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大豆根腐病:该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并造成为害,减产幅度在25%~75%或更多。被害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主要症状是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并向上不同程度扩散至下部侧枝,使病茎髓部变褐,叶柄基部缢缩,叶片下垂,但不脱落。防治方法:主要应用58%瑞毒霉锰锌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用量均为种子量0.3%~0.4%拌种。2.大豆菌核病:大豆菌核病主要浸染茎秆,7月下旬开始发病,浸染初期茎秆上有褐色病斑,以后病斑上有白色棉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随着大豆价格升高,我国北方农民种大豆积极性高涨。造成了大豆重茬面积增加,加剧了一些大豆病虫草害的发生,降低了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如何对大豆田病虫草进行有效的、经济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1.大豆根腐病:该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并造成危害,减产幅度在25―75%或更多,被害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主要症状是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并向上不同程度的扩散至下部侧枝病茎髓部变褐,叶柄茎部缢缩,叶片下重,但不脱落。药剂防治:主要应用58%瑞毒霉锰锌或72%克露可湿  相似文献   

3.
<正>1.大豆根腐病。该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并造成危害,减产幅度在一般在25%以上。主要症状是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并向上不同程度扩散至下部侧枝,使病茎髓部变褐,叶柄基部缢缩,叶片下垂,但不脱落。药剂防治主要应用58%瑞毒霉锰锌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用量均为种子量0.3%~0.4%拌种。对已发生大豆根腐病的田块,可以在发病初期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8%锰锌·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相似文献   

4.
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上常见病害之一,主要造成茎秆腐烂,病变部位苍白色,茎杆内中空并有黑色菌核,易折断,结荚少或不结荚.一般减产30%以上,这两年,大豆菌核病有逐年加重发生趋势. 1、危害症状 危害症状大豆菌核病危害植株地上部,在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但以成株花期发生受害最为严重. 1.1苗期症状 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幼苗倒伏、死亡.  相似文献   

5.
1 大豆菌核病的防治技术 1.1 症状:产生苗枯、叶腐、茎腐、荚腐等症状.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浸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表皮撕裂状.叶片染病始于植株下部,初叶面生暗绿色水浸状斑,后扩展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中心灰褐色,四周暗褐色,外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亦生白色菌丝,叶片腐烂脱落.茎秆染病多从主茎中下部分分叉处开始,病部水浸状,后褪为浅褐色至近白色,病斑形状不规则,常环绕茎部向上下扩展,致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湿度大时,茎髓部变空,菌核充塞其中.以菌核在土壤里或混在种子里越冬.阴雨连绵、地势低洼、施氮过多、去年发生过菌核病和重茬地或向日葵地易发生.  相似文献   

6.
<正>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而大豆纹枯病为害茎部和叶片。病株生育不良,茎叶变黄逐渐枯死。茎上病斑呈不规则形云纹状,褐色,边缘不明显,表面缠绕白色菌丝,后渐变褐色,上生褐色米粒大的菌核。叶上初生水渍状不规则形大斑。一、大豆菌核病1发病特点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  相似文献   

7.
1危害大豆根腐病是大豆根及茎基部病害的统称,大豆根腐病多种病原菌侵染、引起不同症状的数种病害,其中发生最普遍的是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其次是由菌核病和腐霉菌引起的根腐病。据调查,大豆产区根腐病一般田块发病率为40~60%,重病田达100%,  相似文献   

8.
向日葵菌核病,又称白腐病、烂盘病。这种病害在向日葵主产区里每年发病率在50%左右,严重时可达80%以上,对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一、发病症状1.立枯型自幼苗开始到花盘形成前都能发生。幼苗期发病主要在茎基部,绕茎形成水浸状病斑,潮湿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干燥后病部收缩变细,茎内形成黑色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大豆主要病害,如大豆根腐病、大豆孢囊线虫病、大豆菌核病和大豆褐杆病的症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1、大豆羞萎病1.1病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  相似文献   

10.
大豆病虫害主要有灰斑病、菌核病、蚜虫、食心虫等. 1.灰斑病.该病主要侵害叶片,也可侵害茎、荚、种子.感病叶片初生圆形小斑点,而后扩大为赤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有霉状物的病斑,严重时叶片干枯破裂成孔而死.种子上病斑隆起有细小龟裂纹.灰斑病于6月下旬开始发病,发病盛期集中在7月中旬至9月.防治方法:在大豆结荚期,每667平方米(1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14%硫酸四氨络合铜(络氨铜)水剂300~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喷雾.  相似文献   

