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多拉菌素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多拉菌素在猪体内进行为期45d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长白×杜洛克杂交猪10头,临床健康,驱净寄生虫,体重36~50kg,以300μg/kg体重剂量分别通过静脉和肌肉注射给药。动物给药后在不同时间内分点经颈静脉采血。血浆样品用乙腈沉淀处理,上清液过C18富集柱,用甲醇提取多拉菌素并进行衍生化反应,以反向HPLC测定猪血清中的药物浓度。药代动力学参数用计算机程序MCPKP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动物经静脉和肌肉注射给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分别可测至30d和25d,2种途径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均符合二室开放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静脉注射T1/2α(1.092±0.66)d,T1/2β(6.11±2.73)d,AUC(274.19±119.89)μg/(L·d);肌肉注射T1/2α(0.056±0.022)d,T1/2β(3.20±1.34)d,AUC(223.51±65.20)μg/(L·d),CMAX(28.99±10.69)μg/L,Tp(1.24±0.87)d。多拉菌素肌肉注射的生物利用度为81.5%。结果显示多拉菌素在猪体内具有吸收分布较迅速、体内分布容积大、消除缓慢和生物利用度相对较高的特点,提示多拉菌素在猪体内作用的长效性主要由该化合物的自身特性所决定,而与给药途径和使用的溶剂关系不大,研究结果对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对多拉菌素浇泼剂在犬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犬背部皮肤一次浇注多拉菌素浇泼剂(0.1 mg/kg体重),给药后,不同时间点从犬前肢静脉采血。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血浆中药物浓度进行测定,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数据用WinNonlin 5.2.1的非房室模型药动软件处理。给药后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t1/2β为(2.14±0.56)d,Tmax为(1.00±0.00) d,Cmax为(24.38±4.82) ng/mL,AUC为(89.79±16.90)ng/(d·mL)。提示多拉菌素浇泼剂在犬体内血药浓度维持的时间较长,消除缓慢。  相似文献   

3.
多拉菌素注射剂杀灭猪血虱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选购自然感染猪血虱的仔猪80头,根据猪血虱感染数量随机分为5组,分别肌肉注射多拉菌素400、300、200 μg/kg体重,皮下注射伊维菌素300 μg/kg体重,肌肉注射生理盐水0.5 mL/头.结果显示,各试验组药物对猪血虱都有明显的驱杀作用,其中多拉菌素高、中剂量组药物残效期达120 d以上.临床推荐剂量为300 μg/kg体重.  相似文献   

4.
以15 mg/kg的剂量肌肉注射单诺沙星,研究其在鲫鱼体内的药物动力学代谢规律。取给药后不同时间的鲫鱼血浆,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单诺沙星的质量浓度,用MPTCP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健康鲫鱼肌注给药的药时数据符合二室开放模型,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表观分布容积(V)为5.099 0 L±0.061 5 L,分布半衰期(t1/2α)为0.527 5 h±0.008 1 h,消除半衰期(t1/2β)为286.944 0 h±18.595 0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387.767 7/(mg/L).h±23.779 3/(mg/L).h。单诺沙星在鲫鱼体内的主要药物动力学特征为分布快且完全,消除缓慢,作用时间长。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氟尼辛葡甲胺在奶牛体内的代谢情况,试验采用健康成年母牛5头,按体重2.0 mg/kg的剂量肌肉注射氟尼辛葡甲胺,血浆样品经过甲醇沉淀蛋白后离心,取上清液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奶牛血浆中氟尼辛葡甲胺的浓度,DAS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结果表明: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AUC(0~t)为(126.01±15.34)μg/mL·h,MRT(0~t)为(4.92±0.39)h,t1/2z为(7.57±2.27)h,Vz/F为(159.33±42.66)L·h/kg,Tmax为0.5 h,Cmax为(44.56±2.88)μg/mL。说明氟尼辛葡甲胺在产后奶牛体内肌肉注射后吸收迅速,达峰时间短,半衰期较长。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克洛素隆注射剂在绵羊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以邻甲苯磺酰胺为内标,建立应用RP-HPLC检测绵羊血浆中克洛素隆含量的方法,血浆浓度在0.01μg/mL~1.0μg/mL及1.0μg/mL~20.0μg/mL范围呈良好线性关系,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均能满足药物动力学分析的要求。结果表明,绵羊按4mg/kg单剂量皮下注射克洛素隆,体内药物运转符合二室开放模型。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分别为:t1/2Ka=1.355h±0.746h,t1/2β=17.924h±9.186h,tmax=3.181h±1.046h,Cmax=5.121μg/mL±0.997μg/mL,AUC=56.730(mg/L)·h±5.248(mg/L)·h。克洛素隆注射剂皮下注射吸收快,消除较慢,适于绵羊临床寄生虫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将40日龄肉鸡12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进行了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恩诺沙星(10mg/kg)进行药动学研究。血浆样品经甲醇沉淀血浆蛋白,高速离心,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鸡血浆中恩诺沙星的浓度,3P97计算机程序处理静注及肌注的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数据。健康鸡静注给药的药时数据适合二室开放模型,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t1/2α (0.45±0.56) h;t1/2β (7.02±1.42) h;C LB (0.38±0.10) L/(kg·h);A U C (23.69±5.56) (mg·h)/L。健康鸡肌注给药的药时数据适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t1/2α (0.60±0.00) h;t1/2β (8.25±1.73) h;tmax (2.44±0.17)h;Cmax (1.44±0.30) m g/L;A U C(20.74±3.80) (mg·h)/L;F为87.54%。恩诺沙星在健康鸡体内的吸收迅速,达到峰值时间短,消除缓慢。  相似文献   

