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不同产地野菊花中蒙花苷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查不同产地的野菊花中蒙花苷的含量。[方法]采用RP-HPLC法,色谱柱为Hanbon-7 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CH3OH-H2O-HAc(31∶23∶1),检测波长为334 nm。[结果]不同产地野菊花中蒙花苷的含量为0.06%~2.75%,差异显著。[结论]制定野菊花中蒙花苷含量的限度标准非常重要,建议定为1.20%。  相似文献   

2.
栾海云  许勇  杨美子  张树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121-12122
[目的]建立甘草中甘草苷含量测定的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甘草中甘草苷的含量,以控制其质量。[方法]HPLC色谱条件为:分析柱为Kromasil C18柱(4.6 mm×25 cm,5μm);流动相为乙腈-0.5%醋酸溶液(V/,V 1∶4);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25℃;紫外检测波长为270 nm;采用外标法定量测定。[结果]甘草苷在0.1~1.2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形关系(r=0.999 9),其平均加样回收率和RSD值分别为97.86%和2.04%(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快速、重现性好,可作为甘草苷的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HPLC测定利咽解毒颗粒中黄芩苷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强  周浓  张海珠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029-20030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利咽解毒颗粒中黄芩苷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柱(4.6 mm×150.0 mm,5μm),柱温30℃,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V∶V∶V=47∶53∶0.2),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在0.5~100.0μg/ml范围内黄芩苷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1),平均回收率为101.14%,RSD值为0.69%(n=9)。[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任丽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152-18152,18165
[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山楂叶中绿原酸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C18柱(250.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乙腈(V∶V∶V=51∶11∶8),检测波长为327 nm;流速为1.0 ml/min;进样量为10μl。[结果]绿原酸在0.15~0.75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9%。[结论]该法稳定、可靠,可用于山楂叶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槐角中芦丁和槐角苷含量与生长时间(采摘时间)的关系,确定不同应用目的槐角药材的最佳采摘时间。[方法]在2006~2008年的89、1、0月中旬分别采摘槐角样品,采用无水甲醇连续提取法提取槐角中的总黄酮,并用HPLC法测定提取物中芦丁和槐角苷含量。色谱条件: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无水甲醇-浓度1%冰醋酸-乙腈(30.4∶64.6∶5,V/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60 nm。[结果]8月中旬采摘的槐角中芦丁的含量最高,为(0.87±0.16)%8,月中旬以后采摘的槐角中芦丁的含量逐渐降低;槐角苷在9月中旬到10月中旬达到高峰期,含量分别为(5.76±0.22)%和(5.33±0.39)%,明显高于冬季含量。[结论]槐角中芦丁和槐角苷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而冬季恰是槐角中芦丁和槐角苷含量最低的时期。根据槐角的不同用途选择合适的采摘时间,为科学利用现有槐角资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庄晓梅  韩淑琴  李志锐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156-12157
[目的]测定葛根总黄酮提取物有效成分葛根素、大豆苷含量。[方法]HPLC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C18柱;流动相为乙腈-水(25∶75,V/V);检测波长为250 nm;流速为0.8 ml/min;柱温为室温;进样量为4μl。[结果]在测定范围内,葛根素、大豆苷对照品线性关系良好;葛根中葛根素、大豆苷平均含量分别为5.41、7.50μg/ml。[结论]该研究为更好的利用葛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丽  马远  陈随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647-21649
[目的]测定构树叶中牡荆素和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色谱法,以无水甲醇-浓度1%乙酸(30∶70,V/V)为流动相3,59 nm为检测波长,测定构树叶中牡荆素的含量;以无水甲醇-浓度0.05%磷酸(40∶60,V/V)为流动相,324 nm为检测波长,测定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的含量。[结果]牡荆素在0.056~0.48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较好,相关系数R=0.999 2:平均回收率为99.2%,RSD为1.42%;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在1.808~4.06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100.9%,RSD为1.58%。[结论]该方法简便、分离效果好,可用于构树叶质量标准的制订。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栀子不同炮制品中栀子苷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栀子中栀子苷的含量。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InertsilODS-2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15∶85,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38 nm,柱温为40℃,进样量为20μl。[结果]栀子不同炮制品中栀子苷的含量不同,其排序为生栀子(3.60%)〉炒炭品(3.36%)〉炒焦品(3.22%)〉炒焦品(轻,3.02%)〉炒黄品(2.77%)。[结论]不同炮制方法对栀子中栀子苷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不同基因型杜仲叶片中的绿原酸含量。[方法]以超声波助提法提取绿原酸,采用HPLC法检测和二倍体含量,色谱柱为Eclipse xdb-c18柱(4.6 mm×150.0 mm,5μm),以乙腈-0.4%磷酸水(10∶9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27 nm。[结果]四倍体和二倍体杜仲叶片中绿原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005和为0.850 mg/g。[结论]四倍体杜仲叶片中绿原酸含量显著高于二倍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野菊花的鉴别方法。[方法]选择野菊花、蒙花苷为双重对照药材,制备药材溶液,比较不同吸附剂、展开系统,显色方法和显色与检识条件的效果。[结果]聚酰胺薄膜色谱斑点集中清晰,提供的信息更为丰富。展开系统乙酸乙酯-丁酮-氯仿-甲酸-水(15∶15∶6∶4∶1)的效果较好。三氯化铝试液喷雾显色所得TLC色谱的斑点色泽很不均匀,三氯化铝水溶液浸板显色,板面及斑点色泽均匀。三氯化铝显色、UV光下检识的效果明显优于三氯化铁显色、日光下检识的效果。UV365 nm和对TLC色谱的检识效果显著优于UV254 nm的检识效果。[结论]建立了以野菊花和蒙花苷双重对照的TLC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山东平邑、河南封丘的金银花与湖南隆回、重庆秀山、武隆、江津的山银花中绿原酸含量差别。[方法]采用HPLC测定不同产地金银花与山银花中绿原酸的含量。色谱条件:色谱柱Platisil ODS(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浓度0.2%磷酸(17∶83,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26 nm。[结果]重庆秀山、重庆江津、重庆武隆和湖南隆回的山银花中绿原酸含量分别为9.03%、8.62%、4.51%和3.71%;山东平邑和河南封丘2个产地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含量为4.08%和3.79%。重庆秀山的山银花中绿原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几个产地的山银花中绿原酸含量,也高于山东、河南2个产地的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含量。[结论]该提取方法可靠、稳定,检测方法灵敏、精密度高、分离度和回收率良好,可用于不同产地金银花与山银花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2.