11.
大豆菌核病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大豆病害.大豆菌核病以菌核潜伏在土壤、病残体或混在种子内,并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引发大豆菌核病.由于气候的影响,致使大豆菌核病在我市每年都有发生,发生面积高达40余万亩,给我市大豆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下面结合我市情况就大豆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作如下简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大豆平均需求量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大豆主产区黑龙江、吉林等北方省份的大豆面积、产量也有所增加、提高。但大豆的一些相应病虫害也随之加重。对此,我们农业科研部门也研究了相应的防治技术,以确保大豆的产量和质量。1主要大豆病害的防治1.1大豆菌核病1.1.1症状及特征此病主要发生在黑龙江省北部及东部的湿润冷凉地区。多发生在7月到成熟前,首先在茎基部出现湿润状绿色病斑,很快扩大,然后在病斑处长出绵毛状菌丝体,表皮破裂成麻状,茎秆内及表面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此病特别在阴雨多湿,植株种植过密或连作情况下,发病…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豆的种植面积不断的上升,大豆病虫害发生率在不断增高,严重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危害较重的病虫害有根腐病、菌核病、灰斑病等,为有效防治大豆的病虫害,针对几种病害做以下分析: 一、大豆根腐病 症状: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病斑初为褐色点状,扩大后呈棱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稍凹陷大斑,病重时病斑呈"铁锈色"、红褐,色或黑褐色,皮层腐烂呈溃疡状.  相似文献   

14.
向日葵菌核病,又叫白腐病,俗称烂盘病。近几年来,这种病害在向日葵主产区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发生,发病率一般在50%左右,严重时可达80%以上,对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很大影响。一、发病症状向日葵菌核病在向日葵整个生育期间都能发生,病害症状有以下两种类型。1.立枯型。自幼苗开始到花盘形成前都能发生。幼苗期发病主要在茎基部,绕茎形成水浸状病斑,潮湿时长出白色  相似文献   

15.
1 根腐病 1.1 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危害,造成减产25%~75%.出苗前染病引起种子腐烂或死苗.出苗后染病引致根腐或茎腐,造成幼苗萎蔫或死亡.成株染病茎基部变褐腐烂,病部环绕茎蔓延至第10节,下部叶片叶脉间黄化,上部叶片褪绿,造成植株萎蔫,叶片凋萎.病根变成褐色,侧根、支根腐烂.  相似文献   

16.
<正>大豆灰斑病主要危害大豆的叶片及籽粒,该病是一种间歇性流行病害,近年来,由于大豆重茬面积的增加,灰斑病的发生愈来愈严重。一般发生年可使大豆减产12%~15%,严重发生年可减产30%,个别可达50%。1.病害症状大豆灰斑病病原菌主要危害成株期叶片,也可侵染茎、荚及种子。带菌种子长出的幼苗和子叶片出现圆形或半圆形深褐色凹陷斑,气候干燥时,病斑扩展缓慢。当气候适宜、低温多雨时,病斑可蔓延至生长点,使幼苗枯死。成株叶片染  相似文献   

17.
1危害及症状.大豆根腐病主要是苗期发生,病苗的主根和靠地面的茎基部形成红褐色,略凹陷的病斑,皮层开裂呈溃疡状.幼苗被害严重时,茎基部变褐细缩折倒枯死,幼株被害严重时,植株变黄,生长迟缓矮小.大豆根腐病菌在土壤中越冬,当苗期多雨、地温低、土壤湿度大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发病重.重迎茬地发病重,高粱茬地种大豆也发病重.  相似文献   

18.
一、主要病害及防治1.菌核病1发病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病菌可侵染植株各个部位,形成根腐、茎腐、叶枯和盘腐4种类型。根腐(立枯病):根腐型从苗期至收获期发生。苗期染病的幼芽和胚根呈褐色斑水浸状,扩展以后易腐烂,幼苗不能出土或随病斑扩展萎蔫而死。生育期的食葵染病,根或茎基部产生褐色病斑,以后会扩展到茎及其它部位,潮湿的病部易长出白色菌丝和粒  相似文献   

19.
薛薇 《农技服务》2003,(7):20-22
<正> 4、白绢病 主要危害茎基部。 症状:染病初期病茎基部呈暗褐色,若湿度大,几天后病部长出白色绢丝状菌丝体缠绕根茎,并在根茎四周的地表呈辐射状扩展;后期在病部菌丝上产生黄褐色至黑褐色白菜籽状的小菌核。菌核混杂于种子中或在土壤中2.5厘米处越冬,在土中菌核一般可存活5~6年。白绢病菌在土温20~40℃均可危害,最适宜的温度为  相似文献   

20.
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二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近几年,黑龙江省红兴隆地区大豆菌核病有上升趋势,特别是2002年该地区许多地块发生大豆菌核病,造成大豆植株大面积死亡,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