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何键东  王朋  胡烨  罗红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731-8735,8766
[目的]研究蛋白酶提取鱼油的工艺,为鱼油的提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金枪鱼蒸煮油水混合液为原料,采用胰蛋白酶进行水解,以鱼油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研究酶解提取金枪鱼鱼油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试验得到酶解提取金枪鱼鱼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酶量1.71%、pH 7.94、时间4.22 h、温度44℃,在该条件下制备的鱼油提取率达90.23%。经脱胶、脱酸、脱色及脱臭制得的鱼油符合精制鱼油1级标准,其中DHA和EPA含量分别为27.71%和5.94%。[结论]采用胰蛋白酶对金枪鱼蒸煮油水混合液进行水解提取鱼油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鱼油保藏和提取EPA、DHA的研究是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近年来研究的科研成果,对提取鱼内脏油、鱼油精制、抗氧化保藏、EPA、DHA的提取方法和促智保健食品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提出的酶解法提取鱼内脏油技术,真空水蒸汽脱臭法鱼油精制技术与综合法提取EPA、DHA的组合技术属首创.本项技术可广泛用于水产加工等领域.  相似文献   

3.
酶解法从深海明太鱼内脏中提取鱼油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深海明太鱼内脏为原料,应用酶解法从中提取鱼油,以鱼油提取率为指标,选择合适的蛋白酶。研究了液固比(W/F)、加酶量、温度、pH值和时间等5个因素对鱼油提取率的影响并以鱼油提取率为指标,通过正交优化试验设计,获得以中性蛋白酶酶解法提取鱼油的最佳酶解工艺条件:液固比(W/F)0.5∶1,酶添加量4 000U/g,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2h,酶解pH值为7.0。利用此工艺鱼油提取率为69.38%,理化指标符合SC/T 3502-2000的粗鱼油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4.
为了开发优质大黄鱼肝油,探究其在精制过程及不同脱臭处理时的品质变化。本研究对大黄鱼肝粗提油采用四个过程精制(脱胶、脱酸、脱色、旋蒸脱臭)以及不同脱臭方法(旋蒸、固相吸附、脱臭液、GTP)处理后的理化性质、脂肪酸和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四个精制阶段的理化性质方面,精制鱼油的酸价与粗鱼油相比降低了63.50%,碘值提高了1.19倍,过氧化值降低了39.02%,其理化性质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优化效果明显,大黄鱼肝油的饱和脂肪酸增加了1.20倍、多不饱和脂肪酸增加了1.71倍以及EPA、DHA含量增加了1.84倍。粗鱼肝油中油脂味、鱼腥味和酸味重,精制可以改善其风味,脱胶、脱酸对风味影响较小,脱色对风味有一定改善,但主要影响鱼油风味是脱臭工艺,可以显著降低其油脂味、鱼腥味和酸味。在不同脱臭方法的比较中,脱臭液脱臭可使鱼肝油酸价达到最低0.24±0.07 mg KOH/g,而绿茶多酚(GTP)脱臭可有效降低鱼肝油氧化值(1.56±0.19 mmol/kg),且在风味中还会形成愉悦的清香味,总体效果更佳。该研究为大黄鱼肝开发,生产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且风味品质均佳的鱼肝油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贾洪涛  封华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54-57,93
研究了大蒜曲霉脱臭的工艺因素对大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活力的影响,为曲霉脱臭工艺的优化提供依据。以鲜大蒜为原料,经过脱臭,利用感官评定法对大蒜的脱臭效果进行评价,以羟胺法对大蒜中SOD的活力进行测定。对处理中的蒜形、pH值、CuSO4浓度、半胱氨酸浓度以及浸泡处理时间等因素对脱臭效果和SOD活力的影响作出分析。结果表明,大蒜曲霉脱臭对产品中的SOD活力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以蒜形和处理时间对SOD活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大豆脱臭馏出物中天然维生素E的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油脂脱臭馏出物中天然维生素E的特性,对从大豆脱臭馏出物中提取天然维生素E的工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合于日处理200t大豆加工厂进行提取天然维生素E的工艺及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7.
鲶鱼内脏鱼油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鲶鱼内脏中提取鱼油的工艺条件。以鱼油的感官质量和提取率为观察指标,以几种常用有机溶剂为提取剂,以中性蛋白酶为水解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提取溶剂的种类和酶解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提取剂以正己烷-异丙醇(3︰2)最好;提取的工艺条件为:先以中性蛋白酶进行酶解,设定料液比为1︰6,加酶量为1 400 u/g,酶解温度为45℃,酶解时间为2 h;经过滤后,按料液比1︰5加入正己烷-异丙醇(3︰2),振荡萃取25 min。在此条件下,鱼油的提取率为25.3%,产品为淡黄色、澄清透亮的液体;经测定,鱼油的酸价(mg KOH/g)、过氧化值(g/100 g)、碘价(g I2/100 g)分别为3.88、0.067 1、127.4。所以,采用有机溶剂和中性蛋白酶处理相结合对鱼油进行提取,鱼油的感官质量好,提取率高。  相似文献   

