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华蜜蜂(简称中蜂)在我国养蜂业占居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数量多、分布广、各地蜂群的群势大小、对寒暑的耐受性、个体大小和颜色等都不一致,这是因各地区环境条件不同,长期演变适应的结果.了解掌握中蜂生物学特性,可为进一步改良它的好分蜂,不能维持大群、易飞逃、盗性强的不良习性打下基础.作者于62至  相似文献   

2.
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东方蜜蜂 Apis ceranaFabr.的定名亚种,主要分布在我国。据统计,目前农村饲养的中蜂约300万群,其中三分之一采用了活框蜂箱。长期以来,人们都以西方蜜蜂 Apismellifera Linn.作为蜜蜂的代表,并以欧洲的两个亚种 Apis mellifera mellifera.(欧洲黑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意大利蜂)作为观察研究的主要对象,以取得的结论推理到其它蜂种。鉴于这种观点,我国的养蜂研究工作者忽视对中蜂的活动和行为观察,在饲养技术上几乎完全  相似文献   

3.
4.
(1)前翅后缘翅褶;中华蜜蜂匝后缘向下内卷成翅褶,为腹面观。阳后翅的翅钩结合,成为前后翅连拘装置。 (2)后翅翅葬勾背面放大:后翅有一列翅钩,着生于前缘腹面,每钩向上向后转内弯,钩端钝尖向内侧。起飞时,前翅向下、用翅褶与后翅翅钩连锁;停止飞行时,前后翘I殳回体背,翅褶与翅钩则分离。 (3)翅钩着生部位放大:本赡片是后翅前缘腹面局部放大,所见矧钩是着生于后翅前缘的腹面,然后奄向前缘背方成钩。 { (4)前足伸直时;争角器放大: 图右上角部分是前足胫节端部,}左F方是基附节近基部,前足伸直‘,净角器打开弧形口、可把触角置:弧形拉刷内。 . (…  相似文献   

5.
蜜蜂属(Apis)中,东方蜜蜂的分类地位研究仅次于西方蜜蜂,东方蜜蜂亚种的分化,专家各持己见,暂没有统一定论,只是有些结论得到了相对较多的支持率.按照时间顺序总结并比较了各种东方蜜蜂亚种分化观点.  相似文献   

6.
关于东方蜜蜂染色体核型的研究还未见报道。为了填补这项空白,我们列出专题,对蜜蜂族的染色体进行系统研究。此项研究,无论是对于蜜蜂细胞遗传学理论,或是对蜜蜂育种工程,品种改良和蜜蜂间亲缘关系的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此外,对于蜜蜂的起源、演化,蜜蜂的分类等理论问题,也能提供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接一期)蜂王和雄蜂的活动和行为蜂王:蜂王羽化后称处女王。第一个行为是爬到未封盖蜜房去吸取稀蜜汁。大约停息4—6小时之后,使开始寻找封盖的王台。发现王台后用上颚从侧面咬开后,便离开去寻找其他封盖王台。我一直没有发现新蜂王用螫针刺死王台内蛹的行为。处死王台内蛹的工作好象由工蜂去完成,工蜂把已咬破的王台扩大成破洞,直至把其中蛹拉出为止。两个处女王在巢脾相遇,通常是发生撕斗。撕斗时互相用足抓住对方的躯体。收缩尾部伸出螫针,寻找腹部间膜刺入。被螫针刺入的蜂王立刻失去战斗力而死亡。而胜利者缓慢地爬到蜜房中吸取蜜汁。羽化的第四天后,处女王便开始试飞,第五天  相似文献   

8.
中蜂(Apis cerana Fabricius1793),长期处于野生和半野生状态,采用活框蜂箱实行新法饲养之后,表现出强烈的分蜂倾向,很难培养和维持强群.因此严重地影响中蜂的生产能力.为了了解中蜂的分蜂特性,以便提供控制分蜂的有效方法,我们于1963-1964年分别在北京、福州两地对当地中蜂的分蜂特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观察中华蜜蜂(Apisceranacerana)1~14日龄各龄工蜂进入王台哺育蜂王幼虫的次数和研究3~12日龄工蜂王浆腺的重量着手,对中蜂适龄泌浆蜂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蜂6~8日龄工蜂为适龄泌浆蜂。据此,我们认为:在中蜂生产蜂王浆期间应采取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培育和维持大量的6~8日龄工蜂,以提高蜂王浆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蜜蜂是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蜂群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分工明确,采集蜂负责食物采集,食物的采集对于整个蜂群尤为重要.外界蜜源植物种类丰富,蜜源充足的区域会有多种花蜜供蜜蜂采集,侦查蜂发现蜜源地后飞回蜂巢,通过信息交流传递蜜源信息.在多重蜜源存在时,侦查蜂选择最佳蜜源并传递信息给其他采集蜂.实验使用盛有不同气味的糖(蜜)水的不同颜色的饲喂器训练蜜蜂上盘,观察蜜蜂采集食物时对气味和颜色选择的联想记忆情况.结果表明,当有其他饲喂盘与原饲喂盘同时存在的时候,蜜蜂仍选择采食原有气味和颜色的食物,对相关联的气味和颜色具有联想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1.
对秋季中华蜜蜂工蜂有分泌活性舌腺(9日龄)和无分泌活性的舌腺(采集蜂)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发现二者的舌腺细胞的超微结构存在着差异。9日龄工蜂舌腺处在分泌活性状态。细胞核发达,多突起;粗面内质网发达,成平行状排列;胞内管、胞外管中都充满电子致密度大的粗颗粒物质,即王浆物质;有大量的分泌块;线粒体内嵴排列紧密,呈板层状。崦采集蜂舌腺处在无分泌活性状态。核周边异染色质增多;粗面内质网不太发达,多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蜂人工授精试验的成功及其今后推广应用的需要,有必要全面了解雄蜂性腺发育的变化情况,以便更有效地选择适龄个体采精,而这方面的资料很缺乏,目前尚未见有确切的研究报道,为此,我们对不同季节的雄蜂进行了箱外观察试飞行为,并观察不同日龄雄蜂阴茎外翻射精情况及成熟和非成熟雄蜂的外部形态和行为的差别。同时,对不同日龄雄蜂成虫的精巢进行解剖测量,借以了解雄蜂性腺发育过程的某些特征和行为。此外,还测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略地叙述了蜜蜂触角上的各种感觉器官的名称、形态、数量和它们在各鞭节上的分布与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嗅觉器官。此外,对鞭节上的刚毛也作了扼要地介绍。  相似文献   

