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促进宝鸡市优质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优良品种在增产增效方面的作用,从提升小麦育种水平的角度出发,对宝鸡市小麦育种的生态环境、育种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对同行有所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介绍2022年宝鸡市小麦生产特点的基础上,从气候、技术等方面分析了宝鸡市小麦增产原因。提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新优品种引育推广;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播种和管理质量;加强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政策扶持,走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之路等优质高产对策,以期对今后的小麦生产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宋佃星  马莉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9):147-151
为了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而指导区域建立适应气候模式。在运用滑动平均、线性回归对气候变化趋势探讨的基础上,对关键气候因子与小麦产量进行相关分析,采用标准时段解析小麦气候产量与技术产量。结果表明,宝鸡市气温及降水突变发生在1991 年,但季节性突变存在差异,气温及降水突变春、秋季均晚于夏、冬季。宝鸡市气温呈升温趋势,升温幅度为0.15℃/10 a,以冬季升温为主。降水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约为15.4 mm/10 a,夏秋季降水减少贡献最大。春季气温与小麦气候产量的相关系数达0.67,气候产量以27.5 kg/(hm2 ·10 a)速率增加。近54 年宝鸡市气候变化呈暖干化趋势,在满足灌溉的基础上,气温升高对小麦生产具有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小麦返青至起身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矮壮素、15%多效唑、5%烯效唑、粒正和麦巨金对小麦株高、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所有处理小麦株高均表现为降低,单位面积穗数表现为升高。除矮壮素处理外,其他处理小麦的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表现为升高。其中粒正处理的小麦综合表现最好,比对照增产达5.37%,其次为多效唑和麦巨金处理的小麦,分别比对照增产4.7%和3.36%。  相似文献   

5.
优质高产白肋烟品种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人们对吸烟影响健康更加关注,发展安全性好的低焦油混合型卷烟已成为世界卷烟的潮流。白肋烟焦油含量较低,吃味好,是低焦油混合型卷烟主要原料之一。本试验的目的在于筛选优质、高产的白肋烟品种推广种植,为低焦油混合型卷烟发展提供优质原料。1材料与方法试验于2001年安排在白肋烟主产区湖北省建始县高坪镇,海拔780m,山区平坝,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小麦。气候条件正常,无大的自然灾害。供试品种20个,用主栽品种鄂烟1号作对照。每品种栽植100株,两行区,不设重复。行距1.2m,株距0.42m,密度1320株/667m2。5月13日栽烟,施氮素12.5kg/667m2,…  相似文献   