8.
以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i)壳为原料,分别采用HCl溶液和NaOH溶液处理脱除小龙虾壳中的矿物质和蛋白质,提取甲壳素,用NaOH溶液处理甲壳素脱乙酰基制备壳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甲壳素提取过程中的HCl溶液浓度及浸泡时间、NaOH溶液浓度及处理时间,并采用正交设计考察NaOH溶液质量分数、处理温度和时间对壳聚糖脱乙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的甲壳素提取工艺条件为,在室温下用1.0 mol/L的HCl溶液浸泡24 h后倾去酸液,水洗至中性,然后在90~100℃用2.0 mol/L的NaOH溶液处理4h,甲壳素提取率为16.52%.壳聚糖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aOH溶液质量分数50%、温度90℃、保温时间3h.干燥后的壳聚糖水分含量为3.21%,灰分为0.89%~1.00%,脱乙酰度为75.3%,黏度为18.7 mPa·s.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淡水鱼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及淡水鱼油的提取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采用酶解法对白鲢腹部进行鱼油提取,研究酶的种类、液固比、酶解温度、p H和酶用量等因素对鱼油提取率的影响,并对得到的粗鱼油进行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试验表明,碱性蛋白酶对腹部鱼油的提取效果最好,在液固比1.0∶1 m L/g的条件下进行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的工艺参数为:酶解温度54℃,加酶量8 200 U/g,p H 8.6,此条件下酶解3 h得到鱼油提取率为64.32%,鱼油过氧化值为5.48 mmol/kg,碘价为1 204.20 g/kg,皂化价为169.21 mg/g,酸价为3.56 mg/g,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分别为6.54%和4.53%,n-3/n-6值为2.89。[结论]所得鱼油的各项指标符合1级粗鱼油标准,营养价值较高,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为充分利用草鱼加工下脚料,以草鱼内脏为原料,以复合蛋白酶酶比活为指标,对草鱼内脏复合蛋白酶的提取、分离、干燥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的草鱼内脏脱脂物是工业已烷;最佳的复合蛋白酶提取条件为磷酸盐缓冲液pH值8、提取温度20℃、浸提时间80 min,超声波辅助提取频率15 kHz、功率50 W、时间4 min;最佳的复合蛋白酶分离方法是添加质量浓度为8 g/L的茶多酚;最佳的干燥条件是聚乙二醇终质量浓度20 g/L、装液厚度6 mm、快速冷冻、干燥时间24 h.在此条件下,复合蛋白酶酶比活为4.33 U/mg.  相似文献   

