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20个黑麦草品系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53个引物组合共扩增出765条带,其中多态性带共597 条,多态性比率为78.95%。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的带数和多态性条带数分别为14.4和11.2条。各黑麦草品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85~0.727,平均为0.627。从UPGMA 聚类分析的结果来看,以阈值0.63可将这20个品系分为4类。2个多花黑麦草品系并不聚在一类,而是分散在18个多年生黑麦草品系中。另外,UPGMA 聚类结果与这些品系的来源基本一致,这说明SRAP 标记适用于黑麦草品系间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东缘鹅绒委陵菜种群克隆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RAPD标记对不同海拔下分布的鹅绒委陵菜6个种群进行了克隆结构、克隆多样性以及克隆多样性与海拔因子之间相关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3条随机引物对120个个体进行PCR扩增,扩增到132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17,多态位点比率(PPL)为88.64%,共检测到68个基因型,且克隆多样性水平较高,Simpson指数平均为0.875,基因型比率PD平均为0.527。鹅绒委陵菜种群内克隆之间的镶嵌明显,这可能与它的克隆构型有关。采用SPSS软件对鹅绒委陵菜种群的克隆多样性与海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并无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SRAP标记对来自西藏境内的4个光核桃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选用20对引物对4个居群的70份材料进行扩增,检测到338个多态位点。在居群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为63.96%,Nei’s基因多样性和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0.194 3和0.295 5。在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9.89%,Nei’s基因多样性和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0.246 0和0.383 9。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170 9,居群间的基因流为1.213 0。UPGMA聚类图中,70个个体未按4个居群各自聚在一起。结果表明,光核桃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居群间遗传分化较小,居群间的基因交流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遗传多样性的SRAP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用SRAP标记对采集自中国四川、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的68份垂穗披碱草种质进行了多态性分析,获得下述结果,1)用20对引物共扩增出495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24.75条,其中多态带425条,平均每对引物21.25条,多态率达85.39%。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374~0.997,平均值为0.745。这些结果说明,供试垂穗披碱草材料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对所有材料的聚类分析和主向量分析发现,在GS值为0.77的水平上供试材料可聚成5个类群,大部分来自相同或相似生态地理环境的材料聚为一类,表明供试材料的聚类和其生态地理环境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SRAP标记,对来自亚洲的84份老芒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23个引物组合共产生337条扩增带,其中203 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为60.24%。各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幅为0.783~0.965,平均值为0.865。来自于青藏高原和蒙古的种质间的平均遗传相似性(GS)值最小(0.830),而来自于俄罗斯和蒙古的种质间的平均GS值最大(0.897)。对84份种质的聚类分析表明,供试种质可以划分成2大类,而且聚类结果与原始相似性矩阵间具有很高的吻合度(r =0.88)。同时,主向量分析(PCoA)也得到了与聚类分析类似的结果。方差分析(AMOVA)表明在总的遗传变异中有79.62%发生在地理类群内,有20.38%发生在类群间(ΦST=0.204),类群间和类群内的变异均为极显著(P<0.0001)。基于各地理类群间ΦST 值进行的聚类分析也表明青藏高原类群明显区别于其他地理类群。这种聚类模式可能依赖于种质地理来源赋予其的特殊生态地理适应性。本研究结果对于今后老芒麦种质的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了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6.
选用100个RAPD 引物和95对SSR 引物进行PCR 扩增,旨在构建42份高粱和苏丹草品种资源及2份国审品种高粱-苏丹草杂交种的DNA 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从100个RAPD 引物中筛选到9个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多态性条带比率为64.06%,利用4个核心RAPD 引物可以为每份品种构建1张特定的数字指纹,并通过其中1个引物F 01构建了1张能鉴别2个杂交种的RAPD 指纹图谱,不过该图谱不能区别皖草3 号与其父本Sa。从95对SSR 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丰富的引物73对,多态性条带比率为86.06%,通过3对核心SSR 引物就可以构建42份高粱和苏丹草的SSR 数字指纹,同时利用其中1对SSR 引物狋狓狆18,寻找到2个杂交种的互补带,从而构建了2个高粱-苏丹草杂交种的SSR 指纹图谱,这张SSR 指纹图谱不仅能鉴别皖草2号和3号,还可以把杂交种与其亲本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7.