6.
砂壤土强筋小麦应用杀菌剂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在豫东平原砂壤土生态类型区麦田,初步探讨了杀菌剂对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使用三唑酮、多菌灵、灭菌丹、烯唑醇及病虫灵等5种杀菌剂,强筋小麦千粒重提高0.8~1.9g,产量增加147.6~471.3kg/hm2,平均增产5.4%。于小麦抽穗后喷洒1次杀菌剂效果较好,增加喷洒次数以后对强筋小麦品质有不良影响。不同生育期应用杀菌剂,基本上不影响强筋小麦的品质,其应用效果主要取决于杀菌剂种类及喷洒次数。既使强筋小麦增产,又基本不影响其品质指标的杀菌剂为三唑酮和烯唑醇,其中又以三唑酮的增产效应最为突出,一般增产8%以上,千粒重提高2g左右,生产中可以考虑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辣椒DNA提取常采用CTAB法,该技术已难满足大量开展分子生物学工作的需要,为了解决此困境,进行了辣椒上碱煮法提取的尝试。一个可用于新品种的SSR分子标记被用作检验手段,验证碱煮法所提DNA是否可满足实验需要。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需采取不同的组织部位来进行DNA的提取,当面临种子纯度测定的任务时,需要截取种子的芽根。当面临成熟植株的基因型筛选的任务时,需要截取植株的顶端嫩叶。以上这些植物材料置PCR管中,在向管中加入80 μL 0.2 mol/L NaOH溶液后,置PCR仪上以100℃处理30分钟, 再以40 μL Tris-HCl缓冲液将pH值调节至7~8之间后,以之为模板可在后续的SSR-PCR中得到良好的实验结果。综上,本研究表明相较其他耗时耗力的传统DNA提取方法,碱煮法确是更适合解决辣椒大规模鉴定问题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出适合小麦生长的叶面肥喷施用量,以小麦百农207和郑农17为材料,研究叶面肥维大力喷施用量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并对小麦的各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返青期和灌浆期喷施叶面肥1 200 g/hm2,百农27和郑农17的产量比对照分别增产11.74%和13.09%,喷施叶面肥促进了除小麦株高以外的其他农艺性状的改善,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新麦26是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研究了不同播量对小麦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土壤条件下,随着播量的增加,新麦26总茎数及穗数呈增加趋势。在低播量条件下,播量增加有助于增产,且效果显著;在高播量条件下,播量增加对增产效果并不显著。新麦26作为半冬性耐密植品种,在播量控制上要结合地域气候和土壤结构特征进行合理调节,以实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0.
温晓荣  芦静 《种子科技》2017,(5):102-103
小麦条锈病流行年份可致小麦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就宝鸡市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保证小麦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1.
14个小麦新品种(系)的同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进一步优化小麦品种结构,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确保粮食和食品安全,采用品种同异比较(理想值法)分析方法,对14个小麦新品种(系)的15个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从中筛选适宜宝鸡生态条件下种植的小麦新品种(系)。结果表明,‘西农167’综合同一度最大(0.9622),说明该品种在14个参试品种(系)中综合性状表现最好,15个性状中有96.22%的性状达到了育种目标要求,其次是‘漯6073’(0.9104),产量较高,抗倒伏和综合抗病性强;再次是‘新麦0401’(0.9021)、‘长河25’(0.8954),均表现为抗倒、抗病,产量三因素协调;对照‘周麦18’(0.8713),试验中产量中等,但该品种在当地多年表现综合性状较好,高产、稳产,因此,仍不失为一个优良品种。因此,在14个参试品种(系)中,‘西农167’、‘漯6073’、‘新麦0401’、‘长河25’、‘周麦18’等5个品种(系)综合性状表现优异,适宜在宝鸡市川塬灌区生态条件下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2.
小麦收获前HMW-GS最佳测定时间的探讨及在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 要:为了寻找小麦收获前测定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最佳时间,实现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与综合育种目标性状的同时选择。从小麦开花期始,对21个小麦品种(以中国春为对照)每5天用SDS-PAGE法测定其HMW-GS以寻找最佳测定时间,并对21个杂交组合后代进行连年选择。试验结果表明,乳熟末期HMW-GS谱带始达清晰,是当代测定当代选择的最佳测定时期。通过连年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选择,部分高分子量谷蛋白优质亚基出现的频率得到显著的提高,选择效果良好。本研究选育出高产优质小麦新苗头品系宝麦35,证明当代测定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同时结合综合育种目标性状进行选择,对于选育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效果是良好的。  相似文献   

13.
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作物产量及肥料效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伯仁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322-326
摘要:通过对红壤旱地13年连续监测研究,发现在红壤地区红壤旱地上:长期使用化学肥料,其肥料利用率和作物产量表现为逐步下降的趋势。在N处理中,前5年比CK处理,玉米平均增产213%,小麦增产96%;10年以后,玉米平均减产45%,小麦减产85%;在NP、NK、NPK处理中,与N处理具有相同的趋势;在NPKM、M处理中,玉米和小麦产量表现为平稳和轻微的上升趋势。肥料的利用率变化与产量变化具有同一性。为提高红壤旱地玉米和小麦子粒的品质,使用化学氮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同时化学氮肥对玉米和小麦子粒品质提高效果大于有机氮。  相似文献   