11.
鱿鱼肝脏鱼油的制备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系统地研究了从鱿鱼肝脏中提取油脂与精炼鱼油的方法,并对其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精炼后的鱿鱼油澄清透明,略显淡黄色,并有淡淡的鱼腥味,其各项指标均符合SC/T3502-2000鱼油一级标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鱿鱼油的脂肪酸组成,精炼鱿鱼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较高(36.5%),其中C20∶5(EPA)和C22∶6(DHA)的含量分别为13.1%和20.3%。  相似文献   

12.
应用脂肪酸特征指标鉴别掺伪鱼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气相色谱技术分析研究了海产鱼油脂肪酸组成,并以鱼油脂肪酸特征指标为依据,鉴定鱼油真伪;利用鱼油和廉价动植物油脂之间脂肪酸组成的差异,排除筛选出掺伪用油;根据鱼油特征指标的脂肪酸组分C18∶2的偏离程度,确定掺伪程度。在油样品种和产地来源不明的情况下,能有效地鉴别掺伪鱼油,且适用于调制饲用鱼油的鉴定。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植物原料替代饲料中鱼粉及鱼油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体质量(35.95±0.05)g的大菱鲆幼鱼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置鱼粉鱼油组(鱼粉+鱼油)、鱼油组(植物蛋白+鱼油)、芥花油组(植物蛋白+芥花油)和豆油组(植物蛋白+豆油)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4种试验饲料,共养殖55 d,试验结束后测定大菱鲆生长、营养成分、生化及抗氧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豆油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及蛋白质效率与鱼粉鱼油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者均显著优于其他组(P<0.05),鱼粉鱼油组与豆油组脂肪效率和全鱼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鱼粉鱼油组全鱼及肝脏必需氨基酸总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而豆油组则较高;芥花油组与豆油组全鱼及肝脏EPA、DHA含量总体上低于鱼粉鱼油组和鱼油组(P<0.05);芥花油组与豆油组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碱性磷酸酶和谷丙转氨酶总体上显著高于鱼粉鱼油组(P<0.05),但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则较低(P<0.05),芥花油组及豆油组血清和肝脏溶菌酶活性总体上显著低于鱼粉鱼油组(P<0.05),各替代组肝脏抗氧化酶活力整体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用植物原料替代鱼粉鱼油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及抗氧化能力,但在本试验条件下,混合植物蛋白配合豆油及藻粉替代鱼粉鱼油效果相对较好,有望成为替代鱼粉鱼油的理想饲料。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复制SD大鼠乙酸型结肠炎模型,探讨鱼油对SD大鼠结肠炎炎症的影响.利用10%乙酸灌肠复制大鼠结肠炎模型,实验分为鱼油饲喂组Ⅰ组、鱼油预饲组Ⅱ组、鱼油治疗组Ⅲ组和模型对照组Ⅳ组,试验期为56 d,试验结束后评价各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结肠黏膜损伤和结肠组织学损伤程度,评价鱼油对乙酸性结肠炎大鼠炎症的影响.Ⅰ组、Ⅱ组、Ⅲ...  相似文献   

15.
丁香油和MS-222对大泷六线鱼幼鱼的麻醉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丁香油和MS-222麻醉剂对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麻醉效果,选择体质量为(83.3±7.8)g的大泷六线鱼幼鱼进行试验,根据大泷六线鱼被麻醉和复苏时的行为特征,将整个麻醉过程分为10期,其中麻醉6个时期,复苏4个时期。结果表明:丁香油浓度在50~100 mg/L、MS-222浓度在50~70 mg/L时鱼体均可在3 min内入麻并均可在5 min内复苏;当丁香油浓度≥100 mg/L、MS-222浓度≥70 mg/L时,鱼体在麻醉液中浸浴15 min后部分鱼体出现休克死亡;用丁香油麻醉鱼时,整个麻醉过程中鱼体的呼吸频率呈下降趋势,而用MS-222麻醉鱼时,鱼体在达到4期阶段后呼吸频率明显加快,但仅见鳃盖后缘小幅度张合;鱼体进入深度麻醉以后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越长,鱼体复苏所需时间就越长,用丁香油或MS-222麻醉的鱼体可在空气中分别暴露7、5 min。研究表明,丁香油和MS-222均对大泷六线鱼幼鱼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具有入麻时间短、复苏快的特点,两者均可作为大泷六线鱼理想的麻醉剂。  相似文献   