8.
对6头健康猪单剂量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国产硫酸安普霉素,研究其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用微生物法测定血清药物浓度,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9.03%,血清最低检测浓度为0.05μg/ml,日内日间变异系数为2.2%~5.1%,且血清浓度在0.05~3μg/ml范围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65).对猪静注、肌注硫酸安普霉素20mg/kg后,经MCPKP药代动力学计算机程序处理,体内药物运转符合开放型二室模型,肌肉注射0.856h后达峰药浓度Cmax为36.09±1.22μg/ml;t1/2分别为1.58±0.67h、1.06±0.11h,CLB分别为0.15L/kg/h、0.17 L/kg/h,V1分别为0.71L/kg、0.1L/kg,绝对生物利用度为AUC i.m/AUC i.v=88.47%±3.32%,上述药代动力学数据为动物临床用药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肯定多拉菌素驱杀猪体内线虫和体外血虱的效果及药物在猪体内的残效期,并为临床应用该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分两次进行,每次分5组(多拉菌素高中低剂量组,伊维菌素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试验一猪120头,依试验前后寄生虫(卵)罹惠数量进行比较确定多拉菌素驱杀猪体内线虫和体外血虱的效果;试验二猪80头,肯定多拉菌素驱杀猪体内线虫和体外血虱的效果。同时,依据猪再感染寄生虫的时间,确定药物在猪体内的残效期。结论:多拉菌素驱杀猪体内线虫和体外血虱效果确实可靠;其中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药效最为显著,驱杀猪体内线虫的药物残效期均为28天,驱杀猪体外血虱的药物残效期均在120天以上;据此,临床推荐剂量以中剂量组300μg/kg体重为宜。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氧氟沙星缓释注射液肌注给药后在猪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给药剂量为10mg/kg,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FLD)测定血浆中氧氟沙星浓度。采用3p97药物动力学程序软件处理药-时数据,得出相关药物动力学参数。静注氧氟沙星注射液在猪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符合无吸收一室开放式模型,肌注氧氟沙星注射液、缓释注射液在猪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均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式模型。氧氟沙星缓释注射液的吸收半衰期(t1/2ka)为(0.292 0±0.102 4)h,消除半衰期(t1/2ke)为(6.902 2±0.901 9)h,达峰时间(Tmax)为(1.379 5±0.373 2)h,达峰浓度(Cmax)为(2.148 1±0.296 1)μg/mL,生物利用度为(95.70±12.56)%,在猪体内的持效时间(MIC=0.5μg/mL)为(15.736 4±1.854 2)h,与氧氟沙星注射液相比,该制剂的吸收半衰期延长,消除半衰期延长,达峰时间延迟,峰浓度降低,生物利用度提高,持效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1.
牦牛肺炎的病理学观察和细菌学初步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2年陕西省凤县的病死牦牛进行了常规病理学检查,尸体剖检发现大脑、心脏、肺脏、肝脏、消化道、肾脏等器官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进一步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肺组织充血,肝组织淋巴细胞浸润,肝细胞颗粒变性等。细菌学诊断分离到了致病性的巴氏杆菌和葡萄球菌。提示该病可能是巴氏杆菌感染引起,人工感染模型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对急性致血性死亡,怀疑为牦牛炭疽痛的病死牛的耳进行巴氏轩菌和炭疽杆菌的分离与培养鉴定,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捡查.诊断为炭疽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当年产犊母牦牛的发情率,我们对选定的120头怀孕母牦牛进行补饲,同时在犊牛产后3个月对犊牛进行隔离断奶,补饲试验于2010年3月初开始:100头母牦牛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Ⅰ 50头母牦牛隔离断奶后进行同期发情和定时授精处理;Ⅱ组50头母牦牛隔离断乳.不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发情母牛进行人工授精。人工授精冻精液为荷斯坦和野牦牛冻精。配种45d后进行怀孕诊断。Ⅰ组发情39头,发情率为78%(39/50),怀孕34头妊娠率为68%(34/50);Ⅱ组发情31头,发情率为62%(31/50),怀孕27头,妊娠率为54%(27/50)。相同草场放牧50头适配母牦牛作为对照。对照组母牛和犊牛不进行隔离和短期断乳;对照组发情率为12%(6/50),妊娠率为6.32%(3/50)。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带犊的母牦牛实施隔离断奶,能够明显提高当年产犊母牦牛的发情率和妊娠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牛出败是地方性传染病,常呈急性发作,延误诊治时常会造成死亡.天祝白牦牛时有感染发病现象,为了掌握全县牦牛感染牛出败情况项目组做了调查检测.[方法]项目组在全县10乡镇采集380份天祝白牦牛血样,作了牛巴氏杆菌酶联免疫分析检测.[结果]各乡镇白牦牛的牛巴氏杆菌阳性率在0~7.5%之间,平均阳性率为4.47%,并且...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牦牛以骨骼肌损伤为特征的疾病的发病原因及诊断和治疗方案,本试验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分析土壤、牧草和动物组织矿物质元素含量,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及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分析血液参数、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疾病发生区土壤和牧草硒含量均极显著低于正常区域(P<0.01);患病牦牛血液、肝脏和毛发硒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健康牦牛(P<0.01)。