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旱地麦—玉—豆三熟带状种植模式是在麦—玉—苕三熟种植模式的基础上用大豆代替红苕的一种栽培新模式。种植红苕的主要目的是作生猪饲料,近年来农村散户养猪逐渐减少,规模养殖逐年扩大,加之红苕不耐存储,比较效益差,而大豆的供需缺口日益加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供需矛盾加剧,大豆供不应求,旱地麦-玉-豆带状种植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阆中市旱地作物多熟种植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我市农科人员将以粮为主的旱地三熟制创新发展为多种新的种植模式,如将“麦/玉/苕”三熟改为四熟至六熟制,作物也以原粮食型改为“麦/玉/豆”型、粮经型、粮油型、粮菜型、粮药型等多种模式,开创了我市20万亩旱地作物多熟种植新局面,适应了市场需求,实现了助农增收,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阆中市旱地作物多熟种植新模式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3.
熊飞 《农技服务》1999,(8):12-13
<正> “魔—麦—玉”三熟立体套种技术,是针对山区单纯种植魔芋影响粮食生产,单纯种植粮食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研究的一套高效栽培新模式。采用该模式,一般可亩产粮食725公斤,魔芋2500公斤,虽比“麦—玉—  相似文献   

4.
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模式的推广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旱地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在阆中市全面推广应用,改变了原旱三熟麦-玉-苕种植模式以大豆代替红苕而进行套种轮作的多熟种植制度。经过2005~2008年连续4年的多点大面积种植示范,该模式经济效益明显,生态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突出,有利于我市旱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初被四川省列为全省4个大豆核心示范开发的县市之一,农业部10月23日在我市召开了大豆测产现场会。2008年麦-玉-豆种植新模式的推广及技术措施的应用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5.
旱地三熟“麦/玉/豆”新种植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技术背景 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等西南丘陵、山区,旱地面积比重大,复种程度高,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旱作多熟农业区。长期以来,我国西南地区旱地以"麦/玉/薯"、"油-玉/薯"等一年二熟和一年三熟种植为主,年种植面积达5370万亩。这些模式经过多年的应用,对我国西南和南方地区粮食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是该区旱地的主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6.
旱地套作大豆是在过去麦—玉—苕种植模式的基础上对旱地种植模式的改进。自贡市沿滩区是在川南几个地市中推广旱地套作较早的区县之一,随着贡选一号等冬大豆的推广使用,旱地套作大豆已被农户普遍接受。但是,在大豆生长过程中,对生物危害的有效防控是确保大豆产量稳定的重要措施。现就近3年我区在大豆生物危害防控方面的主要措施做一简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 利用“麦—玉—苕”旱三熟的地块增种一季迟玉米,或利用“麦(或春洋芋)—春玉米”旱二熟的地块增种一季夏玉米,称为二季玉米。因地制宜种植二季玉米,是充分利用夏秋光热资源、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一条新路子。我地从1992年开始种植二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荣县套作大豆常年种植面积在3万hm2以上,但种植技术落后,效益低下,单产长期在900kg/hm2左右。近年来,以四川农业厅和四川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大胆探索创新总结出了以“五改”为主要技术措施的旱地多熟种植新模式-“麦/玉/豆”。通过多年的示范和推广,目前全县旱地新种植模式“麦/玉/豆”大豆高产高效种植面积已达到1.7万hm2,大豆单产增加到1 500kg/hm2以上,种植效益增加2 000元/hm2,取得一定成效。但大豆单产和种植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一现状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模式(以下简称新模式)是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副校长在传统“麦/玉/苕”模式的基础上,研究集成的旱地新型种植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在免耕、秸秆覆盖、作物直播条件下以冬大豆代替“麦/玉/苕”模式中的红苕。  相似文献   

10.
我市常年有麦、玉、苕三熟带状种植春玉米地200多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根据光温条件,在麦、玉、苕三熟基础上,利用春玉米收后到播种小麦的3个月间隙时间,增种增收一季秋大豆(干豆),并筛选出适宜连作的秋大豆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我所从1996年起进行了春玉米连作秋大豆试验和示范,结果平均亩产秋大豆100公斤左右,亩增纯收入300元以上,实现了旱地用养结合,生态效益好的麦、玉、苕、豆一年四熟高产高效种植新模式,为发展我省大豆生产开辟了新的种植途径.其关键技术是:  相似文献   

