垦啤麦10号、驻大麦3号、S-4和中饲麦1号等12份材料对3个菌株表现为中抗至高抗反应型。7份材料成株期抗Z 12014菌株,其中Legacy、蒙啤麦3号、09PJ-39、垦啤麦9号、垦啤麦11号和龙啤麦3号等6份材料具有全生育期抗性特点,品种10-3苗期对菌株Z 12014感病,而成株期抗该菌株。  相似文献   

8.
 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Shoemaker]引起的叶斑病是大麦上重要的病害叶部之一,在世界各大麦主要种植区均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利用3个致病力不同的蠕孢叶斑病菌株Z 12010、Z 12014和Z 13010分别对来源于中国及国外引进的61份大麦种质资源进行苗期抗蠕孢菌叶斑病鉴定,田间接种Z 12014菌株进行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在所鉴定的大麦种质中未发现在苗期或成株期对叶斑病免疫的材料。苗期抗叶斑病分析发现,品种之间对3个菌株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Varunda、Legacy、Tradition、09GW-01、09GW-07、08PJ-36、09PJ-39、垦啤麦7号、垦啤麦10号、驻大麦3号、S-4和中饲麦1号等12份材料对3个菌株表现为中抗至高抗反应型。7份材料成株期抗Z 12014菌株,其中Legacy、蒙啤麦3号、09PJ-39、垦啤麦9号、垦啤麦11号和龙啤麦3号等6份材料具有全生育期抗性特点,品种10-3苗期对菌株Z 12014感病,而成株期抗该菌株。  相似文献   

9.
地被菊枯萎病由镰孢菌引起,是一种土传性病害,严重威胁地被菊生产.本试验用2个强致病力镰孢菌菌株,即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茄镰孢菌(F.solani)接种5个地被菊品种的幼苗,测定了病菌侵染下不同品种的形态、生理和生化响应的差异,以建立抗病品种筛选的生理和生化指标.地被菊品种间抗性水平可根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确定了Fusarium maniliforme(串珠镰孢菌)的代谢物fumonisin B_1(FB_1)对玉米愈伤组织培养物的毒性,并将其与两种已知的镰刀菌毒素——Moniliformin和T—2毒素进行比较表明:在改良MS培养基中,随FB_1毒素含量增加,愈伤组织的生长逐渐降低,在1.0mg/升1.30μm及更高浓度下,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各种毒素减少玉米愈伤组织50%的微克分子量浓度分别为FB_1 13.0μM,Moniliformin 102μM,T—2 215μM。  相似文献   

11.
不同苜蓿材料对木贼镰刀菌根腐病的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土壤接菌法,对60份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质材料进行了苗期抗根腐病性状评价。在测定供试苜蓿材料的发病率、病情指数、株高、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指标的基础上,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其进行了抗病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接种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后,抗镰刀菌根腐病较强的紫花苜蓿种质材料是来自陕西乾县的0060、美国的88-33(‘维多利亚’)、日本的85-47(‘GT49R’)和甘肃西峰的0782等;抗病性较差的材料有来自美国的88-45(‘马里科巴’)、北京的2758(‘中苜一号’)、内蒙古准格尔的2738和拉达克的0215等;其他材料抗病性居中。  相似文献   