14.
中国蜜蜂属(Apis)的种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昆虫分类学家在蜜蜂种类鉴定上有两种观点,一派以法布来修斯(Fabricius,1798)为代表,把各种蜜蜂都归纳在蜜蜂属Apis一个属内,下面划分为若干个种及变种。另一学派阿施密德(Ashmead,1904)将蜜蜂科划分为巨蜜蜂属Megapis,小蜜蜂属Micrapis和蜜蜂属Apis三个属。马骏超曾在1953年的“Treubia”期刊上发表过蜜蜂属的讨论文章,对本文提出的6种蜜蜂均已提到,但由于调查地区有限,对这6种蜂在我国的分布地点不详尽,文中也指出了喜马排蜂(A.laboriosa Smith)在云南有分布。匡邦郁、李有泉等同志经三年多的调查,采集到这6种蜂的标本。本文报道了它们各自的分布和生物学特性,并列出了这6种蜂(工蜂)的检索表,以供读者检索。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新法饲养培育过不同代幼虫的中蜂巢脾的研究表明,由于茧衣和粪便的积聚,使巢房的容积和形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后代的培育。中蜂咬毁旧脾,给管理带来麻烦,堆积的蜡屑又助长了巢虫的滋生。防止的根本措施是适应它喜新脾的习性,勤换新脾  相似文献   

16.
中华皮蝇某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本文报道了中华皮蝇(Hypoderma sinense Pleske)一、二、三期幼虫在牦牛内脏器官和背部皮下出现、增多、减少和消失的月份及寄生部位;三期幼虫自然开始脱落、脱落盛期、脱落完毕的月份和一日内的脱落时间;自然脱落的三期幼虫的化蛹天数、化蛹率和化蛹速度与气温的关系;由蛹羽化为成蝇的天数、羽化率以及土壤性质、干湿度、地温等对羽化天数、羽化率的影响等。经过分析讨论,指出了该种与纹皮蝇在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并提出了防治和控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形态、产蜜能力、扇热行为与温度调节、采蜜行为、同群饲养与交哺行为、敌害能力、繁殖能力和学习能力等8个方面综述了中华蜜蜂与西方蜜蜂的生物学差异,对中华蜜蜂与西方蜜蜂从外形、生活习性、生产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认识,将有助于蜜蜂的养殖及优良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8.
对秋季中华蜜蜂工蜂有分泌活性舌腺(9日龄)和无分泌活性的舌腺(采集蜂)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发现二者的舌腺细胞的超微结构存在着差异。9日龄工蜂舌腺处在分泌活性状态。细胞核发达,多突起;粗面内质网发达,成平行状排列;胞内管、胞外管中都充满电子致密度均匀的物质,即王浆物质;有大量的分泌块;线粒体内嵴排列紧密,呈板层状。而采集蜂舌腺处在无分泌活性状态。核周边异染色质增多;粗面内质网不太发达,多呈泡状;胞内管中物质为一些不均匀的电子致密度大的粗颗粒物质;胞外管中只有少量水样物质;线粒体内嵴间隙相对变大,多发现内嵴间隙呈管泡状。  相似文献   

19.
《中国蜂业》2016,(12):31-33
<正>(续2016年《中国蜂业》第11期)在对蜂王实施人工授精之前有两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培育健壮的雄蜂和性能良好的处女王。雄蜂的培育需要选择强壮的蜂群和适宜的环境条件,否则会影响雄蜂的发育。通常培育雄蜂的时间在移虫育王前15~20天较为合适。培育雄蜂数量根据处女王数量而定,一般给1只处女王授精需要8~10只左右的成熟雄蜂,为了避免雄蜂发育不完全或者飞散到其他蜂群而导致无法  相似文献   

20.
前言关于利用生物学方法控制南美洲的“非洲蜂”与防止它通过中部美洲迁入美国的问题有过很多不同的争论。可是据我所知还没有人提出过利用最小的蜂种(Apis florea)进行这项控制的方案。我对于美洲的情况没有什么亲身经验,“非洲蜂”对于美国的养蜂事业实际上是否构成严重的危险,对此我不愿意发表什么不同的看法。我们曾在Oberursel做了一个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