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梦”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20世纪一部杰出的作品。基于昆德拉小说中深厚的哲学思想,以往研究者多从哲学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本文试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梦的解析”理论,对这部小说中描述的“梦”进行分析,从梦的显像分析探究其隐含的意义,了解人物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从而更深地对人物内心进行挖掘。  相似文献   

2.
台湾当代女作家李昂的创作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其代表作《杀夫》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借鉴较为明显。《杀夫》从人性的深层角度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腻地刻画出精神崩溃的陈林市如何从受虐者变为施暴者,双重性格的陈江水如何从人性发展到兽性,人性扭曲的阿罔官如何从"被吃"发展到"吃人"状态的全过程。从而使陈林市、陈江水、阿罔官三个人物形象呈现出浮雕般的立体感。  相似文献   

3.
《菊花》是斯坦贝克的成名作,有人将其称之为世界上最为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为视角,透过对小说女主人公人格结构及自我防御机制的分析,不难发现,伊丽莎是一个极具浪漫柔情又倍受煎熬的悲剧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4.
《泰蕾丝·拉甘》是左拉创作倾向发生转变后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左拉第一次将生理分析引入了文学,并且注意生理和病理现象在文中的应用。20世纪西方心理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观点使文学作品的分析另辟蹊径,本文意在运用精神心理分析学来分析作者欲望在作品中的升华,主要是左拉本人的成功欲和创作贪欲在《泰蕾丝·拉甘》这部作品中的升华。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瑞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描述了白人文化占统治地位下,黑白文化的错位与冲突给美国黑人的心灵造成的影响。弗洛伊德主义为挖掘文学作品内涵和作家写作动机提供了有力武器。运用精神分析方法对《最蓝的眼睛》中三位黑人主人公的民族心理进行剖析与解读,揭示白人强势文化统治下美国黑人所承受的心灵创伤,以期更好地了解作者唤醒黑人自我意识,重建黑人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的意图。  相似文献   

6.
浅议劳伦斯《请买票》中的欲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赫.劳伦斯是二十世纪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最受争议的作家之一,评论家经常采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其作品,但是目前对他的短篇小说《请买票》鲜有研究。本文沿袭精神分析视角,通过文本细读方法,分析小说中的一系列意象以及人物间的暴力冲突,认为劳伦斯在《请买票》这篇小说中揭示了人性中的本能欲望和死亡冲动,同时也借描述欲望颠覆了传统的男女两性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小说中始终存在着“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结构,因受到他人的制约,其笔下的人物难以完成自我建构,个体甚至因他者的入侵而走向异化或毁灭,这与拉康哲学中关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论述相契合。借助拉康镜像论、凝视论、他者论来解读张爱玲小说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深入发掘其笔下人物的自我建构过程,细致辨析张爱玲运用的“窥视”笔法,通过《传奇》增订版等具体个案分析他者欺凌与自我毁灭的二元构成。从拉康式精神分析的视角观照张爱玲创作,有利于多角度地深入思考张爱玲小说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8.
茨威格是20世纪欧洲文坛上出类拔萃的中短篇小说家,他的小说创作植根于现实主义的土壤,又借鉴弗洛伊德学说和现代小说的写作技法,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文试图从茨威格小说中心理活动的丰富性、复杂性;层次性和深刻性;心理悬念对其心理描写艺术进行分析探索。  相似文献   

9.
周士勤 《河南农业》2013,(18):57-58
在《八月之光》中,福克纳塑造了形形色色行为异常的人物,他们具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用美国心理学家杜兰德和巴洛编著的《异常心理学》以及杜安·舒尔茨和悉妮·埃伦·舒尔茨编著的《人格心理学》中的部分观点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理论分析《八月之光》中人物的异常行为。  相似文献   

10.
在严歌苓的小说创作中,经常将个人的人生体验,改头换面融入不同作品。《心理医生在吗》是其中一部最为重要的长篇小说,它处理的是少女成长之中最为隐秘的经验。以往的解读偏重于对作品进行一般的精神分析,本文认为这部小说里的精神分析只是一个幌子,使得作家得以在其中不断返回成长的核心部分,看似是少女时期的创伤性经验,更深层是成长中对于不平凡的向往和拥有不平凡经历的炫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