14.
为建立陕西关中西部冬小麦氮磷钾养分丰缺指标,获得经济最佳施肥量,指导科学施肥。2006—2010年期间在宝鸡市陈仓区分不同肥力水平设置冬小麦“3414”肥料效应试验30个,分析冬小麦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的相关性,通过回归方程确定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及经济最佳施肥量。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按照冬小麦相对产量55%、75%、85%和95%为临界值,土壤养分分为极高、高、中、低、极低5个级别,关中西部冬小麦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为:土壤碱解氮临界指标分别为>110、80~110、50~80、20~50、<20 mg/kg;有效磷临界指标为>50、35~50、20~35、10~20、<10 mg/kg;速效钾临界指标为>190、150~190、110~150、70~110、<70 mg/kg。关中西部冬小麦平均经济最佳施肥量为:冬小麦每公顷施纯氮177.0 kg,五氧化二磷124.5 kg,氧化钾76.5 kg。分析得出的冬小麦氮磷钾养分丰缺指标及经济最佳施肥量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对指导关中西部冬小麦科学施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陕西宝鸡市近50年0℃界限温度气候特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0℃界限温度的变化特征,分析陕西宝鸡市1961—201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终日、间隔日数及其积温、降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陕西宝鸡市日平均气温≥0℃的初日呈显著提早趋势,终日呈波动推迟趋势。初终日之间间隔日数显著增加。≥0℃期间的积温以73.86℃?a/10 a显著增加,降水量以13.706 mm/10 a缓慢减少。积温年代际波动增加,冷暖交替频繁。气候变化影响冬小麦种植品种特性转变,适宜播种期推迟,主要发育期提前,有效生长期明显延长,对提高作物产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河套灌区小麦耐盐性及其生态适宜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河套灌区小麦主栽品种永良4号为研究对象,选择20个农户地块定位观测,探讨不同土层土壤盐分含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小麦在该地区的耐盐性及其生态适宜区。结果表明,以小麦苗期0~10 cm土壤饱和浸提液电导率(ECe)作为根层盐分指标来评判小麦的耐盐性最具代表性,该土层对应的小麦耐盐指数为10.465;土壤盐分与小麦各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尤其与公顷穗数的相关性更强;根据小麦耐盐性分析,以小麦相对产量下降幅度≤10%、10%~25%、25%~50%和≥50%作为划分标准,将区域耕地划分为小麦生产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其对应的小麦苗期0~10 cm土壤ECe分别为≤4.972、4.972~6.747、6.747~9.196和≥9.196 dS m−1。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播种量研究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膜覆土穴播免耕多茬栽培技术是甘肃省旱作农业区密植作物一项全新的栽培技术,仅有一些经验总结,对其增产、保墒、增效以及生态生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几乎空白。鉴于此,根据省农技总站的安排,期望通过开展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播种量研究试验,对全膜覆土穴播条件下冬小麦的适宜播种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的相关性进行探索。结果表明:当播种量为441.45万粒/hm2时,水分利用率最高,达10.96 kg/(hm2?mm);随着播种量增大,籽粒产量、水分利用率降低。秦州区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的最佳播种量为441.45万粒/hm2~539.55万粒/hm2,即9~11粒/穴,理论最高产量可达6463.73 kg/hm2。  相似文献   

18.
以小麦品种皖麦54为试验材料,连续两个生长季进行了氮肥运筹方式对孕穗期渍水冬小麦不同小穗位、粒位的结实粒数和粒重影响的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氮肥运筹方式显著影响穗部结实特性,主茎穗结实特性优于分蘖穗。全部基施的氮肥运筹方式较基肥50%+拔节肥50%和基肥30%+拔节肥50%+孕穗肥20%的运筹方式显著增加了不孕小穗数,降低结实小穗数和结实粒数,2008—2010两年度全部基肥运筹方式较基肥30%+拔节肥50%+孕穗肥20%氮肥运筹方式处理不孕小穗数分别增加25.5%和29.8%,结实小穗数均降低5.7%。孕穗期渍水逆境对分蘖穗结实特性影响大于主茎穗,渍水逆境显著增加不孕小穗数,较对照处理,2008—2010两年度,不孕小穗数分别增加10.6%和4.6%;结实小穗数分别降低2.8%和1.4%。孕穗期渍水降低主茎穗结实4粒的小穗数比例和分蘖穗结实3、4粒小穗数的比例及第3、第4粒位籽粒粒重和第3、第4粒位粒重对单穗粒重的贡献率。氮肥后移运筹方式显著提高孕穗期受渍小麦主茎、分蘖穗结实小穗数和粒重,增加主茎和分蘖穗结实3、4粒小穗的比例和结实小穗第3、4粒位的粒重,提高第3、4粒位粒重对单穗粒重的贡献率,减少不孕小穗数,进而较氮肥前移处理显著提高经济产量。氮肥后移运筹方式有利于减轻孕穗期渍害对小麦穗部结实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旨在明确江苏淮南和淮北麦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采用相关和通径分析法,对江苏省2019-2020年度预备试验101个小麦品种(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淮南和淮北小麦品种(系)的平均产量分别为7739.1 kg/hm2和8560.3 kg/hm2.相关分析表明,淮南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