16.
饲料中植物油替代鱼油对中华绒螯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饲料中植物油替代鱼油对中华绒螯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采用植物油[m(豆油)∶m(菜籽油)=3∶1]替代不同水平(0%、50%和100%)的鱼油,制成3种等氮等脂饲料(F1、F2和F3)喂养3组成体雌蟹70 d。结果显示,3组蟹的体肉、性腺和肝胰腺的粗脂肪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饲料的脂肪酸组成有所不同,体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PUFA)占比约50%,其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性腺中n-6 PUFA含量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肝胰腺受饲料中植物油替代鱼油的影响最大,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MUFA)及PUFA总含量都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与F1、F3组相比,F2组3个可食部位的EPA+DHA含量均较高。综上所述,使用50%植物油替代鱼油饲料喂养雌性中华绒螯蟹对其可食部位的脂肪酸组成有正面作用。本研究为优化育肥饲料中鱼油替代源配比以及进一步改善中华绒螯蟹品质等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用豆油代替鱼油对体重为(33.75±0.28)g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性能、免疫和组织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共分4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80尾鱼,分别添加18%(质量分数,下同)鱼油(G1组)、6%鱼油+12%豆油(G2组)、3%鱼油+15%豆油(G3组)和18%豆油(G4组)。试验期间水温为12.5~16.5℃,溶解氧为7.8~10mg/L,每天饲喂2次,试验共进行8周。结果表明:豆油部分或全部代替鱼油对虹鳟试验末体重、体长、肥满度、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和日增重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G2组试验末体重、特定生长率、日增重分别较对照组(G1组)提高7.99%、11.85%和13.89%,饵料系数下降12.82%。与G1组相比,G3组鱼血浆和肝脏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肝脏和肾脏中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显著提高(P〈0.01);G4组鱼肝脏中溶菌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G2、G3组也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各试验组鱼鳃中丙二醛活性显著(P〈0.05)或极显著降低(P〈0.05);G3组鱼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12;3、G4组鱼肾脏中CAT也显著升高(P〈0.05)。可见,用豆油可以部分代替鱼油用于虹鳟生产,但用豆油完全代替鱼油会影响虹鳟鱼体的免疫力。试验表明,用添加质量分数为6%鱼油+12%豆油的饲料饲养虹鳟时,虹鳟的生产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8.
试验采用批次培养法研究了体外条件下添加鱼油对山羊瘤胃培养液中共轭亚油酸及氢化中间产物累积规律的影响,鱼油的添加量为50 mg·瓶-1.结果表明,鱼油组c9,t11-CLA含量始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培养8 h含量达到最高,为6.05 mg·g-1干物质;t10,c12-CLA含量低于对照组,但是差异不显...  相似文献   

19.
鱼油在鲤饲料中的适宜用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高蛋白半纯化饲料中分别添加0,30,50,70,90g/kg的未加抗氧化剂的新鲜鱼油,投喂58g左右2龄鲤(Cyprinus carpio)鱼种46d , 结果表明,添加新鲜鱼油量为30g/kg时,鲤生产性能最佳,鲤肝体比(HSI),肝胰脏脂肪含量,肌肉营养不良症和肌肉渗出性损失随着钎油添加量的增加而持续上升,而肌肉和肾脏氧化稳定性则随着鱼油添加量的增中而持续下降,当添加鱼油量升至30,70,70,50,70,70g/kg时,上述6项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综合各项指标,未添加抗氧化剂的新鲜鱼油在高蛋白质鲤饲料中适宜用量以不超过30g/kg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