12.
半裸镰孢致病性及苜蓿品种间的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半裸镰孢对接种后苜蓿种苗的致病性、筛选抗苜蓿根腐病的品种,本研究把4个来源地的9个半裸镰孢分离物接种于14个品种的紫花苜蓿种子,在接种后第14 d测定苜蓿幼苗的相对根长、相对苗高、相对发芽率和病情指数,评价不同苜蓿品种对半裸镰孢的抗病性及病原菌对苜蓿幼苗致病性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半裸镰孢菌株和苜蓿品种对相对根长、相对苗高、相对发芽率及病情指数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病原菌方面,从苜蓿品种THG-1中分离出来的半裸镰孢的致病性最强,从Aohan中分离出来的半裸镰孢的致病性最弱,从WL-323HQ、Sitel和Siriver中分离出来的半裸镰孢的致病性较强,从Reindeer、Legacy和LM400中分离出来的半裸镰孢的致病性较弱;苜蓿品种方面,Algonguin的抗病性最强,Phabulous的抗病性最弱,Verna、Victoria、Hunter river和Amerimultileaf的抗病性较强,WL-323HQ、Sanditi、Sandy和Amerilea721的抗病性较弱。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锐顶镰孢菌对接种后苜蓿种苗的致病性,本研究采用菌饼接种法,将分离自4个地点的15个锐顶镰孢菌株接种于1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种子上,接种后14 d 测定相对根长、苗高、发芽率,并计算病情指数。结果表明,参试的15个菌株均显著降低了苜蓿种苗的根长(P<0.05)。总体来看,各菌株之间的致病性有所不同,从苜蓿品种WL-323HQ中分离出来的5号菌株的致病性最强,从WL-525HQ中分离出来的13号菌株的致病性最弱,从WL-525HQ、Legacy、Affinity和Millionaire中分离出来的12号、10号、8号和6号菌株的致病性较强,从Aohan、Farmers、WL-323ML和Dingdian中分离出来的1号、4号、7号和9号菌株的致病性较弱;参试的14个苜蓿品种之间的抗病性也各不相同,Amerimultileaf的抗病性最强,Amerileaf721、Victoria、Powerplant和Legacy的抗病性较强,Sandy、Phabulous、Hunter river和Alfaking的抗病性较弱,Vernal的抗病性最弱。  相似文献   

14.
利用11株不同木霉菌株分别比较对峙培养法、病原菌存活率测定法、生防菌分泌物降解病原菌测定法、浸种抑菌萌发试验法及种苗接种活体筛选法对抑制黄瓜枯萎病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的拮抗木霉菌的筛选效率。试验表明不同的筛选方法获得拮抗木霉菌菌株的结果差异较大,其中病原菌存活率测定法与种苗活体接种筛选法结果一致性较高,可推荐作为生防木霉菌株初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利用棉花体内非致病镰刀菌防治棉花黄萎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棉花铃内部分离到两株镰刀菌VL-1和VL-2。平板对峙法表明,VL-1和VL-2生长速度快,通过空间竞争和营养有效地抑制黄萎病的生长;并且能够抑制棉花黄萎菌微菌核的产生。温室生测结果表明,VL-1和VL-2对棉花黄萎病的相对防效分别达到87.9%和66.4%。安全性测试证明,这两株镰刀菌在棉花整个生育过程中不造成棉花的伤害,是非致病性镰刀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在棉田第一次黄萎病高峰时,VL-1和VL-2对黄萎病的防效较理想,分别为51.5%和45.4%。  相似文献   

16.
经分离、培养对不同菌种培养性状的观察,确定了侵染黄瓜、黑籽南瓜造成死秧的镰刀菌主要为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尖镰孢菌西瓜专化型、串珠镰刀菌和腐皮镰孢菌4种。经致病性测定,4种镰刀菌均能侵染黄瓜,引起发病造成死秧,可分为强致病类型和中强致病类型。经抗病性鉴定,黑籽南瓜种子只有南瓜4号为耐病品种;黄瓜种子也只有津优31号为耐病品种。  相似文献   

17.
植物抗根结线虫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植物抗根结线虫机制研究已成为线虫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从植物对根结线虫病的抗性结构、抗性基因、坏死反应以及相关酶类等方面的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不同品种香蕉抗枯萎病效果及抗性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向土壤中接种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FocTR4)后不同抗枯萎病香蕉品种发病率、根际可培养微生物及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试验处理中香蕉枯萎病发病率随着FocTR4接种浓度的增加而上升,但在相同浓度处理下,抗病品种发病率显著低于感病品种;各品种香蕉发病率与根际土壤可培养镰刀菌数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抗病品种过氧化物酶(POD)、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高于感病品种,而与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说明香蕉抗病性与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香蕉本身防御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研究了抗蚜株率、感蚜指数和改进的感蚜指数3种评价方法对14个苜蓿品种抗蚜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抗蚜株率为标准,'甘农9号'抗性最好;以感蚜指数为标准,'阿尔冈金'抗性最好.而采用改进后的感蚜指数评价方法可将14个苜蓿品种分为7个等级,其中'WL-319,为高感品种,'巨能II,为感虫品种,'新牧4号'甘农5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