 以海滨雀稗体细胞突变体SP2008-3和Adalayd(对照)为材料,对其植物学特征和叶片表皮气孔特性进行了比较,结合染色体鉴定和RAPD 技术,探索了海滨雀稗体细胞突变体SP2008-3的特异性。结果表明,与对照Adalayd相比,SP2008-3 匍匐茎节间长、茎直径分别显著减小34.77% 和11.76%,叶片长度、宽度分别显著增加22.55%和11.11%,而直立茎节间长、茎直径无显著差异;叶片上表皮气孔器密度显著增加20.58%,气孔器长度和宽度分别显著减小9.64%和6.31%;叶片下表皮气孔器密度显著增加40.62%,气孔器长度和宽度分别显著减小6.73%和5.33%。SP2008-3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0,与对照Adalayd染色体数目相同。RAPD 结果显示,采用随机引物S369扩增,SP2008-3缺失1条约1100bp的条带,表明其在DNA 水平上与Adalayd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克隆结构的形成机制与生境异质性和干扰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9对SSR引物研究了3个不同生境狗牙根的克隆多样性及空间遗传结构,结果表明:供试狗牙根存在较高水平的克隆多样性,其中样方b最高(PD=0.5,D=0.95,E=0.89),样方a次之(PD=0.41,D=0.92,E=0.87),样方c最低(PD=0.16,D=0.25,E=0.00)。3个样方共鉴别出46个基株。样方a的基株数为17,样方b为22,样方c为7。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狗牙根在20 cm和50 cm处存在显著的空间遗传结构。样方b, c的狗牙根存在高水平的空间遗传结构,样方a空间遗传结构较弱。混交度表明,由于不同的基因型相互混杂,样方a, b的克隆生长是游击型的生长策略,而样方c不同基因型之间混杂程度低,边缘明显,属于密集型的生长策略。狗牙根的克隆多样性和空间遗传结构与繁殖体散播方式、异质性生境以及人为干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 markers)对青藏高原东缘中国沙棘的克隆结构、克隆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1)14条RAPD引物在8个中国沙棘居群共184个样本中平均形成55.75种条带,平均有15.13种条带在居群内表现出多态性,平均多态条带百分率为27.64%;鉴别出26种基因型,平均每基株形成3.4个分株;2)与应用DNA分子标记研究的其他克隆繁殖能力较强的植物相比,中国沙棘的克隆多样性水平偏低,Simpson's多样性指数(D)平均值为0.85;Fager's均匀度指数(E)平均值为0.87;3)克隆结构分析表明,中国沙棘每克隆内分株间的平均距离为1.75m,克隆繁殖的生长型主要为游击型,并且在居群内存在以某一优势基株为主的克隆分布方式;4)居群的定居时间、生境及群落结构等对中国沙棘的克隆多样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影响,干旱是其中最常见和危害最严重的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常常导致单产不高,总产不稳,严重影响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本研究以改善马铃薯抗旱性为目的,采用PCR方法从拟南芥中克隆了转录因子DREB1A 基因和诱导型启动子rd29A。利用DNA 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了诱导型启动子rd29A驱动转录因子DREB1A 基因和CaMV35S启动子驱动Bar基因的双价植物表达载体pBI121rd29-BDR,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对马铃薯进行遗传转化,PPT 筛选得到22株抗性苗,PCR 和RT-PCR 检测证明DREB1A 基因已整合到陇薯10号马铃薯基因组中并在转基因植株中转录表达,有望提高转基因马铃薯的抗旱性。目前,作者正在进行转基因马铃薯的抗旱性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铁尾矿区沙棘-桑树人工混交林的养分分配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评估铁尾矿区废弃地的植被恢复中,利用沙棘-桑树人工混交林提高林地养分总体水平的可行性,测定混交林中沙棘、桑树和草本植物的地上部分、根系及枯枝落叶中的N、P、K、Ca、Mg含量与贮量,测定沙棘、桑树根系周围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结果表明:沙棘的根、干、枝、叶、皮中的N含量明显高于桑树,尤其是不同土层根系中的N含量可达到桑树根系的3.03~4.33倍,沙棘根系中的Ca、Mg含量高于桑树,P含量与桑树相近,而桑树地上部分的P、K、Ca、Mg含量以及各土层根系中的K含量大多高于沙棘;沙棘根系周围土壤中的全N含量高于桑树根系周围土壤,其平均含量为桑树的1.88倍,根系周围表层0~20 cm土壤的全N含量为桑树的3.18倍;混交林中乔木、草本、枯落物的总养分贮量大小为:沙棘>枯枝落叶>桑树>草本植物,其中沙棘的养分贮量占混交林系统养分总贮量的56.10%。研究结果提示:沙棘在整个混交林系统的养分分配中起到支配性作用,可为桑树的正常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养分空间,沙棘-桑树混交林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12.
试验采用分光光度法(460nm)对不同品种的沙棘枝叶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样品的浓度,并对不同品种同一部位以及同一品种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分别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沙棘的混合枝叶和叶总黄酮含量最高,同一品种不同部位之间总黄酮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不同品种同一部位总黄酮含量比较,除混合枝叶差异不显著(P>0.05),叶、小枝、中枝、大杆均差异显著(P<0.05)。沙棘枝叶富含黄酮,可作为黄酮提取的原料进行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TDP茎流测量系统和自动气象站对乌兰布和沙漠的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液流动态变化及环境因子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1)沙棘茎干液流速率呈多峰曲线;液流启动时间为07:50,09:10左右达到峰值,峰值大小为292.07~340.27 g·h-1;夜间有明显的液流活动。2)沙棘茎干液流与其基径相关,基径10.5、8.3和7.5 cm的沙棘日累计液流量分别为16 593.26、14 907.08和14 101.83 g。3)沙棘白天液流动态变化规律与环境因子变化规律相似。相关分析与逐步回归表明,对沙棘植株茎干液流速率起决定作用的环境因子为太阳总辐射、空气相对湿度、气温、风速和10 cm处土温。  相似文献   

14.