患病牦牛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RBC)极显著低于健康牦牛(P<0.01),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谷丙转氨酶(GP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均极显著高于健康牦牛(P<0.01);患病牦牛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_3)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_3)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健康牦牛(P<0.01),血清丙二醛(MDA)、游离甲状腺素(FT_4)、甲状腺素(T_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健康牦牛(P<0.01)。通过注射0.1%亚硒酸钠和5%维生素E的复方灭菌溶液对患病牦牛进行治疗,治疗组牦牛血液硒含量和血清抗氧化指标逐渐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因此,推测牦牛以骨骼肌损伤为特征的疾病是土壤和牧草硒缺乏所引起,以上结果在牦牛缺硒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牦牛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后常发生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患和呼吸系统疾患、繁殖障碍,造成机体损伤,给牦牛产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基于5"-UTR的差异将BVDV分为BVDV-I和BVDV-II两种基因型,牦牛源BVDV的主要基因型为BVDV-1型;根据BVDV对宿主细胞的致病性,分为致细胞病变型(Cy-topathogenic,CP)和非致细胞病变型(Non-cytopathogenic,NCP)两个生物型,牦牛源BVDV既有CP型又有NCP型,且这两种生物型能相互转化。牦牛生活的高原地区风、鸟类的迁徙等因素可能都会导致牦牛BVD传播范围广泛,牛群中大量的BVDV携带者和牦牛特殊而又复杂的生态系统导致了BVDV种间传播的巨大潜力,影响着牦牛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养殖经济收益。针对本病在牦牛群中的感染流行等情况未发现相关详细的研究报道,笔者就牦牛BVD病原学、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诊断、综合防治等方面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整理,供同仁在研究和防控中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隐孢子虫病是由隐孢子虫寄生于人或动物所引起的常见寄生虫病,其主要症状为腹泻,是一种人兽共患病,不仅对畜牧业经济生产造成损失,也威胁着人类健康。论文从隐孢子虫病的病原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与防控以及该病在牦牛中的流行情况等方面进行综述,可为牦牛隐孢子虫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为研究冷季营养匮乏对放牧牦牛和黄牛血清生化指标、瘤胃发酵参数及放牧行为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健康无病的4岁母牦牛和母黄牛各10头,分别于2018年11月、2019年1和3月佩戴MOOnitor监测系统对其放牧行为进行研究.在试验期末(2019年3月)采集牧草样品、瘤胃液和血液,用于牧草营养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和瘤胃...  相似文献   

19.
Since cattle are widely infected by 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 in India, we searched for pestivirus infection in yaks. Of 71 pure and crossbred yaks from Himalayan region, pestivirus antigen was detected by Ag-ELISA in three animals. Pestivirus in leukocyte and cell culture isolated virus samples originating from positive yaks was also confirmed by RT-PCR using panpestivirus specific primers selected from 5'-untranslated region (5' UTR). The 5' UTR, N(pro) and E2 regions were sequenced and used for genetic typing. Phylogenet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pestiviruses detected in three Himalayan yaks were similar genetically, belonging to BVDV-1. Antigenic characterisation of yak pestivirus also confirmed the typing as BVDV-1.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BVDV type 1 in yaks.  相似文献   

20.
2005年在夏河县选取成年牦牛和牦犊牛80头,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两组,每组为20头,在自然放牧的条件下对试验组牦牛灌服藏兽药健胃消痞散,对照组不用药。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成年牦牛比对照组平均多增重5.14kg,试验组牦犊牛比对照组平均多增重7.35kg,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