田红林  张海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496-8497,8505
[目的]研究超微粉碎前后金银花中绿原酸溶出量的变化及显微特征。[方法]用不同时间超声提取超微粉与普通粉,并用HPLC法测定绿原酸含量;然后采用生物显微镜进行显微特征观察。[结果]金银花超微粉碎后绿原酸的溶出量和溶出速率明显提高;金银花超微粉颗粒均匀,基本无完整细胞存在。[结论]超微粉碎有助于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溶出,植物细胞破壁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王文宝  南极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571-9573
[目的]建立控制银屑灵薄膜衣片的质量标准的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处方中紫草、槐花、金银花、丹参进行定性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含量。[结果]供试品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绿原酸在浓度为0.010 69~0.064 14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6),平均回收率为98.40%,RSD值为1.43%(n=6)。样品中绿原酸平均含量为127.7 mg/g。[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稳定、专属性和重现性良好,可以作为银屑灵薄膜衣片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文平  李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675-21676,21694
[目的]研究金银花中绿原酸的不同提取方法并测定了不同花期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含量。[方法]以金银花为材料,采用乙醇回流法和超声提取法提取金银花中的绿原酸,并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物中绿原酸的含量,探讨了不同开花时期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的差异。[结果]以乙醇回流法提取的金银花原液中绿原酸浓度为1.905 mg/ml,含量为3.81%,而以超声提取法提取的金银花原液中绿原酸浓度为1.306 mg/ml,含量为2.61%,故乙醇回流法比超声提取法提取率更高一些;以乙醇回流法提取的全开金银花原液中绿原酸浓度为0.167 7 mg/ml,含量为0.34%,而以乙醇回流法提取的花苞原液中绿原酸浓度为0.260 1 mg/ml,含量为0.52%,故花苞中的绿原酸含量要高一些。[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迅捷,可用于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5.
都国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3997-13997
[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向日葵盘绿原酸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其中,色谱柱为Hypersil ODS(4.6 mm×200 mm,5 μm),甲醇-冰醋酸-乙腈(18∶35∶2)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27 nm。[结果]绿原酸在3.24~89.21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C=23.63A-3.98,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8.12%,RSD=0.27%。[结论]所建方法准确可靠,操作简便,稳定性好,可用于绿原酸生产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卢翠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070-2071
[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的熊果酸含量,提高熊果酸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色谱柱:WelchMaterials AQ-C18柱(5μm,4.6 mm×250.0 mm);流动相:乙腈-水-磷酸(V∶V∶V=90∶10∶0.1);柱温:25℃;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结果]在0.457 6~1.542 3μg/ml的线性范围内,熊果酸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31%,RSD值为1.09%(n=6)。[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灵敏、简单、快速、准确,适用于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熊果酸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龚安华  孙岳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644+16652-16644,16652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噻虫嗪含量的方法。[方法]以C18为色谱柱,以磷酸溶液(pH2.5)∶乙腈=70∶30(V∶V)为流动相,在263 nm波长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噻虫嗪含量。[结果]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噻虫嗪含量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 133.8X-0.358 4,相关系数为0.999 7,方法回收率在99.89%~100.10%,相对标准偏差为0.20%,在0.05~0.25 mg/ml范围内该方法测定噻虫嗪含量的线性相关性较好。[结论]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峰形好、精密度高和准确度高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噻虫嗪含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金银花中主要内含物最佳浸提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盈峰  王登良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761-7762
[目的]为了确定金银花的最适浸提条件,为加工金银花饮料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花水比、温度、时间三因素二水平正交试验,测定水浸出物、氨基酸、黄酮和绿原酸含量并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金银花中水浸出物的最适浸提条件为:花水比1∶40,温度80℃,时间20 min,水浸出物含量为45.96%;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最适浸提条件为:花水比1∶40,温度80℃,时间15 min,绿原酸含量为4.09%;金银花中氨基酸的最适浸提条件为:花水比1∶30,温度70℃,时间10 min,氨基酸含量为2.02%;金银花中黄酮的最适浸提条件为:花水比1∶40,温度80℃,时间15 min,黄酮含量为0.826 2%。[结论]金银花的最适浸提条件是花水比1∶30~1∶40,温度70~80℃,时间10~15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