松嫩平原野艾蒿无性系种群根茎的年龄结构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邢福  杨允菲 《草业学报》2004,13(1):21-25
将野艾蒿的根茎划分为不同的年龄级,按长度和生物量统计了野艾蒿根茎的年龄结构,分析了各龄级根茎数量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野艾蒿无性系种群根茎的最大存活年龄为4龄,根茎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单位长度根茎的干物质贮量以1龄级最小,并呈现随龄级的增加而不断增大的趋势;2龄级根茎对形成地上茎贡献较大;根茎长度比根茎生物量和干物质贮量具有更大的生态可塑性;生长季后期是野艾蒿根茎生长的重要时期,尤其是1龄级根茎生物量增长明显,对于实现种群更新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土壤节肢动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周围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可作为环境变化的"指示剂"。放牧作为青藏高原地区高寒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不仅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同时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以土壤为主要生存场所的土壤节肢动物。为了明确不同放牧家畜及其混合比例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于2020年7月在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西海镇"高寒草地-家畜系统适应性管理技术平台",设置中等放牧强度下牦牛单牧(YG)、藏羊单牧(SG)、牦牛藏羊1∶2混合放牧(MG1∶2)、牦牛藏羊1∶4混合放牧(MG1∶4)和牦牛藏羊1∶6混合放牧(MG1∶6)5个放牧样地,以无放牧(CK)为对照样地,采集0~5 cm、5~10cm、10~15 cm的土样,利用干漏斗法(Tullgren法)分离土壤节肢动物,并进行鉴定统计。结果表明:1)试验样地分离得到的土壤节肢动物优势类群为螨总科(Acaroidae)和甲螨总科(Oiibatida),分别占土壤节肢动物总捕获量的36.67%和41.14%,且在0~5 cm土层数量最多,具有表聚性;2)不同放牧方式对土壤节肢动物的组成、群落结构、密度及多样性存在不同的影响。与对照相比,放牧降低了土壤节肢动物优势类群螨总科的组成比例,而增加了甲螨总科的组成比例;无放牧样地与其他放牧方式样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土壤节肢动物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类群数均表现为藏羊单牧放牧样地较高,而均匀度指数与之相反;3)土壤节肢动物均匀度指数与土壤全氮、全碳、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而与有机质、pH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土壤节肢动物丰富度指数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全氮、速效氮、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磷、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节肢动物平均密度、总类群数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钾、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4)土壤全氮、全磷、全碳、速效氮、速效磷在藏羊单牧放牧样地较高;速效钾、有机质在无放牧样地最高;pH、土壤含水量在牦牛藏羊1∶6混合放牧样地最高。综上所述,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藏羊单牧对于土壤节肢动物密度、群落组成以及群落多样性的提高具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生态系统植物群落样地资料为基础,研究了不同退化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特征,分析了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超载过牧,鼠虫危害,人为干扰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地严重退化的主要原因,从11个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样地数据的PCA排序结果可归为4个类型,按群落阶段依次为原生植被(Ⅳ),轻度退化(Ⅲ),重度退化(Ⅱ)和极度退化(Ⅰ),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依次为Ⅳ>Ⅲ>Ⅱ>Ⅰ;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N2)同丰富度指数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原生植被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不同退化程度的群落类型,高寒嵩草草甸生态系统的退化,不仅使群落物种组成发生巨大变化,而且导致物种多样性发生改变,它随着干扰和退化程度的加 剧而降低,江河源区的植被保护不仅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且还具有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和保护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有必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长期的生态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7.
松嫩平原寸草苔无性系种群分株的结构   总被引:31,自引:17,他引:14  
寸草苔是典型的无性系植物,天然种群主要依靠营养繁殖补充更新。在松嫩平原,无性系种群中经常有两个世代的分株共存,分蘖节最多可生活5~6个年度,不同生长条件下均以1、2龄级分株的生长最为旺盛;1、2龄级分株在种群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1龄级分株对种群的有性生殖贡献最大。营养分株和生殖分株的重量均具有较大的生态可塑性,而生殖分配的生态可塑性较小,具有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青藏高原对放牧第18年的植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地上现存生物量和草场质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随放牧率增加,植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单峰曲线模式.长期重度放牧使高寒灌丛群落结构简化,地上现存生物量特别是优良牧草的现存量减少.植物群落的高度、总盖度和枯草盖度随着放牧强度的降低而增加,绿色植物的盖度在中度放牧样地最高.从轻牧到重牧,灌木和禾草的优势地位被典型杂类草替代.长期重度放牧在青藏高原草场退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青藏高原实施"取半留半"的放牧原则,对于防止草场退化,提高牧草利用率,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都有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