11.
我市常年有麦、玉、苕三熟带状种植春玉米地200多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根据光温条件,在麦、玉、苕三熟基础上,利用春玉米收后到播种小麦的3个月间隙时间,增种增收一季秋大豆(干豆),并筛选出适宜连作的秋大豆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我所从1996年起进行了春玉米连作秋大豆试验和示范,结果平均亩产秋大豆100公斤左右,亩增纯收入300元以上,实现了旱地用养结合,生态效益好的麦、玉、苕、豆一年四熟高产高效种植新模式,为发展我省大豆生产开辟了新的种植途径.其关键技术是:……  相似文献   

12.
概括了剑门山区麦—菜—玉—玉—豆的种植新模式,该模式通过合理选择品种,科学规划,以高效的茬口衔接实现一年五熟,是一种增产、提早和增收的高效栽培模式。并分别对其中玉米、小麦、蔬菜的栽培技术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旱地甘薯种植新模式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在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设置了蚕豆-有机甘薯旱地两熟新模式和传统的小麦-玉米-甘薯模式(CK)大田种植试验。结果表明,蚕豆-有机甘薯新模式较传统的小麦-玉米-甘薯模式原粮产量降低了78.47%~84.08%,但总产值提高了36.61%~49.46%,净产值提高了65.67%~87.38%,纯收益提高了3.64~4.64倍,劳动净产率提高了1.01~1.27倍。蚕豆-有机甘薯新模式在西充县及类似地区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王竹 《现代农业》2008,(12):19-19
针对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逐年递增,而北方大豆主产区由于重迎茬严重已不宜再盲目扩大种植面积的现状,我们分析了在南方丘区发展套作大豆的有利条件,提出了旱地新三熟种植模式“麦/玉/豆”,并简要介绍了该模式的突出优势和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单位土地经济效益,河北省玉田县农村经济局不断探索新的种植模式,在国家蔬菜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的协助下,实施优势农作物多元多熟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创新并总结出了完善成熟的优势农作物生产新模式、新技术和一套立体种植技术体系。2005—2008年,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万公顷,实现经济效益超亿元。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以浅丘的自然农业生态条件为基础,优化旱地三熟种植模式。本试验通过比较旱三熟"麦—玉—豆"与"麦—玉—苕"种植模式以及"麦—玉—豆"在不同带植模式下的产量与效益,得出旱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配套"双三〇"带植在浅丘多熟制上优势明显,值得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以浅丘的自然农业生态条件为基础,优化旱地三熟种植模式。本试验通过比较旱三熟"麦—玉—豆"与"麦—玉—苕"种植模式以及"麦—玉—豆"在不同带植模式下的产量与效益,得出旱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配套"双三〇"带植在浅丘多熟制上优势明显,值得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有限的耕地上,在基本不影响大宗粮食作物生产的前提下,利用0.5熟光热资源,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方法]通过填闲复种和间套增种,分区构建马铃薯多季高效种植新模式,提高马铃薯单产和效益。[结果]在平原丘陵区稻田构建"秋马铃薯/油菜-水稻"、"冬马铃薯-水稻-秋马铃薯"和"秋(冬)马铃薯-水稻"等3种新模式;在平原丘陵区旱地构建"春(冬)马铃薯/玉米/甘薯"、"春(冬)马铃薯/玉米-秋马铃薯"和"小麦+冬马铃薯/玉米/甘薯"等3种新模式;在高原山区构建"春马铃薯/玉米"新模式。[结论]新模式复种指数200%~300%,积温利用率68.9%~93.4%,光能利用率0.98%~1.59%,秸秆利用率50%~100%。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新模式全年产量提高2.6%~93.0%,效益增加15.8%~284.3%。马铃薯多季高效种植模式已成为四川农作物增产增收的主体种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旱地"麦/玉+豇/豆+蒜"是在"麦/玉/豆"旱地新3熟复种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轮作、套作与混作于一体的,一年5熟制粮经复合型种植模式。其操作简便且经济效益高。是从事种植业的农村劳动力日趋不足现状下较优种植的模式。只要改进覆盖、蔬菜采摘与商品化处理技术,就能得到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20.
阆中市玉米常年种植面积28万亩,主要种植方式是麦/玉/薯、麦/玉/豆,玉米收获后至小春播种前尚有90天左右的空闲时间。为充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阆中市农技站从2011年起在南充农科院大豆研究所的指导下,在彭城镇、二龙镇大力实施麦/玉/豆/豆旱地新四熟模式:即在小麦收后种夏大豆,玉米收后种秋大豆。20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